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讓下級成為你的靠山(2 / 3)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他就十分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特別是對那些年輕有為、而且能夠勝任國家高級領導的尖端人才,李光耀更是珍惜備至。從70年代起,他就考慮培養第二代接班人。他認為如果能有一批傑出的30—40歲的年輕人承前啟後,國家領導層就能繼往開來。1984年,人民行動黨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組。推選了20多名30—40歲的中青年進入議會。同年11月,在李光耀第7次出任總理組閣時,12名內閣成員中就有7名平均年齡為40歲左右。同時,他還任命了一批30多歲的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擔任各部的政務次長。

1988年7月組成的經濟委員會,李光耀大膽地讓位年輕一代的領導人、40歲出頭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及李光耀的長子33歲的工貿部長李昱龍去負責,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才幹。李光耀曾在宣誓儀式上豪邁地向人民表示:“1959年我當‘前鋒’,1981年轉為‘中鋒’,今天我把‘中鋒’的角色讓給年輕領袖。他們已經受了各自角色的考驗,我現在退當‘守門員’。”李光耀正是這樣,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製高點上,以遠見卓識的戰略家氣魄,造就和帶領出一批批為國效忠的“中鋒”隊伍,也正是在他的運籌帷幄下,這支“中鋒”隊伍在世界經濟大較量中踢出了一個個奇跡般的“好球”。

點評:

現代社會,天才畢竟是少數的,大量的專業人才是社會的基石,是多數派,是領導的最穩固靠山。

7、“人才偵探”

菲利斯頓初到橡膠城亞克朗來闖天下,慘淡經營,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洛特納。一天,他工作太累,破例進酒吧喝酒。店堂裏傳來陣陣哄笑——一個臉上抹著灰,把褲子當圍巾披在肩上的青年,正東倒西歪地走著,滑稽不堪。沒走多遠,被一把椅子腿絆倒,眾人的笑聲更高了。

“唉,天天如此,一個標準的酒鬼!”有人說,“搞發明真是害死人啊!”

菲利斯頓心中一亮,剛想離開,又停了下來,“他是發明家嗎?發明了什麼東西?”

“不太清楚,好像是有關橡膠輪胎方麵的。”

“他叫什麼名字?”

“洛特納。不過沒有人叫他這個名字,大家都叫他醉羅漢。”

菲利斯頓匆匆走出酒吧,已不見那青年的蹤影,懊喪不已。他打聽到洛特納的地址,第二天一早就找上門去。那是一家規模很大的橡膠廠,洛特納正在搬運材料。

“你是洛特納先生嗎?我今天特地來拜訪你。”菲利斯頓笑著說。

“我不認識你。”洛特納冷冰冰地說,露出警覺的目光,有什麼事?”

菲利斯頓一說起發明的事,洛特納竟矢口否認,粗暴地打斷了他,掉頭走開了。菲利斯頓悻悻然走出工廠,心中十分納悶司。這時恰好遇到一位少女,把他當成了工廠的職員向他詢問洛特納是不是在裏邊。

菲利斯頓頗感意外,熱切地向這位自稱是洛特納“朋友”的少女打聽洛特納的情況。

“你打聽那麼詳細幹什麼?”少女不解地問。

“如果他好的話,我想買他的專利,我是剛來此地不久的輪胎製造商。”

少女高興地叫了起來,忽然又麵有難色:“他不準我再對別人談起他的發明,他知道了一定會生氣的。”

在菲利斯頓的百般勸說下,女孩終於答應把他叫出來,共商大事。女孩興致勃勃地進去,不一會兒就眼睛紅紅地走了出來。

“他是個怪物,我永遠也不想見他了!”嗚嗚地哭著說。

菲利斯頓心中剛燃起的希望又被女孩的淚水熄滅了,他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失望,好像他的命運與洛特納有什麼聯係,其實,他還不知道洛特納發明的究竟是什麼,“我也未免太傻了。怎麼能對一個相知不深,而且酗酒成性的人寄予太大的希望?’’菲利斯頓這麼想著,便往回走去。

