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reference_book_ids\":[7263045563183008768,683893628323496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下級可以撐起天
劉備早期一直寄人籬下,沒能有一塊穩定的地盤。盡管他身邊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驍勇戰將,但卻缺乏一個運籌帷幄、把握全局的軍師,故而始終打不開局麵。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安十二年(207),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來才有了重大的轉變。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以南)人。他早年喪父,隨叔父諸葛玄躲避戰亂來到荊州,隱居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以西)。他胸懷大誌,博學多才,關心時事與政局變化,經常將自己比作管仲與樂毅。當時人不了解他,覺得他自視過高,而崔州徐庶與他友善,認為他的比擬毫不過分。襄陽名士龐德公將他稱為“臥龍”,對他的才幹極為賞識。
獻帝建安六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後,到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他屯在新野。數年之中,沒有發展,劉備鬱鬱不得誌。徐庶去見劉備,劉備很器重徐庶的才能,擬加以重用。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說:“君與俱來。”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劉備於是親自前往隆中諸葛亮所居住的草廬去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諸葛亮平素就知道劉備是漢朝宗室中的賢才,又見到他如此誠意求賢,覺得他是個可以輔佐以定天下的明主。因此,當劉備屏退左右,向諸葛亮詢問該從何處著手才能完成興複漢室的大計時,諸葛亮指出,曹操已擁兵百萬,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政治優勢,目前不能立即與曹操爭鋒。根據當時的政局,諸葛亮提出:“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諸葛亮深入、全麵地為劉備規劃出今後正確的戰略決策。劉備聽後大為讚賞,他對諸葛亮的謀略才幹十分佩服,兩人的關係日益親密。關羽與張飛認為諸葛亮沒有立過汗馬功勞,隻會空談,對劉備的作法表示不滿,劉備向他們解釋說:“孤之有(諸葛)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關羽和張飛才停止發牢騷。
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劉備終於扭轉了以前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麵。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戰略方針,劉備與孫權結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戰中擊敗曹操的南征大軍,隨即劉備又通過外交手段取得荊州作為立足之地。以後,劉備又進取益州,終於建立起蜀漢政權。局勢的發展變化,充分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劉備講請出諸葛亮是如魚得水確實是毫不過分的。而且從此以後,“三顧茅廬”也成為統治者謙恭下士,誠意求賢的同義詞。
點評:
優秀的人才就是你的靠山,而獲得人才的第一步關鍵,就是尊重人才。“士為知己者死”。
2、員工——公司真正的頂梁柱
成功的公司支付的酬金在其所在的產業部門中往往屬於最高水平。這並非是由於經營上的成功而使它們有能力付高酬薪,而是因為它們認識到提供最高的報酬是吸引人才和駕馭人才的一種有效方法。有一項研究資料表明,員工教育程度越高,對企業的忠誠之心越弱。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是為了獲得物質方麵的成功而工作,因此,他們最不可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所以,支付高薪往往能有效地管理和統禦他們,在這方麵,英國的穆勒家具公司集團(MFI),這個專門經銷廉價組合家具的企業做得是成功的。
