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自己就要不斷超越自己
隻有自己能拯救自己,隻要有一絲的抗爭勇氣,就有一絲的成功希望。
——《成功的12種方法》
戰勝自己首先要有不斷超越自己的決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既是青對藍的否定,也是對藍的升華。我們的進步既包括對昨天的褒獎,也包括對今天的否定。
《百科全書》作者羅頓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且工作起來不知疲憊。他的父親有個農場,就在愛丁堡附近。他從小跟著父親幹活,所以養成了熱愛勞動的好習慣。他的想象力很豐富,並且具有繪畫的天賦。他能把整個園林的設計畫出來,他的父親發現了這一特長,就決定把他培養成優秀的園林家。
羅頓在精心學習園林規劃時,每周有兩天不睡覺,看一夜書,到了白天,他仍然勤勞地幹活,總是比其他工人幹得多。他就是這樣充分利用晚上的時間,學會了法語。後來他翻譯了《阿拉伯爾自傳》,那年他還不到十八歲。他渴望讀更多的書,學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二十一歲那年,他仍在園林工作。他在日記裏這樣寫道:“我現在已經二十歲了,可是我還沒有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也許再過兩個二十年我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必須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造福人類。”剛剛二十歲的年輕人就能說出這樣的話,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後來,他又開始學習德語,沒過多長時間,他已經熟練掌握了這門語言。他學習了蘇格蘭的田園設計技術,開始自己建造農場。後來這個農場給他帶來了很多利潤。做到這些後,他並不滿足,他想學到更多更先進的技術,他開始去很多國家考察。他把從各國學到的知識記入他的《百科全書》中,當然裏邊還包括很多事例,所以他的《百科全書》比其他作家的都要詳盡、優秀。這些都是他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他比其他作家吃的苦、受的累都要多。
努力肯定會走向成功,羅頓的例子給我們證明了這一點。成績隻能說明過去流過的汗水,隻能用它來點燃明天的輝煌。如果被往日的成績墜身,被揚揚得意的包袱壓扁了勇氣和信心,羅頓是不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就的。正如蟬蛹像小牛一樣鑽破土地的硬殼,勇敢地爬上樹幹,堅決撕破自己的身體,在背後鑽出一隻飛蟬,嘹亮地鳴唱;蝴蝶從笨拙的蛹蟲的身體中剝離,張開燦爛的翅膀,在芬芳的鮮花間自由飛翔……它們正是在不斷地否定自己,戰勝自己後,才走向了一個又一個更高的層次。
有一位電車長的女兒,花了許多努力才懂得這個道理。她的夢想是成為一位歌唱家,但她長得並不好看。她的牙齒齙凸,嘴很大,起初在新澤西州的一家夜總會裏試唱時,她總想把上嘴唇拉下來,好遮擋住她的齙牙,她想表演得“很美”,可是結果呢?她讓自己怪態百出,最終還是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幸好當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認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便直率地對她說:“我看了你的表演,也看得出來你想掩飾什麼。你覺得你的牙齒很難看?”
