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情緒會讓人失控

壞情緒會禁錮人的快樂,隻需一點點就可以起到非常大的負麵作用。

——《積極的人生》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你在外麵做生意失敗了;突然遇到父母不幸去世;太太被老板炒了魷魚;孩子踢球把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等等。如果你麵對上述情形,會有“發瘋”的感覺吧。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就是在這些突發情況下,因為壞情緒喪失了判斷力,從而使事情惡化,自己也在其中成了受害者。

尼格爾畢業後應聘於一家公司銷售家用電器,公司提出試用期三個月。三個月過去了,尼格爾沒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於是他一怒之下提出辭職。公司的一位副經理請他再考慮一下,他卻越發火冒三丈,說了很多抱怨的話。於是對方也動了氣,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其實公司不但已經決定正式聘用他,還準備提拔他為營銷部的小頭目。然而這麼一鬧,公司無論如何也不能再用他了。當年涉世未深的尼格爾就這樣因為自己一時的情緒失控而白白地喪失了一個絕好的工作機會。

壞情緒經常會幹擾人的理性判斷。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才能抓住機會,不讓自己的生命留下悔恨呢?這需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一顆敏銳的心,還要有穩定的情緒。

流浪歌手大衛回憶他年輕的時候,曾滿懷信心地把自製的錄音帶寄給某位知名製作人。然後,他就日夜守候在電話機旁等候回音。起初,他因為滿懷期望,所以情緒極好,逢人就大談抱負。到了第十七天,他因為情況不明開始情緒起伏,胡亂罵人。第三十七天,他因為前程未卜,情緒低落,悶不吭聲。第五十七天,他自覺期望落空,所以情緒壞透,接通電話就罵人,沒想到電話正是那位知名製作人打來的,他為此而自斷了前程。

遠離壞情緒,更是為了擁抱健康生活。好情緒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而壞情緒則會給人的機體帶來損害。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設法收集人在生氣時呼出的氣體,然後將這些氣體溶於水中,將溶液注射到小白鼠體內,發現小白鼠在一段時間後死亡了。這種和香煙有害的實驗相類似的結果告訴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內的免疫細胞的活性下降,人體抵禦病毒侵害的能力減弱,因此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入,導致疾病;此外,體內還會分泌出一種毒性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聚積起來,會形成和漂白粉一樣的分子結構,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時間一長,人就容易患上慢性病甚至癌症。

壞情緒對人的影響如此之大,迫使我們學習應該如何控製壞情緒,並盡可能地將之轉化為好情緒。當我們處於情緒的低穀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製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無濟於事,還會傷身體。”

◎積極又不失鎮定最好

不失控的人生要求人們提高情緒自我掌控能力,內驅力要適中,情緒太過高漲或低落,都難以達到最佳的人生狀態。

——《成功交際法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輕鬆、愉快、樂觀的良好情緒不僅能使人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而且能活躍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智力和心理潛力。而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憂鬱苦悶、激憤惱怒等壞情緒則會降低人的智力活動水平。因此,消除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大法寶。

實驗表明,情緒輕鬆、愉快的學生比情緒低落、憂鬱、憤懣、緊張的學生,學習成績至少要高出百分之二十左右。特別是在那些需要想象力的功課上,情緒的影響更為突出。這是因為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心窗打開,可以吸收較多的信息,而且腦筋動得快,聯想豐富。

印度《吠陀經》素以浩繁著稱,共四大卷,僅其中第三卷就有十五萬三千多個單詞。而學僧們均熟記《吠陀經》。是什麼妙法使學僧產生這種驚人的記憶力呢?據說就是“瑜伽術”。它使學僧處於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中,產生了超強的記憶力。

情緒對人的影響極其重要,而且太過高漲和太過低落的情緒,都會影響人的正常發揮。

比如,水平相同的三個班的學生解答同樣的試題,無論成績如何,老師都對一班學生讚賞地說:“這樣的難題能答好,真難得呀!你們都很聰明,老師極其佩服。”一班學生感到很高興,揚揚得意。老師對二班學生嚴加責備:“這種題目都答不好,你們無可救藥了,我對你們已經失去了信心。”二班的學生必定是垂頭喪氣,覺得自己很無能。然後,老師對三班的學生說:“從這次試題的難度來看,同學們也發揮了正常的水平,但是我認為,隻要同學們再努力一些,成績必然還能夠更加提高。”三班的學生聽了之後不會覺得太過悲傷,亦不會太興奮。再以同樣試題考查,結果受表揚的一班和受嚴厲批評的二班成績都不是很理想,唯有三班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績。

