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堂課:以德報怨,用寬容化解恩怨(1 / 3)

《人性的弱點》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9862351928,7046309027503934500,6959122722660027428,6959122722664238111,7257453146463538176,7236256847953398842,6875174664553892871,7116814441978530824,7078969046644821028,7270452714696346687]}],\"1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戰爭與和平》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29915413539,7259681029907024932,6867361923558542343,7259681030645222461,6988533058454457381,7259681029919607866,7259681030364204044]}],\"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2,\"start_container_index\":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7},\"quote_content\":\"《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8675363851,688340916300362855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倘若不能寬容他人,那麼他人也很難與你相處,最終會導致關係不和諧,結怨成仇。而真正的聰明人,不僅會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人,也會用柔中有剛的方法妥善解決矛盾。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優秀的人的人格魅力往往來自於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擁有自律性格的人能夠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那些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人總是對別人寬容,對自己嚴苛;而那些總是輕易就失敗的人則總是嚴格要求別人,寬容自己。而放任自己、苛求別人的人,往往最易招致他人的怨恨,成為孤家寡人。

如果想要要求別人做到,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否則便沒有資格去要求他人。隻有常思自身之過,才能不斷進步;隻有寬容別人,才能換來真誠的友誼。

一位哲學家在海邊休假的時候目睹了一艘輪船的遇難。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斃了。於是哲學家就痛罵上蒼的不公道,隻是因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這條船,竟然讓眾多的無辜者受害。

正當哲學家陷入這種思緒之際,他發覺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圍住,原來他站的位置距離螞蟻窩不遠。這時,突然有一隻小螞蟻爬到了他的身上,並叮了他一下,他就立刻把那隻螞蟻蹍死,並用腳踩死了旁邊所有的螞蟻。

就在他踩死螞蟻的時候,天神現身了,並用手中的拐杖敲打著哲學家的腦袋,說道:“你既然以類似上蒼的方式對待那些可憐的螞蟻,那麼你又有什麼資格去批判上蒼的行為呢?”

寬容待人,嚴格要求自己,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現代人為人處世所應做的正確選擇。但是,在我們的周圍總是存在有這樣一些人,當評判別人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慷慨激昂,頭頭是道,教導別人不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然而一旦他自己身陷其中,身份由旁觀者變成當事人的時候,往往就沒有了標準,一不小心就會犯與他人相同的錯誤。

人是一種感性的動物,對事情的處理往往會以自己看到的景象為標準,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來判斷,因此對待別人的要求與對自己的要求就有了雙重的標準。表現在工作中就是:一方麵用放大鏡觀察別人的行為、失誤,對他人評頭論足、說三道四;而另一麵卻又放縱自己,任由自己發揮,毫無標準可言。殊不知,當我們在用放大鏡的眼光對待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同樣對待我們。那麼,我們可以想象,由此產生的衝突有多麼的後患無窮。

有那麼一些身在職場的人常常會抱怨公司缺乏一種融洽、和睦溫馨的人際關係,同事之間也缺乏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的氛圍,而其實真實的情況是他們從來沒有嚐試過主動地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隻是在一味地抱怨而已。事實上,人在職場,當你主動問候別人,對別人微笑,你也一定會得到別人同樣真誠的回應。俗話說得好:“不要總是抱怨別人的不好,看到別人是如何對待你的,你就會知道你是如何對待別人的。”

其實,改變自己工作的環境很簡單,隻要每天早上都麵帶微笑地去上班,在遇到他人時,能夠禮貌地點頭致意,微笑地說出“早上好”之類的話;下班時,再以真誠的道別作為結束,你的心情一定會保持一整天的輕鬆快樂,並且會把這種快樂傳遞到他人的心裏。身在職場,本來就是一件無奈且繁雜的事,在這種時候,你需要牢記的一點就是:永遠不要期待別人或者是外部環境的主動改變,相反的,隻要改變自己,環境就會因你而改變。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的責難少一點,我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氛圍必定會輕鬆愉悅許多。否則,我們麵臨的便隻有無窮無盡的誤會與煩惱,怎樣選擇,其實答案顯而易見。