但他越走越慢了,洛特納有一種奇特的力量在吸引著他。一個有才華的人,受了重大刺激而變得孤傲,不是很自然的嗎?他不願見我,不肯隨便遷就別人,就證明他發明的一定是了不起的東西。哪個有名的發明家不是孤傲怪僻有違情理的?這麼一想,菲利斯頓停下了腳步,等在廠門口。他想,即使他的新發明不實用,也許會由此觸發其他靈感,無論如何,和他談談是決不會吃虧的。菲利斯頓下定決心,非要找他談談不可。

從上午10點等到12點,出來吃午飯的工人又回廠了,卻沒有洛特納的身影。他不敢離開,生怕錯失了洛特納。到下午5點,幾乎所有的工人都下班走了,還是沒有見到他。菲利斯頓又餓又累,躺坐在路邊的水泥座上。他橫下一條心,洛特納早晚總是要下班的,不見到洛特納,他就不走了。

直到6點多,洛特納才從廠門口匆匆走出,望眼欲穿的菲利斯頓又驚又喜,一下站起來,頓感兩眼發黑,幾乎摔倒。洛特納扶住他。

“你不舒服嗎,菲利斯頓先生?”洛特納口氣親切多了。

“你讓我等得好苦!”

“我知道。”洛特納低垂下頭,“我已經出來三次了,每次看見你等在外麵,我又回去了——開始是不願見你,到了下午,覺得難為情不好意思見你……”

菲利斯頓不需要他的解釋,他的誠意終於感動了對方。兩人到酒店共飲暢談,越談越投機。

“你發明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是使膠胎與圓密切接合的裝置,使輪胎不易脫落。”洛特納感慨萬端,“我費盡心血研究出的東西,沒有人要也就算了,最不能忍受的是別人拿它來取笑我,以為我是騙子,到處騙錢。”說著說著,洛特納的眼淚就流了下來。

菲利斯頓和洛特納相見恨晚,互相將對方引為知己。洛特納有感於知遇之恩,下決心幫助菲利斯頓打天下。菲利斯頓的資本和洛特納的新技術一結合,就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他們製成了一種不易脫落而且儲氣量大的輪胎。

他向正在製造大眾汽車的福特去兜售:“福特先生,聽說您在製造新汽車,我給您帶來了一種新輪胎。”

“你知道,我這種新車的特點是價格便宜。”福特笑著說,“可能用不起你的好輪胎。”

菲利斯頓展開了他的推銷技巧:“我敢保證,它一定適合您的新車。這種新產品,別人見都沒有見過。”

喜好新奇的福特立刻動心了,試驗的結果使他十分滿意,隻是嫌價格貴了一些。

“我決定1元錢不賺,按成本價供應給您。這樣,隻比以前的輪胎貴2元。對一部新車來說,不會有很大影響吧?”

菲利斯頓娓娓道來,入情入理,使人說不出不買的話來。裝上新輪胎的福特車起飛之日,也正是菲利斯頓的橡膠公司騰飛之時,兩人並由此結成過從甚密的好友。

點評:

來招聘市場的並不一定是人才,而真正的人才不一事實上會去人才市場,發現一個真正的人才,比拉一個“靠山”更難;

8、因弟子而美麗

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農民出身。他在遊曆祖國的名山大川時,曾創作了無數美術作品,但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它們的價值。因此,當齊白石50多歲定居北京時,仍以街頭賣畫、篆刻為生。

時任北平國立美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先生,卻名聲在外。但徐悲鴻生性坦蕩、樸實,而且善於識才。

1949年,畫界名流在北京組織了一個國畫展覽會。展廳顯要處,掛滿了名家畫軸,琳琅滿目,觀者如堵。看其標價,少則百元,多則數千元。而同時在一個僻靜的角落,掛著一幅立軸小圖,圖上是一對小蝦。看其標價,僅僅8元。對當時習慣於以價錢論價值的人們來說,對這幅小蝦圖顯然是不屑一顧的。

