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267090248515980344,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7270457990711348282,7257355077101292598,6941314273947683871]}],\"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267090248515980344,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7270457990711348282,7257355077101292598,6941314273947683871]}],\"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267090248515980344,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7270457990711348282,7257355077101292598,6941314273947683871]}],\"9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9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267090248515980344,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7270457990711348282,7257355077101292598,6941314273947683871]}],\"1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267090248515980344,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7270457990711348282,7257355077101292598,6941314273947683871]}],\"1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3,\"start_container_index\":1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8},\"quote_content\":\"《國富論》reference_book_ids\":[7202540906128346168,7045214716116864037,6959122730679536676,6959122730671148046,7257088436480248890,688638265570990798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267090248515980344,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7270457990711348282,7257355077101292598,69413142739476838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放鬆,再放鬆一些吧,

會讓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加漂亮。

在感到疲勞前休息,

也不妨假裝對工作很感興趣。

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學會首先解決真正的問題,

同時也別忘了保持愉快的心情。

◎放鬆,再放鬆

過度緊張、坐立不安、著急以及緊張、痛苦的表情——這是一種壞習慣,不折不扣的壞習慣。

——《人性的優點》

要衡量一天工作的質量是否已經達到標準,不是看你有多疲倦,而是看你多不疲倦。

下麵是一個令人吃驚而且非常重要的事實:單單用腦不會使你疲倦。這句話聽起來非常荒謬,然而科學實驗卻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是什麼使你疲勞呢?心理治療家認為,我們感到的疲勞,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英國最有名的心理分析學家海德費在他的《權力心理學》裏說:“我們感到的大部分疲勞,都是心理影響的結果。實際上,純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勞是很少的。”

哪些因素會導致疲勞呢?當然是煩悶、懊悔、不受賞識的感覺以及忙亂、焦急、憂慮等。這些感情因素使人容易感冒,使工作成績下降。我們之所以感到疲勞,是因為我們的情緒使身體緊張。

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指出:“憂慮、緊張和情緒不安,是導致疲勞的三大原因。”

為什麼在從事腦力勞動的時候,也會產生這些不必要的緊張呢?海德費說:“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越困難的工作就越得用力做,否則就不能做好。”所以我們一集中精力就皺起了眉頭,聳著肩膀,讓所有的肌肉都“用力”,實際上這對我們的思考根本沒有絲毫幫助。

碰到這種精神上的疲勞,應該放鬆、放鬆、再放鬆。

這很容易嗎?不,你要花很大力氣才能把大半生的習慣改過來。可是花這種力氣是值得的。威廉.詹姆斯在那篇名為《論放鬆情緒》的文章裏說:“美國人過度緊張、坐立不安、表情痛苦,這是一種壞習慣,地地道道的壞習慣。”緊張是一種習慣,放鬆也是一種習慣,而壞習慣應該消除,好習慣應該保持。

怎樣才能放鬆呢?是先從思想上還是先從神經上開始?都不是,應該先從肌肉開始,首先你要放鬆眼部肌肉,然後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放鬆臉部、頸部和整個身體。

但是,你全身最重要的器官,還是你的眼睛。芝加哥大學的艾德蒙.傑可布森博士說,如果你能完全放鬆你的眼部肌肉,你就可以忘記所有的煩惱了。在消除神經緊張方麵眼睛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消耗了全身能量的四分之一。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眼力很好的人,卻感到“眼部緊張”,因為他們自己使眼部緊張。

以擅長寫作長篇小說聞名的女作家薇姬.貝姆曾說,她小時候遇見過一位老人,教給她一生中所學過的最重要的一課。那時候,她摔了一跤,碰破了膝蓋,扭傷了手腕,有個曾在馬戲團當小醜的老人把她扶起來。在幫她把身上的灰塵撣幹淨的時候,那個老人對她說:“你之所以會碰傷,是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放鬆自己。你應該假裝你自己軟得像一雙襪子,像一雙穿舊了的襪子。來,我來教你怎麼做。”

那個老頭就教薇姬.貝姆和其他的孩子怎樣跑,怎樣跳,怎樣翻跟頭,還一直教他們說:“要把你自己想象成一雙舊襪子,那你就能放鬆了。”

任何時候能夠放鬆,任何地方都能夠放鬆,隻是不要花費力氣去讓自己放鬆。所謂放鬆,就是消除所有的緊張和力氣。開始的時候,先想如何放鬆你的眼部肌肉和臉部肌肉,不停地說著:“放鬆,放鬆,放鬆,再放鬆!”要從臉部肌肉到身體中心,都能感到自己的體力。要使你自己像孩子一樣,完全沒有緊張的感覺。

這就是著名的女高音嘉莉.古淇所用的辦法。海倫.吉卜生告訴我,他常常看見嘉莉.古淇在表演之前坐在一張椅子上,放鬆全身的肌肉,而且下頜鬆得像脫臼一樣。這種做法非常不錯,可以使她在登台的時候,不至於感到太緊張,也可以防止疲勞。

下麵是幫你學會怎樣放鬆的建議:

工作時采取舒服的姿勢。要記住,身體的緊張會產生肩膀的疼痛和精神上的疲勞。

隨時放鬆自己,使你的身體軟得像一雙舊襪子。我在工作的時候,常常在桌子上放上一雙紅褐色的舊襪子,提醒我應該放鬆到什麼程度。如果你找不到一雙舊襪子的話,一隻貓也可以。你是否曾經抱過在太陽底下睡覺的貓?當你抱起它時,它的頭就像打濕了的報紙一樣塌了下去。印度的瑜伽術也教你,如果你想要放鬆,應該多去瞧瞧貓。我從來沒有看過疲倦的貓,也沒有看到過患精神分裂症、風濕病、或擔憂得染上胃潰瘍的貓。要是你能學貓那樣放鬆自己,大概就能避免這些問題了。

每天自我檢查五次,問問自己:“我有沒有使自己的工作變得比實際上的更繁重?我有沒有使用一些和我的工作毫無關係的肌肉?”這些都有助於你養成放鬆的好習慣。就像大衛.哈羅.芬克博士所說的:“那些對心理學最了解的人都知道,疲倦有三分之二是習慣性的。”

◎在感到疲勞前休息

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去,抓緊幸福的手不要放鬆。

——《人性的優點》

休息並不是浪費生命,它能讓你在清醒的時候,做更多有效率的事。

美國陸軍曾經進行過幾次實驗,證明即使是年輕人——經過多年軍事訓練而很強壯的年輕人,如果不帶背包,也要每行軍一個小時就坐下來好好休息十分鍾,他們行軍的速度才能加快,也能比其他軍隊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