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和文學家,江蘇興化縣人,本名鄭燮,因為他很喜歡興化縣城東門外的一座木板橋,所以自號為“板橋”。
鄭板橋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穎,善於獨立思考。十歲的鄭板橋還在縣城讀私塾時,就因其聰明伶俐深得老師的喜愛。
三月的興化,草長鶯飛,陽光明媚。一天,老師帶著小板橋,興致勃勃地到郊外去春遊。師徒倆沿著一條小溪漫步,一路上春風拂麵,花繁樹青,風景十分優美,兩人心情也十分愉悅。走了一會,他倆就在一座小橋邊坐下休息。
突然,鄭板橋喊了起來:“老師,您看,水中有個死人!”
老師一看,橋下果然有一具年輕的女屍在水麵上漂浮。隻見那女子身穿紅色外衣,仰麵朝天,散亂的頭發隨波浮動,粉紅的容顏還未變色,看來是剛淹死不久的。心地善良的老師頓生憐憫之情,含著眼淚隨口吟了一首詩:
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
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
鄭板橋低頭品味著老師作的詩,仔細望著河邊的女屍,皺著眉頭,沉思不語。
老師看到後,就問鄭板橋:“你覺得這四句詩怎麼樣?”
在老師目光的督促下,鄭板橋抬頭反問道:“老師,你認識這個少女嗎?”
老師不解地搖了搖頭。
“那您怎麼說她‘二八女多嬌’,正好是十六歲呢?”
“問得好,你接著講!”老師點了點頭。
鄭板橋接著又說:“老師既不知道女屍的來曆,又怎麼知道她是‘風吹落小橋’呢?又怎麼能看見她的三魂七魄隨波浪轉悠呢?”
老師被鄭板橋問住了,覺得這位十歲的孩子確實聰明,雖說是自己的學生,但其眼光之銳利、思維之敏捷卻完全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他用期待的眼光望著鄭板橋,說:“那麼依你看這首詩應該怎麼作呢?”
“好,那我就試試,改得不好,還請老師多多指點。”說罷,鄭板橋吟道:
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
青絲隨浪轉,粉麵泛波濤。
老師聽了,連連點頭,說:“改得好!改得好!你用‘誰家’代替‘二八’,用‘何故’代替‘風吹’,真實而又含蓄,表現了初見女屍的人必然會產生的疑問。我說的‘三魂’、‘七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你改作‘青絲’、‘粉麵’既具體又形象,並且抓住了女屍的特點,比我的原詩好多了。這真叫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真是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十歲的鄭板橋,竟然不懼老師的權威,毫不客氣地指出他詩中的失真之處。而小鄭板橋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勇氣,是因為他具備了深入觀察事物的能力,能很敏銳地發現問題所在,理直自然就氣壯。
年輕人通常具有懷疑和反叛精神,不畏權威,思想大膽,敢於創新,這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必須注意的一點就是,懷疑必須有理有據,如果隻是為了懷疑而懷疑,毫無根據地去懷疑和否定一切,就會成為虛無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