MFI公司除了支付高薪外,還把精力放在獎勵方麵。MFI公司裏的所有員工,包括清潔工和推銷員,都被納入一項部門獎勵計劃。所以,能引起員工們強烈興趣的,是每個星期一上午公布一周的盈虧賬目。從參與開始,每個員工都能深刻認識到他們的收益是財富創造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員工們通過增強責任感,提高生產率和利潤率,從而增加了報酬,這就更進一步地推動了員工們的參與活動。由此形成了一種完整的良性循環,使企業領導者的管理統禦不再變得艱難。
MFI公司除了采用與利潤掛鉤的獎金手段外,還采用了其他獎勵手段。例如,公司共有24個管理部門,每個部門根據服務、經營、銷售等各方麵的綜合評比,評出其所屬範圍內得分最高的商店,然後加以獎勵。公司在全國範圍內評出百家最好的商店,其全體員工和他們的配偶可以免費享受一次難得的周末海外旅遊。海外旅遊為百家最好的商店的員工們提供了一種工作報酬以外的特殊獎勵,同時也為最高管理層在一種非正式的、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會麵交談創造了新的機會。
采用這些切合實際的獎勵計劃,使MFI公司從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展到在全國擁有100多家分店的、世界上著名的公司之一,年營業額達3億英鎊之多。
如果員工把福利看作是理所當然,也許該給他們轉變觀念了。歐康公司徹底革新了其福利項目,不僅盤活了急需的現金,而且其他財務目標也大大改觀。
沒有什麼比把員工的工作同其個人利益適當連在一起更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也沒什麼比把薪酬和企業的盈虧直接掛鉤更能提高員工的士氣和業績。歐康公司(Owensorning)新實行的浮動工資和靈活福利項目——“獎勵與資源計劃”就是基於這種經營哲學。通過采納“清盤”方式,該公司徹底更新了現存的每個福利計劃,增加了一個獎勵股份以及認股權的全球股份計劃。1996年1月,可浮動激勵獎在現金酬金中開始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結果形成了把員工獎勵和企業成本與業績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攬子計劃。這一方案在有效支持人力資源戰略及總體經營規劃的同時,節省也相當可觀。
歐康公司在全球各地約有17000名員工,除生產和銷售建築用品外,他們還開發了技術先進的家居及工業用材料。1992年,行政總監海勒(Glen Hiner)接手公司時麵臨的是產品滯銷和企業資產淨負債,員工素質良莠不齊,並且士氣低下,研究開發也不景氣,同時資產負債表上全是因企業重構及巨額的石棉訴訟儲備金所帶來的重重債務。
到1994年末,企業展開改造運動,業務流程得到改善,生產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新上任的高級人力資源經理湯姆森(Greg Thomson)製定了戰略部署,重塑公司文化、改變員工態度並實現了較難達到的財務目標。
歐康公司原存的福利方案不符合新的戰略,也沒有反映出公司的核心價值。相反,各式各樣的福利方案隻意味著一大筆固定開銷,一點也沒起到調動員工積極性的作用。總之,這種僵化的福利機製,讓許多員工認為福利隻不過是種理所當然的收入。
“公司轉變的第一步是授權給員工,讓他們像公司主人那樣去思考、行動,這樣他們更願承擔可能產生的商業風險。”湯姆森說道,“第二步是更新薪酬和福利結構,使其與總體戰略規劃相吻合。”
歐康公司花了約一年的時間重新設計整個薪酬和福利方案。新的方案給予員工部分企業股份,旨在強化一直在向他們灌輸的創業思想。同時,該方案把公司的支出與公司業績掛鉤並保留了現金。員工得到的保證少了,但公司運作良好的話,他們將掙得更多。下麵即是該獎勵和資源方案實施的新內容:
(1)全球股份計劃
這一計劃把股票分紅和非限定認股權(nonqualifiedstockoptions,即公司高級職工可在長達10年時間內以市場價格或低於市場的價格購買本公司股票)結合起來。每個員工要據公司的業績每年可以參加公司股份分紅,得到價值相當於其年薪0~8%的公司股份。業績達到既定目標,這種分紅為員工薪酬的4%。另外,不管公司的業績如何,員工每年還可以獲得相當於其薪酬4%的認股權。
(2)儲蓄和利潤分享方案
