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你的時間你做主:超級時間管理(2 / 3)

當一個人對別人產生了某種潛在的看法後,他無形中就對別人產生了一種不信任感和潛意識的對抗。這種不信任與對抗,雖然不會在表麵上表露,但比表麵上表露出來還要糟糕得多,它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一大罪魁禍首。

而一旦別人知道有人打聽自己的隱私時,就很難保證不火冒三丈了,這樣兩人的關係會突然緊張,甚至翻臉,這種例子在生活中時刻都在發生著。

每個人都有隱私,保留自己的隱私是一個人自尊的需要,是一個人人格尊嚴的體現,別人打聽你的隱私,你肯定會不高興。同樣的道理,你去打聽別人的隱私,別人一樣會不高興。所以,如果你很喜歡打聽別人隱私的話,你現在就要努力改掉它。

首先,要認識到打聽別人隱私是不道德的行為,這和偷別人的私人物品沒有什麼兩樣。其次,要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可以把兩個人的位置調換一下,這樣,探聽隱私者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最後,仔細地想一想,打聽別人隱私所導致的後果:它會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呢,除了滿足無聊的好奇心,除了浪費寶貴的時間,除了破壞來之不易的友情,恐怕還沒有更多的“好處”。它又給別人帶來了怎樣的痛苦呢?這樣想一想,探聽隱私者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要知道,任何一個錯誤的舉動都需要付出代價。

· 簡單生活,不為物役

在現代社會,你應力求簡化自身的生活,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物品的奴隸,讓這些人類的製造物把你自由支配的時間都吞噬完。

生活中,時間的“竊賊”太多了,你稍有不慎,時間就被“竊走”。錢財、寶貴的物品要想防止被賊偷盜,就必須鎖好門窗,時間要防止被人“竊走”,就要從嚴格律己做起。例如,酗酒或玩牌等不良習慣,這不能怪罪酒友、牌友的糾纏,應該首先怪自己意誌力不堅強,沒有毅力,不能抵禦一切不良嗜好的誘惑,浪費了自己的寶貴時間。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好,住房越來越寬敞,有些人已經成了購物癖、家具愛好癖,喜歡與別人攀比。鄰居家有的,自己家應該有;鄰居家沒有的,自己家也應該有。要超過左鄰右舍才氣派,才不顯得寒酸。例如,不管自己會不會彈鋼琴都無關緊要,孩子有無興趣學也無關緊要,別人家能買,你也要買。各個家庭都要把自己的客廳、臥室裝飾得富麗堂皇、競相攀比。於是,你便成了這些擺設的奴隸,終日為擺設服務,耗費了你大量的日常時間。

例如,為了精美的現代家具和各種家用電器,你每天得為地毯除塵半小時,擦拭家具半小時,打掃臥室半小時,清理衛生間半小時,洗刷用過的杯盤碗碟1個半小時,清理廚房1小時,洗換下來的內衣褲、襪子1小時,歸置弄亂的玩具、圖書、清理桌麵1小時。這還不算買菜、洗菜、炒菜、做飯、倒垃圾等占去的時間,已經用去了6個半小時。每天隻有8個小時的業餘時間,還剩1個半小時,再看看電視新聞,瀏覽一下訂閱的報紙,還能有多少空閑時間用來學習。

總之,簡單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讓今天的“消費時間”占的比例太大,不要為生活所累。你想不為物役,就要過簡單的生活,體驗學習的人生。

· 放棄也是一種節時策略

時間的管理、利用也要求你學會放棄的策略。放棄就意味著部分的否定,這不但需要智慧,而且還需要勇氣。你要懂得放棄的意義。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能力和處境,知道自己“不得不”放棄。放棄了之後,就別再去想,把一切精力都放在目前的事情上。

其次,要明確放棄是最好的選擇,雖然會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是這損失在以後的時間裏會得到加倍的補償。

成功者都是明退暗進,都是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棄的人。香港證券業的巨頭吳先生,早年還隻是香港一家公司的小員工。他偶然間發現非洲人喜歡戴叮作響的首飾,他立即借了幾千元,獨自赴非洲做首飾生意。經過幾年的打拚,生意越做越紅火。而趕到非洲做生意的香港商人也越來越多,首飾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麵對這種情形,吳先生主動放棄了在非洲的首飾生意,另辟市場去了。

