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reference_book_ids\":[725523056735079941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女人可以沒有學曆,但不能沒有知識;女人可以沒有學問,但絕不能沒有技能。一個女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光有知識還不行,還得有一種技能。知識,是女人創造財富的底氣;技能,會讓女人無所畏懼地走向財富殿堂。
1.小手藝,賺大錢
常言道:“家有萬貫不如技能在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你何不去挖掘你自身的優勢,讓你的技藝顯現,你還愁什麼富不起來呢?
30歲出頭的胡女士是鄉裏一個普通的外出打工妹,短短半年時間成了養殖黃粉蟲的致富能手。
胡女士原本是在深圳從事打工的,但打工的道路仍改變不了她貧窮落後的境地,這深深地刺疼了她,便總想找一個能讓自己富得更快的門路。於是,她便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工作之餘,她十分注意搜集創業信息,瀏覽報刊,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等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致富經》欄目上,看到養殖黃粉蟲的信息。經多方谘詢,得知此信息是從《農業知識》、《科學養殖》雜誌轉播的。胡女士通過雜誌社,聯係到專門從事黃粉蟲研究的大學昆蟲研究所所長劉教授,與劉教授進行了多次長談,使她深深地認識到:黃粉蟲可以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瓜果菜等有機廢棄物,開辟新的蛋白質來源,蟲糞既能喂豬養雞還能作高效優質生物有機肥。同時,黃粉蟲養殖技術成熟,需求量大,發展前景廣闊。於是,她毅然做出決定,辭掉深圳高薪工作,回家養殖黃粉蟲。
胡女士回到家裏與父母商量此事,但令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父母極力反對,村民們也是“另眼”相看,認為她是個十足的“傻子”。但幸運的是,她的叔叔對她的想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相信胡女士對信息的決策和分析。於是,商量後,第二天就到泰安劉教授那裏又進行了詳細的谘詢,並買回了種蟲和飼料發酵劑。胡女士利用當地閑置的糧庫作為養殖場房,製作了飼養盒和養殖架,購買了秸稈粉、玉米麵、麩皮、豆粕等飼料,一個小型的黃粉蟲養殖基地就此誕生了。她的創業之路也就隨著這些黃粉蟲的成長一天天做大起來。
也許正是黃粉蟲極高的經濟價值和極大的發展潛力,第一批成蟲就以較高的價格售出,賺了獨立創業的第一筆錢。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喂養,現已發展到養殖加工麵積300平方米,擁有幾千個養殖盒,每月可提供商品蟲5000多千克,蟲糞7~8噸,直接效益5萬元以上。
初期創業的成功,堅定了她從事特種養殖的信心和決心。今後,她準備以黃粉蟲養殖為基礎,上馬以蟲糞為飼料的豬、雞養殖項目,開展以黃粉蟲為飼料的蠍子、壁虎等特種養殖項目,追求循環經濟利用的美好前景。
短短半年時間,胡女士從打工妹轉變成民營企業的老板。
經商的女人有千千萬,但你要在眾女人中脫穎而出卻不易,而要超過男人那就更不簡單,所以,做生意想賺大錢,你的道路隻有一條——把所學到的手藝轉化為財富。
王女士退休回家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喜歡上插花藝術,並看書學習了插花藝術。
為了在家裏能更多地練習,必須要用便宜一點的花材,王女士就邊學習邊研究市場,除了市區內的花卉市場,她還經常光顧郊區的苗圃,爭取以“批發價”買點花。時間長了王女士自然對各種季節的不同花卉價格了如指掌,還結識了不少供應商,她去買總能比一般人便宜些。
王女士將做好的插花送到花店銷售,一束“愛情見證”,材料隻是19朵紅玫瑰,成本無論如何不會超過80元,經過一番擺弄,變成個“心”的圖樣,精巧而隆重,成為丈夫買給妻子作結婚紀念日的最好禮物,199元賣得飛起來。一捧“我的公主”588元,是求婚者的首選,材料不過是66朵白玫瑰和33朵粉玫瑰,成本絕對不超過270元,但被王女士創新地打造出無比高貴的形狀後,賣得好到預訂都買不到。
