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正由於這300多人的奮戰,穆公撿回了一條命,還讓秦國生擒了晉君,大獲全勝。
我們無法去估算一次寬容能帶來多少回報,也無法預測對方會不會回報,但可以肯定的是,寬宥所帶來的人際方麵的正麵效應比負麵效應大,而這也是人類社會維持平衡的一個很重要的機製。一個具備寬宥能力的人,也必然具有大胸襟、大氣量,這樣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別人幫助,才更容易成功。
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一個青年人到河邊釣魚,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個大蟹簍,但沒有上蓋。青年人出於好心,提醒老人說:“大伯,你的蟹簍忘了蓋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青年人一眼,說:“小夥子,謝謝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訴你:蟹簍可以不蓋。因為要是有蟹爬出來,別的蟹就會把它鉗住,結果誰都跑不掉。”
有的人就很像蟹。記得某地發生大地震,有個小煤礦的工人誰也不甘落後,爭先恐後往外擠。由於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結果誰也無法逃生。而在附近也有一個小煤礦,隊長當時很鎮定,他大聲喊道:“大家不要擠!一個一個來。”他自己並不急於逃生,而是留在後麵指揮。結果20多個礦工全都安全逃了出來,他自己也脫離了險境。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有時一個舉手之勞可使一個人渡過難關,有時一時的寬容換來的可能是一世的福分。也往往因為這樣,在你渡過難關的時候,也會收獲意外的成果。記得曾看過這樣一篇故事。
某君博學多才,是鄉裏有名的紳士。一日,他趕著去參加一個詩會,急匆匆地就出門了。去那個詩會有一條必經之路——獨木橋。剛好這天是逢集,來趕集的人也要從這條獨木橋上經過。
剛到獨木橋邊,見有一老婆婆正從對麵上橋,他一想自己是紳士,不能沒風度地叫老婆婆讓他先過,於是就禮貌地讓老婆婆先過橋,老婆婆過來以後他還很紳士地向她微微一笑,老婆婆誇他真不愧是大家公認的紳士,他心裏美滋滋的。
見老婆婆過了橋他又準備過橋了,恰巧這時他看到有一個孕婦已經在那頭上了橋,盡管心裏有些不樂意,但還是很禮貌地讓孕婦先過了,孕婦過橋以後也誇讚他有風度,他也是對那孕婦報之一笑,以示風度。他看了看日頭,時間是迫在眉睫了,於是低著頭就直往橋上衝。
走到橋的一半,卻與迎麵而來的樵夫撞了個滿懷,他有些生氣了,但為了保持他的紳士風度,還是強忍著怒火,禮貌地對那樵夫說:“請讓我先過去吧。”樵夫不樂意地回答:“你沒看見我這肩膀上扛著很重的柴火嗎?為什麼你不讓我先過呢?”紳士也急了:“你這個沒文化的粗人!趕快讓我過去!我要趕著去參加詩會!”樵夫並沒有要讓他過去的意思:“就你的時間要緊啊,你不知道今天是趕集嗎?要是去遲了,我這擔柴火還賣給誰,我一家老小吃什麼?你以為像你們這些自視清高的文人寫詩做文章就有飯吃了嗎?”
二人就這樣喋喋不休地吵了個沒完。紳士一看參加詩會的時間早過了,索性也就賴在橋上了。樵夫心裏盤算著,就算此時過橋,那買柴火的人也早走了,你賴在這裏我也不會讓你,任憑後麵趕著要過橋的人怎麼勸說,他們就是不讓,就這樣僵持著。
這時,橋下漂來一葉小舟,小舟上坐著一位神態悠然的老和尚,紳士趕緊叫住了那和尚:“老師傅,請慢行,您來給我評評理。”和尚問是怎麼回事,樵夫和紳士都理直氣壯地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老和尚向樵夫問到:“你這擔柴火能賣多少錢?”“如果去得早,能順利地全賣完的話,可賣10文。”樵夫回答。老和尚“哦”了一聲繼續問到:“那現在若是讓你先過橋,你這擔柴火還能賣完嗎?”樵夫聽他這麼一問更來氣了:“被他這麼一擋,市集早散了,我還賣給誰?”這時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說:“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一開始不讓這位紳士先過橋呢?這樣一來,他可以按時去參加詩會,而你也可以順利把柴火賣完了。”樵夫被問住了,無言以對地低下頭。
紳士見樵夫被問住了,心中暗喜,以為老和尚是幫著他說話的,還沒樂完,老和尚又開口問他了:“你的詩會很重要是嗎?”“當然,對於我們這些讀書人來說,詩會是非常重要的,況且今天的詩會我是主角!”紳士得意地說道。老和尚又是“哦”了一聲,繼續問道:“既然它對你這麼重要,你為什麼不讓這位樵夫大哥先過去,這樣你便可以在詩會上展現自己了,更何況謙讓應該是你們這些讀書人必備的品行吧?”紳士沒想到老和尚會這樣說他,有些急了:“可是在這個樵夫之前我已經讓了兩個人了,憑什麼還要我讓他!”老和尚笑笑,說道:“既然此前你都讓了兩個人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多讓一個人嗎?”這下紳士被徹底問住了,頓時從臉紅到脖子,他沒有再反駁一句。
老和尚最後給他們留了一句話就飄然而去:“年輕人哪,給別人讓路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讓路啊!”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習慣各異,脾氣秉性不同,難免會發生誤會和矛盾,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不妨多一點寬容,不妨主動謙讓,做出適當的妥協和讓步,以化解不必要的矛盾。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讓是一個人有涵養的表現,是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尊重和寬容,並非意味著軟弱可欺,更不是妄自菲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學會謙讓,妥善地處理與他人的矛盾和衝突。給別人讓路也是在給自己讓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讓風平浪靜。在生活中放寬心態,多一分寬容,少一點狹隘,謙讓一些,既能顯出自己的風度,又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寬容是一種忍讓的智慧
卡耐基是當代社會一位著名的人際關係管理大師,他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例如諒解、寬容、欣賞別人、樂觀、不抱怨等等,這位人際關係大師的著作《人性的弱點》中,開篇第一章便是“學會寬容”,可見“寬容”在這位大師心目中的卓然地位。寬容即是包容,而包容不僅僅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修養,更是集體生活中與人共處的美德。