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各有長短:“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梅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更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又何必囿於成見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在生活和工作當中,要見人之長,容人之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望別人寬容自己,自己就應該寬容別人;不情願別人苛求自己,也就不應該苛求別人。學會將心比心,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愛己之心愛人。這樣的話,我們就一定能豁達地寬容別人。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樣做才能達到寬以待人,嚴於律己?人和人之間朝夕相處,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矛盾和誤會,在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就一定要嚴於律己,主動承擔責任,多想想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化幹戈為玉帛”,增進與他人的友誼。並且需要經常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便是受點委屈,也要從大局著想,做到有禮讓三分。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是現代人際關係交往中的“潤滑劑”,可以減少生活中許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紛爭。假如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和他人一語不和就“針尖對麥芒”,那麼,一句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極有可能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假如你與他人的利益相衝突時,隻要略作讓步,或許就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假如別人犯了錯誤,請不要急著教導人家,先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責任,這樣會使自己在人群中的威信和魅力倍增;假如你覺得長期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和讚賞,那麼請先檢查一下自己各方麵的表現,而不是鬱鬱寡歡,長籲短歎,甚至懈怠工作。那樣你會發現,其實有時候隻要調整一下思考問題的角度,周圍的環境就會豁然開朗。

悅納對方,包容他人

包容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美德。它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是精神上的一種成熟。同時,它還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智慧,是人們在看透了生活以後得到的一份從容和超然。包容對一個人的為人處世非常重要,它常常融入在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當中,包含在人們的生命裏。

能包容他人的人往往能讓人感到特別親切,他們一般都有比較好的人緣,而這種好人緣正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助推力。

有一句俗語叫“宰相肚裏能撐船”,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有包容之心。能夠包容別人的人身邊往往有許多朋友,而且都是不容易背叛他們的朋友,這正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能夠包容朋友的許多過失,使朋友都樂於和他們相處,並適時幫助他們。

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有豁達大度的胸懷,這樣才能更快地找準成功的方向。所謂豁達,即性格開朗;所謂大度,即氣量宏大。能夠包容他人的人,能和不同性格的人和諧相處,能夠聽得進批評自己的話,也能夠做到忍辱負重,麵對誤會和委屈,他們也能很好地處理。善於包容別人的人能夠不計較小事,常常是大事清楚,小事糊塗。他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熱情地關心和幫助別人。

一個善於包容別人的人身邊會有許多知心朋友,他們能夠與別人求同存異,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他們還能聽取各種不同意見,尤其能認真聽取與自己觀點相反的意見。善於包容別人的人往往能不計前嫌,虛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一旦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會立刻改正,當和別人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能夠主動檢討自己,而不是先想到推脫責任。

有的人之所以與人交往得不愉快,就是因為心胸狹窄,喜歡在小事上糾纏,時間一長,對他人的意見就變為成見,一時的怨氣也就變成了怨恨,在感情上就會排斥對方甚至到反目成仇的地步。

包容對方,首先要學會悅納對方。朋友之間相處,如果你不能接受他,那麼你就不可能包容他。事實上,不僅友情是這樣,任何感情都是從接受開始的。

美國有個越戰歸來的士兵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不情之請。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可以嗎?”

“當然好啊!”他們回答,“我們會很高興的。”

兒子沉默了一會兒,接著說:“可是他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胳臂和一條腿。”

“哦,天啊!我很難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幫兒子出主意,“兒子,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也許事情會比較麻煩。”

通完電話之後,父母一直在等待兒子歸來,然而,他們再也沒有收到兒子的消息。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的一個電話,是警察局打來的,告訴他們去辨認兒子的遺體。當他們到達現場時,看到的是死去的兒子。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兒子居然隻有一條胳臂和一條腿。

事實上,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與故事中的父母一樣喜歡完美,然而,現實並不盡如人意。問題不在於對方完美與否,而在於你是否能悅納、接受他。在對待朋友時也是這樣,即使有了傷害,你也要學會接受,學會包容。

有兩個人在沙漠中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他們發生了爭吵。其中的一個人扇了另一個人一個耳光,被打的人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但他什麼話也沒有說,隻是在沙子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今天,我的朋友扇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前進,一直走到了沃野,於是他們打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可是被打的那個人由於蹲錯了地方,差點被水淹死,幸好他的夥伴救起了他。被救之後,這個人拿起一把小刀,在一塊大石頭上刻下:“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同伴看到他這個舉動後很好奇,於是問他:“為什麼我打了你,你要寫在沙子上,但是我救你之後,你卻刻在石頭上呢?”這個人微笑著回答道:“當我受到傷害的時候,我會把傷害寫在最容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把這些傷害抹去的;當我接受了幫助後,我要讓這些幫助留在我心底,任何外在因素都不會抹去它。”

朋友之間相處時,傷害往往不是有心的,而幫助卻是出自真心的,學會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包容朋友的過失,你會發現與朋友的相處將會更加融洽。

事實上,如果在小事上多一些包容,就會讓你更加受人敬佩。包容是一種度量,想要學會包容,就要學會原諒別人,待人接物都不能過於苛求,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過於苛求別人往往會把自己孤立起來。

