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己的失敗深感驚詫,仿佛挨了當頭一棒,竟然犯了肚子痛,好長時間沒法睡覺。最後,我覺得焦慮並不能解決問題,便琢磨出一個辦法,結果非常有效。這個辦法我一用就是三十年。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我坦然地分析我麵對的最壞的結局,如果失敗的話,老板會損失兩萬美元,我很可能會丟掉差事,但沒人會把我關起來或槍斃掉。這是肯定的。
“第二步,我鼓勵自己接受這個最壞的結果。我告誡自己,我的曆史上會出現一個汙點,但我還可能找到新的工作。至於我的老板,兩萬美元還付得起,權且作了實驗費。
“接受了最壞的結果以後,我反而輕鬆下來了,感受到許多天來從不曾有過的平靜。
“第三步,我就開始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改善結果的努力中去。
“我盡量想一些補救辦法,減少損失的數目。經過幾次試驗,我發現如果再用五千美元買些輔助設備,問題就可以解決。果然,這樣做了以後,公司不但沒損失那兩萬美元,反而賺了一萬五千美元。
“如果我當時一直焦慮下去的話,恐怕再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了。焦慮的最大壞處,就是會毀掉一個人的能力,焦慮使人思維混亂。我們強迫自己接受最壞的結局時,我們就能把自己放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
“這件事發生在很久以前。由於那種辦法十分有效,我多年來一直使用它。結果,我的生活裏幾乎很難再有煩惱了。”
為什麼卡瑞爾的辦法這麼有實用價值呢?從心理學上講,它能夠把我們從那個灰色雲層中拉下來,使我們的雙腳穩穩地站在地麵。假如我們腳下沒有結實的土地,又怎麼能把事情做好呢?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已經去世三十八年了,假如他還活著,今天聽說了這個公式也一定會深表讚賞的。因為他曾說過:“能接受既成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這話太對了。接受了最壞的結果後,我們就不會再損失什麼了,這就意味著失去的一切都有希望回來了。
可是生活中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焦慮而毀了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境況,不肯從災難中盡可能地救出點東西。他們不但不重新構築自己的大廈,反而成了焦慮症的犧牲者。
你是否願意看看其他人對卡瑞爾公式的運用實例?
住在麻省曼徹斯特市溫吉梅爾大街52號的艾爾.漢裏1948年11月17日在波士頓史蒂拉大飯店親口告訴我關於他自己的故事:
“在二十年代,我因常常焦慮患了胃潰瘍。一天晚上,我的胃出血了,被送到芝加哥西比大學的醫學院附屬醫院,體重也從170磅降到了90磅。我的病非常嚴重,以至醫生連頭都不許我抬。醫生們認為我的病是不可救藥了。我隻能吃蘇打粉,每小時吃一匙半流質的東西。每天早晚護士都用一條橡皮管插進我的胃裏,把裏麵的東西洗出來。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個月。最後,我對自己說:‘你睡吧,漢裏。如果你除了等死之外沒有什麼其他的指望的話,不如充分利用你餘下的生命。你一直想在你死之前周遊世界,如果你還有這個夢想,隻有現在就去做了。
“當我告訴那幾位醫生我要去周遊世界的時候。他們大吃一驚。‘這是不可能的。’他們警告說,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如果我去周遊世界,我就隻有葬在海裏了。‘不,不會的,’我說,‘我已經答應過我的親友,我要葬在雷斯卡州我們老家的墓園裏,所以我打算隨身帶著棺材。’
“我買了一具棺材。把它運上船,然後和輪船公司商定,萬一我死了,就把我的屍體放在冷凍倉中,直到回到我的老家。我踏上了旅程,心裏默念著奧玲凱立的那首詩:
啊,在我們零落為泥之前,
豈能辜負這一生的娛歡?