一天,徐悲鴻前來參觀畫展。他不看顯要處的作品,專挑僻靜處的畫叢看。當他看到那幅小蝦圖,頓時興趣盎然。隻見蝦體透明,似潛水中;長須在晃,尾巴在動。他不由得躬下身來,目不轉睛地對著小蝦端詳起來。他發現作者不但把蝦畫得逼真,而且筆法嫻熟,頗有功底。於是他找來工作人員,在齊白石蝦圖下麵掛了一個紅紙條,上寫“徐悲鴻院長定”。紙條一掛出,人們紛紛前去觀看,一時間議論聲、讚揚聲、感歎聲四起,齊白石和小蝦圖頓時成了展廳中的熱門話題。

事後,徐悲鴻向齊白石發出了騁書,聘請他擔任美術學院教授。不久,徐悲鴻又親自坐著馬車到齊白石的住所去拜訪。一進門,徐悲鴻就向齊白石作揖行禮,深情地說:“所寄聘書,諒已收到,不見回意,悲鴻惴惴不安,想必是失禮了。今日特來道歉,並接先生到美院任教。”齊白石連忙回禮“不敢,不敢。哪裏談得上道歉,隻是在下自忖沒有資格當教授,不敢愧見先生!”當徐悲鴻再三表示自己的心願後,齊白石才感慨地應允下來。

齊白石上任不久,由徐悲鴻親自編輯作序的《齊白石畫集》問世了。它震撼了中國畫壇。此後,齊白石的聲名大震,被公認為我國現代國畫的一代宗師。

點評:

靠山是不會自己送上門來,徐悲鴻能夠反其道而行之,別人把齊白石當石頭,而徐悲鴻卻為美術院找了一塊寶,百年一遇的寶玉。

9、因學生而輝煌

楊昌濟先生,是毛澤東第一任妻子楊開慧烈士的父親,同時也是他的良師及伯樂。他有誌於救國,所以投身教育,培養人才,以圖革命所用。1903年起,他先後到日本和歐洲留學9年。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的喜訊傳到海外,他欣喜若狂,立即回國,準備幹一番事業。但是,辛亥革命終歸失敗,使他意識到欲救國必須培養雄才大略的有誌青年。楊先生滿懷失望憤懣的心情回到了湖南老家。當時盤踞在湖南的軍閥譚延愷聞得楊先生的學識和名氣,特請他出任教育司長。而楊先生發誓不與軍閥同流合汙,拒聘之後到湖南第一師範當了位普通教員。為明其誌,楊先生寫了副對聯:“自避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樹柱長天。”一心辨選和培養國家的棟梁之才。

毛澤東這個學生進入他的視線。有一次,楊先生發現毛澤東筆記中的一段話:一個人要堅強,要進步,定要學樹木與風雪做鬥爭,生根結實;不要學花草向風雪屈服,搖擺易凋。楊先生異常欣喜,專門找來毛澤東談話。之後又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毛生澤東言:其所居之地為湘潭、湘鄉交界之地……人多務農;其外家為湘鄉人,亦農家也。而姿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於是著重培養毛澤東,經常把他邀到家中做客,與之談心,並從多方麵關心他、幫助他、培養他。後來楊先生到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又把毛澤東推薦到北大圖書館工作,並特意安排他同大名鼎鼎的李大釗會見,還經常對人說:“我在第一師範學校看到了兩個學生,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蔡和森。特別是毛澤東,他將來一定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1920年楊先生在京病逝前,還專門寫信給他的友人說:“毛澤東、蔡和森乃海內奇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楊先生果然目光如炬!毛澤東終於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了全世界人民敬重和愛戴的偉大人物。

點評:

楊昌濟目光如炬,為中國人民找到了一個大靠山毛澤東,是有依據的:他主要看中毛澤東身上的潛質。人才也許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力挽狂瀾,隻要其具有成大事的潛質,那麼就是可塑之才,經過磨煉必能發揮其才能創造其價值。

10、找個無賴當女婿

漢高祖劉邦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的青年時代,卻是一個典型的市井無賴,打架鬥毆,吃喝嫖賭,坑蒙拐騙無所不為。

