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後,她回想近4年來的打工生活,再看看自己貧困的生活依然如故,她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咱就真的沒有出路了嗎,她不知道多少次這樣問過自己……不解終歸不解,日子還是要過的。她用自己打工的一點微薄的積蓄購來了打米機,在家裏搞起了加工業,又利用自己的住房開了間門市部。幾年過去了,她的日子漸漸紅火起來,一家人笑聲多了,也不必為一日三餐和柴米油鹽操太多的心了。按說,看著家裏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她應該知足了,但兩次打工讓她開闊了眼界,她不甘心過這種小富即安的日子,她暗下決心,一定走出一條致富之路來。
2001年,經過反複思索,她做出了一個讓全家人都不解的決定——第三次南下打工。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她多留了個心眼,掙錢多少沒關係,關鍵是學技術。她打定了主意,主動找到當地的養殖大戶,很快在養殖場裏安頓了下來。養殖場的工作強度大,又髒又累,工資又低。在養殖場,她起得比別人都早,睡得比別人都晚,每天忙著投料、清掃豬場,生豬出欄時還幫著抓豬、稱重、上車。工作機械而枯燥,但她從沒有動過“轉行”的念頭。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在這裏,她知道了什麼叫選種育種,什麼叫科學飼養,什麼叫分段育肥,現代化的養殖方法真的讓這個地地道道的山裏妹子開了眼界。她開始對養殖著了迷,工作之餘她買來了科技書籍,硬是憑著僅有的初中文化自學了《生豬科學飼養》、《科學養禽》、《商品豬育種》等科普書籍,甚至還選學了《現代養殖場綜合管理》、《大牲畜常見病防治》等專業書籍。她也一躍成為了養殖場裏的一位小專家。
2004年,她主動放棄了養殖場老板提供的優厚條件,回到了家鄉。這一次她掙錢不多,但她心裏很滿足,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她終於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說幹就幹,回到家後她當即要在家鄉辦第一個綜合養殖場。要辦綜合養殖場,僅憑自己打工的1萬元積蓄是遠遠不夠的,缺乏資金怎麼辦?她一咬牙向鎮信用社貸了2萬元,又向朋友借了1萬元,就憑著這4萬元起了家。她把自己的場地定位小河邊的一塊2畝的責任田,建起了豬舍,在鄉親們懷疑的目光中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
2005年,她從麻江縣引來了良種三元雜交仔豬,而後連對麵草坡也利用起來放養200隻良種雞。就這樣,一個小型綜合養殖場就在村落了戶。養殖場建成後,她一門心思撲在了養殖場上。結合自己在外打工所學的知識,她充分認識到了科技飼養的重要性,為降低飼養成本,她買來了濃縮料,自己學習配料;還自學了生豬和家禽常見病的防治技術,自己開展起了養殖場的疫病防治。每逢養殖場內的母豬臨產,她就吃、住在養殖場,為臨產母豬接產。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她辛勤的汗水終於換回了豐厚的回報,她的養殖場僅一年就出欄生豬22頭,出售仔豬20餘頭,出籠商品肉雞50餘隻,直接經濟收入達到了225萬元。她也一舉成名,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村科技致富能手。
可見,老是為別人打工是沒有多大的出路的,要注意自身實用技術的提高,這才是致富的實在資本。
一名熟練的縫紉工月工資能達到2000元就相當不錯了。可有這樣一名裁縫,憑著自己精湛的手藝,為富人定做衣服,一套西裝開價幾千元,一年的收入至少上百萬元。
她雖沒有注冊什麼手工服裝品牌,雖然沒進過任何商場,卻經人們口口相傳,成為不是名牌的“名牌”,她就是田大姐。更為引人關注的是,田大姐沒有上過一天學。
她身材挺拔偏瘦,很精幹的樣子,看上去隻有40來歲,一身剪裁得體的衣褲更令她看起來神采奕奕。 這身衣服正是田大姐自己製作的。田大姐表示,她現在一般隻穿自己做的衣服。
據知情人介紹,找田大姐做衣服的很多都是回頭客,她的衣服不僅剪裁合體,穿著也十分舒適。穿過她做的衣服,顧客的口味就被“吊”高了。
在服裝製作上,田大姐有很高的天賦,但凡電視上、雜誌上出現的流行服裝樣式,她隻要看一看就能畫出圖樣並仿製出來,而且出人意料的合身。很多顧客在商場裏買不到心儀的樣式,都願意到她這裏定做。
