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可能對自己的學習抱有同樣的想法。事實上,成百上千的人——也許更多——也這樣想。他們完全相信,自己天生不幸,位於速度最慢的學習者行列,似乎其他任何人都比自己更擅長學習。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我們認為比自己更擅長學習的人往往也視他們自己為差勁的學習者,他們會認為我們更加擅長學習。顯然,這種情況有些不對勁兒。事實上,導致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是人們頭腦中存在著許多有關學習的錯誤假設。
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個糟糕的學習者。人們之所以遭受這一錯覺的折磨,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人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當時的整個教育製度在向人們灌輸過時的——甚至更糟的——阻礙創造力的學習方式。這些陳舊的方式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多於收益,使他們的學習變得更難而不是更容易。由於很少有人教人們如何才能有效地學習,於是他們隻好依靠自己,努力掌握重要的知識和技能,其結果往往是隻吸收了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的1\/10,甚至更少;由於很少有人教人們如何有效地記憶,於是人們常常會在測驗或會議時忘記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由於很少有人教人們如何有效地閱讀,於是人們發現閱讀書籍、雜誌和報紙是非常痛苦、緩慢而缺乏成效的事;由於很少有人教人們如何有效地傾聽,於是人們發現每當報告或講座結束時,人們曾經聽過的東西就像沙子從漏鬥滑過一樣,從頭腦中流走;由於很少有人教人們如何有效地思考,於是人們常常鑽“牛角尖”,得出錯誤的結論,而且似乎總比周圍的人“慢半拍”。
於是,人們把學習視為困難重重、壓力不斷、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把自己看做是學習的弱者便不足為奇了。在許多人眼裏,學習已成為一項艱苦繁重的、枯燥煩人的、難以勝任的任務,甚至一想到自己將不得不學習某種新東西,人們也會產生類似的厭煩和懼怕感。
如果在你的學習中有這些狀況出現,那麼一定要運用一些技能改善自己的學習能力,否則你就不會在學習上取得成功,也不可能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事實上,大多數人能夠更加輕鬆、更加迅速地學習,但是人們自己妨礙了自己的學習。人們在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學習的反感以及社會上有關學習的荒誕說法,使人們相信自己無論如何不能取得成功。當人們麵對一項學習要求時,頭腦中就不斷浮現有關學習的種種錯誤念頭,使人們對即將到來的學習活動產生緊張或失敗感。
要使你的學習效果從消極轉變為積極,你需要向大腦灌輸一些積極的信息,使它了解你作為一個學習者所擁有的能力,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令你精力充沛而信心十足地抓住各種學習機會。要改變由來已久的根深蒂固的觀念需要花很長時間,但轉變態度不需要等所有消極觀念都消失之後。在你了解自己已有的對話方式後,你就可以提醒自己,按照成功學習者常用的方式改變自我對話。你這樣做過幾次後,有關學習的積極自我對話就會慢慢增加,你會越來越容易想出一些新的積極自我對話方式,而過去那些消極的自我對話便慢慢減少了。
比如,學習真是枯燥乏味。這個荒誕說法是人們在自己學習道路上設置的第一個障礙。首先,事實並非如此,隻需要稍微回顧一下過去,你就能回想起許多時刻——你感到學習是那麼令人激動,你被完完全全地迷住,甚至廢寢忘食。但是如果你不停地說“學習真是枯燥乏味”,好像學習是在白白浪費時間,那麼毫不奇怪,你會在學習的時候煩躁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
學習你所喜歡的科目和學習一種新的財會製度沒什麼兩樣,它們所需要的都是同樣的腦力。如果你能學會這個,你就能學會那個。但是如果你不斷地告訴自己你學不會,那麼你頭腦中與學習有關的區域就會拒絕接受有關的信息。這就像你先在手指上抹了油,然後又試圖撿起一個滑溜的小物體一樣。大腦會把你反複告訴自己的信息當做事實來接受,而讓你聽到的或讀到的東西立刻消失。
如果積極強化能幫你把事情做得更好,那麼想一想,你不斷告訴自己你記不住報告的細節又會產生什麼結果。你這是在向大腦發出“清空”或“刪除”命令——它會在你剛剛把大腦填滿時,就清除腦中的所有信息。讓大腦停止重複那些帶有破壞性的自我陳述,用那些有利於你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的自我對話取而代之。
做一個輕鬆的學習者,你還要做到:當你需要學習一些新東西時,把關注的焦點從學不會可能導致的災難和懲罰轉變為學習可能帶來的益處、獎勵上。你會發現,這將使你的學習熱情高漲,而高漲的學習熱情又會使你的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第9封信 在學習中完善自我
我親愛的孩子,不必為我的病痛擔心,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以前也有過類似的病症出現,多休息幾天自然會好的。正好還可以利用這幾天的空閑時間,把那幾本早就想看的書看完。也許,隻有空閑下來,才能從生活中體會到一種閑適的樂趣,即使一台發動機也不能總是一刻不停地工作,也需要補充汽油,也需要休息。