呂公是單父(今山東單縣)人,與沛縣縣令是朋友。他因為躲避仇人的尋釁,就到沛縣投靠縣令。一次,沛令宴請貴客,當地官吏與豪富紛紛祝賀。沛縣主吏掾蕭何擔任宴會的司儀,他依據客人送禮的厚薄安排座次。賀禮千錢以上的坐堂上,不滿千錢的坐堂下。當時,劉邦不過是個小小的亭長,身無分文,進門後卻高喊“賀禮萬錢”。眾人大吃一驚,呂公卻深以為奇。他仔細端詳劉邦的相貌和氣度,頗有出眾之處,對他十分敬重,不顧眾人猜忌的目光,徑自將劉邦引入上座。蕭何對此十分不滿。他認為劉邦好說大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劉邦卻談笑自若,不時對那些貴客流露出輕蔑的神色。

酒宴快要結束時,呂公特意挽留劉邦,他對劉邦說:“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劉邦字季),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意思是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為妻。呂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後,直埋怨呂公說,你經常說我們的女兒氣質不凡,將來一定會成為貴人。沛令向你求婚,你都沒有答應,怎麼會許給劉邦這樣一個無賴漢?”呂公不予理睬,終於將呂雉許配給劉邦。

在呂公看來,劉邦除了相貌和氣度不凡外,他的豁達大度、不拘小節,表現了藐視禮法傳統、官吏豪富的大家風度,認定劉邦將來一定大有作為。知人於未顯之時,這才是識人的一種獨特的眼力與遠見。後來,劉邦果然率眾反秦,奪取天下。而當年在劉邦之上的蕭何等人,則成了他的輔佐大臣。

點評:

劉邦一句“賀禮萬錢”,在別人看來是“好說大話”,但在呂公看來,卻是“石破天驚”,識人於未顯之時,識人於平凡之時,好個泰山尋“靠山”!

11、手下賢方顯自己賢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早年的胯下之辱也說明他的才華不被人所識。

漢元年(前206年),韓信由於不被項羽重用,所以投奔劉邦,但是也無重用,甚至獲罪,差點被斬。

丞相蕭何知道此事後,派人叫來韓信,見他相貌不凡。便仔細考察他,韓信對楚漢形勢了如指掌,說起兵法,對如何治軍,如何布陣,更是滔滔不絕、蕭何深感韓信是當世不可多得的將才,於是向韓信保證,將向漢王劉邦竭力保薦,

韓信被蕭何看重,滿以為,自己定會得到漢王重用,以實現建功立業的心願。豈知,蕭何數次向劉邦推薦韓信.都沒有得到劉邦的答複。旬日之後,韓信見沒有動靜,心知不能被漢王重用,決心另投他處。一天傍晚,他收拾好行裝,決定另謀發展。蕭何聞訊後,如失至寶,忙騎上一匹快馬,向韓信出是的方向追去。蕭何因走得匆忙,沒來得及通知劉邦。第二天清晨,有人來報,說丞相逃走了。劉邦聽後,大驚,心想:我待蕭何如手足,他怎能輕易棄我而去!忙派人四處找尋,二日後,正當劉邦焦急之時,蕭何帶著韓信又返回了漢營。劉邦一見蕭何,又喜又怒,問道:“你為何不辭而別?”蕭何說:“臣怎敢私逃,實是追人。”劉邦問:“你追的是何人?”蕭何說:“追的是都尉韓信!”劉邦聞言,不禁大怒,說:“我自關中到南鄭,逃走的人很多,你都不去追,為何隻去追韓信?”蕭何回道:“以前所逃之人無關輕重,去留自便,惟獨韓信,乃是國士,當今無雙,怎讓他逃去?大王若願久留漢中,可以不用韓信,如要爭奪天下,除韓信外,無人能擔此重任,所以臣將他追回。”劉邦說:“我怎能長居此地,定要揮兵東進!”蕭何聽後,接著說:“既如此,就一定要重用韓信,用韓信,信則留,不用,韓信定會離去。”劉邦見蕭何如此力薦韓信,不禁問道:“你數薦韓信,韓信果有真才實學嗎?”蕭何說:“臣已考察日久,韓信確是當今奇才!”劉邦見事已至此,隻好說:“那就用他為將,以一試優劣。”說:“隻用為將,仍不能留住韓信。”劉邦沉思了片刻,遂說:“那就拜他為大將!”

