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與《籌算易知》——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1 / 1)

“足行萬裏書萬卷,嚐擬雄心勝丈夫”,這是清朝乾嘉年間女科學家王貞儀的一句名言。

王貞儀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從小就酷愛各類書籍,並常作詩繪畫,還學會了琴、棋、騎、射,更令人驚羨的是她對天文、地理、數學、氣象學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她鄙視和反對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歧視和壓在婦女頭上的種種禮教。她不習女紅,卻經常手不釋卷地攻讀科學書籍,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廢寢忘食地搞科學實驗。

一個農曆十五的夜晚,王貞儀正端坐在閨房中讀書,手中捧著清初著名學者梅文鼎所著的《籌算原本》,細細地咀嚼,苦苦地思索。突然,遠處依稀傳來了鑼鼓聲,有人在呼喊著什麼。接著,門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妹妹氣喘籲籲地跑進屋裏,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姐姐,姐姐,天狗吃月亮了,快去看!”說完,拉著王貞儀就往屋外走。

這是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涼風習習,院子裏灑滿了月色的清輝。王貞儀抬頭一看,隻見一輪滿月出現了一個缺口,並且缺口越來越大。

“真的是天狗吃掉了月亮嗎?”妹妹帶著稚氣問道。像是回答妹妹問話似的,遠處的鑼鼓又驟然敲響了,伴隨著鑼鼓聲,是人們的大聲呼喊:“天狗吃月亮了!天狗吃月亮了!”

王貞儀從小就聽說,隻有這樣敲鑼打鼓、大聲喊叫,才能嚇跑天狗,使月亮複明。但是,最近她從書上讀到,這隻是一種叫“月食”的自然現象,因為地球擋在太陽和月亮中間,太陽光照射不到月亮,月亮就黯然失色了。這個道理,王貞儀也似懂非懂,不是十分清楚,怎麼向妹妹解釋呢?王貞儀想了想,猛然間像是有了靈感,她對妹妹說:“妹妹,你等會兒。”

王貞儀跑回屋,提出一盞亮閃閃的水晶燈,領著妹妹,走到園子裏的小亭子上。王貞儀決定做一次月食的實驗,她把水晶燈懸掛在亭子正中梁上當太陽,把燈下的圓桌當地球,又用一麵圓屏鏡放在桌旁當月亮。隨後,她不斷地移動著三者的位置,反複擺弄,細致地觀察。

約摸過了半個時辰,王貞儀才停下手,高興地說:“我懂了,懂了!”接著,她又重新把自己的實驗演示給妹妹看,邊演示邊解釋,妹妹歪著腦袋津津有味地聽著。

後來,王貞儀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寫成了《月食解》一文,深刻地論述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及食分深淺的科學道理。同時,她改編了梅氏的《籌算原本》,更名為《籌算易知》,使其通俗易懂,便於學習。王貞儀因其過人的成就,在當時被譽為“江南最小的才女”。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對某個問題考慮了很久,一直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正在苦苦思索之際,由於旁人的一句話,或者觸景生情,突然受到了啟發,一通百通,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這就是靈感的效果。王貞儀原本對月食現象一知半解,由於觸景生情,通過實驗很快就弄清楚了月食現象及其相關規律,這也是靈感的作用。

靈感是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一種質的飛躍,它的產生,需要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如果王貞儀沒有對天文學和氣象學的鑽研和苦苦思索,沒有她那因刻苦的讀書而獲取的豐富知識,就不可能產生月食實驗的靈感,也不可能有日後的大成就。“功夫在詩外”,要想獲得靈感,就必須加強平時的積累和學習,一味地守株待兔,靈感永遠也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