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費盡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用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務拖得越往後就越難以完成,做事的態度就越是勉強。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在收到信件時沒有馬上回複,以後再拾起來回信就沒那麼容易了。

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製度:所有信件都必須當天回複。

當機立斷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無趣。拖延則通常意味著逃避,其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種一樣,如果沒有在適當的季節行動,以後就沒有合適的時機了。無論夏天有多長,也無法使春天被耽擱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顆星的運轉即使僅僅晚了一秒,它也會使整個宇宙陷入混亂,後果不堪設想。

“沒有任何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愛爾蘭女作家瑪麗.埃及奇沃斯說,“不僅如此,沒有現在這一刻,任何時間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現在這一刻發揮著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趁著熱情高昂的時候采取果斷的行動,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實現這些願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會消磨,都會淹沒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忙碌中,或者會在懶散消沉中流逝。”

真理都是簡單的,但也正因為簡單而常常被人們忽視。也許有人會說,在合適的時候,拖延一下也是很有好處的,例如在疲倦、沮喪或者憤怒的時候,中斷工作比勉強繼續的效果好,例如在沒有足夠的條件來完成某項工作的時候,暫時擱置等待條件的成熟;例如在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時,分清輕重緩急是有必要的;例如在準備應對危機卻感覺很糟糕的時候,暫停應對以進一步做好準備,說不定就會柳暗花明。

實際上拒絕拖延並沒有對合理的等待提出異議,它也相信優秀的員工都不會以此為拖延尋找借口,不會因此逃避真正需要馬上執行的工作。

但時間一旦消逝永不回頭,我們應該想想自己的生命大約還剩下多少時間,立即拒絕拖延,提升工作效率,從而給自己騰出更多的私人時間,在這個競爭激烈、迅速變遷的世界享受工作,享受人生。

◎決定了就立刻去做

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成功之道全書》

在埃爾頓的農田當中,多年來橫臥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埃爾頓的好幾把犁頭,還弄壞了他的農耕機。埃爾頓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被打壞之後,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埃爾頓終於下決心弄走巨石,了卻這塊心病。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卻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裏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從地裏清出。埃爾頓腦海裏閃過多年被巨石困擾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禁不住一臉的苦笑。

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須立即處理,決不可拖延,就像故事中的埃爾頓一樣。很多事情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困難,隻要行動起來,就會在行動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拖延是存在於每個人潛意識中的,不要讓它成為習慣。拖延是把今天的擔子,放在明天肩上,直到不堪重負,變成一個負不起責任的人。

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其實有太多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為什麼呢?是沒有想到嗎?不是沒想到,而是沒有立刻去做,這是一個做事拖延的問題。因此,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最好是“決定了就做”。當我們碰到問題時,如果必須做決定,就當場解決,不要遲疑不決。

赫赫有名的巴頓將軍有一個十分有效的選拔軍官的方法。他先派十個考察對象到一個偏僻的荒山野嶺,挖一條兩米長、一米寬、十五厘米深的溝。這些人領了工具到工地去的時候,巴頓就躲在旁邊觀察。多數人要麼一邊走,一邊紛紛抱怨天氣冷、沒有機械設備,也沒有工程圖;要麼臉色陰沉,一句話也不說地賭氣。

這時,其中會有一個人說:“那個可惡的老家夥挖溝幹什麼,我們不用管,不過我們還是別磨蹭了,早點兒把活完,不是就可以早點兒離開了嗎。”這個人就是巴頓要提拔的人,一個不拖延,隻想盡快把工作完成的人。

有些人雖然工作不多,時間也很充裕,可是卻喜歡拖延。這是由性格決定的,就是該做的事情雖然想到了,卻永遠懶得立刻著手去做,用“等一下再做”來搪塞自己。養成“決定了就做”的習慣之後,我們就發現自己隨時都有新的成績:問題隨手解決,事務即可辦妥。這種爽利的感覺,會使我們覺得生活充實、心情愉快。

拖延的習慣,不但耽擱工作的進行,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一種負擔。事情未能隨到隨做、隨做隨了,卻都堆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敢忘,實在比多做事情更加疲勞。做事有始無終,也會使自己心情上有負債感。無論大小事,既然已經開始,就應該勇往直前地做完。

在中國傳統家庭裏,在教小孩子寫毛筆字的時候,無論發生什麼新奇事、有誰來拜訪,也不準孩子把一個字隻寫一半就扔掉。即使字寫錯了筆畫,準備塗掉重寫,也要寫完了再塗。這正是教人善始善終,不忽視任何小節。在日常小事上養成有始有終的好習慣,將來走上社會才不會輕易半途而廢。而現在的孩子學畫畫時,有時候在一張白紙上隻塗了兩筆,就揉成一團扔掉,再拿一張紙來畫。浪費不說,還容易讓孩子養成心浮氣躁,不能善始善終的壞習慣。