數日後,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自此、韓信輔佐劉邦還定二秦,平定魏、趙、齊,圍殲項羽於垓下,為劉邦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點評:

蕭何的“月下追賢”曆來被人們傳為美談,這反映一種求才若渴的精神;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項羽不重視人才,最後被韓信所敗,也是沉痛的教訓。

12、靠與不靠

蘇威是隋初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職期間多有惠政,為世人所稱道,但是隋高祖楊堅發現和使用蘇威這個人,卻體了一種“靠與不靠”的用之道。

蘇威一直沒被朝廷重用。楊堅在做北周丞相時,高大將軍曾屢次推薦蘇威,陳述蘇威的才能。楊堅把蘇威召來後,引到臥室內交談,兩個人談得很投機。後來蘇威反對楊堅廢周立隋,就逃回到家裏,不與楊堅合作。高大將軍要追他回來,楊堅說:“他現在不想參與我的事,咱們靠不上他”

楊堅當皇帝後,蘇威卻出來輔佐他,楊堅用人不疑,授蘇威為太子少保,追贈蘇威的父親為邳國公,讓蘇威承繼父爵,不久又讓蘇威兼任納言、民部上書兩職。蘇威上書推辭,楊堅下詔說:“大船承載重,駿馬奔馳遠。你能者多勞吧。”由此可見楊堅對蘇威的信任。

蘇威曾主張減免賦稅,楊堅聽從了他的主張,這一政策深為百姓喜歡,因此蘇威也更成為楊堅的依靠。楊堅讓蘇威與高大將軍一起參掌朝政,蘇威見宮中簾幔的鉤子都是用銀子作的,就主張換用其他材料,要節儉從事,受到楊堅的讚賞。有一次,楊堅對一個人發怒,要殺那個人,蘇威進諫,楊堅非但不聽,反而更加生氣。過了一會兒,楊堅的怒氣消了,對他的進諫表示感謝,並說:“你能做到這樣,確實是我的左右膀。”

當時的治書侍禦史梁毗因為蘇威身兼五職,並沒有舉薦其他人的意思,就上書彈劾蘇威。楊堅對他說:“蘇威雖然身兼五職,但始終孜孜不倦,誌向遠大。而且職務有空缺時才能推舉別人,現在蘇威很稱職,你為什麼要彈劾他引薦別人呢?”有一次,楊堅還對朝臣說:“蘇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實行他的主張;我得不到蘇威,就不能行大道。

開皇十二年(592年),蘇威和主持科舉考試的官員結為朋黨,任用私人。楊堅讓蜀王楊秀審察這件事,結果是確有其事。楊堅指出《宋書·謝晦傳》中涉及朋黨故事的地方,讓蘇威閱讀。蘇威很害怕,免冠謝罪。楊堅說:“我再也不能指望你了。”於是免去了蘇威的官職。

後來有一次議事的時候,楊堅又想起了蘇威,他對群臣說:“有些人總是說蘇威假裝清廉,實際上家中金玉很多,這是虛妄之言。蘇威這個人,隻不過性情有點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過於追求名利,別人服從自己就很高興,違逆自己就很生氣,這是他最大的毛病。”群臣們也都同意,於是楊堅又重新起用了蘇威。蘇威果然不負眾望,對隋朝忠心耿耿,竭盡職守,一直到死。

點評:

凡事不能一棒子打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所有下級都有一個靠不靠得住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難辦,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靠得住靠,靠不住不靠,沒有絕對性。

13、相逢一笑泯恩仇

李靖青年時就頗有雄心壯誌,他常對親近的人說:“大丈夫若生逢其時,遇到明主,必當建功立業,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對他讚賞有加,每次與他談論軍事,都連聲稱善,撫摸著他的後背說:“能和我在一起談論孫子、吳起兵法的,無出其左啊!”

