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長遠的人往往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有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說明了這一點。他們有的麵臨著金錢的誘惑,有的經曆了困境的阻撓。但他們往往能夠執著於自己的夢想,從而擺脫眼前利益的誘惑,衝破困境的束縛。因為他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未來的圖景,所以他們能意誌堅定、矢誌不移。

短視者隻能迎接失敗,即使他們曾經擁有過很優越的條件。他們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時,忘記或忽略了給明天播種,最後隻能被明天拋棄。眼前的利益或許更具誘惑力,但你必須知道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也許你暫時失去了眼前的利益,但是你卻能在未來的日子裏收獲甚豐。

所以,眼光長遠的人往往能走在時代的前沿。他能看見別人所不能看見的東西,掌握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因而能先行一步。在我們這個競爭日趨激烈、創業變得愈加艱難的時代裏,這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別成為欲望的奴隸

如果你不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

——《成功之道全書》

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塞滿著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貪”的本義指愛財,“婪”的本義指愛食,“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目標過分的欲求。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越滿足,胃口就越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麼都想要,而且想無本萬利,無視等價交換,鯨吞社會與他人財產,就是反常,就有害和有罪了。古人用“貪冒”、“貪鄙”、“貪墨”來形容那些貪圖錢財、欲望過分的行為,認為是“不潔”、“不幹淨”、“不知足”的。老百姓用“貪官汙吏”、“碩鼠”、“蛀蟲”來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可見貪婪是不得人心的。

有些人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所擁有。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使得他們“貪婪成性”。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會產生一種行為的強化作用,不斷刺激著那顆貪婪的心。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形成一種補償心理。還有些人存在著攀比心理,看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物質生活比自己富裕,就會更貪婪地索取,以求平衡。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食品、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欲望太多,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隻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裏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呢?朋友,讓我們斬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求浮現。這樣,你才會發現真實、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

◎受騙者中招的根由

在生活中,你的每個決定都非常重要,不管事情是好是壞。

——《快樂的人生》

我們常常在報刊上閱讀到一些荒唐的鬧劇,比如下麵這一則:某公司宣稱,凡到他們公司購物,每花一百美元,兩個月後就可以返現一百美元。比如二百美元的衣服,公司定價一百美元。雖然價高了點,但兩個月後就返給你一百美元,你白得一件衣服……不少人聞知此等好事,紛紛上門,一時公司生意好不興隆。開始大家還得了些甜頭,但半年之後,公司老板卷款私逃,錢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這樣的事情,稍有頭腦者都會看穿,這不過是騙子拙劣的騙術。但可悲的是,卻有那麼一些人偏偏深信不疑。最後當然是中了騙術,落得個破財懊悔的淒涼結果。一些人之所以上當受騙,究其原因,就是“貪”字作祟。“貪”使他們“塞智為昏”,對騙子設下的陷阱視而不見,結果賠了錢又丟了臉。

因為貪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為貪而喪失天良的人也隨處可見。貪欲不僅可怕,也是導致許多人失敗的原因。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真實故事。

1856年,亞曆山大商場發生了一起盜竊案,共失竊八塊金表,損失十六萬美元,在當時,這是相當龐大的數目。

就在案子尚未偵破前,有個紐約商人到此地批貨,隨身攜帶了四萬美元現金。當他到達下榻的酒店後,先辦理了貴重物品的保存手續,接著將錢存進了酒店的保險櫃中,隨即出門去吃早餐。

在咖啡廳裏,他聽見鄰桌的人在談論前陣子的金表失竊案,因為是一般社會新聞,這個商人並不當回事。

中午吃飯時,他又聽見鄰桌的人談及此事,他們還說有人用一萬美元買了兩塊金表,轉手後即淨賺了三萬美元,其他人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說:“如果讓我遇上,不知道該有多好!”

然而,商人聽到後,卻懷疑地想:“哪有這麼好的事?”

到了晚餐時間,金表的話題居然再次在他耳邊響起,等到他吃完飯,回到房間後,忽然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你對金表有興趣嗎?老實跟你說,我知道你是做大買賣的商人,這些金表在本地並不好脫手,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商量,品質方麵,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寶店鑒定,如何?”

商人聽到後,不禁怦然心動,他想這筆生意可獲取的利潤比一般生意優厚許多,所以他便答應與對方會麵詳談,結果以四萬美元買下了傳說中被盜的八塊金表中的三塊。

但是第二天,他拿起金表仔細觀看後,卻覺得有些不對勁,於是他將金表帶到熟人那裏鑒定,沒想到鑒定的結果是,這些金表居然都是假貨,總價隻值兩千美元而已。直到這幫騙子落網後,商人才明白,打從他一進酒店存錢,這幫騙子就盯上了他,而他一整天聽到的金表話題,也是他們故意安排設計的。

歹徒的計劃是,如果第一天商人沒有上當,接下來,他們還會有許多花招準備誘騙他,直到他掏出錢來為止。

故事中明知道金表是“贓貨”的商人,因為被自己的貪念打敗,最終抗拒不了騙子的誘惑而自食惡果。

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話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針對“欲望越大,人越貪婪,人生越易致禍”而言的。古往今來,被難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貪婪者,多得不計其數。貪欲越多的人,往往生活在日益加劇的痛苦中,一旦欲望無法獲得滿足,他們便會失去正確的人生目標,陷入對蠅頭小利的追逐。

不去貪圖身外之物,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襟懷。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活得輕鬆、過得自在,遇事想得開、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