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讓下級成為你的靠山(3 / 3)

點評:

清政府的腐敗,可說是用人製度的腐敗,是自毀“靠山”;而林則徐的成功禁煙,與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有關,從實際需要出發,依靠廣大群眾,不用熱衷仕途的官僚,敢於用出身卑微的廚子,買辦等,真可謂:用得上的,才靠得住。

18、隻要用得上的,何必搞“政審”

陳平是西漢河南原陽人,年少時家裏很窮,隻有三十畝薄田。他哥哥陳伯寬厚仁慈,靠辛勤勞動供陳平外出遊學。後來,陳平娶了一個妻子,妻子曾經五次出嫁,五次都死了丈夫,但家裏很富有。陳平的出仕,多虧了妻子家的幫助。

陳平離家後,先投奔魏王咎,遭到讒言,又投奔項羽。他見項羽粗暴無道,便仗劍投奔劉邦,經過魏無知的推薦,劉邦接見了他。言談之中,論及天下大事,劉邦覺得十分投機,便將陳平提拔為都尉,留在自己身邊當參乘,並監護三軍將校。

劉邦的將士對破格提拔陳平不滿,說:“大王得到一個楚軍的逃兵,並不了解他的才能和品行,就與他同乘一輛車,還讓他監護軍中長者,未免太過分了。”劉邦沒有聽信這些議論,又把陳平提升為副將。

大將周勃和灌嬰對劉邦的做法也不滿,對劉邦說:“聽說陳平在家裏曾經同嫂嫂通奸。離家後又兩次出逃,三次選擇主人。現在大王授予他高官,讓他監護將士。凡是給他賄賂多的人,他就將好處給予對方。他完全是個反複無常、目無法規的人,希望大王認真考察。”

劉邦聽了這些話,心裏產生了疑慮,叫魏無知和陳平來問個究竟。魏無知說:“隻要有建功立業的本領,即使與嫂嫂通奸,受賄,又有什麼妨礙呢?”

陳平自知這些都不是事實,便對劉邦說:“過去我投奔魏王和項羽,由於他們不相信我,我才來投奔大王。如果大王認為我可以用,就不應拘泥小節;如果認為我不能用,我收的小費全在這裏,你拿去吧!我就此告辭。”

劉邦覺得誤會了陳平,連聲道歉,並將他提拔為護軍中尉。後來,陳平全力輔佐劉邦,多次在危難之際挽救劉邦及其大業,成了建立西漢王朝的頭等功臣之一。劉邦死後,陳平還同周勃一道,平定諸呂叛亂,穩住了西漢江山。

點評:

魏無知的“妙”論有一定道理:用人之際,其人即使私德有虧,也無大礙,但諸將士的言論也有道理;一個人的錯誤可以容許在一定範圍,但必須有所抑止,為君之道,在於禦人,禦人之道在於平衡;既要授之權,又要防之濫用。

19、以德報怨,使你化敵為“心腹”

武則天作為中國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其心術權謀,手段殘忍,那是令人發指,但她也有“以德化人”的時候。

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參與高宗的廢後行動後被武則天發覺,上官儀與其子被斬,上官婉兒與母則為宮婢。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裏逃生。但上官婉兒則為武則天所赫。

原因是武則天愛才。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意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興作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略加凝思,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並誇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婉兒答道:“是說假的花,是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然後武則天將自己14歲入宮當才人時製服烈馬獅子跑的故事,講給婉兒聽。接著她又問婉兒:“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兒依舊平靜地說:“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武則天讚揚了她祖父上官儀的文才,指出了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罪惡,期望婉兒能夠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兒不但沒有效忠武則天,卻出於為家人報仇的目的,參與了政變,而今成了罪人。這對高宗來說,應是充滿同情和設法庇護的。但他懼怕武則天,隻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動心思”,而讓武則天決定。這對司法大臣來說,隻能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則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所以,不宜處死。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又環境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鑒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還表示: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麼能夠“以道德化天下”呢?