這一方案減少了公司的福利配比(員工分擔了35%,大約是其薪酬的10%),然而卻增加了利潤分享成分(依公司的業績而定,約為薪酬的0到4%)。所有員工都可以參與利潤分享,而且不受個人在這一方案中存入多少的影響。三年之後,該計劃的儲蓄賬戶完全歸員工個人所有。
(3)現款結存方案
公司為員工賬戶存入其薪酬的2%,存款超過30000美元的再加2%。達到一定年齡或服務年限的員工,還可得到年終獎金。
(4)選擇權
這是個靈活的福利方案,為每個員工提供信用來購買不同方案中合適的項目。在此方案中,員工有選擇權,包括4種衛生保健選擇。
可見,改進福利待遇勢在必行,也是公司力求提供對企業和員工有實際價值的福利項目,如利潤分紅、公司貸款、教育津貼和住院醫療計劃等,這將職工的福利與公司業績掛鉤,從而更能激發員工的企業自主性。
點評: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穩住靠山,其實很簡單,有招最原始又最有用的:重賞高薪。
3、點石成金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金石難辨,在所難免。對於平庸手下,不要放過其中可塑之才,需要你去雕琢。點石成金,成本低,功效大。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在中國軍事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在南征北戰四十年的軍事生涯中格外注重選將用人工作,真正做到選將不拘一格,用人不論出身。在他身旁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局麵,為他取得“滅國四十”的輝煌勝利奠定了基礎。
成吉思汗九歲時,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人用酒毒死,一家人由部落首領的地位跌入了苦難的深淵。原有的近侍、百姓和奴婢離開了鐵木真母子。成吉思汗在“除了影子,沒有旁的朋友,除了尾巴,沒有旁的鞭子”的孤獨逆境中長大。在艱難生活的磨煉下,在激烈戰爭的較量中,成吉思汗懂得了選將用人的重要性。他廣泛結交朋友,在身邊組織了支強大的那可兒隊伍,選拔和任用了一批與他出生入死、勇猛善戰的勇士擔當將領,為擺脫欺淩,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帝國一起奮鬥。成吉思汗打破了傳統舊貴族狹隘的部落門庭界限,在選將任將上不論出身,不問民族,不計前嫌,以其才能的高下為衡量的標準,不拘一格選任將領。
在成吉思汗的諸大將中,者勒蔑以善於帶兵,剽悍勇猛著稱,他在征戰中出生入死,屢獲大勝,被成吉思汗所器重。而者勒蔑原本卻隻是孛兒隻斤家族的奴隸。當年者勒蔑的父親把他送到成吉思汗家來的時候,對主子說:“你當初在迭裏溫孛勒答合地麵生時,我與了你一個貂鼠裹兒袱有來。者勒蔑兒子曾與了來,為幼小上頭,我將去養來,如今這兒子教與你,韝鞍子開門子。”者勒蔑的父親是個鐵匠,將小者勒蔑養大後送到主人家,讓其做成吉思汗的家奴。後來這個者勒蔑成了蒙古汗國的一員大將。然而在成吉思汗作蒙古大汗的前四年,者勒蔑還在成吉思汗家裏從事家務勞動,做殺牛的工作。
成吉思汗帳下另一員大名鼎鼎的戰將木華黎和者勒蔑一樣也是出身於家奴。木華黎的爺爺帖列格禿把他送給成吉思汗時說:“教永遠做奴婢者,若離了你的門戶嗬,便將腳筋挑了,心肝割了。”木華黎由於才能出眾,“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強,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事太祖,俱以忠勇稱”,被成吉思汗提拔起來做將領,在第一批封賞功臣時,木華黎就被封為第三千戶,居於上位,並為左手萬戶,成為成吉思汗的四傑之一。在攻金的戰爭中,成吉思汗委派木華黎獨自領軍作戰,屢獲大勝,威震敵膽,攻取了遼東、遼西,連破河北、山東等地,被封為太師國王,成為開國元勳。
成吉思汗軍隊中的將領除了蒙古族人以外,還有其他民族出身的將領,如契丹人、女真人、畏吾兒人、西夏人以及西域穆斯林等民族的一大批賢才良將。南宋嘉泰三年(1203),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戰爭中,為防止王罕的兒子桑昆的襲擊,率軍進行戰略轉移,將營地撤至呼倫湖西南的班朱尼湖。一路上沒有糧食,靠打獵充饑,處境十分艱難,成吉思汗手下“大部分軍隊離開了他”,減員相當嚴重。同他一直走到班朱尼湖的各級首領僅剩下十九人。成吉思汗以湖水當酒,捶胸舉手,對天發誓說:“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十九位將領與成吉思汗出生入死,聽到大帥講完這番話也是深受感動,流下了熱淚。飲過班朱尼湖水的十九名首領都成了以後的功臣,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善遇和崇敬。而這十九位與成吉思汗患難相從的將領,其中就有契丹族耶律阿海、禿花兄弟:劄八兒火者是西域賽夷人,即中亞人。《蒙韃備錄》稱其為“回鶻人”。另外,這十九人中的鎮海(據費誌尼和王國維說)是畏吾兒人。這些人與成吉思汗生死與共,屢立戰功,耶律阿海後被尊為太師、大傅,鎮海後來成了窩闊台的丞相。由此可見,成吉思汗任用將領不以民族和部落為限,而能以寬闊的胸懷,搞五湖四海,廣收將才,以助大業。