包容是一種別樣的魅力,它可以令人更願意靠近你,它可以讓你的形象更高大。當然,包容別人不是一味地退讓和不分對象的寬恕,而應該是有原則的。

包容他人不僅是社會交往過程中的潤滑劑,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包容他人的度量從根本上說來自一個人寬廣的胸懷。一個有遠大生活理想和目標的人,其心胸必然是寬廣的。因此,隻有從個人利益的小圈子中解脫出來才能進入更廣闊的空間,才會具備寬廣的胸懷,領略到海闊天空的境界,進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莫計前嫌,懂得寬恕他人

紛紜世界,我們無法拒絕被傷害。有時,甚至眼睜睜看著智慧被奪走,成就被貶低,愛情被摧折……屢屢遭遇錙銖必較的煩膩、爭奇鬥巧的排斥以及陰險的謀算,我們的努力與真誠換回的可能僅是一身傷痕。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東西。於是,傷害過自己的人,你就用甚至幾倍的傷害去重創他們。心理得以平衡之後,有一天你又被傷害,然後再報複。周而複始,終日被報複充斥,成了報複的囚徒,陷入了報複的惡性循環。蒼白了信仰,空虛了精神,丟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隻是傷害。

當遭遇排擠傷害時,我們不妨大度一些,忘掉那些過去的傷害,寬容地忍受。甚至,連目光也不瞥過去。疼痛之中,問一問自己:“我憑什麼就不可以被傷害?”而後,寬容地活著。

在社會交往中,有些人以攻擊的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傷害或不愉快的人發泄不滿,這種情緒就是報複。試想,如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仇必報”的話,社會又怎麼能夠平靜安穩?

當我們遭受別人的傷害時,要盡量去原諒對方。多一點寬容,消除報複心理,就能夠贏得更多的朋友。締造和平的最後步驟是寬恕。通常,人在受到某種冒犯時,都會有報複的欲望,會覺得報複侵犯他的人是正當合理的。寬恕則意味著放棄報複的權利。要寬恕別人很不容易,然而寬恕是終止緊張關係不可或缺的辦法。

做人如果能夠謹記寬恕,就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許多的好處和奇跡。確實,一個有智慧的人明白原諒別人不僅是為了別人好,而且也使自己的內心感到平靜。

有一個男孩被父親的下屬以報複的手段受到傷害。該男孩被砍數刀後奄奄一息,但幸運地逃過死亡,逐漸恢複了健康,隻是一隻眼睛失明。致傷他的人被捕下獄。男孩長大成人後去尋找那位致傷他的人,此時這個人已經出獄,並且又老又病,男孩不計前嫌地侍奉那位老人直到老人去世,他倆成了知己。有人問他,為什麼你可以寬恕甚至服侍那罪犯?男孩回答說:“我必須寬恕他,我無法想像不這樣寬恕他時我會怎樣。”

他用寬廣的心胸包容了對方對自己曾經實施的殺戮,使自己得到了心靈的自由。因此,他身殘心不殘,能自由地愛別人甚至仇人。

由此我們不難懂得,寬恕者能使當事者雙方重新開始建立新的關係,這使雙方能夠從過錯造成的負罪感中解脫出來,使雙方關係出現新的可能與機會。由此可見,寬恕能夠打開使彼此間溝通交流的新管道,鋪平互愛的道路。這一過程的中心要素在於改變一個人想要傷害對方的態度和行為,使之轉向,轉向美好的無私、謙讓、慷慨與服務。

我們在遇到煩惱時,都喜歡到大自然中去體驗那種特有的和諧與靜謐。為什麼大自然能讓人產生這種感覺呢?原因之一是因為大自然毫無阻滯地按照宇宙法則運行,在各種不同層次上的互動都是協調的,呈現出無可比擬的和諧之美。

生活中,我們常常難於避免遭遇他人的攻擊和冒犯。也許你的電話被人晾在一邊,也許你的車被人搶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你。很不幸,對於他人的行為我們無能為力,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對他人冒犯的反應。

因此,我們要懂得寬恕,因為寬恕他人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永不原諒隻會使你們的關係無法修複。事過境遷,已經忘記別人所作所為的你,還是會對他們遷怒,因為你已經習慣如此了。如果你過分關注他人的錯誤而不是嚐試去糾正他們,可能會使事情偏離正確的軌道。不要被氣憤牽著鼻子走。也許你認為希特勒不可饒恕,我們絕不反對。因為,人們認為對他的寬恕意味著正義的折損。但是對於那些隻是對你提出粗魯批評的人呢?你有必要記恨他們一輩子嗎?為它飽受壓力血壓升高值得嗎?為何不一笑而過?你怪罪他們是正常反應,但不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