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你表麵上很專注,實際上是大腦在偷懶(1 / 3)

瓦倫達效應:太把得失放在心上,易發揮失常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技巧聞名。他從來沒有出過事故,因此,當演藝團這一次要為重要的客人獻技時,決定派他上場。瓦倫達知道這一次表演的重要性:全場都是美國的知名人物,這一次若成功不僅僅將奠定自己在表演界的地位,還會給演藝團帶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從前一天開始就一直在仔細琢磨,把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想了無數次。

演出開始了,這一次他沒有用保險繩。因為許多年裏他從來沒有出現過失誤,他有100%的把握不會出錯。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就從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來,一命嗚呼。

事後,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不斷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在以往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隻是想著走好鋼絲這事本身,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瓦倫達太想成功,太患得患失了。如果他不去想這麼多走鋼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經驗和技能是不會出事的。”心理學家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而結果往往和他的想法一樣,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瓦倫達心態帶來的不利影響。

也許你在生活中會碰到這樣一群人,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反複考慮,做完之後又放心不下,對於方方麵麵都考慮得盡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擔心把事情辦砸,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特別看重個人的得失。

這樣的人,主管給他3000元錢的工資,他會想主管肯定領到了30000元的工資;一到發工資時,他會把工資表翻個底朝天,生怕別人比自己拿得多;領導們開個日常的工作會,他會費盡心機打聽,看誰又要被提拔了;同事們聚會如果少了他,他會猜想大家避開他又在搞什麼鬼名堂。這些人整天神經兮兮,心中布滿疑慮、惴惴不安,這樣的人太患得患失了,他們的生活不會有太多的樂趣。

有些人在開始創業時很艱難,但是在下決心、做決定時很痛快,不會想那麼多。但當他們有了一些成就之後,可能就變得猶豫不決、患得患失了。因為以前囊中無物,當然無所謂得失,現在有一些基礎了,就害怕失去這個,擔心錯過那個。人在害怕失去的同時,又期望什麼都得到,所以會感到痛苦。

在亞洲某地,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人們把椰子挖空,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個小洞,椰子裏放上一些水果,洞口大小恰好隻能容猴子空著手伸進去,而無法握著拳頭抽出來。猴子聞香而來,將它的手伸進去抓食物,理所當然的,緊握的拳頭便伸不出洞口,當獵人來時,猴子驚慌失措,更是逃不掉。可見,猴子是被自己的貪心和執著所俘虜,它原本隻需將手放開就能縮回來逃脫。因此,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要抓住還是放棄的選擇,如果你想什麼都要,最後你什麼都要不到。而且你考慮的時間太多,過分猶豫不決,又會耽誤許多機會,別人也會認為你缺乏決斷力。有的人在取得一些成績之後,原來挺足的自信心好像不夠用了,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其實把自己所擔心的事想透了,你會發現,萬一它真的發生了,結果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所以,果斷地做出你認為正確的選擇,你就沒什麼可多慮的了。

隻想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這種心理狀態會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製過程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症狀隨之而生。如果你想要遠離患得患失,請參考下麵的應對措施:

1. 增強信心。隻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才能在工作中、生活中保持冷靜,使自己進入“角色”,發揮出正常水平。

2. 淡化結果,注重具體過程。有些人之所以無法在正式比賽中發揮自己真實的水平,與他們對比賽結果過分重視有關,比如,他們總想著不能輸,輸了會怎樣,這樣無形中就給自己增加了壓力,甚至讓自己累得喘不過氣來,這樣自然難以發揮全部的實力。如果懂得淡化結果,注重具體過程,不去過多考慮後果,減少工作過程中的幹擾因素,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具體的事情上,這樣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能讓心理放鬆。

3. 多用肯定的詞語來喚起積極情緒,特別是遇到困難時,要用“冷靜!細心!沉住氣!”等語句暗示自己,進行深呼吸,而少用含否定性詞語的話,如“別緊張!別慌!可千萬別出錯!”等。

4. 不要給他人“製造”壓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平時成績名列前茅,實力雄厚,但在比賽時卻失誤不斷,表現糟糕,最根本的原因是心理素質不好。這主要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人的期望有關。

如果對這樣的一些優秀的人期望太高的話,就會在無形中給他們造成一種心理定勢:“隻能成功不能失敗,不然的話會讓看好自己的人失望的。”於是他們越出色,別人對他們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心理壓力就越大,這樣總有一天會崩潰。

瓶頸效應:你的大腦為什麼常常短路

憶山說自己的大腦最近經常短路,不聽使喚。為此,他常常埋怨甚至痛恨自己。有好幾次,在公交車上,突然聽見有人叫他的名字,抬頭一看是多年未見的老同學。這時人們正常的反應,自然應當是回叫老同學、老朋友一聲:“某某某,原來是你啊!”奇怪的是,這個“某某某”,在他心中明明是一清二楚的,幾乎很快就能喊出來了,卻偏偏就是轉化不成具體的語言符號,結果,隻好吐出一句:“哦,你好,你好!”對方覺得自己的熱情用錯了地方,而他自己雖然盡量表現出和對方很熟的樣子,心裏卻懊惱極了,最後弄得彼此都很尷尬。

你有沒有出現過大腦“短路”的情況?比如,有時已經發生過的事,短時間內就忘得一幹二淨;經常到處找鑰匙、找手機;掛在嘴邊的事轉念間就忘了要說什麼……這些問題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困擾,年紀輕輕就健忘,已經成為很多職場白領的常見問題。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上班族普遍壓力過大,長期在工作中精神緊張,用腦過度,加班熬夜更成家常便飯。這些行為都會對神經係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導致腦部供血不足,腦細胞流失加快,短期記憶力降低,形成健忘的症狀。此時應該注意營養的補充及充足的休息。