吳先生這一放棄恰到好處,因為隨著非洲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意勢必越來越難做,與其到時候拚得你死我活,不如趁早放棄明哲保身。

這種放棄的一大好處就是摒除了不必要的競爭。競爭總是存在的,有些是必須麵對的,但有些卻毫無必要,對於沒有必要的競爭,則應該盡量避免。積極進取當然是好,但要明白羅馬城並非是一天建成的。時勢有起有伏,遇到好的勢頭,可以跑得快些;遇到不好的勢頭,如果還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衝的話,勢必就會跌得頭破血流。這時,就要明白知進知退的道理。你要明白,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得到,此時退即是為了彼時進。美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朱迪斯·維爾斯特在其《必要的喪失》一書中指出:“喪失是你為生活所付的代價”。這種放棄並不是要你將以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所建立起來的一切都放棄了,而是為更高效率地利用明天為目的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學會放棄吧,難道你不想看到更好的明天嗎?

· 拋棄無用的虛名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不管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任何行當隻要一出名,隨即陷於各種“榮譽”的包圍圈裏,甚至憑空飛來各種“烏紗帽”扣在你的頭上。每逢集會,朋友間互相贈送的名片上少則也有七八個頭銜,一麵印不下了,就印在反麵,兩麵印不下,便把名片製成折疊式的。這也是通常說的“勝者通吃”的“馬太效應”。然而,這對於時間管理來說卻是在大大浪費時間。

也有些人在社會上並沒有多少兼職的“頭銜”,但由於個人的興趣或朋友的動員介紹加入了許多學會或協會。今天這個學會開會,明天那個協會有活動。最初幾次活動還覺得新鮮,可以結交許多新朋友,獲得一些新信息,有所收獲。但時間一久,便發現與會者都是老麵孔,議論的話題,不是老生常談,就是一些道聽途說的社會新聞。有些學會的活動要麼是浮躁無聊的聚會,要麼是沉悶呆板的座談討論。你加入這樣的社會團體,不但沒有收獲,而且還要承擔許多會員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既浪費時間,又消耗精力。

因此,如果此類社團不是出於自己工作需要,必須加入;或者對其沒有強烈的興趣愛好,參加活動沒有很大收獲,為節省時間和精力,還是及早退出來為好。

· 不濫用時間管理

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濫用或誤用時間管理的概念,一樣的製定時間表,但隻是拿它作擋箭牌,把時間管理的手段當成時間管理的目的,這其實是濫用時間管理。

1.不遵守計劃的人

有些人在確定工作時間時,常不考慮現有的實際情況,因為他們認為,“容許時間稍有‘延遲’不是開時間管理的倒車嗎?”“我們不是應該設立一個稍微超過自己能力的目標,如此才能開發出自己的潛力嗎?”工作時間應全力以赴達到目標,但不應形成過大的壓力,否則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八字還未見一撇,就先替自己未達目標找借口。然而計劃安排得很好卻經常被一些意外打擾,常有人說:“我經常製訂時間計劃,可是卻從來沒有按計劃實施過,因為根本辦不到。”經曆幾次失敗後,很多人便不再“浪費”時間,製訂時間計劃,以致放任自流,閑時百無聊賴,到了忙時又分身乏術。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辦法就是在製訂的標準時間外至少要加上10%的“誤差”時間。“誤差”時間最重要的作用,在於讓你不至於覺得時間的壓力一波又一波地向你襲來,也就是給自己以適度的壓力。允差時間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預留機動時間以緩衝突發事件,一旦你把時間表安排得太緊、太死,往往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幹擾時,就必然會牽一發而動全身,自然是一步錯而步步錯。

2.過於呆板的人

有些人是重形式而不重實質。下麵是一些具體實例:盡管他們有時需要更多的休息,但有些人每天總是在同一時間起床;盡管他們有時在那個時間並不感到饑餓,但是有些人每天總是在同一時間進餐。有些人總是恪守固定的時間辦事而不願稍作變動。例如,有些人在下班時,雖然下一班的班車不愁沒有座位,但是他們總是擠前麵那班擁擠不堪的班車。

有些人總是以時間為行為準則而忽視其他一切。例如,長途電話的通話時間一超過3分鍾,則令有些人感到極度焦急,雖然增加的通話時間可以節省幾天的旅途奔波或是代替冗長的會議。

