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堂課:以德報怨,用寬容化解恩怨(2 / 3)

與人相處為何不能多一些寬容和友愛呢!有時候我們覺得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並不是責怪,而是相互容納和體諒,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些、充實些!

真誠是交友的前提,觀察力是交友的保障,寬容是培植友情的沃土。不管是誰,都可以這樣對朋友說:親愛的朋友,如果我曾有意無意地傷害過你,懇求你原諒我的過錯。因為寬容固佳,遺忘尤美。

要學會寬容,別人冒犯了,過後能寬恕別人;自己冒失了,過後能寬恕自己!因為不寬容,所以盡管他人在做好事,卻偏偏說做好事者的動機有問題,不是為了想出風頭,就是為了蠱惑人心、討好他人。有時,在不寬容人的眼中,那些做好事的甚至比不做好事還要壞得多。

不懂得寬容,隻會讓你在交際中產生更多的偏見,看到不喜歡的人所做的事,都是偏的、歪的、邪的,明明優點很突出,你卻視而不見,明明長處很顯眼,你卻充耳不聞,剩下當然是一大堆汙點、缺點。

不懂得寬容,隻能使不滿、不敬、不平、不恭之言把你包裹,對這類人來說,這個世界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他人的存在,都是為了與他“作對”,都是與他“過不去”。不寬容的人患了一種疑心病,疑這疑那,對他人的“警戒心”特高,還處處充滿了挑釁和敵意。

不懂得寬容,吃了一點虧,就耿耿於懷,以牙還牙,總想報複他人,最終隻會讓你到處樹敵,四麵楚歌。

古人曰:“人無弘量,但有小謹,不能大立也。”凡成大功者,總是不小苛的。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這也看不慣,那也容不下,又如何與人團結,成就大業?所以凡舉大業者,定是心懷坦蕩,舉賢不避仇、不避親,用人之長,而且用人不疑。

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狹窄,妒忌心強,其感情必定低劣。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往往是一葉障目,自尊心亦過強,好鬥,好報複,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對人吹毛求疵,因此這類人亦是不會寬恕的。寬容既是文明的表示,又是對文明的檢驗,更是顯示著一個人的氣度、胸襟、堅強和力量。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朋友偶爾的一句話,一個要求,一個行為,一個思想冒犯了你,惹惱了你,令你怒發衝冠,耿耿於懷甚至於想斷絕交往,從此不相往來,更有甚者想利用各種方法報複以解心頭之恨……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妨想想《三國誌》中記載的一句經典的話:“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要讚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談論他人的是非,隻會蒙蔽自己的心性,妨礙解脫之道。在談論是非之時,內心呈現的是紛擾的情況、不安的狀態。而且,“說人者,人恒說之”。若是不知道謹言慎行,可以預見,這個人將會很難掙脫是非的困擾。慈航法師曾經講過他親身經曆的一些事情,我們應該可以從中明白這個道理。

慈航法師當年在鼓山當沙尼的時候,有一次上廁所,忘記帶手紙了。於是,他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廁所的寺中一位茶房頭索取。這個茶房頭是個壞心人,他把用過的手紙扔給了慈航法師,弄得慈航法師一手的大便。茶房頭如此捉弄人,要是別人一定會很生氣的,可是慈航法師並沒有生氣。

一天,慈航法師搬房間,那位茶房頭來了,慈航法師對他說道:“你來得正好,請你幫我照看一下東西,我先把棉被搬去,馬上就回來。”

不一會兒,慈航法師回來了,他發現抽屜裏的一百元銀洋少了六七十個,很明顯,不是茶房頭拿的還會是誰呢?但這件事卻不能揭穿,揭穿了的話,會對茶房頭的名譽造成很大的影響。錢少了還有再來的時候,但是失去了名譽的人,又要怎麼恢複呢?慈航法師想到這裏,就裝作什麼都不知道。

過了一會兒,茶房頭要告辭了。臨別時,慈航法師拿出十五塊銀元送給他,他卻不肯接受。慈航法師告訴他,人要互相幫助,他現在當沙尼,每月有二十元,這一點給他拿去用沒有關係,這樣茶房頭才肯接受。

不久,寺中很多人都懷疑茶房頭哪來這麼多的錢,茶房頭說是慈航法師送給他的。又有人來問慈航法師是不是真的,如果換作是別人早就揭發茶房頭的竊盜行為了,但是寬宏大量的慈航法師,始終都沒有說一句茶房頭的不好。