職場健忘症的元凶是人體內一種稱為磷脂酰絲氨酸的成分,磷脂酰絲氨酸是唯一能夠調控細胞膜關鍵蛋白功能狀態的磷脂,它可以影響腦內化學物質的傳遞,並且幫助腦細胞儲存和讀取資料,是維持大腦正常記憶力、反應和改善情緒的重要元素。

大腦高度緊張時,腦部的磷脂酰絲氨酸含量便會減少,大腦神經細胞間信息傳遞速度就會變慢,上班族經常用腦過度,因此才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並出現記憶力下降,智力下降等症狀。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自然衰老,就會導致短期記憶力不能維持正常水平,老年性癡呆症也是由於此物質流失導致腦萎縮而引起的。在飲食上,營養專家提倡增加富含磷脂酰絲氨酸食物的攝入,例如牛腦、豬腦、動物內髒、花椰菜、大豆等。

在一個人解決某一問題,或者從事某項創造性活動的過程中,思維通常要經曆四個階段:

1. 檢查和清理問題的“準備期”。這一階段是高度緊張期,人會全神貫注,並且努力、深入地對對象進行探索分析。

2. 活動重點從意識區轉移到無意識區的“醞釀期”。在這階段有人養神休息,有人則運動或散步。

3.產生解決辦法的“頓悟期”。這個階段人緊張的情緒有所緩解,並為湧現的靈感而興奮。

4.“完善期”。最後階段人為了精確地闡述問題而全力以赴地探索和發散思維。

這四個階段,是以“緊張→鬆弛→頓悟→緊張”這樣循環的節奏呈現的。整個過程中,一方麵是努力、緊張和積極性,另一方麵是散心,鬆弛和解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思維處於極限狀態,被“瓶頸”卡住時,一般正是思維高度緊張之際。而精神高度集中地考慮一個問題,時間過久可能會造成思維堵塞,就像在竭力回憶一件從記憶中消失的事情時往往出現的情況,因為當大腦在不斷活動和十分疲勞時,可能收不到下意識思考傳遞的信息。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積極的休息”,就是在緊張的思考過程中,如果發現被“瓶頸”卡住了,那就不妨暫時鬆弛一下,休息一會兒,使大腦神經中樞在思維的循環性節奏中恢複平衡狀態,有助於“頓悟期”的降臨。心理研究以及眾多事實,已經反複證明過這一點。

在職場打拚的人,發展到一定階段往往會遇上瓶頸效應,阻礙其順利前行。在30~40歲期間,職場上普遍存在令人尷尬的瓶頸期。如果能夠找到症結所在並有所突破,那麼遇到的困難隻是暫時的“玻璃頂”;若是無法找到提升的通道,“玻璃頂”就會變成“水泥頂”,從而封死了自己的出路。

下麵就職場中常見的幾種瓶頸期分析一下突破之道。

1. 知識結構老化,“充電”填補自身短處

當瓶頸出現之後,首要任務是了解瓶頸產生的原因。當然首先得從自身尋找原因,不管自己在大學學的是什麼專業,崗位越往上提升,對自身綜合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如決策力、洞察力等方麵就需要再提升一個層次。

在職場中如果缺乏持續的學習,可能會因為知識結構的老化而麵臨被淘汰的尷尬境地。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隨時進行“充電”提高職場競爭力,是突破職場瓶頸的一種有效手段。

此時要做的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有意識地進行“充電”,找到自己最為薄弱的部分,通過學習來提高。當然,要把握好時間節點。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在外語口語方麵存在缺陷,但是他們就是沒有安排時間去改善它,每次因為口語方麵的原因造成自己失去更好的機會之後,又十分後悔。

2. 好幾年沒有升職,關注公司內部的新崗位,伺機而動

在公司內部可以橫向尋找發展機會,比如對與自己工作相關聯的工作多做一些了解,以便通過內部調整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這種做法比較穩妥,至少,在獲得晉升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因為跳槽而形成的成本。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在企業內部,考慮到人力均衡的關係,老板一般不會輕易對高層人員做出調整,因此,員工在短期內獲得晉升機會的可能性會很小。

3. 對工作喪失激情,主動出擊尋找出路

對於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並在公司擔任過領導職位的職場人士來說,在本公司內已找不到再次提升的空間,遭遇職場瓶頸,那麼不妨勇敢地邁出跳槽這一步。在同一個職位上具有三四年以上的停留期,基本上都會感到激情不再,厭倦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如果選擇跳槽,一定要盤點一下自身的工作資曆,如人脈資源、管理經驗等。

懶螞蟻效應:忙到沒時間思考,你的生活相當危險

日本北海道大學農學研究生院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對3個分別由30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他們發現,大約80%的螞蟻從事某種工作,例如清理蟻穴垃圾或收集食物,很少停下來休息,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幾乎不參加任何工作。人們把它們叫做“懶螞蟻”。

那些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勤快的螞蟻自然應該得到“讚揚”,那些不勞而獲、遊手好閑的懶惰螞蟻自然應該被“批評”。可有趣的情況發生了,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了標記,並且斷絕了螞蟻的食物來源,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大家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懶螞蟻”們總能看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它們擁有讓螞蟻群在困難時刻仍然存活的本領,可以避免把全部蟻力投入到搬運食物的勞作中;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可以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勤與懶相輔相成,勤有勤的原則,懶有懶的道理,懶未必不是一種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