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銷售不是唱獨角戲,要給客戶說話的機會(3 / 3)

這時,門開得更大了。

這位婦女問銷售員:“你怎麼知道這是多明尼克種雞?”

銷售員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打動了婦女,他接著說:“我家也養了一些雞,可是像您家養的這麼好的雞,我還沒有見過呢?我家飼養的來亨雞,隻會生白蛋。太太,您應該知道,做蛋糕用黃色的雞蛋比白色的雞蛋要好一些。我太太今天要做蛋糕,所以我跑到您這兒來了……”

婦女一聽這話,心裏暗暗高興,她迅速轉身到屋裏取雞蛋。

銷售員隻有跟著客戶的興趣走,才能將談話繼續下去。銷售員利用這短暫的時間,迅速看了一眼周圍的環境,他發現院子角落有一整套務農設備,等婦女出來的時候銷售員對她說:“太太,我敢肯定,您養雞賺的錢一定比您先生養奶牛賺的錢要多。”

這句話說得婦女眉開眼笑,心花怒放,因為她丈夫一直不承認這件事,而她總想把自己的成就感與別人分享。

於是她對銷售員的戒心解除了,她把銷售員當作知己,帶他參觀雞舍。參觀時,銷售員不時地發出讚歎。兩人暢所欲言,互相交流養雞方麵的常識和經驗,他們越來越像認識已久的朋友。當婦女談到孵化小雞的麻煩和保存雞蛋的困難時,銷售員不失時機地向婦女成功推銷了一台孵化器和一台大冰櫃。

上麵這個案例的關鍵點就在於:如果銷售員不是引導這個婦女自己做出決定的話,根本沒法把電器產品賣給這個她!給他人說話的機會,有時比自己嘮叨不停更有價值。著名作家陶勒斯·狄克曾經說過:“要把耳朵而不是嘴巴借給別人,這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徑。對別人說他不感興趣的話毫無意義,你應該說能不能多告訴我一點兒?”

在銷售過程中,銷售員應鼓勵客戶說,聽取他們的意見直至理解他們的觀點,包括他們的需求和顧慮。如果要成為銷售行業中傑出的人,銷售員一定要在傾聽方麵多下工夫。

不要把銷售溝通變成一場獨白

一位中年男顧客走進了瓷磚超市,四處看看。盡管這位客人的衣著很簡單,但富有經驗的老板知道,這位顧客很可能是做跟工程有關的工作,這種人要是一下訂單就是大買賣,於是讓店員好好接待。

店員詢問顧客的購買意向時,對方隻是簡單地說“看看”。於是店員隻得盡可能詳細地向顧客介紹店內的產品,過程中顧客也隻是隨口答應,並沒有說什麼。

20分鍾後,顧客空手出店,什麼也沒買。

案例中店員把與顧客的銷售溝通變成了自己的一場獨白,盡管也費了很多心力,但卻未能打動顧客,這次溝通是失敗的。事實上,在銷售中,店員有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顧客開口說話,與店員形成互動。

與顧客說話,就是與顧客溝通思想的過程,這種溝通是雙向的。我們自己在說話的同時要引導顧客多說話,通過顧客的話,我們可以了解顧客對你所介紹東西是不是喜歡。要知道雙向溝通是了解顧客有效的工具,不要一人在那裏滔滔不絕、喋喋不休、唾沫橫飛、口若懸河地一吐為快,全然不顧顧客的反應。

一些店員抱怨在銷售對話中自己總是感到被動,原因就是溝通中你總是在說,而你的顧客總是在沉默或不停地發問。顧客一直提問,是在探你的底牌。其實你不一定知道顧客真正關心的是什麼、主要的問題在哪裏,因為你隻說不問。

顧客和你談話,是期望你可以在專業方麵給出建議。你應當像醫生一樣,對現狀進行診斷,而診斷的最好方式就是有策略地提問,誘導顧客開口。

一般的店員通常滔滔不絕地說一大堆之後,就用陳述句結尾了。這時候顧客的表現通常是“好,我知道了,我再看看”或“我考慮一下再說”等。如果你在陳述完後緊接著問:“您覺得如何呢?”或“這個產品您能接受嗎?”

