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師威廉.戈夫曼寫過一篇極精彩的論文《乳兒精神病學》。文中提到目前日益增多的“心理密醫”是如何把大家寵壞了。戈夫曼醫師指出,許多向心理醫生求助的人,通常喜歡為自己的弱點及與世俗格格不入的行為找出一個心理學上的借口,這樣他們就仿佛得到了某種精神上的安慰。當心理學一直為那些不能麵對成人世界的人尋找托詞的時候,更有許多人繼續把他們所遇到的困難,歸咎於各種外界因素。
如果你看過《聖經》對耶穌事跡的描述,你便會明白耶穌最引人注意的品質之一,便是他擇善堅守、毫不妥協的性格。當有人找他幫忙或醫病的時候,他不會浪費時間去細查對方的潛意識,或去找出何人或何事該為此人目前的困境負責任。“拿著你的被褥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你的罪已被赦免……”
耶穌要表示的態度很顯然:把人的生活改造得更美好才重要,而不是整日沉溺在自憐的深淵。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參觀一個書展。那位朋友時常誇耀自己對現代藝術的知識掌握得多麼精深。當時,我看到一幅畫,作風十分草率,便無意中說出自己對這幅畫的感受:“我家裏有個三歲的小孩,說不定可以畫得比這好。假如這是藝術,我便是米開朗琪羅了。”
這位朋友回答道:“你對人類精神的痛苦,難道沒有絲毫感覺嗎?這位藝術家所要表現的,是原子時代人類精神上的壓力與迷惑。”
不錯,就連一位畫得不知所雲的藝術家,也可以把自己的無能歸罪於原子時代!
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假如原子時代能對人類帶來任何希望或滿足,而不是破壞或死亡的話,那麼我們需要的是堅強、成熟的個人,即那些能夠,而且願意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人。
對那些希望能控製自己人生的人來說,他們應該是:
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光踢椅子!
◎擁有信仰,付諸行動
我懂事時就被教導,我隻要去做不違反良知的事就好了,以後上帝會來評判這一切的。
——《快樂的人生》
《如何度過一年365天》的作者約翰.席勒向人們揭示:“成熟必須靠學習得來。而且通常必須經過苦難才能學到。”這一觀點也正是李莉安.赫德裏所學到的教訓。
赫德裏太太在生活中是個快樂、平凡的家庭主婦。她的生活一直風平浪靜,直到有一天發生一場可怕的車禍,使她毫無防備地掉入深淵。
在剛開始,醫生診斷赫德裏太太的脊椎骨斷裂。後來,根據X光顯示,雖然她的脊椎骨並沒有碎開,但骨骼表麵仍因擦傷而長出刺狀物。醫生囑咐她臥床靜養三個星期,與此同時,還帶來另一個使人難過的消息。
醫生告訴她,由於她的脊椎骨有嚴重的僵硬現象,也許再過五六年,全身就會無法動彈。
赫德裏太太在描述當時的心情時,是這樣說的:
“聽完醫生的話後,我愣住了。我一向活潑好動,又從沒遇到過不順利的事。但現在,不幸終於發生了。臥床靜養的時間由三個星期延長到四個星期,然後是五個星期、六個星期……我的勇氣和樂觀在我聽到診斷後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恐懼……我感覺自己在一天天地衰弱下去。
“一天早晨,我從夢中醒來,當時的思緒比往時都清醒。我告訴自己,我還有五年的時間,我可以為家人做許多事情。隻要我繼續用藥物治療,並且有決心戰勝病魔,說不定還能改善自己的狀況。我不想毫無奮鬥便宣告投降,一定要盡可能地勇往直前。由於我非常堅定這個信念,並且又下了決心立刻能有所作為,這麼一來,恐懼和無力感立刻消失不見。我掙紮著起床,想要立刻開始自己不尋常的新生活。
“我找了兩個字當成座右銘,時時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這是五年半以前的事。現在我去醫院做檢查,醫生告訴我我的脊椎骨的情況良好,看起來可以繼續維持下一個五年。醫生要我樂觀地對待生命,保持愉快的心境,並且繼續向前行。這正是我的信念。隻要我身上的肌肉還能活動,我一定鼓足信心勇敢地走下去。”
赫德裏太太的確是一個鼓舞人心的例證。她成熟的表現來自一個信念,並且根據這個信念所采取一係列行動。
如果我問你是否相信美國這個國家到處充滿著機會,也就是說,隻要能力與精力許可,人人都能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你極有可能會回答一聲清脆而響亮的“是”,並且還會有別人在旁邊搖旗呐喊,表示讚同。但是,你相信到何種程度呢?假如你此時正失業在家,完全沒有收入,新的工作又沒有一點著落,你仍會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嗎?你不但相信而且會采取行動以證明這種說法的真實性嗎?
