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在得到你的幫助的時候,可能會對你說聲“謝謝”,但是,不要被他這句“謝謝”麻痹,之後他們會慢慢地提出更多的要求,會索求更多的好處。當對方再伸出索求之手時,你可能還會給他們,到最後,他們可能會主動去從你這裏索取好處。
另外這種人善於抓住對方的弱點,向對方索取好處。所以,不要一味地滿足他,要及早收手,用比較委婉的方式拒絕他,要堅定拒絕的信心,以便不讓他們的私欲膨脹。
當被忘恩負義的人咬了一口後,不要去追究,吃一塹長一智,忍一下,以後不要和這樣的人來往就是了。如果你把這樣的人惹著了,就要時刻警覺對方了。如果某天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突然熱心幫助你,你要警覺起來,很可能他是來恩將仇報來的。
消除好猜疑者的疑心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很敏感,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他們看見有人背著他講話,就會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看見他人對自己他態度冷淡一些,就覺得是這個人對自己有了看法;別人揚眉就認為是看不起他;別人的撇嘴認為是討厭他;別人一句不經意的話,經他一說就會矛盾重重,等等。
總之,他們認為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是對自己的侵犯,對別人的一言一行都耿耿於懷。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他們會處處小心別人,提防別人,戒備心很強,有時還會口是心非。
因為他們的精神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總是憑自己的好惡和想象來理解周圍的一切人和事,於是,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吹毛求疵,扭曲了人際交往的正常狀況,甚至因為猜疑過重,失去理智,釀成大禍。
比如,《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猜疑也是這個世界上比痛苦更可怕的事情,心中的猜疑就如同鳥中的蝙蝠,生活在陰暗的洞穴裏,它可能會摧毀光明的信仰,毒傷美好的感情。正是曹操的猜疑,才導致他釀成了如此大的悲劇。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對孿生兄弟感情特別好,他們一起開了一家小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生活一直都很平靜,直到有一天丟失一美金後,他們的關係開始發生變化:哥哥將一美金放進收銀機之後,就與顧客外出去辦事,當他辦完事回到店裏時,發現收銀機裏的錢不見了。
他便問弟弟:“你是否看到收銀機裏麵的錢了?”弟弟回答:“我沒看到。”
但是哥哥卻有些耿耿於懷,依然咄咄逼人地盤問弟弟,不肯罷休。
他對弟弟說:“錢不可能自己長了腿跑掉,我想你一定看見了。”語氣中帶有濃烈的質疑氣味,怨恨也伴隨著產生,由此,手足之情出現了隔閡。
開始兩個人都不交談,痛苦和敵意與日俱增,這樣的氣氛也渲染了他們的家庭和這個小區。
後來的一天,一個男子開著外地車牌的汽車,停在了哥哥家的門外。他走進店裏問道:“請問,您在這個店裏多久了?”哥哥告訴他一直都在這個店裏工作。
這位男子說:“20年前我還是一個流浪漢,一天來到你們這個鎮上,肚子已經餓了好幾天了,我從後門偷偷溜進你們的店裏,並且拿走了收銀機裏麵的一美元。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心裏一直無法忘懷。我的良心一直深受譴責,我來這裏是請求您的原諒的。”
說完這一切後,這位客人十分驚訝地發現店主眼裏滿是淚水,他用哽咽的音調懇求他:“您是否也能去隔壁店裏將故事再說一遍呢?”
當這位男子到隔壁把故事又說了一遍之後,他驚訝地發現兩位相貌相似的中年男子,在商店的門口相擁而泣、失聲痛哭。
20年的時間,怨恨終於得到化解,兩兄弟之間的對立也因此而消失。然而誰又曉得,20年的痛苦,竟緣於對區區一美金的猜疑。就是這一美金的猜疑使親兄弟反目成仇,手足之情竟抵不過猜疑造成的隔閡。
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好猜疑的人,如果你周圍的有些人總是對你疑心很重,用懷疑的眼睛看著你,眼中還帶有不友好、不信任甚至潛藏著激烈的矛盾,那你的日子一定不會過得很好。我們該怎樣避免被這樣的人懷疑呢?