田大姐做衣服不僅手藝好,速度還很快。外套,隻需“2小時”,褲子,僅需“50分鍾”。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田大姐,她的生意也更加紅火,一年至少能賺幾百萬元。
田大姐不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裁縫,在她的名片上,印著“田大姐服飾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的頭銜,田大姐給自己的定位是——服裝設計師。
裁縫是田大姐家傳的手藝,她的祖父、父親都是裁縫。因為田大姐從小就幫助家裏打理做服裝的生意,父親為了把手藝傳給她,為了給她找些事做,一開始就教她做一些輔助性的活兒,比如拷邊和縫扣子。
田大姐小時候做事認真,很快就做得有模有樣,父親也漸漸發現,女兒很有做裁縫的天賦,最終還是決定教她學裁剪——這也是做裁縫最關鍵的手藝。田大姐15歲時,正式學起了裁剪,幾年後,她成了一個完全合格的裁縫,父親年齡大了,就將祖上傳下的裁縫鋪交給了她。
一開始,田大姐隻是為附近居民做一些簡單的衣服,因為手藝好,名氣大增,來找她做衣服的人逐漸多起來,一些人甚至跑較遠的路專程過來。業務多了,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明顯滯後。1991年,田大姐開辦了服裝工廠,自己主要負責裁剪等關鍵程序,拷邊、縫扣子等交由工人來做,田大姐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田大姐靠著自己的手藝,樹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並獲取較可觀的收入,由此可見,學好一門好手藝比一張虛文憑更重要。
6.一技之長是創業的“硬件”
一技之長是創業的硬件,是一個人謀生的基本條件,是為你打開財富之門的一把鑰匙。
王瑗出生在農村。由於家窮她17歲就放棄了學業回家務農,她還自學得一手好畫。
23歲的時候,戀愛受阻,讀了很多書的她便想去走萬裏路,她就帶著父母給的50元錢,在流浪中尋夢,尋找自己的畫家和詩人夢。在20世紀80年代初,流動人口還不是很多,她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盲流”。
輾轉漂泊到異地的王瑗,有一天,給一個年輕人畫了一張像,賺取了2元錢。她說:“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2元錢,它給了我活下去的希望。而且,我一生有三個重要的2元錢。”
她揮舞著左手說:“我第二個2元錢是我從深圳花2元錢買了一把木梳子,讓我從此做了木匠。第三個2元錢是我做的木梳子,第一次賣時賣了2元錢。這三個2元錢組成了我的創業史,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
在外流浪兩年後,最終選擇了回到老家,繼承了祖上傳下來的職業,做了木匠,開始創業。
“當時三十幾個工人都不知道梳子怎麼做,用半年時間研究,終於做了出來。” 王瑗的第一批產品出廠了,拿到市場上整整一天的時間,她的業務員喊破了嗓子,卻隻賣掉了一把2元錢的梳子。這2元錢,是她人生中重要的2元錢,是這份事業的第一步。
1994年,王瑗正式注冊了梳子商標。經曆過艱難的推銷之旅,燒過價值30萬元的不合格產品,搞過無數次技術改革,創辦過宣傳漫畫報……1997年,她的小木梳終於獲得了較好的市場知名度。就在她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個意外的難關擋在了麵前:由於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銀行不願意貸款給這個靠生產小梳子為生的小企業,她後繼乏力。
這是當時中國所有中小民營企業共同的成長難題。1997年8月19日,對銀行苦苦哀求,終於獲得了銀行的支持,她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漲。但市場似乎並不給這個“第一品牌”麵子。此刻她的銷售模式主要依靠商場鋪點。然而,她的名聲大震之後,其他木梳企業也開始蘇醒,商場終端競爭激烈起來。
就在王瑗發現商場這條路不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趨勢的時候,她無意中嚐試建起來的幾個專賣店,營業額卻節節飆升。與其深陷於商場肉搏,不如另辟一條蹊徑,在專賣店上做文章,同時她重新規劃企業戰略,撤出各地商場櫃台,將商業模式轉向專賣店連鎖加盟的方向。
1997年3月,她的企業與第一家加盟連鎖店簽約,從此開始了特許經營的發展之路。特許加盟讓公司走上了產銷可控、渠道可控、品牌可控的長遠發展道路。