總之,這些人表麵上注重效率,可稱得上是“效率專家”,腦子裏盡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是生命”……由於生怕浪費一分一秒,總是趕著要遵守那一成不變的時限,以至於弄得大家不得安寧。事實上,他是在濫用時間管理的技巧。

3.長時間工作的人

有些人可稱得上是工作狂。他們一分一秒也閑不下來,認為忙個不停就是充實,就是成就,常常工作12小時乃至18小時,不是免費加班就是把公事帶回家做,甚至假日也不例外。這種人認為停下來反省純粹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極端講求效率就可能會因為找錯目標,以至於毫無結果,還會產生其他不良影響。

以下幾種不良的影響很值得注意:(1)每天的工作時間一超過8小時,則工作效率將快速地下降。倘若這些研究的結果是可信的,則每周工作時間最好不超過48小時(按6個工作日計算)為好。

(2)長時間工作足以令人養成拖延的習慣。你應學習帕金森所提出的“帕金森定律”讓自己不拖延,即如可供完成工作的時間為8小時,則工作將在8小時內完成;如可供完成工作的時間被增加為10小時,則同樣的工作將在10小時內完成。

(3)長時間工作可能導致工作的失敗。管理學者約瑟夫·克魯斯曾經對一些管理者在事業上的成敗進行研究,他發現成功的管理者與失敗的管理者的差別在於:後者隨時願意為工作而犧牲家庭。即忽視家庭而過度強調工作的管理者,其工作終究會不佳。長時間工作所導致的不良後果已引起部分公司的重視,一些公司會強迫員工定期休假、限製加班次數、時數。

4.隻作計劃不行動

有些人特別喜歡寫時間計劃,他們總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寫、修改、尋找、重寫時間計劃表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他們的口頭禪。他們做事情前總得花很多時間考慮一切可能性、計算每一個細節,確定每個步驟已萬無一失,然後再試演一遍才落實行動,這些人感覺在腦海中做計劃比實際去做要有趣、輕鬆得多。要是今天已計劃好的事不曾執行,那麼正好,明天就再做一個更完善的計劃,並且自我安慰:“船到橋頭自然直”,導致很多良機白白錯過。

戰拖有術:善用零碎時間

現代社會中的人們越來越忙碌,時間被分割得越來越細小。這就無形中使時間相對流逝得更迅速。例如,等車、候機、對方約會遲到、旅程、塞車……這些情況都必須“等”,而“等”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如果不將這些時間加以利用,將是非常可惜的。

小額投資亦可致富,這是個淺顯的道理。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如果將零碎時間積累起來,加以有效利用,不但會趣味橫生,還會讓你有意外的收獲!

1.讀書

美國效率研究專家M·J·拉伊裏博士提倡“25分鍾讀書法”。他經研究後發現人的注意力可以持續集中的時間限度是25分鍾,他認為每天隻讀25分鍾書,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假如你每天把25分鍾的片斷時間,用來讀書的話,能讀多少書呢?如果用速讀法來讀的話,無論是誰在25分鍾之內都可以讀20頁。堅持下去,1個月可以讀600頁,即可以讀2本300頁的圖書,3本200頁的圖書。

1個月讀2本書,1年就是24本書;1個月讀3本書,1年就是36本書。要是你能在1年內讀這麼多的自己專業範圍內的書,你會比同專業其他人掌握的知識多得多。

2.寫卡片或寫信

在當今全麵網絡化的時代,收到別人的手寫“真跡”是何等感動的一件事啊!如果你在隨身攜帶的包中放幾張卡片或幾張信紙,隻要3分鍾就能給家人、親友一個意外的驚喜,因為手寫的一定比電腦打印的更有感情,達到花費最少,而又最能溝通感情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3.打電話

趁著空當,拿出通訊錄,給多年不見的老友致以問候,想到對方那種“被記得”的感動,就算打長途電話都值得。

4.算賬

很多家庭都實行記賬開銷,主婦的袋子裏隨時放著小賬本。利用等車的零碎時間,可以做一次賬本小結,即能省下許多力氣,又能隨時掌握家庭的開支情況。

5.檢查備忘錄

經常有約會的人一定要抓住一些空當時間,檢查一下備忘錄,以免大意而遺忘一些小事或約會。同時也可以盤算一下,什麼時候能與家人一起度假。這樣就不必再專門花時間去做這些事了。