由於成吉思汗選將用將,不問出身,不論民族,不記前仇,麾下將帥雲集,有善於統軍一方,忠誠效力的“四傑”,有勇於衝鋒、英勇善戰的“四狗”(即四位先鋒將領),還有一大批來自其他民族、誠心輔佐的謀臣驍將。正是這樣一些得力的戰將使得成吉思汗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勝利,所向披靡,不可戰勝。點評:
成大事者必有死士相從,欲得“死士”,最好在他危難,落魄時伸手相助,這是造就死心塌地的靠山的最佳手段。
4、雞鳴狗盜,關鍵時刻是靠山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田文雖以善於養士著稱,但他最初也並非來者不拒,對不太喜歡的士人,他也常逐之。後來,經過魯仲連的勸說,他才真正懂得了用人不拘一格的道理。
一次,孟嚐君要驅逐一位不喜歡的食客,正巧遇到好友魯仲連,魯仲連對他講了一番十分耐人尋味的話,使他改變了主意。魯仲連說:“猿獼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曆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之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三尺之劍,而操銚鐮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所長,取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非世之立教首也哉!”他這段話的大意是,人都是各有所長,亦有所短,若棄長取短,人都成了愚人;若用其所短,就更為不智。魯仲連的一番話,說得孟嚐君茅塞頓開,不再驅逐那位食客。從此,更加廣泛地延攬士人,不拘一格,來者不拒,各種人才都奔走於他的門下,為他所用。
公元前277年,孟嚐君應秦昭王之邀入秦,秦昭王準備任命他為相國。有人勸秦昭王說:“孟嚐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秦昭王因此沒有任命,並且把孟嚐君囚了起來,企圖將他殺死。孟嚐君知道後,派人請求秦昭王的寵姬幫助,這個寵姬說:“妾願得君狐白裘。”孟嚐君曾有一件狐白裘,價值千金,天下無雙,但剛到秦國時,他便獻給了秦昭王,再也沒有了。在這個關鍵時刻,他的門客起了作用。孟嚐君憂心忡忡,問門客怎麼辦,大家都無言以對,唯有一個在下府,能作狗盜的人說:“臣能得狐白裘。”於是,他在半夜中學狗叫入秦宮,盜取了孟嚐君所獻的狐白裘,轉手獻給了秦王寵姬。孟嚐君因而被秦昭王釋放,他當即便打點行裝,改變姓名逃奔齊國,半夜時分到達函穀關(今河南靈寶北)。秦昭王放走孟嚐君後,又有些後悔,派人騎快馬傳令各關口,勿放孟嚐君出關。秦國有一條法令,到雞鳴時才能開關放人過境,孟嚐君唯恐追兵趕上,急於出關,問門客有何辦法,有一門客當即回答說,他能學雞鳴,願效力。此人一鳴,眾雞齊鳴,守關者一聽雞鳴,立即開關放人,孟嚐君一行人得以出關。走了沒有一頓飯的工夫,秦使者來到關前,聽說孟嚐君已出,隻好回去複命。孟嚐君得以返回齊國。
點評:
所謂“有容乃大”,兼收並蓄,為我所用,有時不是靠山的“靠山”也能成為靠山。
5、梟雄還要眾人扶
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之所以能成就大業,統一北方,威震華夏,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用人方麵任人唯賢,唯才是舉。
在曹操的帳下,集聚有郭嘉、程昱、荀或、荀攸、劉曄、滿寵、呂虔、賈羽等濟世之才,他們出謀劃策,為曹操統一北方,獻了不少良策。而同時代的劉備,孫權就遠遠不及曹操。劉備身邊的謀士,除諸葛亮有濟世之才外,其他的都是平庸之輩,孫權手下更缺乏治國安邦的奇才。
曹操破山東黃巾軍。占領兗州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殷賢納士,首先與穎川疑陰人荀或交談,十分投機。曹操說:“此吾之子房也!”遂委任荀或為行軍司馬,委任荀攸為行軍教授。
