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reference_book_ids\":[7257453146463538176,6959122722660027428,6959122722664238111,7236256847953398842,7046309027503934500,7270452714696346687,7116814441978530824,6875174664553892871,7267090249862351928,707896904664482102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941314273943505951,6875174673097690126]}],\"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941314273943505951,6875174673097690126]}],\"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941314273943505951,68751746730976901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了解並喜歡自己,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擁有信仰,付諸行動,

隻活在真實的今天裏。

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

也別忘了經常自我批評。

◎了解並喜歡自己

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健康的表現。

——《快樂的人生》

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這不是“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而應該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自我接受,並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寫道:“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成熟的人不會在晚間躺在床上比較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他可能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表現,或覺察到自己的過錯,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是對的,他仍願意繼續克服自己的弱點,而不是自怨自艾。

成熟的人會適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適度地忍耐別人一樣。他不會因自己的一些弱點而感到活得很痛苦。

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賈西教授,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麵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名教師來說,是同等重要的。

今日,全美國醫院裏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據報道,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

我並不想在此處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我隻是認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處處都使我們的靈魂容易生病。我還堅信,普遍缺乏一種有力的、持續的宗教信念,更是人們精神迷亂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學教授懷特在《進步:性格自然成長的分析》中談起了目前社會很流行的一種觀念:人應該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懷特反駁說:“這種觀念認為一個人的理想狀態就是能成功地壓抑自己以適應狹窄的生活方程式,而不問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人失去個性、目標和方向,影響了人創造與發展的潛能。”

我非常讚同懷特博士的觀點。很少人有勇氣特立獨行或直麵真實處境。我們在行動之前就被社會文化和經濟觀念限製住了。從吃飯、穿著到生活方式和觀念,我們和鄰居如此相似。一旦我們某個不一樣的行為與這種環境相異時,我們就會變得精神緊張或神經過敏,甚至厭惡自己。

我認識的一個女性嫁給了一個野心勃勃、很有進取心、獨斷專行的政治家,於是,夫婦兩人的社交圈——所謂的名流圈子裏——橫行著以社會地位和金錢數量來權衡人的標準。這位女性溫柔賢淑,有謙虛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她的優點都被別人認為的缺點所取代。她越來越自卑,直到討厭自己。

在我看來,這個女人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她無法適應環境,而在於她無法適應和接受自己,無法心平氣和、快快樂樂地接受自己。她沒有徹底明白一個人隻能按照自己的性格而不可能按照別人的性格來行事。

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她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觀,然後自信地生活,並且善於和自己相處,消除厭惡自己的情緒。

誇大自己錯誤的程度和範圍是討厭自己的人經常做的事情之一,適當的自我批評是好事,有利於一個人的成長。但是演變為一種強迫性的觀念時,就會使我們變得癱瘓,不能聚集力量做積極正麵的事。

有一位女士求助心理熱線,說:“我總是感到膽怯和自卑。別人好像都很沉著、自信。我一想到自己的缺點就感到泄氣,於是就無法自如地說話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的缺點,而在於你有多少優點。

決定一件藝術品和一個人的最終因素不是缺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充滿了曆史和地理的基本常識的錯誤,狄更斯則盡力在小說中渲染傷感的氣氛。但是誰計較呢?缺點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流的文學大師,因為優點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會感到對方缺點的存在,但是我們喜歡和他們交往是因為我們喜歡他們身上的優點。

自我完善的實現依賴於對優點的發揮,取長補短,而不是整天惦記著自己的缺點。

對以前和當前錯誤的過分計較會導致一個人的罪惡感和自卑感快速滋長,不用很久,我們就不再尊重自己,習慣性地對自己痛打五十大板。所以,我們一定要讓以前的事情沉到水底,然後遊到水麵上來重新呼吸新鮮的空氣。

要學會喜歡和接受自己,首先必須挖掘自己對缺點的包容之心。包容不代表我們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然後躺在床上睡大覺,而是明白人無完人。對別人求全責備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則是一種極端的苛求。

我認識的一個女人是個絕對的完美主義者。她要求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疏漏。但在別人眼裏,她是個失敗的人。一個簡單的報告她需要折騰幾個小時,耽誤了自己和別人的時間;一篇主題演講她什麼都要涉及和講解,結果讓聽眾百無聊賴。她絕不接待臨時到訪的客人,因為她沒有任何準備。她絞盡腦汁追求完美。事實上,她的確做到了一種形式意義上的完美,但直接的代價是毀掉了生活中的理解、自然和樂趣。其實,她所追求的完美並非完美本身,她是想超越別人,因為她不想自己在優點方麵和別人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她總想鶴立雞群。所以,她做事並不是出於發揮自己已有的才能,她並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歡樂,隻是為了超過別人,讓自己在高高的完美的架子上昂起頭。