結果,武則天確實把婉兒感化了。該殺而不殺,反而留在自己身邊,這已使婉兒感激涕零。此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婉兒悉心指導,從多方麵去感化她、培養她、重用她。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用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點評:

“大智若愚”,權術的最高境界是“德”,所謂“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居之”。道德的靠山可以對部下產生無窮的感化力量。

20、海納百川乃大

蕭道成是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是南齊的開朝皇帝。在當皇帝以前,蕭道成是劉宋朝的一員大將,由於屢立戰功,地位也越來越高。宋明帝泰始年間(465—471),蕭道成官至督南兗州、徐州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持節,假冠軍將軍,都督北討前鋒諸軍等職。泰始五年(469),蕭道成又在原職基礎上進而督兗州、青州、冀州三州軍事,權力越來越大。

當時,蕭道成正鎮守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民間紛紛傳言:“蕭道成當為天子。”又有人對宋明帝說,蕭道成具有貴人之相,宋明帝本來迷信,聽到這些話,又看到蕭道成權力越來越大,便對他越來越不放心,蕭道成也察覺到了明帝對自己的懷疑,便加緊營構自己的勢力,以防不測。在蕭道成的北麵,是青州(今山東益都),王玄邈任刺史。蕭道成為使自己將來有個退路,便給王玄邈寫信,與他交結。

王玄邈是劉宋名將王玄謨的弟弟,史稱他有士君子之風。他看到蕭道成的信,知道他的意圖,然而他身為宋將,不願背叛。他的長史房叔安也勸他說:“我聽說布衣韋帶之士,吃人一頓飯都不忘其思,這才是義士。如今將軍身當州鎮重任,與朝廷有君臣之義,如果無緣無故棄掉忠孝之義,那麼青州士人寧願跳入東海而死,也不會跟隨將軍。”房叔安的一番話,更堅定了王玄逸的信心,他便派房叔安回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向朝廷報告了蕭道成的意圖。

蕭道成給王玄邈寫信後,許久不見他的回信,心中不免著急。這一天,手下的兵士抓到一個從青州方麵來的使者,蕭道成一問,知道是王玄邈派往京師的房叔安。蕭道成向他要王玄邈給朝廷的信,叔安說:“這信是我們將軍給朝廷的,不是給您的。並且我所要說的話,隻對國家有利,既不利於您,請您也不要多問。”手下的人勸蕭道成殺掉房叔安,蕭道成說:“殺之於我們更不利,何況人各為其主,房叔安無可指責。”說完便將房叔安放了。後來,王玄邈離開青州回京,途經淮陰,蕭道成令人在途中等候他,邀請他到府中敘談,王玄邈假意答應,但經過淮陰時,根本沒有下車,而是在衛兵的護衛下驅車而過,回到京城後,也向明帝報告說蕭道成有異謀。

後來,蕭道成沉著應付,打消了宋明帝的疑心,度過了危機。但蕭道成絲毫也不怨恨王玄邈,反而愛慕他的忠誠。宋明帝死後,蕭道成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宋順帝升明年間(477—479),蕭道成成為輔政大臣,皇帝成了他手中的傀儡,王玄邈沒料到事情的發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非常害怕蕭道成會加害於他。蕭道成對王玄邈的態度還和當初一樣,還提拔他做驃騎司馬、泰山太守。後來,又讓他做西戎校尉,梁州、南秦州二州刺史,並封其為河陽縣侯。不但如此,王玄邈的兄弟們也被封為高官。這使王玄邈非常感動,從此一心一意效忠於蕭道成。

公元479年,蕭道成正式取代了宋順帝的帝位,建立南齊。不久,梁州人李烏奴起兵作亂,王玄邈來不及調兵征討,便帶七八百人倉促應戰,被打敗。王玄邈覺得硬拚不成,便派人假裝投降,對李烏奴說:“王玄邈兵眾老弱,已經丟下伎妾,攜家人逃出城去。”李烏奴大喜,率輕兵進入州城,被王玄邈的伏兵擊破。李烏奴敗走,梁州得以保全。蕭道成知道後高興地說:“玄邈果然沒有辜負我的知遇之心。”

點評:

大海之所以成為大海,靠的是涓涓細流的融滿彙,領導之所以成就大事,靠的是對各具才能的部下的包容。21、車夫的作用

丙吉是漢宣帝時的丞相,以知大節、識大體著稱。

丙吉有一個車夫,駕車的技術很好,其他方麵也沒有什麼問題,就是有一個毛病——喜歡喝酒。他經常喝得醉醺醺的,出門在外也是這樣。有一次,丙吉出門辦事,帶了這個車夫駕車。殊不知他這次喝得大醉,車子還在路上,他就嘔吐起來,把車上的坐席都弄髒了。車夫一見自己弄髒了坐席,嚇得不知怎麼才好。但丙吉並沒有多說他什麼,隻讓他把車上的汙跡擦幹淨,然後又趕車上路。

回到相府,管家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狠狠地訓斥了車夫一頓,並向丙吉建議說:

“大人,這個車夫實在是不像話,幹脆把他趕走算了!”

丙吉搖搖頭說:

“不要這樣做。因為他喝醉酒犯了一點小小的過失就趕走他,你讓他到哪裏去容身呢?他不過是弄髒了我的坐席罷了,算不上什麼大罪。還是原諒他吧,我相信他自己會改正的。”

管家這才沒有趕走那個車夫。車夫知道是丞相的寬宏大量才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後,內心非常感激,決心報答丞相。從此更盡心盡意地趕車,酒也喝得少多了。

車夫原本是邊疆人,熟知邊防報急方麵的事情。有一次,他在長安街上看到一名驛站的官員疾馳而過,猜想一定是邊境上發生了什麼緊急的事情。於是他緊跟著到驛館裏去打聽消息,果然得知是匈奴入侵中郡和代郡,那裏的郡守派人告急。

車夫立即回相府,把自己探聽到的情況向丙吉報告。丙吉知道宣帝馬上會召自己進宮商議,便叫來有關方麵的屬下,向他們了解被入侵地區的官員任職以及防務等方麵的詳細情況,思考了對策。

不一會兒,漢宣帝果然召見丙吉和禦史大夫等人商議救援之事。由於丙吉事先已知道了消息,並且有所準備,所以胸有成竹,侃侃而談,很快提出了可行的救援辦法。而禦史大夫等人卻是倉促進宮,一點消息也不知道,對被入侵地區的情況也不太了解,一時之間根本就說不出什麼來,更不用說切實可行的救援辦法了。

兩相比較,對照鮮明。漢宣帝讚賞丙吉“憂邊思職”、對禦史大夫等人卻很不滿意。

退朝後,其他大臣對丙吉十分欽佩,丙吉卻對大家說:

“實不相瞞,今天是因為我的車夫事先打聽到消息並告訴了我,使我預先有了準備。當初,他曾經醉酒嘔吐,弄髒了我的車座,我原諒了他,所以他才有今天的舉動。”

說到這裏,丙吉又感歎道:

“所以啊,每個人都有他的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應當盡量容忍別人的過失。想想看,假如當初我不容忍車夫的過失,把他趕走了,能有今天受到皇上的表彰嗎?”眾人都點頭歎服。

點評:

俗話說,金無赤金,人無完人。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責備,就像眼裏容不下一粒砂子一樣,誰願意跟從你呢?誰願意幫助你呢?

丙丞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原諒了車夫,結果得到了報答。

22、外行領導內行,說的比唱的好聽

日本當今首屈一指的電子公司索尼公司董事會主席盛田昭夫,也是一位善於識才、用才和禦才的大師。

盛田昭夫在創業初期,就非常重視人才。索尼公司剛剛創立時,條件很差,但人才卻不少,全公司20名雇員中就有16名大學畢業生,所以公司具有很強的開發創新能力。

盛田昭夫不僅重視人才,更重要的是他善於發現人才並正確禦用人才。他對大賀則尾的賞識和任用,就是典型的一例。

大賀則尾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後留學原聯邦德國,是當時日本一位小有名氣的男中音歌劇演員。但是,由於西方歌劇在日本並不十分受歡迎,所以大賀的專長難以發揮,甚至還常為賺錢吃飯而操心。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盛田昭夫認識了大賀則尾。在交談中,盛田昭夫發現,大賀雖然是演員,卻懂得一些經營之道。