這些還隻是小賺,真正厲害的是公司客戶。比如布置一個年會會場,不隆重不行,老板如果是講點藝術品位的,鮮花布置就是一個重頭戲。通常3天的會,光鮮花布置的費用就會超過15000元,而利潤至少有一半,否則王女士是不會接這個生意的。
那時候的王女士已經打定主意要自己創業了。王女士分析到,普通花店絕大部分的業務都來自賣一般的花束,藝術性比較弱,一般的人稍微培訓就可以做。而她的特長是設計一些配合特定場合和時節的花束,還有家庭和會場布置用的盆花。
王女士開始尋找門店,這個過程很不順利。一般來說,花店的店址要在醫院、酒店、影樓或娛樂場所旁,這樣就可以避免每年6月到9月淡季對整個業績的影響。如果是做批發花為主的,就應該將店址選擇在花卉市場批發一條街,或花店比較集中的街區。但是,這兩種地段的鋪子都很緊張難找,算下來,要是在好點的地段開個花店,加上人工等開支,一個月支出就要在1萬元左右,而自己能賺到的可能還不如給花店代銷。
這時,一家以前找她布置過會場的公司又發來了業務,得知王女士想要自己做生意不再給花店供貨後,就徑直找到了她家裏,問她願不願意幫助再布置一次會場。抹不開情麵,王女士接下了這筆業務。沒有場地,她就到花市買了花用“貨的”拉回家,鋪得一地,自己在家做。拚拚湊湊,居然也在兩天裏幹完了所有的活兒,算下來雖然沒有在花店有小工幫助那樣快,但賺的錢多了好幾倍。
於是,一個在家做插花“無鋪創業”的念頭產生了。王女士改裝了房子,把兩室一廳的房子改成隻有一間用來睡覺,其他空間都盡量把家具挪空,打了兩個架子放插花用的各種器具。她還專門印了名片和簡單的海報,分發到一些老客戶和公司去。同時,王女士帶了一個徒弟,講明邊學邊幹活。其實活兒很輕鬆,主要是跟王女士的先生一起去采購原材料,在家插花的時候幫忙打下手。就這樣,一個規模形式簡單,但利潤並不低的家庭插花作坊就建立了。
2.小鞋墊賣出了大名堂
女人真的不能放棄學習,放棄了學習,也就等於放棄了自己。學習就好比浩瀚之水,而女人就像暢遊之魚。脫離學習,仿佛魚之擱淺,那隻能聽天由命,反之,則能大賺其錢、衣食無憂。
鄉村打工妹小張,把土得掉渣的繡花鞋墊賣出了名堂,成了繁華都市的時尚富婆。她是怎樣從老家的“廢物”裏發現寶藏,並在商場中打拚成功的呢?
小張今年20歲出頭。她高中畢業後,便跑到城裏打工,開始時在美容院給人洗臉,後來去學習做指甲和化妝。這些工作要麼工資太低,要麼老板過於苛刻,以至於她錢沒賺到,氣倒受了不少。2003年9月,她一氣之下辭職回家,幫助母親料理家務。
小張的母親雖然是個地道的農婦,但心靈手巧,會一手漂亮的針線活,她做的繡花鞋墊在老家的婦女中間最為人稱道。後來全家人搬到了城裏,不用種田了,張媽媽在為丈夫和兒女做飯洗衣之餘,經常靠繡鞋墊打發時光。不知不覺,日積月累,她竟然繡了上百雙漂亮的鞋墊,家裏實在放不下,有的就隻好送人。偶然的機會,小張萌發了擺攤賣鞋墊的念頭,第一次賣鞋墊就很受老婆婆和婦女歡迎。
後來,擺攤的朋友突然打電話來,說有個人來買鞋墊,說要幾十雙,問她還有沒有。那時候她還根本沒有想到要正兒八經地經營鞋墊,看到天上掉下來的訂單,才意識到自己無意中摸到了一扇致富的大門。
隨後母女倆坐長途汽車回到老家,挨家挨戶收起了鞋墊:淳樸的農婦聽說她們收鞋墊,異常興奮,紛紛拿出所有存貨,供她們挑選,而且開價也特低,基本上隻向她們要點針線錢。當天,母女倆就收到了200多雙鞋墊。臨走的時候,小張一再叮囑大家多繡一些。
回到城裏,小張在母親的指點下,根據鞋墊的不同質量標出不同價格,然後找塑料廠定製了一批塑料薄膜,對鞋墊進行了簡單包裝,同時給朋友付了一定的攤位費,開始正式擺攤賣起了鞋墊。開始擺攤那陣子,每月除去各項開支,小張基本上能賺2000~3000元錢。在萬州,這算是高收入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小張發現有點不對勁——怎麼別人的攤位前都是年輕人,而自己的攤位前都是中老年人呢?這個謎團,直到遇到一對年輕顧客,才徹底解開。
一天下午,一對情侶走近小張的鞋墊攤,女孩拿著鞋墊反複地觀看,仰頭對男孩說:“據說鞋墊是愛情的信物。我不會繡,我買一雙送你,好不好?”男孩把鞋墊放回原處,說:“這鞋墊花型這麼古老,一看就是給我媽那輩人用的,要我穿,還不讓人笑掉大牙?”一旁的小張看在眼裏,聽在心裏,頓時豁然開朗:那個男孩子說得對啊,自己的鞋墊之所以吸引中老年人,是因為鞋墊曾經是這個群體的常伴之物,現在有的人沒有時間繡,有的繡不了,鄉村的鞋墊契合了他們的懷舊心理。而在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看來,鞋墊是應該遺棄的東西,又老又土,自然就不受青睞了。但年輕人恰恰是消費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放棄他們等於放棄了大把金錢!怎樣才能讓他們接受鞋墊呢?怎樣才能把傳統的鞋墊和時尚聯係起來呢?一連幾個晚上,小張都在琢磨這個問題。
