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生修煉六:把煩惱都關在門外(3 / 3)

人生在世,歡笑與快樂有時也會伴隨著憂慮與煩惱。正如成功伴隨著失敗,如果一個人的腦子裏整天胡思亂想,把沒有價值的、消極的東西也記存在頭腦中,那他或她總會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頭腦中儲存的東西,給予及時清理,把該保留的保留下來,把不該保留的予以拋棄。那些給人帶來諸方麵不利的因素,實在沒有必要過了若幹年還值得回味或耿耿於懷。這樣,人才能過得快樂一點、灑脫一點。

一個人如果把什麼都能記得清清楚楚,大腦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回憶,那實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且對你的精神狀況更是有害而無益。

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不同現象。有一些人的思維特清晰,把所有那些大大小小、恩恩怨怨的事記得一清二楚,對任憑小事都斤斤計較、耿耿於懷,結果呢?這些人非但解決不了事情,而且更患上難治愈的心病,最後弄得屈屈而終。但有些人麵對煩惱時,解決方法就是將該記下的事情牢牢記下,該遺忘的,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拋諸腦後,腦子裏不停想著快樂的事情,別以為這些人是消極的做法?很多時候我們的腦子裏煩惱不堪,想問題鑽了牛角尖走進了死角,左想右想結果都會一樣;我們可嚐試抽離自己,暫時把煩惱忘記,相隔一段時間後再追憶那些還未解決的事情,到了那時,可能你會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心中的煩惱。

在人生的旅途當中,如果你永遠把那些成敗得失、功名利祿、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等都牢記著心中,讓那些傷痛的心事,煩惱事、無聊事永遠困繞著你,這樣的生活你會活得快樂嗎?在心中留下永不褪色的烙印,那就等於背了沉重的包袱、無形的枷鎖,就會活得很累很苦,以至令你精神恍惚、心力交碎,生命之舟就無所依從。而且你更會在茫茫大海中迷航,甚至有翻覆的危險,如我們在煩惱當中,調節自己適當地把事情遺忘,把不該記憶的事情如流水般忘掉,那就給自己擁有愉快心境的機會,完滿將煩惱的事情解決,那就可以做到香港其中的一位學者——陶桀先生所說的心境:“如煙紅塵往事促忘卻,淡然如水於心底洗擦”人生有這樣的心境,又有何求呢?

人生當中必須經過甜酸苦辣四個不同的階段,每當你在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一些體會,問題在於你是否用積極角度來看待事情?還是用消極的方法?你愈是急於解決煩惱,煩惱愈是解決不了,更有些時候是反效果的,換轉方式,可否嚐試學習將問題暫時放下,忘卻所有已發生的事情,找個寧靜的地方輕鬆一下,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忘卻所有煩惱,然後,你就會自自然然便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因為你會漸漸發現,我們都會隨著這些煩惱而成長。

眾所周知,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你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你首先必須尊重別人,多記住的優點,而學會遺忘別人的過失。其次,一個人要學會遺忘自己的成績,有些人稍微做了一點成績就驕傲起來,沾沾自喜,這顯然是造成失敗的一個原因。成績隻是過去,要一切從零開始,那樣才能跨越人生新的境界。同時,一個人自己對他人的幫助,應該看作是一件微不足道小事,以至於遺忘。這樣,你的處事之道方能獲得他人的讚許。

人生需要反思,需要不斷總結教訓,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要學會遺忘,用理智過濾掉自己思想上的雜質,保留真誠的情感,它會教你陶冶情操。隻有善於遺忘,才能更好地保留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多點寬容,多點諒解。一切的不快都隻是過去,從零開始,從明天開始,那樣才能跨越人生新的境界。要知道,胸懷寬廣的人總能得到更多的快樂。

人生需要反思,學會遺忘,用理智把所有的不快刪悼,將它們通通移到垃圾箱,保留那些真誠的美好情感。

隻有善於遺忘,才能更好地保留那些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忘卻煩惱,享受精彩生活

人的一生來去匆忙,何必去折磨自己,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戰勝一切人生的障礙,將來快樂地告別一生。

生活中最難忘記的常常是煩惱。這足以看出我們的心靈對於煩惱是多麼的敏感。而麵對它們,隻有兩種選擇:戰勝困難、忘記煩惱!

背負著過去的煩悶,夾雜著現今的苦惱,這對誰來說都是沒有好處的,反而可能造成對現實的厭惡!與其這樣,倒還不如超脫地忘掉它們。但要知道:忘卻並不是讓我們去逃避,而是快樂地去麵對生活、努力進取!