國外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停止供應食物給黑猩猩一段時間,然後觀察它們使用工具獲取食物的成功率。

實驗結果表明,停止供應食物的時間在六小時以內,或者超過二十四小時,黑猩猩的成功率都很低。成功率最高是在停止供應食物六至二十四小時這段時間。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做出如下解釋:黑猩猩不太餓時,獲取食物的內驅力就不強,因此它們解決問題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由於其他幹擾而中斷動作;黑猩猩餓極了時,由於獲取食物內驅力過強,而忽略了取得食物的各種必要步驟,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隻有在饑餓適度,內驅力強度適中時,它們才在解決問題時注意力集中,行動靈活,成功率高。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到,情緒的強弱與解決問題之間存在著一種曲線關係,內驅力過高或過低,也就是當情緒過於高漲或低落,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隻有當情緒既積極振奮,又不乏鎮定從容時,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有人可能會對此提出異議,動物怎能跟人相比,人除了受情緒支配外,還會受理智支配,上麵的實驗結果決不能推廣到人類中去。

事實上,心理學家在人群中也做過類似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赫布曾就情緒喚醒水平和操作效率的關係進行過調查。統計分析結果是,人剛剛從睡眠中醒過來時,操作效率最低;中等水平情緒喚醒時,效率最高;高水平的情緒喚醒反而導致效率的下降。

其原因跟黑猩猩實驗相似。因為人們麵臨的任務是相當複雜的,有些特殊的專業問題需要靈活的反應和敏捷的思維才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情緒喚醒水平太低固然不利於操作,情緒水平太高會使中樞神經係統反應過於活躍,在同一時刻對過多的方麵做出反應,結果反而阻礙了對工作本身有關的最佳反應的出現。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事情:考場上,一個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會因臨場的狀態不佳,致使頭腦一片空白,反應遲鈍,思路閉塞,情緒浮躁不安,結果成績平平。

實際上,無論做任何事情,內驅力適中、情緒穩定、自控力強都是非常重要的。臨場的心理體驗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成績的好壞。

運動員的體驗告訴我們,為了成為一個獲勝者,你必須認為你是一個獲勝者。因為當你信心百倍地參與競爭時,會領略到“搏殺”的刺激,獲得成功那一瞬間的興奮與滿足;而當你心事重重、無精打采,或過度緊張時,就會嚐到不安、沮喪煩躁和焦慮的滋味。

拳擊比賽很容易得出結果:一勝一負。然而總是力量最大、速度最快、耐力最強的一方獲勝嗎?事實並非如此。如果體質較弱的一方有較好的自我感覺,他就有可能獲勝。相信自己會勝的一方比沒有這一信心的另一方具有明顯優勢。

在拳擊術語中,這叫“最佳競技狀態”。帶著自我失敗感覺的拳擊手會發揮失常,他會逃避,因為他害怕他的對手。

實際上,情緒穩定會使一個人有更大的耐力,反應更為敏銳。它使腎上腺素流動,給人補充信心,使他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一個人的身心配合默契,更利於戰勝對手。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內驅力適中的能力。在很多事情上,你都有自信、勇氣、衝動,或者是冷靜、輕鬆,或者是堅定、決心,也或者是創造力、幽默感,更或者是敢冒險、靈活、隨機應變……所有這些能力,細想一下,你會發覺都是一份內心裏的良好感覺。

因此,生活中情緒穩定、自控力良好的人往往表現出堅毅、愛和麵對現實的活力。他們神采煥然,專注負責,勇於開拓。他們敢及時把握機會做改變,而不優柔寡斷,所以能把握時運。他們不逃避現實,所以,好運氣更容易降臨在他們身上。這樣的人就處於內驅力適中的狀態。相反,內驅力過高或過低的人,情緒掌控能力比較差,也更容易遭遇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