盛田昭夫敏銳地感到,大賀在音樂方麵頗有造詣,又懂得經營,對於生產錄音機、收音機的索尼公司來說,是一位難得的靠山。

於是,盛田昭夫聘用大賀則尾到索尼公司錄音部門工作。不久,又提拔大賀擔任了錄音部兼產品計劃部的總經理。

盛田昭夫果然沒看錯。大賀則尾上任後,工作十分勤奮,在經營上日趨成熟。他經常外出考察業務,發表演說,親自為產品做廣告等。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專業知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的音樂功底使他在選擇錄音曲目、保持錄音帶音色純正方麵非常在行,有效地促進了公司錄音部業務的發展。9年以後,索尼公司錄音部成為日本最大的錄音公司。

1982年9月,盛田昭夫在索尼公司股東非常大會上,宣布提升大賀則尾為公司新任總裁。這就把索尼公司的一部分責任和壓力放在了大賀則尾的肩上。

大賀則尾出任公司總裁後,感覺到有了較大的責任和壓力,更覺得有了施展才華的更大舞台。他激動地對新聞記者說:

“我將竭盡全力提高索尼公司的聲譽……作為公司的總裁,在做出任何一項決定前,一定要盡量掌握世界政治、經濟情況,並把這些情況加以分析、消化,了解市場的動向。”

這是他的“就職宣言”,也是他向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盛田昭夫最好的報答。大賀擔任總裁後,憑著非凡的才幹,通過艱苦的工作,為索尼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新的功勞。

目前,這家創立時隻有20人的小公司,已發展到擁有40多萬職工的超級跨國企業。公司生產的電子產品多達1萬多種型號,年銷售額超過50億美元。而且,該公司的開發創新能力也遠遠超過國際上的同類企業,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電子技術開發的先驅。

點評:

“一個好漢三個幫”,上級靠下級,靠的是下級的才能,而下級的才能在哪裏,靠的是上級的慧眼。23、孫權作“護士”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謀士和大將。他年輕時在孫策部將鄧當手下為將,後鄧當死,呂蒙遂為別部司馬代領鄧當部。後隨孫權征丹陽、江夏,身先士卒,屢立戰功,被提升為橫野中郎將。建安十三年,隨周瑜在赤壁大破曹軍,圍曹仁於南郡,撫定荊州,又拜偏將軍,作潯陽令。此後,多次為孫權出謀劃策並獲得成功,其地位也愈來愈高。待魯肅死後,他便被任命為都督,屯兵陸口。接著,殺關羽,取荊州,因功勳卓著而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不幸的是,正當呂蒙大展雄才之際卻得了重病。孫權得知後,極為不安,立即派人將他從荊州接回都城,並把他安置在自己隔壁的住宅中,還親自派人給他醫治、護理,經常在旁看著醫生給他號脈、針灸、開藥方,隨時觀察他的病情。但是,他每次去看望呂蒙,呂蒙都要欠身致意。孫權為此不忍。他擔心呂蒙會因此受累,消耗體力,而不利於治病,便讓人在呂蒙臥室的牆上挖了一個小洞,以便在不驚動呂蒙的情況下看到呂蒙。孫權每次發現呂蒙病情好轉,就格外高興;看到病情惡化,就寢食不安。有一次,孫權竟把呂蒙死前的“回光返照”誤認為即將康複,特地發布了大赦令,並請來文武大臣一起為此而設宴祝賀。但呂蒙終於沒能擺脫病魔的糾纏,於42歲時命歸西天。孫權因此而痛哭。

點評:

要獲得下屬的支持,使其歸心於你,不但要在工作上支持,對下屬的生活關心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上的支持是“興奮劑”,生活上的關心卻是“迷魂湯”。