苟或又推薦程昱,曹操令人尋訪,訪得他在山中讀書,曹操也將他請到軍中,程昱又推薦了郭嘉,郭嘉又推薦了劉曄,劉嘩又推薦了滿寵和呂虔,滿、呂二人又推薦了毛,曹操一一錄用。
武將方麵,除隨曹操起兵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親戚子弟外,又有於禁、典韋來投,曹操任於禁為點軍司馬,任典韋為帳前都尉,並脫身上棉襖,及駿馬雕鞍賜予典韋。於禁、典韋後來都成為曹操的著名勇將。典韋在濮陽大戰中,為救曹操三進三出,英勇無比。後來,曹操中張繡計,兵敗南陽,典救曹操戰死沙場。曹操後來親祭典韋,對諸將說:
“吾折長子、愛侄,無痛淚,獨號泣典韋也!”
由此可見曹操的愛才之心。
曹操用人,除了不論資曆,門第外,還表出寬廣的胸懷。
官渡之戰,曹操取得勝利,在清理戰場時,從繳獲的袁紹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曹軍中諸人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這一措施,使那些十分恐懼的人,放下了包袱,對於安定人心,籠絡部下,十分有利。
張繡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曹操第一次攻南陽,張繡被迫投降了曹操,不久,張繡又反叛。宛城之戰中,曹操中張繡計,兒子曹昂,親侄曹安民和愛將典韋戰死,曹操也被射傷。但後來,張繡又投曹操時,曹操不記前仇,為了使張繡安心,又與他結為兒女親家,封張繡為楊武將軍。
自此,張繡死心塌地地跟隨曹操。
劉備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謀士入諫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不答,謀士出,郭嘉入,曰:“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操大喜曰:“方今正國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與吾有同見也。”遂以兵三千,糧萬斛送與玄德,使往豫州到任。後來,劉備以圖擴大勢力範圍。進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呂布。
當劉備再次為呂布所敗,沒有辦法時,又投到曹操帳下,曹操仍然以禮相待,平定呂布後,曹操又引呂布覲見漢獻帝,拜左將軍,封宜城亭候。
當謀士們再次要求殺掉劉備時,曹操堅決拒絕,後來,劉備叛離曹操,部下要追擊,曹操卻淡淡一笑說:“彼既去矣,若再追,恐成怒矣。”
陳琳是一個很有文才的人,他為袁紹謀士時,起草過討伐曹操的檄文。
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方患頭風,臥病在床,左右將此檄文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後來袁紹兵敗,陳琳被俘,曹操問陳琳:“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操之左右要殺陳琳,曹操卻愛其才,不僅不殺,還任命他為從事。
曹操大破呂布後,俘虜了猛將張遼,張遼怒罵曹操,曹操大怒,欲殺張遼,劉備、關羽為之求情。
曹操擲劍大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相戲耳。”就親自解開繩子,說:“縱使殺我妻子,亦不記仇。”遂拜張遼為中郎將,賜封關內侯。
張遼是一勇將,自此歸順曹操,為曹操成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是一個很講信用的人,他與關羽的友誼留下了千古佳話。
關羽是迫不得已投降曹操的,曹操愛關羽的驍勇,為了籠絡關羽,曹操拜關羽為偏將軍,表奏為漢壽亭侯。同時,還把關羽視為貴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宴駿馬美女,上馬金,下馬銀的熱情款待。但是,當關羽得知劉備的消息後,掛印封金,去找劉備。對關羽離去,曹操部下多忿忿不平,有的主張追而殺之。曹操力排從議,不僅不殺關羽,還親自為關羽送行。
曹操十分敬佩關羽的“義”,他以為:“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來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並教育部屬“汝等皆可效之”。
曹操還對部下說:“吾昔日許之,今日故舍之。若追而殺之,天下人皆言我失信也!”