6.反省

每個人都知道反省的重要性,它可以使你對自己、對社會、對別人都更加了解,也可以使你更加聰明。多進行一些反省,就會少出一些差錯。

但是,現代人好像把反省當成一個單獨的重要事情,一定要在特定時機,特定場合才會反省。也許還要用上正常的工作時間。

事實上,在忙碌之餘的空閑的幾分鍾內,也可以對剛剛發生的事進行一下即時反思,這樣也許會更加有效、更加及時。

7.視聽休閑

利用閑下來的幾分鍾或10幾分鍾,進行視聽休閑,也許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獲。聽聽TED演講、輕音樂或看看雜誌,既可放鬆身心,又可讓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情緒,還可增長見聞。

在許多公共場所都有書刊可以免費翻閱、打發時間。

調整時間點數

由於生理的原因,人們的生活頻率幾乎都相同,因而,當你在做某件常規事情時,全世界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與你同時進行。就連生命的出生也同樣能找到同伴,在一秒鍾之內全世界,就會誕生幾十個嬰兒。

因此,你的時間安排,也就和大多數人的時間安排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當你要出差辦事時,與你同坐一節車廂的人大多是去出差的;當你要坐車回家時,別人也在往家趕;當你要去走親訪友時,別人也在忙著同樣的事情……

如果你懂得時間差的妙處,就能較好地安排自己的事情,從而提高辦事效率,而不至於因為人太多,影響自己的辦事效率。

· 早到公司1小時

一般來說,公司的上班時間都在8點鍾以後,每當你走進辦公室時,便要開始一天的忙碌時間。接電話、開會、看文件、做計劃等,不管你是否準備好了,也不管你是否還有一些別的事情要處理,你都要精力集中地處理每件事情。

也許,在你來到辦公室的路上,一路堵車,而且總是遇到紅燈。在這麼心急如焚的情況下,好不容易到了辦公室,還沒喘口氣,你就不得不投入工作。

如果你能夠巧妙地利用時間差,提前1個小時到達辦公室,那一切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李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做事,他每天都提早1小時去公司。他說:“我這樣做,也是偶然想到的。”他以前喜歡在家裏看報紙,並且訂了兩份報紙,每天他邊吃早餐邊看報紙,大概要花去整整1個小時。然而這也隻是草草地把報紙粗看了一遍。

於是,他想幹脆到公司後,再看報紙,公司訂了報紙,可以看到更多的內容。由於每天匆匆忙忙地趕去公司,又匆匆忙忙地趕回家,在公司裏根本沒有看報紙的時間。因此,他開始提前去公司,這樣就能在公司看報。

這樣稍做變動,李先生便發現效果非常好,不但在公司能夠安靜地看相當於以前2倍的報紙,而且還能呼吸早晨更清新的空氣。在上班的路上,交通非常暢通,他從未感到如此愜意過。

從此,他每天都提前1個小時到公司去,將在家裏磨蹭和在路上耽誤的時間全都轉換成了有效率的時間。當開始正式上班時,他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精神百倍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去。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早到1個小時,卻用這1個小時的時間做了兩個小時的事情。”

你在其他時間出行時,也要考慮到交通高峰期,盡量避開高峰期。例如,在坐飛機出差時,應盡量將飛機班次安排在非高峰時段,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因飛機在跑道上等候起飛,或在天空盤旋等候降落而浪費時間。

· 午餐時間延後1小時

一般公司的午休時間定於11點鍾至下午1點鍾。因而,每位公司的員工都要在這一段時間內,迅速解決午餐、休息。但是,由於人員太多,往往1個小時花在解決午餐上,就已經所剩無幾了。

如果你11點鍾準時去吃午餐,那麼你隻需要10幾分鍾就能解決你的午餐,因為大多數人都還沒開始午餐,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座位,而且由於人比較少,身邊沒有站著等位子的其他員工,所以你吃起來會比較安心。

中午12點鍾至下午1點鍾,這段時間在其他的單位或公司都屬於午休時間,因而在這1個小時內,很少會有電話打擾你,也沒有一些諸如顧客來訪等事情。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很有效率地處理一些事情,總結一下上午所做的工作。