有些東西在未完成的時候,不過是一些半成品或廢物,而當我們付出以前一小半的精力把它們完成之後,就有了一件漂亮的成品。許多情況下,我們一開始憑衝動做了一陣,遇到困難或外力的幹擾,漸漸有些厭倦,興趣消失,信心也沒有了,於是就半路停了下來。但是我們什麼時候再開始呢?除非奇跡發生,不會再有機會了。

一次隻做一件事,而且決定了就做,是解決拖延問題最有效的辦法。然而,避免拖延並不意味著可以草率做事,陷入隻追求完成速度的誤區。

一家跨國大型快餐連鎖店派兩個主管分別到兩個地區考察市場。第一個經理來到目的地,看到街頭川流不息的人流以及街邊林立的餐館,第二天就回去報告說:“該地市場沒有發展潛力。”結果被總公司以不稱職為由撤職。第二個經理來到目的地,他先對當地幾個主要街道上的餐館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然後在附近對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進行詢問,了解他們的口味需求。同時,他把當地的肉菜來源和米麵質量都進行了了解,不僅如此,還分別帶了一些樣品回到總部,進行化學分析。經過對上述資料的彙總,他上報總部說:“當地市場大有發展前途,但在店麵和選址上需要用心計劃。”

果然,該快餐店一開業,即在當地引起轟動,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拖延是一種手段,做事快也不是目的,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把一切完成得盡可能完美。隻有這樣,才能獨樹一幟,得到領導的提拔。

◎別過分做準備工作

許多人的拖拉是因為形成了習慣,對於這樣的人,需要重新訓練。

——《成功之道全書》

拖延是一種習慣,立即執行也是一種習慣,但不好的習慣要用好的習慣來代替。當你開始拖延的時候,一定是你的優先順序沒有排列對,因為你不知道這對你有多重要。如果你拖延了,那麼就等於你沒做出選擇。

從早上忙到半夜三更,第二天要交的工作報告才隻寫了一半。就連吉恩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上個周末,吉恩在家一天,想要完成一份周一要交的可行性報告計劃書,從前一天開始下定決心幹活,早上起來一直忙個不停:先洗曬了床單,正經地吃了早餐,打開電腦,回複了郵件和各種聊天工具上的留言……雜七雜八地做了一堆無關緊要的事情,心裏著急地想“快點寫報告”,可就是硬拖到晚上都還沒有開始!這個事實讓他覺得更加焦慮,最後忙到半夜三更,報告卻隻寫了幾百字。他打算閉目養神一下,結果竟然睡倒在電腦椅上,張開眼睛時發現已經天亮了。

有此拖延習慣的絕不是吉恩一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壞習慣。但是你拖延了,那就等於是沒做,你的選擇也將沒有任何意義。

大學生培迪準備晚上七點開始學習。但因晚飯吃多了,所以他決定看一會兒電視。結果看了一個小時,因為電視節目很精彩。晚上八點,他坐在桌前正準備看書,突然想起來要給朋友打一個電話,一聊又是四十分鍾。接著他又被朋友拉去玩了一個小時的乒乓球。結果,他滿頭大汗,又去洗了個澡。洗完澡,覺得餓了,於是開始吃東西。本來計劃挺好的,一個晚上就這樣過去了。到了淩晨1點鍾,他打開了書,但又太累了,集中不了精神看。最終,他還是去睡了。

培迪一直沒能夠坐下來看書,因為他花的準備時間太長了。這種“過分做準備工作的人”不計其數。一些推銷員、經理、家庭主婦——他們在開始工作之前總是先聊天、削鉛筆、讀讀報、擦擦桌子、泡杯茶,然後再開始工作。

有一種方法可改掉這種習慣,即告訴自己:“我此時此刻已經一切就緒了,可以開始工作了。我拖延時間什麼也得不到,我要把‘準備’的時間和精力用於開始工作上去。”

一個人一旦有了拖延的習慣,每當想要拖延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轉換想法。如果已經設定了期限就不會拖延,而且,那個期限如果是一定要完成的,無法再更改的,就沒有拖延的借口。

仔細思考一下,拖延的事情遲早要做,為什麼要等一下再做?現在做完等一下可以休息,有什麼不好?現在休息,也許等一下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想想,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最喜歡拖延的,現在就下定決心,將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