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941314273943505951,6875174673097690126]}],\"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941314273943505951,68751746730976901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憤怒影響一個人的正常思維。

惹火你的真是別人,而不是你自己嗎?

憤怒的時候不要做決定,

把憤怒掌控在自己手中。

沒有人是天生的壞脾氣,

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吧。

◎憤怒影響人的正常思維

開口爭吵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裏轉十圈。

——《積極的人生》

怒氣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氣勢猛烈,破壞力強。和諧的生活就像一幅寧靜祥和的畫,如果躥出一束火苗,不斷地炙烤和燃燒,勢必會打破這份寧靜祥和,甚至燒毀整個畫麵。因此,要想擁有美好的生活,我們要心情開闊,別跟自己過不去。

現代心理學專家認為:情緒誰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說穿了,憤怒不過是由於外在強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種不良情緒反應,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東西。

漢特開車出門時發現經常走的路被挖斷,車輛無法通行,於是對正在溝槽上搭建臨時通行鋼橋的施工人員發脾氣,最後一時火起,情緒失控,竟然抱起一塊石頭朝溝槽內砸去。

隻聽“砰”的一聲,漢特拋出的石頭砸在了主供水管道上,水管當場被砸漏,自來水立即噴湧而出,嚇得溝槽周圍的人四散逃離。

半小時後,溝槽就被漏出的自來水淹沒,附近小區的百餘戶居民和小區周圍的數百戶居民瞬間無水可用。

由於斷水,小區和周圍的許多居民早餐斷炊,無法洗臉刷牙,而且正值冬天,搶修人員幾乎是在冰冷的泥水裏浸泡著。漢特也受到了一定的製裁。

事後,漢特為自己的瘋狂舉動而後悔。

很多人都經曆過憤怒到極點的體驗,那恰似火山爆發的急劇噴發感,人自身無法阻擋,但事後總會後悔。說到底,發怒會破壞人們健全的思維能力,使人們難以理智地看待和處理問題。

也許你有理由著急生氣,但你不應該任意使性子;如果你破口罵人,動手打人,那罪就更嚴重了。你應當尊重別人的人格,就如同你願意別人尊重你一樣。沒有正當理由,你就沒有權利向人動怒。如果是有權位的人,那你就是利用權威,犯瀆職之罪,罪過是不可饒恕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時時勸誡自己。

一個不會憤怒的人是麻木的人,一個隻會憤怒的人是蠢人,一個能夠控製自己情緒、做到盡量不發怒的人是聰明人。聰明人的聰明之處是善於運用理智,將情緒引入正確的表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則控製情緒,用理智駕馭情感。以平和的態度來擺事實、講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讓對方心服口服;而寬恕和諒解有時比傷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隻要我們肯下功夫學會製怒的正確方法,他人肯定會對我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理智、大度發自內心的佩服。那時,我們自會達到“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遊魚可數”的全新境界。

其實,憤怒作為一種情緒存在,它本身不是什麼問題,但如何表達憤怒則易出問題。有效地表達憤怒會提高我們的自尊感,使我們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更加勇敢地戰鬥。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適當有效地表達憤怒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說,我們要麼肆無忌憚、漫無目的地發泄憤怒,要麼就把憤怒埋在心底,任它發黴腐爛。暴雨傾盆的憤怒會對別人和自己造成傷害,把我們帶離自己原來的目標;而把憤怒強行壓製下去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壓抑的憤怒不會消失,而會以頭痛、抑鬱、無緣無故的妒忌等形式表現出來。

憤怒的人會變得毫無寬恕能力,甚至不可理喻,思想上總是圍繞著報複打轉,根本不計任何後果。這樣不但破壞了人際關係,也毀壞了自己。因此當怒氣燃燒起來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緩衝一下,讓怒火燃燒的不那麼強烈是很有必要的。

緩衝怒氣的常見方法有:

一、轉移緩衝法

發怒者可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以免負麵的情緒繼續惡化。多數轉移注意力的活動都有助於平息怒火,諸如看電視、看電影、閱讀等,但瘋狂采購或大吃大喝則沒什麼效果,因為你在逛街或暴飲暴食時可能仍在思索引發憤怒的事件。