這個女孩顯得非常窘迫,但那人繼續說:“為什麼要這樣呢?難道長了齙牙就罪大惡極嗎?不要去遮掩,張大你的嘴,觀眾如果發現連你自己都不在乎,他們就會喜歡你的,再說,說不定你想遮起來的那些牙齒,還會帶給你好運呢。”
女孩接受了他的忠告,不再注意自己的牙齒。從那時候開始,她努力和內心的不安做鬥爭,勇敢地張大嘴巴,熱情奔放地歌唱。漸漸地,她真的做到了一心隻想著唱歌。之後,她成了電影界和廣播界的一流當紅明星。現在,別的歌星反而想來模仿她了。
這就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失敗者總是被自己打敗,而成功者卻最終打敗了自己。
◎你不會失敗,除非你自認失敗了
一個人在比較了自己與別人的力量和弱點之後,如果仍然看不出差別的話,那麼他將很容易被他的敵人打敗。
——《成功之道全書》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日積月累自我塑造的,千萬不能存有僥幸的心理。幸運、成功永遠隻屬於辛勞,有恒心不輕言放棄,能堅持到底的人。
希拉斯.菲爾德先生退休的時候已經積攢了一大筆錢,然而他突發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鋪設一條連接歐洲和美國的電纜。隨後,他就開始全身心地推動這項事業。前期基礎性的工作包括建造一條一千英裏長、從紐約到紐芬蘭聖約翰的電報線路。紐芬蘭四百英裏長的電報線路要從人跡罕至的森林中穿過,所以,要完成這項工作不僅包括建一條電報線路,還包括建同樣長的一條公路。此外,還包括穿越布雷頓角全島共四百四十英裏長的線路,再加上鋪設跨越聖勞倫斯海峽的電纜,整個工程十分浩大。
菲爾德使出渾身解數,總算從英國政府那裏得到了資助。然而,他的方案在議會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在上院僅以一票的優勢獲得多數通過。隨後,菲爾德的鋪設工作就開始了。電纜一頭擱在停泊於塞巴斯托波爾港的英國旗艦“阿伽門農號”上,另一頭放在美國海軍新造的豪華護衛艦“尼亞加拉號”上,不過,就在電纜鋪設到五英裏的時候,它突然被卷到了機器裏麵,被弄斷了。
菲爾德不甘心,進行了第二次嚐試。這次在鋪到兩百英裏長的時候,電流突然中斷了。船上的人們在甲板上焦急地踱來踱去,就在菲爾德先生即將命令割斷電纜、放棄這次試驗時,電流突然又神奇地出現,一如它神奇地消失一樣。夜間,船以每小時四英裏的速度緩緩航行,電纜的鋪設也以每小時四英裏的速度進行。這時,輪船突然發生了一次嚴重傾斜,製動器緊急製動,不巧又割斷了電纜。
菲爾德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他又訂購了七百英裏的電纜,而且還聘請了一位專家,請他設計一台更好的機器,以完成這麼長的鋪設任務。後來,英美兩國的科學家聯手把機器趕製出來。最終,兩艘軍艦在大西洋上會合了,電纜也接上了頭;隨後,兩艘船繼續航行,一艘駛向愛爾蘭,另一艘駛向紐芬蘭,結果它們都把電線用完了。兩船分開不到三英裏,電纜又斷開了;再次接上後,兩船繼續航行,到了相隔八英裏的時候,電流又沒有了。電纜第三次接上後,鋪了兩百英裏,在距離“阿伽門農號”二十英尺處又斷開了,兩艘船最後不得不返回愛爾蘭海岸。
參與此事的很多人都泄了氣,公眾輿論也對此流露出懷疑的態度,投資者也對這一項目沒有了信心,不願再投資。這時候,如果不是菲爾德先生,如果不是他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是他天才般的說服力,這一項目很可能就此放棄了。菲爾德繼續為此日夜操勞,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絕不甘心失敗。
於是,第三次嚐試開始了,這次總算一切順利,全部電纜鋪設完畢,而沒有任何中斷,幾條消息也通過這條漫長的海底電纜發送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電流又中斷了。
這時候,除了菲爾德和他的一兩個朋友外,幾乎沒有人不感到絕望。但菲爾德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他最終又找到了投資人,開始了新的嚐試。他們買來了質量更好的電纜,這次執行鋪設任務的是“大東方號”,它緩緩駛向大洋,一路把電纜鋪設下去。一切都很順利,但最後在鋪設橫跨紐芬蘭六百英裏電纜線路時,電纜突然又折斷了,掉入海底。他們打撈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於是,這項工作就耽擱下來,而且一擱就是一年。
所有這一切困難都沒有嚇倒菲爾德。他又組建了一個新的公司,繼續從事這項工作,而且製造出了一種性能遠優於普通電纜的新型電纜。1866年7月13日,新的試驗又開始了,並順利接通、發出了第一份橫跨大西洋的電報!電報內容是:“7月27日。我們晚上九點到達目的地,一切順利。感謝上帝!電纜都鋪好了,運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爾德。”不久以後,原先那條落入海底的電纜被打撈上來重新接上,一直連到紐芬蘭。現在,這兩條電纜線路仍然在使用,而且再用幾十年也不成問題。
菲爾德的成功證明了,隻要持之以恒,不輕言放棄,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人的一生會出現無數個對手,會以各種方式向你挑戰,而最終的失敗往往是從你的心裏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