後來,慈航法師說自己的身體本來是很瘦弱的,但從這次事情後,他就慢慢地胖了起來,彌勒肚子也大了起來。

向怨恨的人行布施,而不說怨恨的人的壞話,這種精神是多麼偉大。這種“不念舊惡,不怨惡人”的行為,唯有菩薩的“等念怨親”的觀念才能做到。然而,有許多人隻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而不能客觀地評價一個人,那就無法正確地對待他人,更談不上尊重了。

有一個曆史故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左傳》記載:齊桓公和公子糾都是齊襄公的弟弟,而齊襄公為政無道,為了不受牽連,齊桓公在鮑叔牙的侍奉下逃到莒國,公子糾則由其老師召忽和管仲護衛,逃到了魯國。後來,齊襄公被殺,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幫助下重返齊國,當上了齊國的國君。隨後,出兵魯國。魯國在齊軍的壓力之下殺死了公子糾,召忽見公子糾已死,也就自殺了。此時,管仲不但沒有自殺,反而在鮑叔牙的舉薦下,當上了齊桓公的重臣。

於是,就有人說管仲這個人“不仁義”。但孔子卻說管仲這個人“很了不起”,因為他後來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並沒有付諸武力,就使天下得到安寧,而且老百姓也得到了恩惠。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蠻人了。他為天下作出了這麼大的貢獻,不是一個隻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溝裏默默無聞、白白死去的人所能比的。”

管仲背棄舊主,為齊桓公做事,對舊主來說的確是不忠、不仁、不義。但是,他為天下人作出的貢獻,為天下人盡了大忠、大仁、大義。從這個層麵上來說,管仲的做法又沒有違反做人的原則。所以,孔子能夠辯證客觀地評價他,並且充分肯定了他的優點,這就是對人的尊重。

其實,每個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對於缺乏包容心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喜歡盯著他人的隱私和缺點不放,並大做文章,開口就會講出傷人的話;而包容心強的人則善於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誇獎他人的長處,同時也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寬恕敵人,原諒對手

一個能夠寬恕敵人的胸懷正是為人的最高境界。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恕可以讓人著眼於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時一事。寬恕了別人不但給了他們新的機會,也取得了信任和尊敬,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努力修煉自己,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都需要有一顆包容、忍耐的心,寬容失敗,寬容流言,寬容冷漠……

很久很久以前,茫茫大海裏住著一條生性剛直和一條慈悲為懷的神龍。

一天,剛直又愛玩的龍對另一條龍說道:“海底所有可以觀賞的景物都已經看過了,每天過同樣的日子沒什麼意思,想去陸地上開開眼界。”慈悲寬容的龍卻不想去陸地,說道:“如果不小心在陸地上遇到惡人,一定會有麻煩的。況且以龍的真身出現,也會讓那些人受到驚嚇。”而愛玩的龍想了個好辦法,那就是變化成小蛇。如果路上沒有行人,他們就在道路上遊玩;如果有人出現,他們就躲到路邊不讓他們看到。這樣既不會驚嚇到人們,也不會被人們傷害。

那條生性慈悲的龍見朋友這麼渴望到陸地上去,於是就同意了它的建議。兩條龍一起來到陸地上,變化成兩條小蛇,準備到處觀賞遊玩。不料,沒多久他們便遇到了一條毒蛇。毒蛇看到這兩條小蛇,就不懷好意地豎起前半身,吐出毒液,想要加害它們。愛玩的龍看見毒蛇非常憤怒,想著毒蛇有眼不識泰山,對著毒蛇那無緣無故地加害,愛玩的龍就要加以報複。但是那條慈悲的龍立刻製止了它並勸說他,說他倆是要修自利他的菩薩行者,對於不知因果、隨順習氣的眾生所犯的過錯,都應當寬容、原諒他們。而且,能忍眾生所不能忍,這是聖者的教訓,他倆一定要遵循。隻知道依照自己的貪念欲望而行動的人是狂夫,沒有仁義之心。嫉妒心、報複心會把我們引向深淵,隻有安忍而不動心,才是菩薩行者所為。