一位母親在失去丈夫後,與女兒相依為命,並含辛茹苦地把女兒撫養長大。當女兒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與同班的一位男生戀愛了,他們愛得純粹而又專注。男孩來自鄉村,是個遺腹子,家中也有一位母親。母親在女兒的央求下見了那個男孩,並在閑談中得知他的家庭背景之後,便堅決地拒絕了女兒要與他交往的請求。女兒傷心至極,從此與母親感情日漸寡淡,對母親的成見也是日益加深。終於,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女兒不顧母親反對,義無反顧地跟著男孩去了他的家鄉——一座小小的縣城。兩人匆匆成了家,並把男孩的母親從鄉下接到了縣城的家裏一起過日子。
歲月使這座小城的顏色日漸斑駁脫落,當年那光鮮豐腴的愛情也逐漸被生活的瑣碎磨掉痕跡,銷蝕得瘦骨嶙峋,慘不忍睹。女孩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感覺幸福在他們的生活中來說,始終是遙遠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當她滿身風塵地趕回母親的家,看到母親那熟悉臉龐的那一刻,她立刻淚雨滂沱。母親問她說:“是不是他心裏有另外一個更為深愛的人?”女兒無言地點點頭。“是不是他總站在那個人的立場上,而不顧你的內心感受?”女兒依然沉默地點點頭。“是不是他對那個人從來都是言聽計從,而不管你是不是受了委屈?”女孩驚詫地答道:“是的。”“你嫉妒,甚至怨恨那個人卻又無可奈何?”女兒更加吃驚:“是的。”“那個人就是他的媽媽,對嗎……”
女兒十分迷惑,她無從得知母親究竟是如何未卜先知的:難道母親去看過她?於是她開口問道:“媽,你怎麼會知道?”母親歎了口氣,對她說道:“你的父親也是獨子,由於我和你奶奶之間的關係不好,導致了我和你父親之間的感情出現了裂縫,到他去世,我也沒有原諒他。一個和自己的親生母親也無法溝通的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去處理自己、妻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我當時竭力反對你和他交往的原因。”
“媽,我想和他離婚,好不好?”女兒說。
母親一言不發,隻是從果盤裏揀了一個橘子,遞到她手裏。她看著女兒剝下橘皮扔在一邊,緩緩說道:“我們總是隻想著吃掉那金燦燦的橘瓣,可是卻忘了橘皮和橘瓣是一個整體。不管你是否樂意,橘瓣離了橘皮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橘子。就像婚姻,你不單單是與自己喜歡的人結婚,還要與他身後的整個家庭、背景結婚。你不僅要愛你愛的人,還要愛與他關聯的所有親朋好友。因為他不是純屬於你一個人的,他還有父母與朋友。婚姻的良好與否往往不是取決於婚前愛情的濃烈度,而是以你與他的家人相處的情況為標準。”母親說完,意味深長地拍拍女兒的手,“如果你還愛著他,那就回去,學會好好地與他的家人相處,學會包容與忍耐。”
這位母親用樸實的話語教會我們,在生活中要擁有一顆包容、忍讓的心。假若凡事都能以寬廣的心胸來麵對,能夠以忍讓的態度來包容別人的失誤,原諒別人的過錯,改正自己的錯誤,生活就會更加輕鬆,更加完美……
是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能一味地謙讓別人,喪失自己既得的利益;但是,更不能一味地爭。有時候,在與人相處中退一小步,不但會幫助別人,同時也是給自己開辟了一條道路,甚至,退一小步就會帶來一大步的發展。
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忍讓、退避並不是懦弱的表現,給別人讓路就是給自己讓路。假如在遇到爭執的時候,雙方都堅持己見,沒有絲毫的退讓,結果就隻能僵持下去,最終不僅耽誤了雙方之間的時間,還有可能耽誤其他人的時間。更有許多時候,會使雙方的感情受到傷害,從此分道揚鑣。就比如說,在職場上,如果同事之間明爭暗鬥耍手段的話,最終就一定會落得個兩敗俱傷;而假如兩個人或者兩個小團體同心協力,工作就會完成得極為出色。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對別人好,別人卻絲毫不領情。其實對別人的寬容永遠不是徒勞無功的。假如我們能夠勇敢地去包容別人,大度地為別人的快樂而高興,我們就一定能取得別人所不能取得的幸福。
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皆須經得起忍、讓的考驗。忍,不是示弱的表現,而是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失落中休養生息,在逆境中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讓,就是退一步而進兩步,不輕易認輸,最終失而複得,發展壯大,達到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完全可以把包容理解成忍讓,容忍別人的過失,在與人爭執的時候讓步。
忍讓是一種崇高的人生修養,一個人假如擁有忍讓的智慧,就能夠在麵對榮辱的時候寵辱不驚,心靜如水。忍讓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氣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夠澆熄那哀怨、嫉妒的火焰。忍讓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化衝突為祥和,假如別人傷害了你,其內心必然會感到不安,能夠以忍待人,寬容別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感激。忍讓是一種大智大勇的謀略,擁有忍讓智慧的人往往不計較一時的高低和眼前的利益,而是放眼全局,胸懷未來。擁有忍讓的美德,擁有寬廣的胸懷和無私心靈的人,會懂得去容納人、感化人、團結人。
擁有忍讓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厚涵養的人。忍讓讓人們達到一種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境界,它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人們心靈寧靜、恬淡享受。擁有忍讓的智慧,就擁有一把敲開良好人際關係大門的鑰匙,就能很好地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我們沒有必要總是和別人斤斤計較、爭強鬥狠,隻要給別人一條路,我們自己的路也就會順暢許多。
寬容別人的誤會,走自己的路