雖然以前給你講過一些關於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學習的方法,但或許你心中仍然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人一定要上學呢?在我幼年時,我也曾經有過同樣的問題。我想,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文化知識、專業知識隻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健康的人。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而且它還有殘酷的一麵。如果一個人不經過任何教育而進入社會,那麼他就注定要失敗,因為他不僅沒有任何專業知識,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很可能,他會觸犯社會的基本準則,會受到懲罰。
在這個世界上,天才畢竟隻是極小的一部分人,但即使是天才也都要一直處在學習的過程中。而大部分人的天資沒有什麼大的不同,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非常平凡,關鍵在後天的學習,隻有經常地、不斷地學習,人類才能不斷地進步。隻有經過正規的教育,才能有一個能獨立地思考問題的大腦,才能擁有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才能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情感和關係。
可以說,一個新出生的嬰兒,就像一張空白的畫布。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他要接受教育,學習各種知識,這些知識就是他的顏料,能繪出什麼樣的作品就在於他對待生活、對待學習的態度。
前幾天你的媽媽在信中說,你經常利用空閑時間讀書,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即使對你的比較內向的性格有些擔心,但我還是希望你能經常坐到書桌前安靜地看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書籍。雖然從開始上學到走向社會,你要經曆十幾年的學習時間,但這段時間畢竟隻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在學校學習的這段時間,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相反,在學校期間,你也必須從生活中、從遊戲娛樂中、從人際交往中學到各種知識,隻有這樣,你才能最終成為一個全麵發展、健康的人。所以,在上學階段學習的知識還不足以應付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校能教給學生們的隻是各種學科的知識以及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大量其他知識都需要你通過自我教育來完成。
在曆史上或者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沒有接受過高深教育,有些甚至連最基本的教育都沒有完全接受。但他們都通過自學,最終成為某方麵的權威或其他有影響的人物。我的一個兒童時的朋友,由於當時家庭經濟條件差,隻上了六年學,但後來他閱讀了許多曆史方麵的書籍,竟成了一位曆史學家。
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但隻有自己去挖掘,你才能發現。現在有許多人有一個認識的誤區,他們以為人一旦離開了學校就沒有必要再學習了。其實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隻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社會的發展。有些學習往往是你沒有意識到的,但它又確確實實地存在於你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從誕生之日起,學習就成為了一項基本活動。不學習,一個人就無法認識和改造自然,無法認識和適應社會。學習的作用又不僅僅局限於對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還使人聰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不過,據我所知,這種被動的學習效果肯定不會明顯。一定要自己有這方麵的意識,激發自己的潛能,不斷地從各種事物中學習,才能取得成功。
世界就是一所大學,你身邊的人,你的生活和工作,你所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都是你的老師。隻要你具有不斷的自我教育意識,能夠以誠懇的態度去學習,你就能贏得你所希望的一切合理的東西。
第10封信 勤奮是成功的資本
關於勤奮的重要性,我親愛的孩子,我想不用我說你也明白。但今天,我仍然要以我的人生經驗告訴你,一個成功的男人肯定是一個勤奮的人。每個人的一生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把寶貴的時間用在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且做事時一定要提高效率,事半功倍。把別人兩個小時才能做完的工作用一小時做完,而剩下的一小時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當然你也可以享受生活。許多人不能正確地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些人的問題是積極性不高,有些人的問題是走錯了方向,有些人的問題是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另外一些人的問題僅僅是一種積習。這種積習使他們躺下而不是向前行進。還有一些人對自己應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去做,怎麼去做不甚了解。