到2000年年初,專賣店已星羅棋布地開了近100家。然而就在這年春天,專賣店加盟速度驟降,各地加盟商開始有了抱怨。抱怨的核心是效益:其一,由於產品單一,風格單一,顧客來到店裏的選擇並不多;其二,梳子價格很高,但針對高品位、高消費群體的品牌附加值並沒有做足;其三,梳子雖好,店堂裝修卻很一般,常常埋沒於商街而吸引不了眼球。其結果是各地加盟店生意平平淡淡,利潤勉勉強強,投資回報率不高,有的甚至虧損倒閉。
這其實是中國所有連鎖加盟企業都必須遭遇的一道坎,能否邁過這道坎,既要看企業家的能力,也要看企業家的態度。王瑗能力出眾而態度堅決,她說,我公司有錢了,我們堅決不買高檔辦公樓,堅決不買豪華別墅小轎車,要把有限的資金花在“一硬一軟”之上:硬是好的設備,軟是能幹的人;硬是產品的質量,軟是產品的文化含量。
花了一大筆錢,在絕對一流的“能幹人”幫助下,王瑗既傳統又現代,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調的新店麵設計方案很快拿了出來。自己試裝了一個店,大獲成功,銷售額比老店竟多了一倍有餘。
新的店麵設計古樸、典雅,充滿個性和傳統文化氣息,充分展示了“手工造”的悠久韻味,大大提升了梳子的品牌文化含量。推出之後,立即在行業內外引起了轟動,高價位的木梳因文化含量的烘托,也似乎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了。口口相傳之下,2000年年底,要求加入特許經營網絡的人數翻了幾倍。
2001年,創業不到8年的王瑗公司有了成為“百年老店”的雛形。“其實從第一家連鎖店建立到現在,我一直在和‘浮躁’較勁。大家都想一舉成名,比比皆是的就是浮躁。對這個問題,我一直在做疏導,我堅持的東西就是——誠實。”
做了十幾年梳子,至今還沒有一把讓她完全滿意。“所以我的梳子還要繼續做下去,我要做最好的梳子。”王瑗的心路遠大。
7.知識越多,賺錢越多
有容貌的女人是幸福的,但比女人容貌更重要的是知識。善於學習知識的女人不僅能成為智慧女人,還能賺到更多的財富。
知識改變命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賺錢和做人一樣,誰能掌握更多的知識,誰的見識越多,誰就越可能成功。善行者究其事,善學者完其理,用知識武裝自己,知識是女人最好的補藥。
楊小姐唯一的特長就是寫作,可那個城市似乎並不需要專門的寫作人才。奔波、流浪了一個多月,她才在一家食品公司謀到了一個推銷員的活計。推銷員的工作並沒有帶給她喜悅,她為自己的長項難以發揮而備感失落。那些日子裏,雖然也掙了一些錢,心中卻時時有一種隱隱的痛——那個曾做過無數次的作家夢離她越來越遠了。
楊小姐供職的這家公司是一家私營企業,20歲出頭的她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和夢想,渴望著有一天能出人頭地。老總對她的工作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給她加薪升職。她便將自己的作家夢深深地隱藏起來,拚命地工作。白天,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推銷、送貨,忙個不停;晚上,當別人帶著一身疲憊進入夢鄉或到酒店、舞廳裏瀟灑時,她卻把自己關在小小的出租屋裏與書本為伴。讀書使楊小姐充實了許多,也為她後來的事業做好了知識儲備。
楊小姐的勤奮好學得到了老總的賞識,破格將她提拔為自己的助手。可是沒過多久,公司遭遇了困境,舉步維艱,昔日的同事一夜之間離開了一大半,本來想留下來和老總共度難關,可老總卻不願拖累她。終於還是離開了那家公司。
離開公司,楊小姐和一位同事結伴來到廣州。第一次站在陌生的廣州街頭茫然回顧,不知屬於自己的路到底在哪裏。在廣州待了一個多月,不僅工作沒有找到,帶來的錢也所剩無幾了。不過,她也從中發現了商機:一些私營企業和個體商戶由於規模不大而大多沒有專職的文秘人員,可企業在運轉中又少不了與文字打交道,如果開一家寫作事務所,專門為這些企業提供撰稿服務,肯定也是一條生財之道。
雖然想得挺好,可楊小姐卻沒有力量去開拓自己的事業。她必須先找份工作,解決吃飯問題,也必須通過打工這條路子來完成原始的資金積累。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就在楊小姐走投無路時,一家報社的招聘啟事吸引了她。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去報社應聘,因為她沒有過硬的文憑而自覺低人一等。這一次,她帶著賭一把的心態,走進了報社的大門。
當楊小姐把個人簡曆、發表過的作品及所有的獲獎證書都放到總編麵前時,對方隨意翻了翻她的作品,問道:“你是從哪所學校畢業的?怎麼不見你的畢業證書?”