此外,據心理學家分析,在上午11點鍾至下午1點鍾的這段時間內人的精力最集中。在這段時間內工作,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卻把這段工作的黃金時間用來做一些低效率的事情,這是極大的浪費。

你如果能夠注意到這個問題,將自己的午餐時間作一個調整,就會為你帶來許多的好處。

· 平時買禮物

當遇上過年過節時,給家人或親戚、朋友買禮物,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當要去拜訪某位頗受尊敬的人時,給他帶一份禮物,也是人之常情。

大多數的人會在需要禮物時,再去買禮物。但在逢年過節時買禮物,雖然禮物的種類多樣,卻常常人滿為患,你也許不得不花費整整一天的時間來購買禮物。而在平時需要的時候買禮物,商店的禮物卻不集中,逛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卻也沒買到中意的禮物。最後,也不過是隨意買了一個禮物應付過去。

成功者即使在買禮物時也有獨特的技巧,他們會在平時的時候,遇到有好的禮物,就買回來,需要的時候,再從中挑選出合適的送出去。

時間管理專家尤金就說過:“我從來不會在過節的時候再去買禮物。在平時,當我看到喜歡的禮物時就會買。假如我看到一件我很喜歡的禮物,即使我當時還不知道會送給誰做禮物,我也會先買下它,因為我相信會有人喜歡它的。

“我把所有買回來的禮物放在一個大箱子裏,我女兒總是叫它藏寶箱。

每當有朋友過生日或是過節時,我就從藏寶箱中找出適合不同朋友的禮物,因此我就不必特地去買禮物,這為我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這個方法,我持續用了30多年,我認為這是個不錯的省時方法。”

美國演說協會的總經理內奧米·羅德與尤金的方法相雷同,隻不過這位總經理的藏寶箱比尤金的更大一些。她有一個專門用來裝禮物的櫃子,裏麵盛滿了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時帶回來的各種禮物。

她甚至在電腦中將這些禮物做了目錄,並依項目分門別類。當她需要贈送禮物時,就打開電腦,查詢禮物類別,然後作出決定,幾分鍾就可以挑選出非常理想的禮物。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方法。

· 夜間逛超市

你每天都要消耗許多食物和其他物品,如衛生紙、牙膏、肥皂,等等。這些東西雖然都是看起來不起眼,但你每天都實實在在地消耗著,因此你就得花時間購買這些東西,購買這些東西就成為你生活當中的一項必要內容。

現在各種類型的超市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去超市購買日常用品和食物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一般人們去超市購物的時間範圍主要是在上午10點鍾至下午6點鍾,這段時間也是超市生意最繁忙、人流最多的時候。在這段時間,超市的收款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有些生意紅火的超市,這類“長龍”有時會達一二十人,購物者隻能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動,等到最後輪到自己付款。

對於效率就是金錢的人來說,在超市中購物、排長隊等待付款實在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那麼,選擇合適的時間去超市購物,便成為你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重要問題。

許多超市都夜間延長購物時間,或者開設全天購物的服務,因此你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其他顧客較少的時間去超市購物,這一時間大多在晚上7點鍾以後而且這時交通也很暢通,不存在堵車等問題,可以節省花在路上的時間。

利用夜間去超市購物,顯然對提高辦事效率,節約購物時間大有幫助。

· 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

時間就是你的資本。命運是公平的,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不多不少;但“成功女神”卻是挑剔的,她隻讓那些能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的人成功。

1.效能重於效率

現今,老式的“效率專家”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今天的管理專家多從效能來入手,因為效能是一個含義更廣、更有用的觀念。

效率重視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則重視時間的最佳利用。

例如,為了即將召開的一項會議,你有一份必須打電話通知的名單。如果你從效率觀點來看,你就會想什麼時候打電話給他們是最好的時機,是不是要把他們的名字放入自動撥號卡片上以節省時間,這張名單是否是最新的正確資料,等等。但是,如果你從效能觀點來看,你就會問自己,打電話給這些人,是不是把時間做了最佳的安排,你也許會考慮另一種聯絡方法;你也許考慮把打電話的事交給別人做;或把會議完全取消掉,好把時間用在更有用的地方。