小張好好地思考:為什麼不舊瓶裝新酒,引進新潮的設計和包裝,把出不得廳堂的鞋墊做成能登大雅之堂的禮品呢?如果鞋墊變得像鮮花一樣漂亮時尚,又能傳情,年輕人這個消費群體不就可以抓住了嗎?小張的思路越來越寬,她想,隻要給鞋墊賦予情感和個性色彩,不管處於哪個年齡段,從事哪種職業,也不管買鞋墊何用,應該都能夠通過合適的鞋墊給予情感的寄托和表達。意識到小小鞋墊完全有可能做出大市場,小張興奮極了。
與此同時,鞋墊樣式單一、質量參差不齊、供應量不足等信息都反饋到了小張那裏,她決定來個大手筆,對老家的鞋墊進行一次徹底改良。
農村婦女畢竟文化層次不高,對美感的感悟也不強,要她們憑空繡出好的鞋墊的確勉為其難。為了解決樣式單一的問題,小張根據掌握的市場行情,自己設計了一大堆花型,搭配了顏色,然後由母親繡出樣本,拍照後洗出若幹張,把照片交給刺繡者,要求她們照樣本繡;至於產量不夠的問題,小張認為主要是因為粘鞋墊太麻煩,浪費不少時間,於是她找廠家做出半成品,以每雙2.5元的低價提供給刺繡者。
經過這麼一運作,不但工期縮短了,產量增加了,質量也提高了一大截。12月中旬,第一批定做的鞋墊收了回來,漂亮得讓小張自己都嚇了一跳。那100多雙鞋墊裏,既有祝福老人的“長壽安康”、“福如東海”,也有企望幸福的“年年有餘”、“吉祥如意”的圖案或字樣;既有反映戀人的“情深似海”,也有反映夫妻的“勿忘我”的圖案或字樣;既有適合商人胃口的“馬到成功”,也有適合駕駛員的“一路平安”的圖案或字樣;此外,還有適合生日、結婚和戀愛中人當禮品送給對方的不同祝福,有適合公務員穿的“步步高升”,有兩雙一起賣的情侶鞋墊……真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這些人情味極濃的鞋墊剛一亮相,日均銷售量就較以前提高了一倍。以前的顧客,一般也就是買一兩雙自己穿,現在則一買一打,給自己當司機的兒子,當公務員的女婿,都捎上兩雙,圖個吉祥。一對對的情侶也來了,甚至大專院校的學生也利用周末到小張這裏來選鞋墊。這些年輕人唧唧喳喳地鬧個不停,場麵火得不得了。
轉眼,春節要到了。小張聽說一些單位要送給對口支援一些禮品,可是他們找不到體現地方特色的禮物。小張心裏一動,自己怎麼就沒想到把鞋墊跟單位的禮品聯係起來呢?怎麼就在春節這個送禮旺季裏撤出市場過小日子呢?要知道,三峽庫區的各區縣和對口支援省市早就結下了深厚感情,每年,大家都要送上一點當地的土特產表達感謝之情。但開展對口支援10年了,許多土特產都送濫了,以至於許多單位一說到送禮品就頭痛。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想到過送三峽鞋墊。三峽鞋墊富有地方特色,又是三峽婦女親手所繡,包含了深情厚誼,一送就能送到對方的心窩裏啊!於是,她就馬上組織一批移民婦女繡了200雙鞋墊,讓她們一針一線地繡,全部繡上跟對口支援相關的內容,10天內交貨給那單位。
此後幾天,經那單位主任一宣傳,先後又有4個單位在小張那裏訂了300多雙鞋墊。僅僅這一筆生意,小張就賺了差不多2萬元錢。嚐到了甜頭的小張,徹底拋棄了當個小販賺點小錢過點小日子的想法,她決定全力以赴,把鞋墊生意做大。
2004年春節過後,小張前去拜訪大筆訂單的客戶,傾聽他們的信息反饋。
那位率先訂貨的辦公室主任告訴她:“大家對三峽刺繡讚不絕口,有的還托我們購買,但遺憾的是鞋墊沒有自己的牌子,也沒有華麗的包裝,送給追求高檔消費的客人時,有種低檔和掉價的感覺,讓我們感到難堪。要是你從這兩方麵加以改進,我敢肯定,你的鞋墊生意會再上台階。”