愛玩的龍本來已經起了嗔恨心,聽到朋友的話之後,自覺慚愧便放棄了報複的念頭。為了不讓毒蛇再犯錯,兩條龍見毒蛇總是想要加害它們,就決定回到海裏去,這樣毒蛇沒有了可以加害的對象,也就不會再犯錯了。

原本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毒蛇,看見兩條小蛇恢複了龍的真身後才知道自己剛才犯了大錯,差點就因此斷送性命,不由得驚惶恐怖,羞愧難安。而當時兩條龍的神威令天地震動,烏雲湧起,大雨普降。

其實這則故事寫的主要人物就是釋迦牟尼佛,阿難尊者和提婆達多的過去生。當然,釋迦牟尼佛就是那條慈悲的龍,其弟子阿難尊者就是那條剛直又愛玩的龍,而一再加害佛陀、且不斷被寬恕的毒蛇就是提婆達多。

寬恕他人,特別是原諒對手,這好像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因為他們心中放不下已有的仇恨,他們希望的是看到對手慘敗甚至傾家蕩產的下場。但是當對手真的如他所願,誤入歧途、走上絕路的時候,他們的心理也是不好受的。所以與其事後後悔萬分,不如事先原諒對方。

隻有寬恕才能化解矛盾,隻有寬恕才能消除隔閡,隻有寬恕才能獲得理解,也隻有寬恕才能贏得支持。寬恕,不論對人對己來說,都會成為一種無需投資便能大把收藏的“精神財富”,學會寬容不僅有益於個人身心健康,而且對保持家庭和睦、幸福,人際關係良好,事業、前途的光明都有極大的幫助。野花把香氣留在了踐踏自己的馬蹄上,這就是一種寬容到極致的境界。用心中的大愛化解仇恨,用寬容的心懷原諒別人,這是高尚的人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從前有一位國王,他年紀大了想把自己的王位傳給他三個兒子中的一個,為了檢驗他們三兄弟,他讓他們到外麵去遊曆一年。等到一年後回來告訴自己的父親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所做的最高尚的事情。隻有真正做過高尚事情的人,才有資格繼承王位。

於是三個兒子各自到了社會上待了一年。一年過後,他們回到了國王跟前,分別告訴國王自己這一年來在外麵的收獲。

大兒子說在遊曆期間曾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們原本素不相識,可是那位陌生人十分信任他,托他將自己的一袋金幣交給他住在另一鎮上的兒子。於是他走了很久來到了另一個鎮上,找到了陌生人的兒子,把金幣原封不動地交給了那人的兒子。國王聽後點了點頭說他做得很對,不過誠實是做人必備的品德,那隻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還算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接下來二兒子說他一個人獨自旅行,到一個村莊。不幸的是他剛好碰上一夥強盜打劫,他衝上去幫村民們趕走了強盜,保護了他們的財產。國王說他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他的責任,也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最後三兒子說在這一年中,他有一個仇人總是想方設法來陷害他。幸虧自己反應及時,躲過了仇人的暗殺,否則他差點死在仇人的手上。在一天夜晚,他獨自一人騎馬走在懸崖邊。突然發現自己的仇人正在一棵大樹下,當時仇人睡得正香,毫無防備,隻要他輕輕一推,仇人就可以掉下懸崖摔死。於是他叫醒了仇人,告訴那人在這裏睡覺很危險,並勸告其趕緊繼續趕路。

後來,他在路上遇到了一條河,就在他下馬準備過河時,一隻凶猛的老虎突然從旁邊的樹林裏跑出來,惡狠狠地撲向他。他當時一下子給嚇蒙了,竟然在那一動不動。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自己的仇人從後麵過來,一刀捅死了老虎。他覺得很意外,結果仇人告訴他原來是自己救其在先,他的仁愛化解了仇人心中的仇恨,所以仇人決定和他成為朋友。自己想著這實在是不算做了什麼大事。國王聽後嚴肅地說,能夠讓自己的仇人幫助自己,這本身就是一件高尚而神聖的事。三兒子做了一件高尚的事,所以國王決定把王位給三兒子。

寬恕他人,用自己的行動來感化他人,這才是做人的真諦。一個高尚的人能做到的事就是用寬容的心懷原諒別人,用心中的大愛化解仇恨。而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是根本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寬容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氣量大者,方能成事