物化為泥,永寐於黃泉之下,
沒酒、沒弦、沒歌伎,而且沒有明天。
“我從洛杉磯登上‘亞當斯總統號’向東方航行時,已經感覺好多了。漸漸地,我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胃了。不久之後。任何食物我都能吃了——甚至包括許多奇特的當地食品和調味品,這些都是別人說我吃了一定會送命的東西。幾個星期過去了,我甚至可以抽長長的黑雪茄,喝幾杯老酒。多年來我從未這樣享受過。我們在印度洋上碰到季節風,在太平洋上遇到台風,可我卻從這次冒險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
“我在船上玩遊戲、唱歌、交新朋友,晚上聊到半夜。到了中國和印度之後,我發覺自己回去後要料理的私事,與在東方看到的貧困和饑餓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我拋棄了所有無聊的憂慮,覺得非常舒服。回到美國後,我的體重增加了90磅,幾乎完全忘記我曾患過胃潰瘍。一生中我從未感到這麼舒服、健康。”
艾爾.漢裏告訴我,他發覺自己在潛意識中運用了威利.卡瑞爾克服焦慮的辦法。
“首先,我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答案是:死亡。
“其次,我讓自己準備好迎接死亡。我不得不這樣,因為我別無選擇,幾個醫生都說我沒有希望了。
“最後,我想方設法改善這種狀況。辦法是:盡量享受剩下的這一點點時間……”
他繼續說:“如果我上船後繼續焦慮下去,毫無疑問我會躺在棺材裏結束這次旅行。可是,我完全放鬆,忘記所有的煩惱,而這種心理平衡,使我產生了新的活力,拯救了我的生命。”
所以,當你焦慮時,不妨應用威利.卡瑞爾的萬靈公式,做下麵三件事:
一、問你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二、如果你不得不如此,你就做好準備迎接它。
三、鎮定地想方設法改善最壞的情況。
◎別讓悲觀占據你的心靈
上帝如果對你關上了一扇門,它會給你打開一扇窗。
——《人性的弱點》
在這個世界上,人可以分為兩種: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悲觀的人態度消極,樂觀的人態度積極。麵對生活,悲觀的人總是看到失望,甚至是絕望;相反,樂觀的人卻總是在失望中找到最後的一線希望。下麵這個故事可以幫助你更加明晰悲觀和樂觀的意義。
一位父親欲對孿生兄弟做“性格改造”。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玩具給一個孩子,把另一個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庫裏。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得到玩具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庫,卻發現那個被關在裏麵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東西。“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揚揚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事實上,人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遭遇無所謂好壞,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想。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的差別恰恰在於對待事情的不同看法上。沙漠中長途跋涉的兩個人,口渴難耐,每個人的背包裏隻剩半杯水。一個人為隻擁有半杯水而抱怨,另一個人卻為自己還剩半杯水而慶幸,這就是的悲觀人與樂觀的人的區別。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一批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讓他們為某賑災機構捐款。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觀的學生說:“我幹不了這事。”樂觀學生則說:“我要換個辦法去試試。”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如果感到失望,那他就不會去掌握獲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樂觀的人會自信滿滿地麵對每一天,就算出差錯時,他們也總是盡力尋找原因,及時補救。在他們看來,成功應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而悲觀者則是一味地抱怨,為自己尋找開脫的理由:“我的運氣不好”、“我沒有一個好爸爸”……久而久之,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我不太精明”、“我不夠漂亮”、“我不夠好”、“誰誰都比我強”等,把自己的成功視為一種僥幸。
有些人年紀輕輕,卻顯得非常蒼老,因為他們整天愁眉不展,從來不會體會生活中的快樂;而有些人年紀已經很大了,卻有一個很好的心態,整天容光煥發。樂觀、豁達的胸懷能夠使人精神抖擻、充滿活力,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所以,一個人的心態和年齡的大小沒有關係。
偉人們大多具有樂觀的心態和寬闊的胸懷,無論走到哪裏,這種精神都影響著別人。約翰.馬爾科姆爵士去印度軍營之前,那裏死氣沉沉的,士兵們都很頹廢,沒有一點活力。正是他的到來,讓那裏重新陽光明媚。士兵們描述道:“馬爾科姆身上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就像一束耀眼的陽光,把整個軍營都照亮了。他使我們重新振作精神,以快樂的心態麵對明天。”
埃德蒙.伯克也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他的生活充滿了歡樂。有一次,他到約蘇阿.雷諾茲爵士家裏做客。吃飯的時候,討論的話題是:酒和一個人的性格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男士在年少時適合喝紅葡萄酒,成年之後,就應該喝白葡萄酒,而英雄們應該喝白蘭地。”約翰笑著說。
“說得很好。我很希望自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那時候無憂無慮,非常快樂。我覺得我應該喝紅葡萄酒。”伯克說。
如果一個人悲觀失望,成天垂頭喪氣、無精打采,你能想象他冒風險、頂壓力,克服種種困難,做出某種成績來嗎?你難得看到他眉飛色舞的樣子,更別指望他能感染旁人。可能他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但他絕不會是做到最好的一個。
一個人具有豁達、豪爽的胸懷,才會生活得更加快樂。隻有心情舒暢了,心態才會更加年輕。那些整天愁眉不展、處事死板、斤斤計較的年輕人,是不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的。他們雖然具有年輕人的外表,但是年輕人的朝氣早已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