這樣做效果會好很多,顧客至少不會冷冰冰地拒絕你,提問給了顧客闡述其想法的機會。

回應的一般形式。顧客的回應實質上是一種信息反饋,在一般的銷售溝通中,各種信息類型的影響力為:情緒語言是30%~40%;肢體語言是50%~60%。

情緒語言。所謂情緒語言是當顧客感覺到痛苦或興奮時,通常在對話中會通過一些字、詞表現出來,如“太好了”、“真棒”、“怎麼可能”,“非常不滿意”等,這些情緒性字眼都表現了顧客的潛意識導向,表明了他們的深層看法,我們在傾聽時要格外注意。一般而言,在成交的那一刻,顧客做決定是感性的。所以每當顧客在對話中流露出有利於成交的信號時,都要抓住機會,及時促成。

此外,店員要注意溝通中少用“我”、“我們”、“我認為”等主觀性較強的語言,這些字眼很容易使顧客反感,應多用極具親和力的“您”,這樣也能促成顧客開口。如果你發現顧客在高頻度地使用“我”、“我認為”等詞語時,你一定要注意傾聽,並適當控製和引導。因為這樣的顧客一般主觀性強,喜歡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的顧客不太容易被打動,但你隻要對他表示欣賞並建立信任關係,雙方一旦成交,這將是非常理想的忠誠顧客。

當然,還有一些常用的詞語,換一個說法往往效果大不一樣。例如,顧客很不喜歡“買”和“賣”這兩個字,如果換成“擁有”顧客的感覺就會好很多。當你希望顧客購買你的產品時,你說:“阿姨,當您購買了我們的這款空調之後……”你的顧客會非常敏感,這意味著你要從他的錢包裏掏錢了。更好的說法是:“阿姨,您知道嗎?當您擁有了我們為您量身推薦的這款空調之後,您將享受到它特有的非凡感受,對老年人尤其適用。”聽話要聽音,當顧客在溝通時一再強調“買”或“賣”等字眼的時候,你要注意了,這樣的顧客可能還未真正了解產品的真實價值,他們隻是假裝對產品感興趣。

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這一點前文已經有過描述,這裏不再重複,隻介紹一下辨析肢體語言的技巧和方法。在銷售對話過程中,常見的積極肢體語言有:歪頭、手臉接觸、吮吸、屈身前傾、手指尖塔形、拇指外突等;消極的肢體語言有:假裝拈絨毛、拉扯衣領、緩慢眨眼、腿搭在椅子上、緩慢搓手掌等。顧客在銷售溝通中總是習慣“言不由衷”的,我們要懂得通過無意識的肢體語言把握顧客的心理動態,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對策。

當店員的努力獲得顧客的回應時,店員還要判斷顧客回應的真假以及顧客的真實意圖。通常情況下,店員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獲得問題點。

1.滲透性提問

所謂滲透性提問就是說排除顧客的回應,再進一步深入提問。舉例來說:當顧客給出意見後,店員可以馬上追問一句:“除此之外呢?”提問之後馬上停止,然後讓顧客說。顧客一開始說出的理由通常不是真正的理由,當你說出“除此之外”之後,顧客都會沉思一會兒,謹慎地思考之後,最後說出他為什麼要拒絕或購買的真正原因。

2.診斷性提問

在確認顧客真正的問題或需求時,可首先利用診斷性提問限定範圍,確立具體細節,如:“您是需要櫃式空調還是壁掛式空調?”接下來再用相同的方法,進一步縮小“包圍圈”。如:“那麼,櫃式空調您是喜歡哪方麵的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