曹操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天下賢士,於是帳下人才濟濟。
曹操的謀士們,為曹操出了很多計謀,這些謀略為曹操統一大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荀謀士和毛都建議曹操奉迎天子,樹立正統形象,荀謀士舉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的例子說明迎漢獻帝到許都的重要性,毛也說:“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聽從他們的計策,將漢獻帝從洛陽迎到許都。
從此,曹操牢牢控製了東漢政府,“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占了優勢。
曹操的謀士首推郭嘉。
郭嘉與曹操首次會麵,就一見如故,曹操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出去也喜曰:“真吾主也。”
由此,可見二人的投機。
曹操欲遠征烏桓,部下多懼怕劉表派劉備趁機襲擊許昌,郭嘉主張遠征。他認為,烏桓守軍以為離許昌遠,必然沒有防備,突然襲擊,必然取勝,劉表沒什麼大誌,隻不過是一個坐客罷了“自知才不足以禦備,重任之則恐不能製,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圖遠征,公無憂矣。”
曹操聽從郭嘉的意見,率軍遠征,郭嘉又建議說:“兵貴神速,今千裏襲人,輜重多,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進,掩其不備。”
曹操輕兵兼進,一舉取下烏桓,劉表等未敢輕舉妄動。
郭嘉足智多謀,但38歲即病逝,曹操對荀攸等人說:
“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郭嘉的字)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囑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赤壁大戰後,曹操兵敗。曹操哭郭嘉,歎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帳下,猛將、謀士雲集,曹操又求才若渴。對謀士、猛將關懷備至,推心置腹,因此他能一統北方,這種識才、用才、愛才的作風,使魏晉人才輩出。先後出現司馬懿、鄧艾、鍾會等一群雄才大略的人物,為此王夫之曾評價說:“魏足智多謀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
相對來說,劉備次之,在世時,隻有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死後,蔣琬、費棉曾相繼執政,但蔣、費二人循規有餘而才氣不足,缺少進取能力;武將方麵,也隻有一個薑維左衝右擋,薑維隻能帶兵打仗,缺少戰略眼光和政治頭腦。
王夫之指出:“巴蜀、漢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則其賢亦謹矣,蔣琬死,費瑋刺,而蜀漢無人。”
曹操用人不論親疏、不論門第,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唯才是用。曹操起兵時就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親戚子弟隨他起兵,後來位居高位,並不是因為親戚關係,而是因為他們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司馬懿、鍾繇、華歆等出身名門豪族,但有真才實學。也被恰當使用,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典韋、許褚出身貧寒,但被用以近身侍衛。張遼、徐晃等雖是降將,但用之不疑。
曹操在《短歌行》中說:“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些詩文充分體現了他求賢若渴的思想。
曹操不僅帳下人才濟濟,而且知人善任。宋朝洪邁曾說:“知人善任使,實後世所難及,荀謀士、荀攸、郭嘉皆複興之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讚說,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容齋隨筆》)
郭嘉、荀謀士一生為曹操提出過很多具有戰略意義的謀略,曹操都能采納他們的正確意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決策是荀謀士,毛二人提出來的。推行屯田,鼓勵農業的建議是棗祗提出的。曹操命棗祗負責這項工作,棗盡心盡力,為曹操稱霸中原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曹操禮賢下士,對有才之士謙恭有加。荀謀士、荀攸是投奔曹操的,而郭嘉、程昱則是請來的。許攸投奔曹操時,曹操來不及穿鞋就迎了上去,看見許攸就撫掌大笑,攜手共入,還先拜於地,許攸說:“公乃漢相,吾乃布衣,何謙恭如此?”曹操說:“公乃故友,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由此可見曹對許攸的親切和恭敬。
