第七章 人生修煉六:把煩惱都關在門外(1 / 3)

不要讓瑣事牽絆自己,把煩惱關在門外。因為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不可以強求的,生活本身很難說公平的,生活需要有張有弛,我們需要珍惜每一天,活在喜悅中。

煩惱來自想不開

人的煩惱,都是因為有愛。有了愛往往又產生恨,有了愛也可能帶來空虛的感覺以及無法避免的壓力。這是因為在“小愛”的煩惱中擺脫不出來,所以會有種種的苦。若真的要能解脫自在,就必須把愛的心門再打開一點。能夠發揮“大愛”的精神,就比較不會被“小愛”的執著束縛住,因而造成人生的痛苦。

一位迷失在歌舞場中的先生,已經迷途知返,但仍得不到太太的諒解!一位母親將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若能發揮大愛的精神,就不會被小愛的執著束縛住,造成人生的痛苦!

在這兩天的時間內,我看到了兩種愛。第一對夫妻,由一群朋友陪著來看我時,先生非常虔誠地跪拜,而太太一跪下來就泣不成聲!後來先生才輕聲地說:師父,過去我做了一些對不起太太的事。我自知錯了,現在真的要改了。

我告訴那位太太:怎麼樣呀?你聽到先生這些話,心中有什麼感想呢?

太太說:我真的很想死,我什麼都不要,覺得做人實在沒什麼價值。

原來,這對夫妻過去有一段感情的問題,他們的經濟環境很好,但先生曾經一時迷失在歌舞場中,心被另外的美色所迷。太太發現先生對不起她後,心結從此就打不開了。由於她無法原諒先生,幾年下來就得了憂鬱症。整天以淚洗麵,看她的眼睛紅腫,似乎眼淚不曾停過,真的很苦啊!

苦在哪裏?苦在“愛”看不開,她被“小愛”束縛了。即使先生已經從迷途回頭,表現那分體貼、溫柔,但她還是不能打開心門。他們有兩個小孩,她也很關心孩子,但是這分執著的煩惱,讓她數次想尋短見,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

還有一位,也是因為愛;愛太過充足,所以她的心靈空虛了。先生對她很好,很老實、很會賺錢,對太太百依百順,可說是一點缺點都沒有的人,太太對先生真是無可挑剔了!他們隻有一個孩子,她把愛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

她覺得在台灣的孩子讀書很辛苦,希望到國外找一個輕鬆的教育環境,同時又能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她想盡辦法讓孩子出國。因為是偷渡入境,所以孩子無法正式入學;她就用另一個方式去辦手續,小孩終於在國外一所很好的學校讀書了。然而,現在那個國家發現她有偷渡的紀錄,再也不讓她入境看孩子了!

因為這樣,現在她的心已經完全空掉了!無法吃、睡,坐立不安,覺得天要塌下來了。我說:你應該多去看看各式各樣的人生,看看人家,再觀照自己。

先生怕太太被我“說”得太重,趕緊說:她平常也是很好,她的心地很善良……

你看,她周圍的愛是多麼充分,但她卻口口聲聲地說:我的心很空虛!愛多得已經滿出來了,所以不覺得有什麼可貴,像這種痛苦,也是很煩惱啊!

西方人說:“同一件事,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人的煩惱多半來自於自私、貪婪,來自於妒忌、攀比,來自於對自己的苛求。

托爾斯泰就曾說過:“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

古人說:“境由心造”。

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怎樣看待自己的擁有。

每天早晨醒來想想一天要做的工作是多少有意義,滿懷信心地去迎接新的一天,然後在工作、生活中享受這個過程,當你安心地躺下來,今天已然成為昨天,明天還很遙遠,享受你的睡眠。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一種純主觀的內在意識,是一種心靈的滿足程度。

一個人能從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和發現快樂,就會找到幸福。

我們覺得滿足和幸福,我們就快樂。我們的心裏燦爛,外麵的世界也就處處沐浴著陽光。

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命運。人的心態變得積極,就可以得到快樂,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樂觀豁達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變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變得輕鬆活潑,能把苦難的光陰變得甜美珍貴,能把繁瑣的事變得簡單可行。

去工作而不要光以掙錢為目的;去愛而忘記所有別人對我們的貶低;去給予而不要計較能否得到超值的回報;去歡唱而無須在意人們的目光。這樣快樂地去生活,去感覺,去釋放自己的內在,把整個人放鬆,讓你心思集中在你做的事上,而不必在意外在的一切,讓自我的內在得到徹底地展現。

歡喜自在一念間

人生難免有種種煩惱。唯有真正透徹、體悟真理,才得以解脫。其實若能多用心,這並不困難。何況生活在現代的社會中,物資如此富裕、生活如此安穩,難道還不滿足、不快樂嗎?至於人生的終點在何處?什麼時候“走”?我們都不需擔心!唯有把握現在才是自己的福,才是真正的修行。

能正視生死的人,到了人生末期,便能以安然自在的態度去麵對一切。隻要常存感恩、知足的心,處在任何境界都能歡喜自在!