勤奮不是先天生就的,隻要有了抱負和信念,就可以自覺養成勤勞的習性,它是對付失敗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個人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培養自己“勤奮”的習慣。最成功的商人約翰?多恩說:“我小時,在當學徒的七年當中,在老板的教導之下,不得不勤勉學藝,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所以在他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甚至有人安慰我說‘太辛苦了’,我卻反覺得很快樂。換個立場說,我覺得快樂的事情,由旁人看來,隻不過是認真工作而已,所以我與他人的看法自有差異了。”
我年輕時,始終一貫地被教導勤勉努力。當時我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麼一個青年人還剩幾何?因為青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
事實上,在這個社會裏,對有勤勉習性的人,並不稱他尊貴或者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很有價值。因此我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慮地提升對具有這種良好的習慣者的評價,這樣才是真正對勤勉習性的價值有所認識。
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最大敵人就是懶惰和拖拉。有時候你會突然意識到因為太遲開始而無法完成當天想做的事,這是令人失望的。許多人在意識到時間不夠而無法完成他計劃中的事情時,幹脆把整天時間一筆勾銷,什麼都不幹。這種情況最容易滋生出懶惰的情緒,而解決的辦法就是養成及早開始,有了想法就馬上付諸行動的習慣。拖拉的人要花許多時間思考要做的事,擔心這個那個,找借口推遲行動,又為沒有完成任務而悔恨。在這段時間裏,其實你本可以完成任務而轉入下一個工作了。許多人的拖拉已經成了習慣。對於這些人,要完成一項任務的一切理由都不足以使他們放棄這個消極的工作模式。如果你有這個毛病,你就要重新訓練自己,用好習慣來取代拖拉的壞習慣。每當你發現自己又有拖拉的傾向時,靜下心來想一想,確定你的行動方向,然後再給自己提一個問題“我最快能在什麼時候完成這個任務?”最後定一個期限,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漸漸地,你的工作模式就會發生變化。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這些寶貴的精力浪費掉,要讓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分鍾都充分地得到利用。
第11封信 每個人都是你的導師
我親愛的孩子,看著你一天天地變得理智、聰慧,我這個做父親的真是抑製不住自己的驕傲與喜悅,但是,一想到在求知這條路上,你才剛走了幾步,我就不能夠放鬆對你的教育。以前的信中,大都跟你談了一些學習的重要性、時間、愛好等一些話題,今天,我想跟你談談善於向身邊的人學習的問題,這對你學習階段尤其重要。無論在任何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評價得多麼高,你永遠都要清醒地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毫無所知的人。”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有幾千年的文明了,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人類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財富。每一個人的生命長度與人類曆史相比都隻有那麼短暫的一瞬,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與人類的全部知識相比就如同沙漠裏的一粒砂。所以永遠不要說自己無所不知。隻有愚蠢的人才會那樣妄自尊大、自鳴得意,其實他所驕傲的正是受人譏笑奚落的短處,而且往往把應該引為奇恥大辱的事大吹大擂。
在遙遠的東方,中國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著作《論語》裏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長處。一些以自己的知識豐富為榮的人往往隻談論那些早已經形成定論的事情,他們所做的判斷一點也不吸引人。結果,那些忍辱負重、深受壓迫之苦的人們起來進行抗爭,為了動搖殘暴的政權,甚至會質疑合法的政權。你知道越多,就會變得越謙虛:滿足你虛榮的最好辦法就是謙虛。就算你已經完全有把握的事,也要表現得還有些不確定;如果你真的想說服別人,那就講述你的觀點,而不是宣布你的觀點,表現出還願意聽取可信之證據的樣子。
如果能經常與成功人士交往,自己又有心留意的話,你一定會從這些人身上發現許多平凡的人所不具有的品格。注意觀察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是最佳的學習之道。長期這樣,自己必能從中學到許多知識和經驗。當你與一個人初次見麵時,自己的目光便不知因何被牢牢地吸引,對對方產生好感,且認為對方是一個不錯的人時,不妨仔細觀察他,並從內心裏思考,他是靠什麼吸引了自己,給自己留下良好印象的。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真能如此吸引你的注意,通常是由數種因素促成的。諸如謙虛卻又不卑不亢的態度,不卑微地表達敬意的方式,優雅、不造作的肢體語言,幹淨整潔的著裝等等。了解了這些之後,接下來就應該認真地去學習,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學習對方,也不可完全舍棄自我。一個畫家如果隻是模擬其他畫家的作品,即便所畫的作品再出色,也絕對要比原作遜色,因為充其量,它也隻不過是一幅完美的複製品罷了。因此,在謙虛地學習他人的優點時,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