“我沒有讀過大學,但我自信能夠勝任這項工作!懇請您能給我一次機會。”楊小姐誠懇地說。主編或許是被楊小姐的誠實打動了,抬起頭看了看她,沉默了半晌說道:“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試用期間沒有工資,你願意試一試嗎?”
“謝謝您的信任,我願意接受這個挑戰。”楊小姐為自己終於得到了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而激動。
以前的知識儲備到底派上了用場。她采寫的財經報道常常透過現象提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而引起人們的關注;還時常用職業的目光關注著身邊的一切,捕捉著一切有價值的新聞。老總到底被她的敬業精神折服了,試用期還未結束便正試聘用了楊小姐。
有了這份還算不錯的工作,楊小姐那份不安分的心漸漸地平靜下來。我早就渴望能成為一個作家,想當初,不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才四處漂泊的嗎?而今,雖說自己思謀已久的創作計劃總是因為工作太忙而一直沒有動手,可記者這份工作畢竟還算體麵,作為一個從大山裏走出來的打工者,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不甘平庸的她決定自己創業。
幾年的打工生涯使她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她自己也明白,不趁著年輕時幹點事業,將可能一輩子一事無成。
楊小姐就這樣設計著自己的創業方案:撰稿。自己喜歡寫作,也曾在不少報刊上發表過作品,許多小公司沒有專門的文秘人員,卻又少不了和文稿打交道。如果自己從事這一行業,還可以從中發現有價值的線索,為報刊撰寫稿件賺取稿費,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最關鍵的是做這個生意幾乎不需要什麼投資,而自己最缺的不就是錢嘛?
確定了創業方向的那天晚上,楊小姐激動得一夜都沒有睡著覺,為自己選擇了一條別人很少涉足的生意而興奮。但是,她並沒有為自己得到這麼一個好主意而頭腦發熱,在生意場上打拚幾年的經驗告訴她:如果缺乏廣闊的市場需求,自己的設想就隻能是一個美好的空中樓閣。
需要撰稿服務的人應該說有很多,比如廣告公司需要請人做文案,中小企業有許多事務性公文要撰寫,打官司的人需要請人代寫法律文書或上訪材料,甚至有些人寫封情書也要請人捉刀。可是,這種需求大都是潛在的,當你找上門去的時候,或許人家並不需要這種服務。怎樣才能完成與客戶的溝通呢?總不能逢人便問你是否需要撰稿服務吧,思謀再三,楊小姐覺得還是盡快把自己的知名度打出去,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人們在需要撰稿服務時主動與自己聯係,而不必漫無目標地胡打亂撞。可是,怎樣才能亮出自己的招牌呢?
雖然也曾在報刊發表過不少文章,可自己畢竟不是名人。看來隻有打廣告,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自己可以給他們提供寫作方麵的服務。
為了解撰稿服務潛在的市場前景,楊小姐花錢在報紙上做了個提供寫作服務的廣告。廣告的效果還真不錯,廣告見報的當天,便有一家公司的老板打來電話請她代寫一份市場調研報告。第二天,楊小姐將以前發表過的所有作品都複印了一份,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路了。首戰告捷,她為對方做好了稿子,掙了600元錢。這就增加了她的信心,也使她從中看到了誘人的市場前景。楊小姐決定將寫作進行到底,借錢購置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又通過網絡、郵寄信函等途徑發布信息,將麵向公眾提供寫作服務的旗幟高高地掛了起來。
由於楊小姐不斷地向有可能需要的撰稿服務單位寄發廣告,漸漸地,要求提供寫作服務的人越來越多。她醉心於自己的事業,每天都馬不停蹄地忙於采訪、寫作。她過得越來越充實。此時的她,事業如魚得水。為了適應業務發展的需求,楊小姐又聘請了幾個文筆不錯的大學生做幫手。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楊小姐寫出了10萬多元的收入,現在她是事業小有成就。
創業成功的關鍵是“一技之長”和“商業能力”。 其中,商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熟悉“市場遊戲規則”而四處碰壁,最終還是一無所獲。所以,創業者要獲得成功,必須技術、經營兩手都要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