24、培養部下,其實就是培養你未來的靠山

名揚古今的諸葛亮,不僅廣攬人才、重用人才,還千方百計地保護人才。蔣琬,就是在諸葛亮的精心保護、培養下,才逐漸成為蜀漢政權中出類拔萃的人才的。

蔣琬,三國時零陵湘鄉人,字公琰。在劉備入蜀前,他隻是一個州衙門裏的小吏,做些繕寫文書之類的事。劉備入蜀後,讓他做了廣都縣令。他辦事公正,勤勤懇懇,又頗為妥善,受到了同僚們的讚賞和百姓的擁戴,也引起了諸葛亮的分外關注。可是,有一次劉備因事到了廣都縣,蔣琬卻因醉酒而未出麵歡迎,不禁大怒,當即革職,並判其死罪。諸葛亮聞知,火速趕來,奉勸劉備說:“蔣琬平時辦事嚴謹,勤奮公正,且博學多才,有治理國家的本領。這一次,隻不過是他偶然的過失而已。再說,蔣琬一貫以安定百姓為本,不善於官場上的迎來送往,不宜因為眼前這件事而判其死罪。”劉備一向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而今見他如此表示,也便收回成命,赦免了蔣琬的死罪,但仍然罷免了他的官職。

不久,諸葛亮又把蔣琬扶持起來,並大力培養。蔣琬也發奮努力,精忠報國。後來,蔣琬做了尚書郎,還曾代理丞相職務。諸葛亮率師出征時,總是讓蔣琬全權負責軍需保障,而蔣琬也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相供給”,幫諸葛亮解除了後顧之憂。數年後,當諸葛亮六出祁山病危時,還特地給後主劉禪寫信,稱讚蔣琬的人品與才幹,並提議在他死後,讓蔣琬來接替自己的職位。劉禪遵照諸葛亮遺囑,先是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次年又令蔣琬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終於成為繼諸葛亮之後的蜀漢政權的中堅人物。

點評:

培養人才,其實就是培養“靠山”。現代社會的人才流動率是很高,怎樣穩住一批“靠山”,——培養後進是一條可行的辦法,一般來說,受人培養提拔,皆有感激之心,像蔣介石的黃埔軍校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25、蔣介石為部下“順毛”

蔣介石不是軍人材料,卻有政治家的風度,就用人方麵,很有一套,收買人心別具一格。

蔣介石有一個小本子,裏麵記載著師以上官長的字號,籍貫,親緣及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細節,凡是少將以上的官長他都要請到家裏吃飯,四菜一湯,簡樸之極,作陪的往往隻有蔣經國,采用這種不請別的陪客的家宴方式顯得更加親熱。

蔣介石每回吃飯後總要合一張影。他與孫中山有一張合影,孫中山先生坐著,他站在孫先生背後,他與部下合影也使個模式。他常對部下說:“叫我校長吧!你們都是我的學生。”如果不是黃埔學生,他也很慷慨“哦,予以七期登記吧!”這樣就提高了部屬的身價。

蔣介石給部下寫信除了一律稱兄道弟外,還用字號,以示親上加親。他很懂得人情世故。

蔣介石不僅熟記部下的名號、生辰、籍貫,而且對其父母的生日也記得很準,往往在他提起某將父母的生日時,使該將受寵若驚,十分激動。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雷萬霆調任他職時,蔣介石召見了他,蔣介石說:”令堂大人比我小兩歲.快過甲子華誕了吧?”雷萬霆一聽眼淚都快出來了,顫抖著說:“總統日理萬機,還記著家母生日!”

蔣介石說:“你放心去吧!到時我會去看望她老人家,為她老人家添福增壽。”

雷萬霆自然死心塌地就成了蔣的心腹。

當杜聿明在徐州為蔣介石打仗賣命時,蔣介石從小本子上查到了杜母的生日他立即命令劉峙在徐州舉行儀式,同時又令蔣經國親赴上海,送去了10萬金圓券的壽禮,並且在上海舉行隆重的儀式。這個消息傳到徐州,杜聿明十分吃驚!因為陳誠因病去台灣療養,蔣介石才批5萬!