健全的時間管理,應該以效能優先、效率次之的觀念為出發點。

2.靈活運用帕累托法則

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的意大利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帕累托所提出了帕累托法則,其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隻要能控製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製全局。這個法則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80\/20”法則——即80%的效果是來自20%的因子,其餘20%的效果則來自80%的因子。

例如,占全公司人數不到20%的業務員,其營業額為營業總額的80%以上等,這些情形說明,隻需集中處理工作中比較重要的20%的那部分,就可以解決全部的80%。因此,若不先從重要的事開始,結果會演變成什麼正事也沒做。打算全部完成的完美主義者,往往到最後什麼也沒做好。

你隻要能熟練應用這個80\/20法則,過多的煩惱事情就會消失。你要盡可能地先處理重要的事,而不必將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全。即使剩下的事到後來出了什麼麻煩,也不會影響到全局。

3.善於利用零碎的時間

成功者會把任何一個空閑時刻都利用起來。

養成利用零碎時間的習慣,就是在衣袋裏或手提包裏,經常不忘攜帶一些東西,如圖書、筆和小記事本,這樣你就可以在排隊時,在候機時,在乘公交車上下班時,不會無所事事地空耗時間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一樣適用於時間。

零碎時間的利用也包括用一些“非正規”的時間去做一些事。例如,上洗手間,宋代歐陽修就常利用“如廁”時間。據說國外有一位首相就是利用“如廁”時間學習英語的。他每次從英語詞典上撕下一頁,然後進衛生間。

上完衛生間,這一頁也讀完、記住了,於是把這一頁送入下水道。他就是這樣學完了一大本英語詞典。

4.少說廢話

名人之所以能成為名人,偉人之所以能成為偉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他們都懂得一切從現在做起的道理。

在時間的運用上,成功者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分每一秒,尤其是當前的時間利用,而不是將時間用在許多的大話、空話或者是無期望達到的計劃上。

一位青年人向愛因斯坦詢問道:“先生,您認為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有無秘訣?”愛因斯坦非常認真地告訴他:“成功等於少說廢話,加上多幹實事。”

愛因斯坦的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你細想一下,就能領會到這其中的道理。愛因斯坦其實是想告訴這位青年人,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聊的閑扯之中,而要抓住現在的每分每秒,做一些確實有用的事情,堅持下去,成功就不遠了。

5.擠出點滴時間

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無私的,隻要你願意,就“挖掘出”時間的潛力,擴大時間的容量,用擠出來的時間去實現更多的夢想。

你每天隻要擠出微不足道的1分鍾,1年就可以擠出大約6小時的時間。如果每天能擠出10分鍾,那就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字了。1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而1天中再擠出10分鍾,那麼1年就可以增加5天多的工作時間。再者,即使再忙,每天可支配的零碎時間至少有2個小時。如果你從20歲工作到60歲退休,每天能擠出2個小時,有計劃地從事某一項有意義的工作,那麼,加起來就可達到29 200小時,即3 650個工作日,整整10年!難怪發明家愛迪生在他79歲時,就宣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由此可見,時間的彈性是很大的,隻要你善於擠時間,便能大大增加時間的容量。

6.靈活應用鬆散時間

例如,工作的壓力不大,工作性質決定了工作本身不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應當考慮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時間。

例如,李女士在行政機關上班,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一接電話,分發報紙信件,以及通知別人各有關事項。工作雖然輕鬆,但時間卻不能少花,每天上午8點鍾就要上班,中午12點鍾按時下班。下午2點鍾上班,一直到下午6點鍾才下班。

對於李女士來說,這些工作量不大,做起來不費力氣。真正把工作量壓縮起來,一兩個小時就能做完。但是,行政機關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她必須按點坐班。另外,隨時都可能有電話來通知事情。這樣李女士隻能寸步不離地待在辦公室。

為了有效地利用好這些空閑的時間,李女士在工作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學習了自學考試的課程,在兩年的時間內就拿下了大學本科考試的結業證。

在人們的一天工作或生活中,不可能每時每刻的時間都處於緊張的狀態。根據人們從事的工作,有的需要集中精力,注意力高度緊張,才能完成。而有的工作不需過於集中精力,隻要稍微注意即可。而且在一天的工作中,每個時候的工作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可以適當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那麼這些鬆散時間就需要進行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