(1)主動出擊。如果有的人聽信了讒言,對你產生了懷疑,你應該勇敢地用積極的態度,主動去與懷疑你的人交流,找出證據,洗刷自己的清白。
如果有人對你的言行有所懷疑,他可能會臉色突然有變化,或者一段時間裏疏遠你,這個時候,你首先先思考一下自己的哪些行為遭到其懷疑,然後對症下藥。如果找不到原因,也可以主動去找他交流,詢問其疑問,然後告訴他真相,以便消釋他的懷疑。
如果你發現有些好猜疑的人總是對你捕風捉影,不懷好意,你就可以凜然正氣地找到當事人,用暗示的口氣給其以必要的警告。
(2)謹言慎行。好猜疑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捕風捉影,尤其是對方處在局外人的身份時,更是容易造成主觀臆斷,為了能夠消除對方的猜疑,你可以主動找他們參與進來。
比如你正在搞一項工程,有些人可能對選材方麵表示懷疑,認為你吃了回扣,那麼,你可以讓這個猜疑你的人去負責選材,那麼,他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當然,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避免不讓別人猜疑,所以,我們要謹言慎行,以免讓對方發現什麼值得猜疑的線索,盡量每句話都說得合情合理,每件事情都辦得有根有據。這樣就能大大避免別人的猜疑。
當然,在商戰中,我們也可以巧妙運用對方相互猜疑的空隙,尋找到打敗對手的機會。
和嫉妒心強的人巧妙周旋
嫉妒是和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麵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
嫉妒是人的天性,誰都會有,每個人都曾經嫉妒過別人,也曾經被別人嫉妒過。嫉妒是人的一種本能。為保護自己應有的權益,每個人都會去竭力追求平等,而拚命去維護擴充自己勢力範圍。當發現別人超過自己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嫉妒心理。
適當的嫉妒還是行動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嫉妒心越強,其行動的決心就越大,就越可能取得成功。
過度的嫉妒則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憤怒的情緒隨之而來,甚至采取非理智的破壞性行動,不僅對己不利,而且也傷害他人。日本學者詫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學》一書中說:“所謂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去、或將被奪去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情感。”
嫉妒這種感情是一種極欲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它深藏在人們的內心,以歪曲的形態爆發。
巴爾紮克說:“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以恨人開始,以害己而告終。”
嫉妒就像是一把小刀,它深藏於自己內心,會刺傷自己,它藏在外麵,會刺傷別人。生活中,嫉妒的人常常會詆毀別人的成績,還會怨恨自己的無能,心中充滿害怕被別人超越的苦惱,身心備受雙重打擊。嫉妒心強的人還會惹是生非,拆人家的台,給人家處處出難題、使絆子。同時也會使人變得消沉,或是充滿仇恨,如果一個人心懷妒忌,那麼他距離成功也就越來越遠。
有一個人,非常嫉妒他的鄰居,他的鄰居越是高興,他越是不高興;他鄰居的生活過得越好,他越是感覺心裏不痛快;他每天都在盼望著他的鄰居倒黴,或盼望鄰居家著火,或盼望鄰居得什麼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雷能竄進鄰居家,劈死一兩個人,或盼望鄰居的兒子夭折……但是,每當他看到鄰居時,鄰居總是活得好好的,並且微笑著向他打招呼,這時他的心裏就感覺非常的不痛快,恨不得自己親自去給鄰居的院裏扔包炸藥,把鄰居炸死,但又害怕償還人命。就這樣,他每天折磨自己,身體日漸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塊石頭,吃不下也睡不著。