蔣介石如此厚待杜聿明無非是讓杜為他拚命死戰。

蔣介石對部下很能具體對待,愛官的給官,愛錢的給錢,愛地盤的給地盤。像陳布雷這樣不愛官,不愛錢的舊知識分子,他又區別對待,在陳布雷50歲生日時,為陳書寫“寧靜致遠,淡泊明誌”八個大字,並附書:“時無以祝壽,特書聯語以回,略表向慕之意也”

蔣介石這一招起到很好的效果。“寧靜致遠,淡泊明誌”八字出自諸葛孔明的名言,陳布雷接到蔣介石親書的這八個字,感慨萬千。他常說:“蔣先生給我這八個字,使我特別感奮!淡泊為立身之本,寧靜為處世要著,淡泊則與世無爭,寧靜則堅忍不拔,和我平日自勉正直平凡相表裏。能守正,則不致為環境所左右,他物所引誘,自然寧靜;甘平凡,問透徹了解本身之地力誌趣,以謀對國家社會作適當的貢獻。”

平平淡淡的八個宇,使陳布雷認為蔣介石對他:“知其最深。”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信條。陳布雷正是奉行這一用條,兢兢業業為蔣效力,在蔣家王朝日落西山時,陳布雷以自殺表示了他對蔣的忠誠。

即使在遺書中陳布雷還說:“布雷追隨二十年,受和深切,任何痛苦地應承擔,以期無負教誨。……我心地純潔質直,陳忠於我公之外,毫無其他私心。“

蔣介石十分重視羅社會名流,他讚成劉備三顧茅廬得到孔明。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的親信黃郛向蔣推薦了楊永泰.黃對蔣介石說:“海內有奇才楊暢卿先生,胸羅經綸,足以佐治,風吾所能者,暢卿無不能;暢卿所能者,有時我還不及,國家大計,回公商之。”

蔣介石立即約見楊永泰,二人深談國內形勢,分析統一的謀略,楊洋洋萬言。深得蔣的讚許,蔣則以為遇到了天下奇才,心中暗喜。

蔣請楊作為自己的智囊,楊再三推辭,蔣效法劉玄德三顧茅廬.才請出楊永泰。

楊永泰出任蔣幕僚長,蔣以賓師之禮待之,事無巨細,都與楊相商,言聽計從,二人常常徹夜長談,如晉桓公遇管仲一樣,如魚得水。楊永泰得蔣知遇,十分感激,死心塌地為蔣出謀劃策。

楊永泰的大紅大紫,引起陳立夫CC係的強烈不滿,陳立夫的“中統”勾結“軍統”將楊槍殺於武漢。

楊永泰臨死之時,左右問其遺囑,楊永泰說:“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許國,為國而死.去複何恨?所可惜者,有誌未逮。國禍方長耳”。

蔣介石用人唯親,一看是不是黃埔係,二是看是不是浙江人,楊永泰既不是黃埔係,又不是浙江人.並且在蔣介石打天下時間(1928以年以前)未立下任何功勞,竟也被重用,這說明蔣在用人方麵也是很狡猾的。

點評:

“士為知己者死”,作上級的,若能了解上級的需要,必能找到死心塌地的靠山。

26、一分鍾懲罰

一分鍾經理一分鍾懲罰——山本猛夫管人之法

日本山善公司社長山本猛夫堅信的是“嚴師出高徒”。

山本認為,人,不斷挨批評才會進步、成長。這是他當學徒時得到的體會。當時,他經常挨罵,有了過失就會受到斥責,連對方情緒不佳時,也會拿他當出氣筒。直到他從業多年後,才對挨罵受訓產生了新的看法。每當有人批評他時,他就暗暗沉思:真感謝你指出了我的缺點。

人,經常受表揚、褒獎,就容易驕傲自大,裹足不前,也經不起挫折和失敗。相反,對他批評、斥責,使他在不知足的環境下得到磨練,他就會逐漸地成長和完善。對方在不取報酬的情況下指出你的缺點,幫助你改正,不是很值得感謝的事嗎?