有人便十分相信,他住在密蘇裏州獨立市的雷德街,名叫雷納.川伽。在1928年,川伽先生繼承了一筆價值十萬美元的產業。但在十年過去後,他卻宣告破產。這十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以下是雷納.川伽的口述:
“我父親不僅擁有成功的事業,而且為人慷慨。在我上高中的時候,隻要我需要錢用,他都允許我用銀行的賬號開支票。到了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更是精於此道。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錢的價值,更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賺取,我唯一知道的是如何用父親的賬號去簽寫支票。
“我一直采取這樣的花錢方式直到父親過世。父親去世的時候,留給我一塊相當大,而且價值相當高的土地,位置就在密蘇裏河下遊靠近萊辛頓一帶。我開始以農夫自居,但沒過多長時間,大蕭條橫掃全國各地,我第一年的財務便呈現嚴重赤字。我抵押了一片土地去償還債務和填補銀行存款,但仍起不了大的作用,最後不得不把那片抵押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由於我仍需要花錢,便又以同樣的方法陸續把田地抵押,並最終出售給別人。
“最後,算總賬的日子終於來臨了。我知道我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如果我要繼續活下去,就必須出去找工作——那是我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我感到非常痛苦與不知所措。
“一天晚上,我被噩夢驚醒,也終於知道自己必須去麵對事實。我對自己說:滑雪橇的童年日子已過,現在你已長大成人,應該去做一些大人的事才行。起來吧,要起來工作!
“除了麵對現實中的困難外,我也開始找出自己究竟信仰什麼。曾經,我一直跟隨眾人的思想,認為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度,隻要努力,便能達到追求的目標。現在,雖然正值蕭條時刻,工作機會不多,但我個人畢竟有一些特長。
“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張大學文憑,還有一些從失敗和錯誤中所得到的經驗和體會。現在,我需要的是采取行動,而不是浪費時間去感歎自己的不幸遭遇或沉浸在悲傷中。
“對於我自身的情況來說,要想輕易找到一份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不能讓自己頹喪下去,我必須強迫自己用信心來取代恐懼和疑惑。我要相信這個國家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隻要有信心、決心,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是這份信念在支撐著我,使我不輕言放棄。
“最終,這份信念得到了事實的證明。我在堪薩斯市的一家財務公司找到工作,並在那裏愉快地工作了四年。後來我把工作辭了,再度回到土地上。這一次,事情進行得非常順利。我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並逐漸擴大事業的範圍。我買進賣出,從中獲得不少利潤。我感激多年來失敗給我的教訓,這一次,我終於踏上了成功的大道。
“我先前失去的產業,都被我重新賺了回來。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這些寶貴經驗都傳給我兩個兒子。這比隻給他們財富要有意義。
“在經曆了如此多的事情後,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必須信仰某些事物。假如我們沒有就此信仰去采取行動,一切仍然是徒勞無功。隻有信心而沒有作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川伽先生的故事是邁向成熟的最好典範。他從一個被嬌寵、不知責任為何物的男孩,在一夜之間認清自己不但要有所信仰,並且要因此采取行動來印證這個信仰。在此之前,川伽先生像一個幼稚的孩子一樣逃避現實,但是,他堅信自己的信仰,使他能像成人一樣再度麵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
當然,我們要想使自己變得成熟,僅有信仰是不夠的。信仰的好處是能增強勇氣,使我們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不至於臨陣退卻。除非我們以信仰做基礎,然後付諸行動,否則任何大道理與原則對我們都無濟於事。
人們的信念往往是依靠行動表現出來的。耶穌曾說過:“憑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是的,隻有行為才是有效的。如果我們不表現出行動,則任何哲學理論叫得喧天響,對我們也絲毫起不到作用。我們所結的果子將是苦的,我們的生命也將失去它的真正意義。
我們一旦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應當付諸行動。
在夏威夷,有一個名叫保羅.瑪哈的建築承造商,他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他不但如此堅信,並且在行動中時時都有表現,因此事業做得十分成功。
1931年,瑪哈先生在建築和工業界四處打聽,想要找一份工作。他年輕沒有經驗,因此處處碰壁,工作的機會非常渺茫。當時的社會不景氣,沒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製圖人員,就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會遭到解聘,新手就別提了。瑪哈先生坦承道:
“我當時感到氣餒。但後來我決定,假如沒有人願意雇我,我就給自己做。我借了五百美元,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築承造公司。
“公司雖然建成了,但是十分不景氣。你想一下,想要蓋房子的人,誰願意找一個沒有經驗又沒有名氣的人來做?但無論如何,我鼓起勇氣,下定決心要幹到底。憑著這種信念和堅持的心理,我終於得到了幾筆小生意。
“第一筆生意是承造一棟兩千五百美元的房子。由於經驗不足,估價不準,結果我賠進去兩百美元。但是,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接下去的幾樁生意便彌補過來了。由於我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終於度過了人生中這一堅實的坎兒。”
不錯,人不是因為沒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動,並且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
◎隻活在真實的今天裏
人之所以為人,必須充滿精力、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成長,而並非向他人抱怨。
——《快樂的人生》
1871年春天,有一個年輕的生命正充滿了各種憂慮:擔心畢業以後該到哪裏去、擔心怎樣通過期末考試、怎樣才能生活、怎樣才能開業等。有一天他看到一本書,讀到了一句對他前途產生莫大影響的話。這使他頓時高興起來,他是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威廉.奧斯勒。
在1871年,威廉.奧斯勒所看到的那句話,使他成為他那一代最為著名的醫學家,促使他創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並且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在英國學醫的人所獲得的最高榮譽,還被英國國王封為爵士。可以說,他無憂無慮地過完了他的一生。
那麼,他在1871年春天所看到的那句話是什麼呢?其實,這句話出自湯瑪士.卡萊裏:“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看遠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
四十二年之後,在鬱金香開滿校園的一個溫和的春夜,威廉.奧斯勒爵士給耶魯大學的學生做了一次演講。他對學生們說,像他這樣一位曾在四所大學當過教授,並且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的人,似乎應該有一顆“特殊的頭腦”,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他說他的一些好朋友都知道,他的腦筋是“最普通不過了”。
然而,他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威廉.奧斯勒爵士認為這完全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在奧斯勒爵士去耶魯大學演講的幾個月之前,他搭乘一艘大型海輪橫渡大西洋,有一次看見船長站在船舵室中,按下一個按鈕,立即聽到發出一陣機械運轉的聲音,輪船的幾個部分立刻彼此隔絕開來,成了幾個完全防水的隔離艙。
奧斯勒爵士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說:
“你們每個人的組織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也遠得多。你們也必須學習那位船長,知道怎樣控製一切,你們要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才是在航程中確保安全的最好方法。到船舵室去,你將會發現那些大的隔離艙至少都可以使用。按下按鈕,用鐵門把過去隔斷——隔斷已經過去的那些昨天;再按下另一個按鈕,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到來的明天。然後你就保險了,可以生活在‘和別的日子完全隔絕的今天’。要時刻記住:你有的是今天,切斷過去,埋葬掉已逝的過去,切斷那些會把傻瓜引到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會成為今天最大的障礙,要把未來和過去都緊緊地關在門外,記住你隻有今天,未來就在於今天,沒有明天這個東西。人類得到救贖的日子也就是現在。精神的鬱悶、精力的浪費,都會緊緊跟隨著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把船前船後的隔離艙都關掉吧,準備養成一個良好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當然,奧斯勒博士不是要求我們不必為明天而學習。他的意思是說,為明日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和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對未來的唯一方法。
總之,一切都告訴我們,一定要為明天著想,一定要仔細地考慮、計劃和準備,但不要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