人無完人,強迫性的對完美的追求一旦不成功,這個人就會變得討厭,甚至憎恨自己。

人不能時時刻刻都處在特別認真的狀態中,學著喜歡自己的前提之一,就是能偶爾放慢行進的腳步欣賞自己。

馬裏蘭州的精神病協會董事巴締梅爾說:“過去的人習慣在睡覺之前回想一下當天的活動,做一下反省。現在的人好像已經很少用了,實際上,這仍然是一個有用的辦法。”

除非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否則很難期待別人會喜歡與我們在一起。哈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像“被風吹皺的池水一樣,無法反映出美麗的風景來”。

獨處能使我們發現內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參照的對象,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安妮.馬蘿林柏在其著作《來自海洋的禮物》中曾說過:“我們隻有在與自己內心相溝通的時候,才能與他人溝通。對我來說,我的內心就像幽靜的泉水,隻有在獨處時才能發現其美。”

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聖經》的詩篇裏有一句忠言:“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至今仍是忠言。獨處的確對我們的靈魂十分有益處,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幫助一樣。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除非我們有勇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否則我們不能算是成熟的人。

——《成功的12種方法》

有一天,我正在學走路的小女兒達娜想將客廳的一把小椅子搬到廚房去,因為她想站上去拿冰箱裏的東西。我看到這一情景,急忙衝過去,但還是沒能阻止她從椅子上摔下來。我走過去扶起她,看她摔傷了沒有時,隻見她朝那把結結實實的椅子狠狠地踢了一腳,並且還十分生氣地罵道:“都是你這壞家夥,害得我摔了一跤!”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留心一下幼兒的生活,你一定會聽到或見到更多類似的故事。在孩子們眼裏,他們的這種行為是極其自然的。他們喜歡責怪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或是毫不相幹的人物,似乎這樣做就可以減輕自己跌倒的痛苦。他們的這種表現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但是,如果一直將這種反應行為模式和習慣持續到成人期,那就需要重視,因為它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自古以來,人們就普遍存在著一種諉過於人的不良傾向。偷吃了禁果的亞當,最後把過錯全都推向了夏娃:“都是那婦人引誘我,我才吃下去的。”

一個人要讓自己變得成熟,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學會承擔責任。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麵對生命中的許多責任,在受難或跌倒的時候,絕不可像孩子一樣去踢椅子出氣。

為什麼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人喜歡讓他人去承擔責任呢?細想一下便會知道,因為責怪別人比自己承擔起責任肯定要容易得多。想想你自己是否經常喜歡責怪父母、老板、師長、丈夫、妻子或兒女,我們甚至喜歡責怪先祖、政府,以及整個社會,甚至責怪自己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上。

在不成熟的人眼裏,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而且是外部環境的理由,通過這些來解脫他們自身的某些缺點或不幸。比如,他們的童年極為窮困、父母過於貧苦或過於富有、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教導方式過於嚴格或過於鬆懈和健康情況惡劣等。

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人埋怨丈夫(妻子)不了解自己,或是命運與自己作對——你有時不禁要感到奇怪:為什麼這個世界要一致起來欺負這些人呢?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從沒想過要怎麼去克服困難,而是先去找一隻替罪羔羊。

在我班上曾經有一名學員跑到辦公室來找我。那天,我們的課程是訓練學員記憶別人的姓名。那位學員向我這麼說道:“我希望你不要指望我能記住別人的姓名,這正好是我的弱點,我的記憶力一向都不好。”

“為什麼呢?”我問道。

她回答:“這是我這個家族所遺傳的。我家族的記憶力一向都不好,所以,我也不期望在這方麵有什麼改善……”

我誠懇地說:“姑娘,你的問題不在遺傳,而在一種惰性。因為你認為責怪家族的遺傳比努力提高自己的記憶力要容易得多。你現在坐下來,我可以證明給你看。”

在她坐下來之後,我幫助她做了幾個簡單的記憶訓練。由於她十分專心,因此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當然,要她改變原有的觀念還需要一些時間。由於她願意接受我的建議,終於克服了記憶上的困難,記憶力得到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