山本的管理方法之所以奏效,一是管理者本人對這個方法的效果確信不疑,並且實行於自身。他歡迎人們對他的批評,即使受到譏諷和訓斥,也洗耳恭聽,絕不怒言相對。他在挨罵中不斷吸取教訓,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第二,他使職工也認識到,嚴格的批評,不但有助於公司的進步,也有助於他們個人的發展。

美國管理暢銷書《一分鍾經理》中,在介紹了“一分鍾讚美”的管理方法後,也介紹了“一分鍾懲罰”的管理方法。這就是:

第一,當管理者看到“錯誤的行為”時,要盡快去找當事人。對部屬的不良績效容忍不發,並非是適當的做法。懲罰是立即實行的。懲罰如果不能盡量接近錯誤的行為,就不能對未來的行為產生有效的影響。許多經理都是“麻布袋”懲罰者。他們會把下屬的錯誤積存起來,然後到年終,或忍無可忍時才全部抖出來。這等於是先把下屬遺棄在一邊,最後和他來個“秋後算總賬”。這時,經理和部屬很可能會對事實發生爭執,或是彼此沉默不語和憎恨對方。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即時介入,一次隻處理一個錯誤,受懲罰的人不會因此受不了,他也能夠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裏。

第二,經理做一分鍾懲罰,從不攻擊一個人的人格。他隻懲罰行為,而非人格。

第三,一分鍾懲罰針對錯誤本身,因此在指出下屬的錯誤後,經理會再次肯定和讚美下屬,指出隻是他的行為有問題,而人格則無問題,相信他會改正錯誤做好工作的。這就是“一分鍾懲罰”,先對下屬的錯誤行為采取嚴厲態度,然後再支持他們,這就行得通。

將山本猛夫的管理方式與“一分鍾經理”的方式綜合起來,老板們不是可以找到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嗎?

點評:

對下屬的錯誤做一分鍾懲罰,對事不對人;注意時效性,這樣既糾正工作的失誤,同時又不傷及職工的自尊,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又牢牢地抓住的職工的心,頗為可取。

27、黃州的黃花不一樣

蘇東坡,名軾,字東坡,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其父蘇洵,早有大名,其母程氏,也知書達理。優越的客觀條件,為他後來的成才起到了很大作用。他長大後,無論文、詩、詞、畫,樣樣皆通,且各有超人之處。世人將其父、其弟和他本人統稱“三蘇”,並公認他才華最佳。

蘇東坡在湖州做官三年後,進京述職,先去相府拜見荊公王安石。因值安石午睡未醒,便被領到書房靜候。他突然發現硯台下壓著一張未寫完的詩稿,題目是《詠菊》。但見上麵隻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大為驚異:西風,一般是指秋風;黃花即菊花。菊花於深秋盛開,秋風安能吹落之?老相爺滿腹經綸,才能橫溢,難道真的應驗了那“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遺憾之餘,又不禁詩興大發,便憑著素與安石私交不錯的關係,提筆依韻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續完,依舊放在硯下。又等了一會,仍不見安石醒來,也便告辭回府。

王安石一覺醒來,想起《詠菊》詩還沒寫完,便信步來到書房。取出詩稿一看,兩句巳成四句。細看筆跡,知是東坡所續。一讀,不禁思緒萬千:小蘇軾自視才高,過於放肆!他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憑臆斷,妄下結論,今後如何擔當重任?我將通過這起菊花秋落事,讓他悟出一些道理來!主意一定,便令人查明湖廣缺官冊,奏明皇上,遂將蘇東坡調任黃州團練副使。

蘇東坡到黃州後,鑒於團練副使是個閑缺,無事可做,便常與友人陳季常等登山玩水,飲酒賦詩,不覺將近一年。重九過後,連日大風。一日風息後,陳季常來訪。忽然想起後院的菊花,二人遂去後院觀賞。一到花棚,頓時驚得蘇東坡目瞪口呆:隻見枝花盡落,滿地金黃!陳季常問他驚奇之故,他便將在京續寫荊公詩句說了一遍。不久,蘇東坡因公進京,特意又去相府。當他在那間書房重見續詩時,雖說麵有赧顏,但心中暢快。他一連跪拜王安石—邊說:“學生在黃州目睹了秋落黃花,更知自己才疏學淺。今後將不再滿足於一知半解,而要謙虛謹慎,舉一反三,以求真知灼見!”王安石喜笑顏開,急忙攙起蘇東坡,並說了許多勸勉和激勵的話。

點評:

像蘇東坡這樣的下級,是具有大才能的。要將其收服,成為自己的“靠山”,在方式方法上,王安石可謂是用心良苦,既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又要不傷害其,還要他心存感激,王安石真乃誅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