那是小張第一次聽到“做品牌”的呼聲。在這之前,她做夢都沒想過這些,鞋墊需要一個品牌。她把那位主任的話咀嚼再三,越想越讚同人家的提議。是啊,這是個講究品牌的時代。如果給老家的鞋墊創立一個品牌,讓三峽刺繡走向全國,既解決了廣大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又壯大了自己的產業,豈不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小張通過上網查詢,得知全國經銷手工刺繡鞋墊的僅有幾家,並且大多處於低層次水平,她心裏基本上有了譜。為了多幾成勝算,2004年2月8日到4月初,小張把生意交給母親打理,自己和父親分赴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湖南及四川等地進行考察,發現全國還沒有一個有品牌的手工刺繡鞋墊專賣店。而在東方明珠塔旁和上海虹橋機場候機廳,小張手中的龍圖案鞋墊和“馬到成功”鞋墊,竟被外國遊客以每雙160元的價格搶購一空。國內一些重點景區在看了她的鞋墊後,也紛紛表示出合作的興趣。這次考察,使小張看到了繡花鞋墊在全國的市場潛力,更加堅定了她做大鞋墊產業的信心。
可是,要擴大規模,現有的刺繡人員太少了,怎樣才能迅速地發動廣大農村婦女來繡鞋墊?小張想破了腦袋,最後決定搭政府的順風車。她鬥膽找到區婦聯和五橋區婦聯,要她們幫忙找農村剩餘勞動力,而她負責培訓繡鞋墊的技能,同時包原料、包回收,婦聯負責人一聽,覺得是個門檻低效益大的好項目,當即表示將不遺餘力提供幫助。
在兩個區婦聯的大力支持下,小張母女倆在近10個鄉鎮和街道辦起了繡花培訓班,很快擁有了六千多名刺繡人員。由於她們堅持依質論價,高的一雙出到40多元,最低的一雙也有30元,婦女們不需出門,每月就可以掙到錢,大家的積極性非常高。小張還在每個鄉鎮和街道設立了聯絡員,專門負責收購和技術谘詢。看著產量節節攀升,小張覺得打品牌的時候到了。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取個好名字,小張費盡了心思,最後敲定了“巧大嫂”這三個字。隨後,她圍繞這個名稱設計了很多款漂亮的包裝盒,想出了“巧大嫂伴你一路平安”的廣告詞。為讓鞋墊更適合收藏,她還設計了防潮包裝。一切準備完畢後,小張到區工商局完成了“巧大嫂”商標的注冊,並正式成立了巧大嫂手工工藝品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後,小張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鞋墊必須想方設法沾上三峽旅遊的光,才能銷得更多更快。於是,她狠跑了幾趟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和奉節白帝城,硬是把鞋墊打進了三峽和小三峽沿途的諸多旅遊景點。同時,她還以每年28萬元的價格在萬州最繁華的鬧市區租下了一間門麵,用來展示公司的所有特色鞋墊。
經過一係列市場運作的繡花鞋墊,已經徹底擺脫了以前的土氣,搖身一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寵兒”,它的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最高的每雙售148元,最低每雙90元,兩雙一套的情侶裝鞋墊標價256元。同時,為了滿足都市女人做“女紅”的愛好,小張專門配了線和描好了圖案的鞋墊模,每雙45元。盡管“巧大嫂”鞋墊價格不菲,但自從專賣店開業以來,生意一直很火。
如今,“巧大嫂”鞋墊已經在重慶、成都和萬州開了三家專賣店,杭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加盟店正在洽談之中。巧大嫂手工工藝品公司也在萬州青少年宮落下了腳。小張的父母和弟妹,都辭了各自的工作,幫她一起經營公司。現在,小張的目標是,要把刺繡隊伍擴大到整個三峽庫區的20多個區縣,要把專賣店從西南一直開到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廟、廣州的天河城以及深圳的華強北,讓小小鞋墊橫掃天下。
僅僅兩年,小張就從一個失業在家的打工妹,成了擁有近百萬元資產的小富婆。
小張的成功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那就是:善於發現藏在小手工製品中的商業價值。真正想創業又希望比較有把握的話,一定要對某一行業愈熟愈好,不要光憑想象、衝勁、理念做事,摸清摸熟行情,循序漸進,做好一切資料的搜集和各項調查工作,就像真正的生意人一樣,要用商業的眼光來運營它。
3.不斷充電,與財富握手
如果你暫時沒有成功,沒有地位、財富,無關緊要,隻要你有知識,有野心,有一種貫徹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那麼站在金字塔的塔頂,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