龐統見曹操時,曹操也是親自迎出帳外,二人相談十分投機。而龐統見孫權時,被孫權召見,而一見麵就有審問的意思。龐統對劉備時,劉備也未出迎,並且孫、劉以貌取人,不予重用。由此可見曹操對賢士與孫權、劉備對賢士的態度有明顯的差別。
曹操不但能禮賢下士,而且能聽從謀士們的正確意見。司馬水鏡曾說:“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得了二人也未能安天下,其原因在於不能聽從他們的正確意見。關羽死後,劉備執意進攻東吳,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樣的人在重大問題上是不能聽從謀士的正確意見的,又怎麼能統一中國,成就大業呢?當初劉備這樣的人,一旦認為你對他有用,也是很會收買人心的。比較曹操和劉備,孫權在用人方麵的差別,我們就可以知道曹操手下謀士如雲的原因了。
點評:
靠山有多種:有德才兼備,有才乏德,有德無才,但用人之際,則不必強求,即使犯了彌天大罪,還是可以戴罪立功。
6、人才是總理的左右臂
新加坡立國之初李光耀的首要任務,是急需整頓殖民時代留下的舊官僚機構和改造新加坡的單一經濟結構。他首先起用的是吳慶瑞等一批專業人才。此人畢業於英國名牌大學,是當時新加坡較有名氣的經濟博士,也是1949年英國倫敦組織“馬來亞論壇”的主要發起人,李光耀就是在那時結識他的。李光耀十分賞識吳慶瑞的經濟才能,大選獲勝後,便任命他為財政部長,負責全麵的經濟整頓和改革。李光耀執政以來,兩次遇到經濟難題,都借助了他的專長。60年代初,針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率低下,失業率高達12%,人民生活貧困,住房擁擠破爛的局麵,吳慶瑞全力協助李光耀,確立了主要目標應為廣大人民尋求“一個幸福、美滿和有保障的生活”的經濟政策,提出了“發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擬訂了發展規劃。同時還開辟了裕廊工業特區,集資興辦製造業,鼓勵私人及外資建廠,廣建廉價住房……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政府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及就業率,使新加坡安然度過了自治後最艱難的歲月,並為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六十年代末,英駐軍的撤離,使新加坡的經濟一蹶不振,國內生產總收入減少,4萬餘名職工麵臨著失業。李光耀再次起用了吳慶瑞。在4年之內,吳慶瑞有其所長,大刀闊斧地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獨立的出口業和旅遊業,開創了金融業和黃金市場。這些措施收效甚大,不僅度過了英國撤軍給新加坡經濟帶來的衝擊,而且使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一位評論家在論述李光耀起用吳慶瑞時指出:這是李光耀在用人之道方麵的一個戰略創舉。他認為他們的合作是一對“完美的夥伴”,“一個是政治裏手,精於謀略,善於鬥爭”;“一個是經濟專家,長於籌劃,善於組織”,“兩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除了吳慶瑞之外,李光耀所選拔的人才,幾乎個個都是專家裏手。如原國家發展部部長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建築師鄭章遠的協助下,成功地解決了新加坡最嚴重的房荒問題。李光耀曾深有感觸地指出:正是“這三位身居要職的傑出人才把幾乎失敗的事業化為成功!”已故的財政部長韓瑞生也被李光耀譽為僅次於吳慶瑞的“理財能手”。
李光耀被人們稱為東南亞的強權人物,這不僅由於他有足夠的膽量與氣魄,從容地駕駛著新加坡這艘航船在波濤洶湧的世界競爭大洋中乘風破浪,更重要的是他。他認為,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要想生存和發展,人才因素是第一大事。這包括整體人口的一般水平和占人口中1%—2%的專業人才的質量。正是出於這一戰略思考,李光耀把培養造就社會人才作為國家根本性的任務。新加坡獨立初期,他就向全國數千名校長和教師強調教育,指出必須大力提高全民素質,從根本上培養愛國精神,使下一代成為合格的優秀的社會中堅。他指出在未來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大學畢業生,不但要學有所長,有堅強的毅力和奮鬥精神,更要有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為國效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