大業末年,李靖任馬邑君丞。訪察高祖李淵有密謀叛亂奪取天下之誌,便向隋煬帝告密。高祖攻破京城長安,擒獲了李靖,要將他斬首,李靖高喊道:“您起義兵,本來是為天下人除暴亂,想成就大事業,卻因為個人恩怨而要斬殺壯士嗎?”高祖認為他貌相不給言辭雄奇,太宗又堅持為他說情,於是便不計前嫌就饒恕了他。

武德二年(619年),李靖隨太宗討伐王世充,因立下大功授開府之職。當時,蕭銑占據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高祖派李靖前去安撫他。李靖率輕裝的騎兵到達金州(治所在今陝西安康),遇到南方少數民族首領所率領的數萬蠻兵駐紮在山穀,廬江王李璦率軍前去討伐,屢次被蠻兵擊敗。李靖為李瑗設計攻擊蠻兵,多次取勝。李靖率軍到達硤州(一作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被蕭銑的軍隊阻遏,長時間不能前進。高祖因為李靖在中途長時間滯留而大怒,暗中命令硤州都督許紹將李靖斬首。許紹愛惜李靖的才能,為他請命,於是李靖才得以免除死罪。適逢開州(治所在今四川開縣)蠻兵首領冉肇則造反,率領蠻兵進攻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縣東),趙郡王李孝恭與蠻兵交戰失利。李靖率領8萬精兵,突襲蠻兵營寨,然後又在地勢險要之處設下埋伏,蠻兵果然中計,交戰中,李靖將蠻兵首領冉肇則斬首,俘獲蠻兵5000餘人。高祖聞訊,非常高興,對眾朝臣說:“我聽說,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然發揮了他的重要作用。”於是,高祖降旨慰勞李靖說:“你竭誠盡力,功勞極其顯著。我遠在都城,已看到你的至誠之心,特予讚揚、獎賞,請勿擔憂不得富貴。”又親筆給李靖寫書信道:“我對你既往不咎,過去的事,我早就忘了。”

李靖接到嘉獎詔書及高祖的親筆信之後,深受感動,更加竭忠盡智報效國家。以謝高祖知遇之恩。

點評:

李靖有才,本為隋朝“靠山”,但隨著環境的轉變,是把當敵人殺之,還是收做自己的“靠山”呢?“相逢一笑泯恩仇”,殺之可惜,可以改造的還是改造之,利用之,心有多大,成就才更大!

14、一枚圖釘,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

法國“銀行大王”恰科,就是因為某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優良品質獲得成功的。

恰科年輕時,一直待業在家。為了找工作,他拜訪了51家公司,得到的隻是51次失敗。一天,恰科開始了第52次嚐試,他來到法國BELLJU銀行找董事長求職。然而剛一見麵,董事長就以他沒有銀行工作經驗為由,將他打發出了辦公室,

恩科第52次努力的失敗似乎已成定局

可就在他退出辦公室時,他自己並未在意的一個動作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失魂落魄的恰科一出門,突然瞥見門前地麵上有一枚大頭釘。為了不讓它傷到人,恰科不假思索地把它撿了起來。

這一切恰巧被董事長看見。他馬上認定,如此精細小心、考慮周全的人,很適合在銀行工作、所以,董事長改變了主意,決定雇用恰科。第二天,銀行給恰科發了錄用通知單。

點評:

見微知著,一個優秀的人才所具的優良作風應該是始終如一的,從這個意義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件小事也能引誌領導的注意,從而改變你的一生。

15、隻要靠得住,何必“查戶口”

孫吳諸葛謹,字子瑜,琅琊陽都人。是諸葛亮的兄長。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兄弟倆各懷才幹,但出路各異;諸葛亮受“三顧茅廬”之禮遇而事劉備,而諸葛謹經孫權妹婿之薦事東吳,可說是兄弟為“敵”。