終於有一天他決定給他的鄰居製造點晦氣事。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偷偷地想要送到鄰居家的院子裏去。但當他走到鄰居家門口時,聽到裏麵有人在哭,此時鄰居正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他送來一個花圈,忙說:“這麼快就過來了,謝謝!謝謝!”原來鄰居的父親剛剛去世。這人頓覺無趣,“嗯”了兩聲,便走了出來。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就是出於嫉妒,把自己置於一種心靈的地獄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來折磨去,卻一無所得。
嫉妒是心靈的地獄。嫉妒的人總是拿別人的優點來折磨自己。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強的人。看到周圍的人有超過自己之處。要麼設法去貶低,要麼設置陷阱去坑害對方。
與心胸狹窄好嫉妒的人相處,肯定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缺乏氣量,與之斤斤計較,就無法相處。相反,如果氣量大度,胸懷寬闊,就會使那些不愉快的事化為烏有,同時,對心胸狹窄的人也是個教訓。
如果這樣的人做出了一些對不住我們的事情的時候,要學會忍讓。忍讓,絕不是軟弱,而是心胸寬闊、風格高尚的表現。提倡忍讓,並不意味著放棄原則。要對他的心胸狹窄忍讓,但對他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決不遷就,這才是真正的忍讓。
這樣就可避免無端的樹敵,生活中,“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樹敵過多,不僅會使自己在生活中邁不開步,即便是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會遇到種種不應有的麻煩。
容忍別人對自己所犯的過錯,不記仇,給他以希望,他自然會對你有所感恩,將這份報恩的感情藏於心中,日後總要尋機將這份恩情還回去。當然,我們所做的這些,目的並不是貪圖他人的回報,如果是那樣的話,反而會讓人瞧不起。
如果你想化解已與他人結下的仇怨,緩解緊張的關係,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以德報怨,寬懷待人。然而,要做到忍而不爭,這卻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氣去忍受他人對自己的傷害,更需要寬廣的胸懷。
俗語說:“身正不怕影子斜,腳正不怕鞋子歪。”當被別人嫉妒時,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大光明的,就不會被別人的嫉妒所嚇住。否則,自信不足,心存疑慮,庸人自擾,勢必憂心忡忡,似乎外界的風言風語都該承受。
嫉妒源於與他人的對比。你如果拿自己的不幸與別人的幸運相比,那是一種自我折磨。但你如果拿自己的幸運與別人的不幸相比,你就會覺得特別的珍惜,特別的幸福。
因此,如果你也嫉妒了某人時,就要想想身邊比你更不幸的人,你就會心安理得了。當你被別人嫉妒時,應該懂得自己所取得的成績與別人的幫助是分不開的,自己取得成功和榮譽,不要冷落了大家,更不要居功自傲。
讓脾氣暴躁的人平息下來
人都有七情六欲,憤怒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緒。我們每個人也都有生氣、憤怒、發火的時候,凡事都不惹你發脾氣,恐怕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如果脾氣太暴躁,太容易憤怒、發火,就不是好現象了,因為那樣不僅有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於人際交往。
發怒很容易壞事。古代兵書中就有激將法,設法讓對方發怒。暴跳如雷的怒者,很容易喪失理智而幹出蠢事。《三國演義》上的張飛、關羽、周瑜幾乎都是死在一個“怒”字上。當然,現實生活中因怒而壞事的例子,也並非少見。
某公司的經理業務能力很強,但就是因為容易發脾氣導致他本該再升職,卻拖了好幾年。推銷員在外麵推銷產品的時候,因為磨破嘴皮子也沒賣出去而發怒,結果打了顧客,等等,這都是怒火惹的禍。
其實隻要在憤怒的時候,稍稍思考幾分鍾,冷靜一下,有些悲劇就可能不會發生了。
有個人因為笨,也因此掙不到錢,生活非常貧窮,可是他有非常好的運氣。一次天降暴雨,雨水把他們家的圍牆衝倒了,他在去修牆的時候,居然從倒塌的牆裏挖出了一壇金子,因此,他一夜間暴富了起來。
但是,他還是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點,於是就向一位禪師訴苦,禪師告訴他說:“你有錢,別人有智慧,你為什麼不用你的錢去買別人的智慧呢?”於是這個愚人聽了禪師的話去尋找智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