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先回答“是”之後再說:“不是那麼回事”,對方會感到你這個人很直爽,反而會很喜歡你,這也是博得對方好感的一種方法,請不妨試一試。不過,在采用這種辦法之前,一定要根據會談的氣氛和對方的性格而定,不可造次魯莽。否則,不但不能博得對方的好感,反而會被對方看不起,他們會說:“這家夥說話語無倫次、顛三倒四的。”
學會附和對方
在銷售人員同顧客的交流過程中,附和對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與客戶的粘合劑。因為附和就意味著同意對方的觀點,這種在心理學上稱為“承認”。當你承認對方的觀點是正確的時候,那麼在對方的心裏就會對你產生一種認同感,從而拉近雙方的距離。
韋森先生在沒有研究人際關係學之前,他損失了無數應該獲得的傭金。韋森是一家服裝圖樣設計公司的銷售人員,他幾乎每星期都去找紐約某位著名的設計師,這樣做已經有3年的時間了。然而,每次這位設計師不但不拒絕見韋森,而且還總是把韋森帶去的圖案仔細看一遍,但就是不買。
經過了150次的失敗後,韋森覺得自己必是過於墨守成規了。所以他決定每星期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去研究一下人際關係的法則,以幫助自己獲得一些新的思想,產生新的熱誠。
不久,他決定采用一種新方法。他拿了幾張那些設計師們尚未完成的圖樣,走進那位買主的辦公室。這次,他並沒有像往常那樣請求買主購買這些圖案,而是請求設計師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把它完成。設計師把草圖留了下來,讓韋森3天後去找他。
3天後,韋森又去他那裏,聽了建議後,把圖樣拿回去,按照那位買主的意思畫完。這筆交易結果如何?不用說這位買主完全接受了。
那是9個月以前的事,自從那筆生意完成後,這位買主又訂了10張圖樣,都完全是照著他的意思畫的,韋森就這樣賺了1600多美元的傭金。
韋森過去失敗的原因——總是強迫設計師買他認為對方需要的圖樣。可是現在韋森所做的,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韋森請設計師提出他自己的意見,使設計師覺得那些圖樣是自己設計的。現在韋森不用去求他買,他自己也會來向韋森買。
遵照設計師的意見辦事,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這也是一種讚美方式。聽從他人的意見,無形當中就製造了“你很好,你的意見都是對的。你說什麼我隨聲附和就是了”的效果。仔細領會一下,你就會發現,在使用這樣的方法時,被附和的一方總會產生被尊重、被崇拜的感覺,在效果上,同直接讚美是一樣的。
在飯店裏,我們經常會聽見服務員這樣說:“先生,您可真會選,這是我們店裏最好的葡萄酒,對那些精於品評美酒的人是再合適不過了。是的,有一點兒貴,不過我想您會喜歡的。您願意再來一瓶嗎?”
這樣讚美我們的成熟品味和鑒賞力,我們怎能拒絕?而且價格因素增加了葡萄酒的誘惑力,我們通過向周圍人顯示有能力消費生活中的奢侈品而使自己的能力表現需求得到了滿足。
威廉·詹姆斯曾經明確地指出:“人性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肯定和受到讚揚。”
作家馬克·吐溫也曾幽默地感慨:“一句美好的讚揚,能使我快活上兩個月。”
我國清朝有一部叫《一笑》的書,裏麵記載了這樣一則笑話: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1000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1000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隻剩下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撚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說:“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您了。”
這雖然隻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說客能夠成功地送出最後一頂高帽子,究其原因,在於他懂得隨聲附和。在附和的同時,得到了長者的認同,最後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讚美他人能滿足他們的自我。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讚揚滿足一個人的自我,那麼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
老王自從政以來官運亨通,一步步青雲直上。很多人對此感到奇怪,因為老王從政這麼多年來,並沒有做出什麼令人矚目的成就,也沒有為廣大百姓謀得多少福利,更沒有見他有哪個能人當後台,他是怎樣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位置的呢?
原來老王的成功之道就在於他擅長隨聲附和,人稱“好好先生”。哪個領導發言,老王肯定一連三聲“好、好、好”;哪個領導提出意見,老王肯定也是“好、好、好”。誰會不喜歡讚同自己觀點的人呢?隻有讚同自己的觀點,才意味著讚同了自己這個人,因此,幾乎所有的上級視察都喜歡讓老王陪同,久而久之,老王也依靠這幾句“好、好、好”成為了各位領導的紅人,升官晉爵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將這個道理應用到銷售方麵,也能收到異曲同工的效果。例如,如果顧客說:“這件衣服的顏色很特別。”聰明的銷售人員應該說:“對對對,你的眼光真是不錯,今年就流行這種顏色。”這時,顧客就會心裏喜滋滋的,因為自己的觀點得到了認同,同時自己又被認為是“比較有眼光的人”,也就不太可能放下一件“有眼光的人”認為“比較好”的衣服了。
人總是喜歡被讚美的,隨聲附和也是一種讚美的方法,這可能是很多銷售人員沒有注意到的。抓住這一點,讚美的訣竅也就不再那麼難以掌握了。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愛聽附和的話。你附和別人的觀點,如果恰到好處,他肯定會高興,並對你有好感。
不少人說自己對人雲亦雲很反感,願意接受批評。一旦你信以為真,毫不客氣地對他批評,他表麵上雖然不一定有所表示,但內心多半是不高興的。實際上,真正能做到“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的人,是很少的。適當地運用讚美的方法,投對方所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