二、自己創造思考

壓抑怒火是給自己創造思考的時間。但火山是不能壓抑的,必須疏導,讓能量慢慢有節製地釋放。

要求自己首先要有一定的時間思考,但思考一定要多方麵、多角度的,並要求角色互換。如果在冷卻期間不斷思索引發憤怒的事件,往往達不到冷卻的效果。

三、獨處、逃避、宣泄

獨處:獨處有時候也能夠讓怒氣冷卻,至少怒火不會燒到別人。

逃避:走入一個怒火不會再被激起的區域,好好冷靜一下自己。

宣泄:沙袋拳擊、衝浪、破壞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往往能夠有效地釋放能量;深呼吸、放鬆肌肉、溫水浴、涼水衝頭等鬆懈、降溫的方式也很有幫助。

憤怒是人的最大衝動。尋找緩衝劑,緩和衝動,或使兩個憤怒爭吵的人先分開一下,有利於澆滅憤怒之火。事實上,如果能在發火之前投入緩和及冷卻的因素,是完全可以澆滅怒火的。

◎真是別人惹火你嗎

你在為什麼生氣,這種生氣是否必要,你是否在以自己的慣性思維要求別人?

——《積極的人生》

心理學家希爾達在上心理谘詢課時,有一位女學員這樣傾訴自己的憤怒:“每當我看見丈夫擠牙膏從中間擠時,我就會發狂。擠牙膏應該從尾巴向前麵開口處擠嘛。我說過他多少遍,他總是當耳旁風。”

為了開解這位女性,希爾達在全班做了一次調查,看看大家擠牙膏都是怎麼擠的。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知道應從尾端擠起,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竟認為,擠牙膏應從中間開始擠壓,另外三分之一的同學認為擠牙膏無所謂從哪裏擠。

早上刷牙,擠牙膏的重點並不是你從牙膏的什麼地方開始擠,而是你應該將牙膏擠到牙刷上麵,至於牙膏是如何附著到牙刷上的,這並不重要。如果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那是你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希爾達稱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方式為“模式”。她說:“我們腦子裏塞滿了一堆慣性的動作和行為模式。”她繼而解釋道:“假使我們無法跳脫自己固有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在與別人相處時,我們便會被別人不同的思考及行為模式激怒,且會變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在希達爾跟學員們分享這種思考及行為“模式”的概念時,有人也承認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的刻板思考模式:一位婦女竟為了衛生紙紙卷的方向“錯誤”而鬱悶了半天,她隻在衛生紙卷的方向是由牆邊向外轉時,才會感到滿意;另外一位男士則說,每天早上他都會將車停在火車站的某一“特定”停車位,假使有一天別人無意中占了那個車位,他就會有種想法——“今天一定是個倒黴日”。

希爾達告訴大家說:“真正的解脫之道,就是找出你的模式,然後破除它。在某一天開車上班時,挑些不同的路走走;給自己換個新發型;將房子裏的家具換換位置……做任何可防止自己停滯不前的新鮮事。”

因此,她建議那位尋找特定停車位的男士,給自己一個星期,每天都故意不停那個“幸運停車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第二個星期,那位糾結於車位的男士再次來上課時,臉上充滿閃亮的笑意,說:“我照著你的建議去做了,不但沒有倒黴事發生,我甚至過了好幾天的幸運日。現在我明白,自己以往皆被固有的想法綁住,如今我已解脫,高興停哪兒就停哪兒。”

另一位叫唐娜的學員對於吃麥片粥的碗有個模式,那就是,每天早晨她都會拿起同一個藍色的碗,吃著同樣的早餐——麥片、牛奶和一個香蕉,這成了她每天的例行事項,也成了一種模式。有一天,唐娜同樣走到櫥櫃前想取出“我的”藍色碗時,卻發現它不見了,這簡直太可怕了。“我四處搜尋,結果發現別人正拿著那隻碗吃早餐。”唐娜說道,“我有些惱怒並想著:‘他真大膽,竟敢用我的碗來吃早餐。’我成了那隻藍碗的奴隸。假使不是因為我感覺受到侵犯,也許到現在我仍不自知。非常幸運地,我突然想起希爾達曾上過的這麼一課,念頭一轉,我告訴自己:‘好吧,這是一個讓我從模式中解脫出來的機會,我可以以同樣輕鬆的心情去使用另一個碗。’”

唐娜後來興奮地說:“我做到了,而且很神奇,我完全能如從前使用那個藍色碗一般享受早餐。從此之後,我從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