諸葛謹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暗讒中傷其明保孫吳、暗通劉備,為其弟諸葛亮所用。一時間,謠言四起,滿城風雨。孫吳名將陸遜善明是非,他聽說後非常震驚,當即上表為諸葛謹辯護,聲明諸葛謹心胸坦蕩,忠心事吳,根本沒有叛吳之事,懇請孫權不要聽信讒言,應該消除對他的疑慮。孫權說道:“子瑜與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徹。對於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義的事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不說。劉備從前派諸葛亮來東吳的時候,我曾對子瑜說過:“你與孔明是親兄弟,而且弟弟應隨兄長,在道理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你為什麼不把他留下來呢?如果你要孔明留下來,他不敢違其兄意,我也會寫信勸說劉備,劉備也不會不答應。”當時子瑜回答我說:“我的弟弟諸葛亮事劉備,應該效忠劉備;我在你手下做事,應該效忠於你。這叫各為其主。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一個道理。”這些話,足以顯示出他的高貴品格,哪能出現像所流傳的那種事呢?子瑜是不會負我的,我也決不會負子瑜。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辭虛妄的奏章,當場便封起來派人交給子瑜,並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在信中論述了大下君臣大節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動。可以說,我和子瑜已是情投意合,同時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決不是外麵那些流言蜚語所能挑撥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對我的一片真情實意。這樣,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過去一樣,也交給子瑜去看,也好讓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點評: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你覺得某個部下靠不住,那麼一開始就應棄而不用;既然相信他;用了他,那麼就應該支持他,始終如一。反之,如果反複無常,則士心渙散,“靠山”殆失。

16、殺人未必誅心

朱元璋在建立他的王朝時,應用誅心之術,籠絡了不少人才使之成為自己帝王生涯的靠山與基石。

朱元璋用人先誅心,很早便宣布對元朝人士“不以前過為過”的政策,以定人心。秦從龍是元朝的江南行台侍禦史,頗有名聲。戰亂起後,秦從龍棄官隱居鎮江,朱元璋早就留心到這位人物,徐達率軍攻取鎮江前,朱元璋便與他交待“鎮江有秦元之(秦從龍的字)者,才器老成。入城,當為吾訪之。千萬不可怠慢,當以禮敬之,乃吾相勸以溫其心。”將尋訪秦從龍作為徐達入城的一項重要任務。徐達訪得秦從龍後,朱元璋立即派他的侄子朱文正帶金子火速前往聘請。秦從龍到後,朱元璋親自出門迎接,“呼先生而不名”,極示尊敬。秦從龍受如此禮遇,感到投對明主,從此忠心不渝。

郭雲是元朝的一員武將,忠於元室。朱元璋北伐時,“元主北奔,河南郡縣皆下,雲獨堅守,大將軍徐達遣指揮曹諒圍之,雲出戰,被執。大將軍喝之跪,雲植立,謾罵求死”。徐達將郭雲押解南京,朱元璋愛惜郭雲的為人,立即釋綁。當時朱元璋正在讀漢書,問郭雲是否認字,郭雲說“可以”,朱元璋將漢書有關蕭何月下追賢的故事交給郭雲讀,郭雲明白朱元璋的一片苦心,遂降,“帝大喜,厚加賞賜,用為漂水知縣,有政聲。帝益以為賢,特擢南陽衛指揮僉事”。因為郭雲在河南南陽家鄉有較大影響,當時聚集家族部曲甚眾,朱元璋又讓他回南陽收集部曲,負責當地的防務,一直到郭雲病死。

胡美原為陳友諒江西行省丞相,駐守龍興,朱元璋派人招諭胡美,胡美表示可以考慮投誠。但希望“無散部曲”,即解散他的軍隊。朱元璋對此有些猶疑。當時胡美使者在側,劉基用腳輕踢朱元璋坐椅,朱元璋會意,當即下一道賜書稱,“足下有效順之意,此足下明達也;又恐分散所部,此足下過慮也。吾起兵十年,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有能審天時,料事機,不待交兵,挺然委身來者,嚐推赤心以待,隨其才任使之,兵少則益之以兵,位卑則隆之以爵。財乏則厚之以賞。安肯散其部曲,使人白危疑,負來歸之心哉?”朱元璋這一番表示,至為誠懇,可視為招納敵方人才的宣言,足見其機警與胸懷。胡美打消疑慮,率眾投降,朱元璋仍任命他為江西行省丞相,後又任征南將軍,洪武三年到豫章侯,是朱元璋倚重的大臣之一。