從前在山中的廟裏,有一個小和尚被要求去買食用油。在離開前,廟裏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並嚴厲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們最近財務狀況不是很理想,你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後就下山到廚師指定的店裏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想到廚師凶惡的表情及嚴重的告誡,愈想愈覺得緊張。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絲毫不敢左顧右盼。

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廟門口時,由於沒有向前看路,結果踩到了一個洞。雖然沒有摔跤,可是卻灑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而且緊張得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終於回到廟裏時,碗中的油就隻剩一半了。

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當然非常生氣,他指著小和尚大罵:“你這個笨蛋!我不是說要小心嗎?為什麼還是浪費這麼多油?真是氣死我了!”

小和尚聽了很難過,開始掉眼淚。另外一位老和尚聽到了,就跑來問是怎麼一回事。了解以後,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並私下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並且需要跟我做一個報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這個任務,強調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還要看風景、做報告。

不過在老和尚的堅持下,他隻有勉強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這樣邊走邊看風景,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裏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廚師時,發現碗裏的油裝得滿滿的,一點都沒有灑。

真正懂得從生活經驗中找到人生樂趣的人,才不會覺得自己的日子充滿壓力及憂慮。

生活中有逆境也有順境,在挫折中,一定要忘卻煩惱,在順境中,別忘記欣賞。

凡事不要太計較

人生的幸福不在於得到的多,而在於索取的少。凡事斤斤計較的人看似得到的比別人多,其實再多又有何用。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還不是孑然一身,爭來爭去的無非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而已。

曾經有一年輕人脾氣非常不好,動不動就與人打架,因而人們都很討厭他。

一日,這個年輕人無意中遊蕩到了大德寺,正遇到一休禪師在講佛法,聽完之後異常懊悔,決定痛改前非,並且對一休禪師說:“師父!今後我再也不與別人打架鬥口角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也會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就讓唾沫自幹吧,別去拂拭!”一休禪師輕聲說道。

年輕人聽完,繼續問道:“如果拳頭打過來,又該怎麼辦呢?”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隻不過一拳而已。”一休禪師微笑著答道。

那個年輕人實在無法忍耐了,便舉起拳頭朝一休禪師的頭打去,繼而問道:“現在感覺怎麼樣呢?”

一休禪師一點兒也沒有生氣,反而十分關切地說道:“我的頭硬如石頭,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輕人無言以對,似乎對禪師言行有所領悟。

一休禪師的境界確實了得,可能很多人很難做到這些。但是我們生活在紅塵之中,大度包容的心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個人氣量狹小,遇事斤斤計較,那麼在生活中就會處處碰壁,煩惱無限。假如能以實際行動理解、包容別人,那麼你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包容的。

凡事不要斤斤計較這種道理,如果僅是從理論的角度來說明可能會讓人覺得晦澀、高深,在此我們還是以工作中發生的一些具體事情來加以說明。

職場上常常有這樣一種員工,他們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為了一點兒小小的利益就與同事爭破頭皮,從來不肯吃一點兒小虧。而他們似乎也因為自己的“聰明”而獲利不少:比如公司給員工發放一批福利品,最後剩下一件,某個精明的職員就會跳出來,以某種借口將其據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什麼;又或上司分給部門一個臨時任務,這個員工一看任務有些麻煩,便借故推給其他同事,自己則一身輕鬆……

這樣的精明,表麵上看起來似乎十分實用,實際上正是與同事相處中的一大禁忌。因為,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認真仔細、斤斤計較。相反,如果能夠在與同事相處時做到寬容別人,那麼就沒有處理不好的同事關係,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由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集體。在這樣的環境裏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果你非要認真計較的話,每天你隨便也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氣的事情。如:被人誣害、因同事犯錯而受連累、遭人冷言譏諷等等。有人不即時發作,卻暗自把這些事情記在心裏,伺機報複,但這種仇恨心理,不單無法損害對方分毫,更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自食其果。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好,有些人處理得不好。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人歡迎,在職場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麵樹敵,很難融入集體之中。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

原因多種多樣,歸根結底就是,不同的為人處世原則導致了不同的同事關係的產生。有些人在與同事相處中,“利”字當頭,什麼虧都不能吃,什麼便宜都想占,工作揀輕的幹,待遇往高處要,看別人時戴著顯微鏡,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就總是網開一麵、另當別論。這樣的人怎麼會招人喜歡?又怎麼能擁有和諧的同事關係呢?

相反,如果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與他人積極配合,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不為一點點的蠅頭小利與同事計較,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處處受到同事佩服和歡迎呢?

所以,在與同事相處中還是要本著“寬以待人、胸懷大度”的原則,盡量不要與同事計較瑣碎的利益,要目光長遠,寬容大度,才能有所作為,同時也能為自己和同事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