人的氣量有大有小,智力有高有低,命運也千差萬別。比如家庭富裕的人,氣量大就添財進福,氣量小就招災惹禍;地位高貴的人,氣量大就受人擁戴,氣量小就眾叛親離;聰明的人,氣量大就事業有成,氣量小就難成大事;愚蠢的人,氣量大就身心安泰,氣量小就禍不單行……

可以說,有氣量是低調的一種表現。感情用事,常常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氣量大一點,做一些合理的、適當的,理智的讓步,必將有助於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決。

東晉時期,前秦苻堅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軍前去與前燕作戰。開戰前,徐成違背了軍令,依法當斬。因徐成是鄧羌的部下,所以鄧羌出來說情,遭到王猛拒絕。鄧羌一氣之下與之反目為仇,要興兵謀反殺掉王猛。王猛問他為什麼要謀反,鄧羌說:“我們一起出來與前燕作戰,有人在內部自相殘殺,所以我要除掉這個奸賊。”王猛考慮到大敵當前,以大局為重,便容忍了鄧羌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不僅赦免了徐成,而且為了團結鄧羌,還故意說了些恭維他的話:“我並非真的要殺徐成,隻是試試將軍。將軍對自己的部下如此講義氣,何況對國家呢!這樣,我就不怕前燕的軍隊了。”

其後,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王猛要調動鄧羌的軍隊前去應敵。在這關鍵時刻,鄧羌卻向他提出打敗燕軍後要讓他出任司隸校尉的無理要求。王猛很為難,回答說:“這不是我可以決定得了的。”王猛說的是實情,可是鄧羌竟然按兵不動,並以此相要挾。王猛再次從全局出發容忍了鄧羌,親自向鄧羌賠禮道歉,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鄧羌這才帶著人馬出戰,一舉殲滅了前燕的軍隊。

後人評論此事說:“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莫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這段評論非常中肯,深刻說明了王猛在關鍵時刻能夠“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長”。假如王猛隻是就事論事,一怒之下殺了鄧羌,當然在道理上講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從全局利弊短長的角度來考慮,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敵當前的嚴重時刻,王猛維護了自己內部的團結統一,才順利地完成了徹底消滅前燕、俘虜前燕君主的大業。

“宰相肚裏能撐船”,“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告誡人們,非大氣量、大胸懷者不能成大事。居上位者特別需要寬宥的大氣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麼解釋:法外開恩常能為自己招來死忠之士。秦穆公的遭遇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春秋時期,秦國與晉國在中原地區爭霸,數十年間,雙雄戰事不斷,互有勝負。有一年,秦穆公和晉惠公各自親率大軍,在韓原地方交戰。結果晉國打了敗仗,惠公倉皇逃命,卻不料坐騎陷足於泥濘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將士見狀,飛也似的追趕上去,想要擒擄惠公。可是還沒追上,晉國的軍隊就重重地包圍了過來,反而把秦穆公給困住了。晉軍見機發動猛烈的攻勢,並把秦軍阻擋在外圍,切斷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晉軍擊殺了,秦軍卻是一籌莫展。就在生死存亡之際,秦國陣中衝出一小支隊伍,向晉軍直撞了過去。隻見他們個個奮不顧身,拚死衝鋒,終於把晉軍的包圍網突破了一個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軍見機不可失,趁此如虹氣勢,乘勝追擊,殺得晉國潰不成軍,反而將晉惠公給俘虜了。

原來在開戰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馬逃脫,跑到岐山附近。當地居民不知道這匹馬的來曆,把它捕獲之後,便將它煮熟吃了。當時一起分享這匹好馬的,一共有300多人。負責馬政的官吏追蹤這匹好馬的下落,發現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於是把吃過馬肉的300多人全都捉了起來,送到朝廷,交給有關的官員治罪。穆公知道這件事後,便說:“作為仁人君子,不可為了牲畜的事情而殺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經聽說,吃了好馬的肉,一定要飲酒,否則有傷身體。”便命人將他們放回,並各賜一瓶酒,赦免他們偷吃馬的罪責。

這300多人原以為會獲罪受懲,沒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們,還多加體恤,賜予美酒。眾人無不喜出望外,感懷穆公恩德,當聽說秦國要去攻打晉國的時候,便一同投身軍旅,為國效命。後來在戰場上,正遭逢穆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線的危急關頭,300多條好漢便死力救駕,以報其赦罪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