點評:

抓住靠山,除了物質的厚待,讓其心伏卻是最關鍵也是最具權術之道的,何謂“誅心”,消除部下的不安,不滿,使其忠貞不二,矢誌不渝也。

17、隻有用得上的,才是靠得住的

道光十八年(1838)十二月,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東節製水師並執行禁煙任務。禁煙是一項艱苦的任務,需要許多與之有關的人才,然而林則徐卻沒有從京師的官員中選助手,而是準備隨時訪查、選用得力的人才。十九年(1839)初,林則徐啟用欽差大臣關防,辭別故人,出京南行。他剛一出京,就發出傳宣布此行“並無隨帶官員、供事書吏,惟頂馬一弁、跟丁六名,廚了小夫共三名,俱係隨身行走,並無前站後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這除了表明自己清正廉潔,不肯沿途勞自擾民之外,還表達了他將在廣東禁煙現場隨機用人的意圖。,林則徐是個有心的人,他在取道直隸、山東、安徽、江西等地時,一路不忘調查廣東鴉片泛濫的情況,並悉心收羅合適人才。凡“官紳來謁者,苟有一得,皆谘詢而籍之”。路過安徽舒城縣時,他訪知引疾告退的前六安州知州田溥,田溥於道光十五年(1835)當過廣東香山縣知縣,力主禁煙,曾於任上“緝獲鴉片萬數千斤”,便“特約其至此一談”。田溥應召前來,林則徐當晚虛心向他請教。林則徐考慮到“初次到粵,人地生疏,一切洋務、教務不得不先遣一兩人密行查訪”,因而他想到了自己的舊屬、湖南撫標遊擊馬辰。此人是安徽懷寧縣人,一年前因家丁私受銀兩而未察被革職回鄉。當時,林則徐也因保過馬辰而獲罪,受到降四級留任的處分。但是,林則徐一直認為馬辰是個人才,不但“精力甚強”,而且素諳武備,廢置不用十分可惜,於是不顧以前的得咎與避諱,果斷決定派馬辰先行,“兼程先赴海口代訪夷情”,並發給他盤纏及費用。林則徐還記得,他以前在湖北查禁鴉片時,曾派過漢陽縣縣丞彭鳳池到廣東調查緝拿煙犯,此時尚未回湖北出差。他認為彭鳳池也是一位‘廉明勤幹”之才,“且籍隸廣東,於士俗方言本皆諳曉”,於是立即修書至粵,令彭鳳池暫緩回楚,繼續留在廣州,“就近代查鴉片根株”。

為了掌握鴉片毒品泛濫情形,在禁煙鬥爭中爭取主動,林則徐從實際出發,用人不拘一格。為了了解外商活動內幕,他雇用了兩名長期在商館為外商做飯的廚師到自己的行轅內備辦夥食,以隨時詢問有關事情。林則徐不懂外文,但與外商打交道非用外語人才不可,而當時懂外文者,隻是參與對外貿易活動的買辦、引水、通事,以及歸國華僑或在外國教會學校中就讀的學生,這些人職業卑微,地位很低,在官場是很被人瞧不起的。然而,杯則徐卻把他們視為寶貝,大膽招聘,讓他們在行轅中翻譯書報資料,以提供各方麵信息。並要求他們對《澳門新聞報》和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的文章進行全麵翻譯。這批人中,有一位叫袁德輝,是從馬來西亞檳榔嶼歸來的華僑,還有一位叫梁進德,澳門“馬禮遜教育社”學校學生。他們都受到林則徐的重用,因而十分盡力。林則徐虎門禁煙,成為民族英雄,與他不拘一格用人才,把有用的人作為自己靠山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