對於別人的誤會,要寬容。如果你能確定自己是正確的,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不要猶豫不決,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1786年,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初演。落幕後,拿波裏國王費迪南德四世說: “莫紮特,你這個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國王不懂音樂,我們不必苛責,但是美國波士頓的音樂評論家菲力普·海爾也於1873年表示:“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要是不設法刪減,早晚會被淘汰。”
樂評家也會有誤解,音樂家自己就懂音樂嗎?也不盡然。柴可夫斯基1886年10月9日在他的日記裏說:“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這家夥毫無天分,眼看這樣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為天才,真教我忍無可忍。”原來音樂家也會對別人的樂曲有誤解。1962年,還未成名的披頭士合唱團向英國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薦,但是被拒絕了。公司負責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的音樂,吉他合奏已經太落伍了。”
艾倫斯特·馬哈曾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教授,他說:“我不承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如我不承認原子的存在。”愛因斯坦對這種批評並不在意,因為早在他10歲在慕尼黑念小學的時候,任課老師就對他說:“你以後不會有出息。”
被人誤會,遭人反對、小看,並不是壞事,有時候還可以提醒人們不斷進步。可是,人身攻擊就令人難以忍受了。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曾遭受過惡毒的人身攻擊:“這個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裏表露無遺。那雙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視你時,你會覺得為了那愚蠢與無知打他100記耳光仍然吃虧。”
就算西方文學的大宗師莎士比亞,也曾被人誤會。以日記文學聞名的法國作家雷納爾在自己的日記中說:“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亞;第二,我未必喜歡莎士比亞;第三,莎士比亞總是令我厭煩。”“隻有討厭完美的老人才會喜歡莎士比亞。”
英國作家王爾德,也以修辭技巧為把柄批評蕭伯納說:“他沒有敵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思想家盧梭54歲那年,即1766年,被人諷刺為:“盧棱有一點像哲學家,正如猴子有點像人類。”
這些被人誤會、批評、譏諷的人士和他們的作品,都被證明是多麼的偉大。如果他們當時不能寬容,被批評和嘲笑所打倒,那麼這個世界的損失將是無比慘重的。他們寬容別人的誤會,堅信自己,並且勇往直前地做下去了,才有了更加輝煌的成就。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甚至曾遭受到被迫退學的厄運。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被父親斥責為“放著正經事不幹”。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說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他的演奏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當作曲家的料。
寫出《戰爭與和平》等經典名著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他在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老師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羅丹的父親曾感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羅丹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3次還考不進去。
每一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英雄人物,都有被人誤會、遭人批評的時刻。事實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評就越多。隻有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遭別人的批評。真正的勇氣就是寬容他人,堅信自己,秉持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我們不可能成為別人,更不可能成為別人的複製品。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激情,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盡了最大的努力,也往往會事與願違。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寬容別人的誤會、批評甚至攻擊,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走下去,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其實,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標尺和參照物。大多數追求名利的人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能和興趣。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作自己終生奮鬥的方向,那麼,他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他把這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寬容,既要寬容他人,也要寬容自己。事實上,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身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