看看醫院中的患者,有的人病得很嚴重,痛苦難堪;但有的人卻安然自在。痛苦不堪是否代表病情很重呢?安然自在是否表示他的病情較輕呢?其實,這隻不過是一念心而已。

有的人生命已到了盡頭,卻仍然很安然自在,這就是心靈的解脫。他把生死視為很正常的過程,沒有什麼好怕、好煩惱的,所以很泰然。而且,要在平常就能看開生與死;若能突破這道關卡,人生就沒有什麼好煩惱了。

有的人在貧困中,也是很坦然自在。例如:南非有許多貧困的黑人,住在垃圾堆、垃圾場裏。下雨時,就靠著那些垃圾來遮雨;日曬時,垃圾所散發的臭氣熏著他們。不管是刮風、下雨或是出大太陽,他們都與垃圾為伍。

我問南非的慈濟人說:那些人要怎麼過日子?

他們回答說:他們也很樂觀啊!他們有得吃時,吃飽後就很安然的睡啊!如果沒得吃,就在垃圾堆裏翻找殘餘的食物,吃飽後依然唱歌、跳舞,自得其樂。

聽到這種境界,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啊!常想在心靈上去體會他們的生活、心境。到底他們對人生的生命看法、方向是什麼?真是難以理解啊!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分感恩,付出的人感恩受施的人;受施的人感恩付出的人,這種受和施相互感恩,真是人生一大快樂啊!所以說,無論貧者或付出者,隻要心中常存感恩、知足、知福,處於何種境界都能歡喜自在,這完全隻在於一念心啊!

我們學佛,要學得輕安、自在。人生能輕安、自在,真不簡單啊!不過,也因為不簡單,所以才要“修行”,要精進用心學習。

一般人心中的煩惱、惶恐、擔憂等,皆離不開貧、病、死。有誰能在環境貧困時,不憂愁、煩惱?麵對病痛時,能泰然、不惶恐?麵對死亡時,能無掛礙呢?

懂得放棄才能獲得

我們應該學習放棄那些不適合我們的人、事、物,這樣才有機會能夠獲得更多屬於我們的幸福!

有時候覺得不如意的事總是湊在一塊,然後自己還要編個理由說這是另一種緣份!一段戀情的結束意味著嶄新的開始,是有了能再次與他人邂逅的機會!舊情人就如同家裏過多的衣服一般,明知有一堆衣服不會再去穿了,卻因覺得可惜一直不舍得丟棄,但唯有下定決心將它們清倉打包丟進回收筒,才能再次讓它們也有被人穿著的機會!

我們應該學習放棄那些不適合我們的人、事、物,這樣才有機會能夠獲得更多屬於我們的幸福!

有一個農夫,禮請覺悟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覺悟禪師照實地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

覺悟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地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覺悟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隻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麵。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隻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舍棄一個,就是舍棄一切。舍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

微笑讓生活變得快樂

微笑是一朵綻放在臉上的花,時刻散發著芬芳;微笑是一首悠遠的歌,每個音符都流露著真誠;微笑是一幅雅俗共賞的畫卷,給人以和煦陽光般的心情。

智能和尚有位朋友周施主已經結婚18年多了,在這段時間裏,從早上起來,到他要上班的時候,他很少對自己的太太微笑,或對她說上幾句話。周施主覺得自己是百老彙最悶悶不樂的人。後來,在周施主參加的繼續教育培訓班中,他被要求準備以微笑的經驗發表一段談話,他就決定親自試一個星期看看。現在,周施主要去上班的時候,就會對大樓的電梯管理員微笑著,說一聲“早安”;他以微笑跟大樓門口的警衛打招呼;他對地鐵的檢票小姐微笑;當他站在交易所時,他對那些以前從沒見過自己微笑的人微笑。

周施主很快就發現,每一個人也對他報以微笑。他以一種愉悅的態度,來對待那些滿肚子牢騷的人。他一麵聽著他們的牢騷,一麵微笑著,於是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周施主發現微笑帶給自己了更多的收入,每天都帶來更多的鈔票。周施主跟另一位經紀人合用一間辦公室,對方的職員之一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年輕人。周施主告訴那位年輕人自己最近在微笑方麵的體會和收獲,並聲稱自己很為所得到的結果而高興。那位年輕人承認說:“當我最初跟您共用辦公室的時候,我認為您是一個非常悶悶不樂的人。直到最近,我才改變看法:當您微笑的時候,充滿了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