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說:“我們自以為很忙碌,甚至沒有一刻空閑的時間來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最終目的和價值,結果卻陷入空虛和茫然之中。”
也許你常常會抱怨工作和學習的繁忙,似乎一天到晚都被攪擾於忙不完的事務中,沒有半刻的清閑。但是如果有人問你:到底在忙什麼?又忙出了些什麼?你又往往答不上來。因為你通常隻顧著做手頭上的事,卻沒有給自己留出時間思考和總結。所以看似忙忙碌碌,勤勤懇懇,事實上卻沒有太大的收獲。
有一天晚上,一位大學教授路過實驗大樓,抬頭發現自己實驗室的燈還亮著。他走進實驗室,看到有一個學生還沒有回去,便上前問道:“你今晚在幹什麼?”學生回答說:“老師,我在做實驗。”教授又問:“那麼你白天又在幹什麼呢?”學生回答道:“我白天也在做實驗。”這位學生正準備接受老師的稱讚,怎料教授卻勃然大怒:“你到底說說看,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哪裏有時間進行思考呢?”
教授的邏輯,乍聽之下讓人頗覺詫異,仔細思考,卻也並非沒有道理。做實驗是學生的本分,在實驗室裏勤奮耕耘固然沒有錯,但是從早到晚隻知道做實驗,卻沒有停下來進行思考,做的實驗再多,又能夠有什麼收獲,什麼啟發呢?教授的話似乎有些偏激,事實上卻是在告訴學生一個道理:埋頭苦幹固然重要,但是萬萬不可蠻幹,應該時不時地抽時間思考總結一下,才能忙得有價值,忙得有效率,而不至於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
人在忙碌的時候,往往沒法靜下心來思考,心靈沒有了空間,與死亡又有何異?所以,你即使再忙,也應該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短時間的思考,實則是大有裨益的。瓦特看到水開了,在不懈的思考中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苦思冥想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經過長達十年的思考,創立狹義相對論的科學體係。如果他們隻是一天到晚浸泡在實驗室中不停做實驗,永遠不去思考,那麼現今的世界,恐怕就大不相同了。
中國先哲孔子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早在幾千年前,他就領悟出了思考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數的人,往往隻注意到學習的重要性,卻忽略了思考也同樣重要。
西方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有言:“我思故我在。”人們崇尚思考,絕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為了堅持這樣一種理念:隻有通過思考,才能確保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意義所在。
忙碌的你,可不要被焦頭爛額的事務阻塞了思維的空間。留一點時間看看世界,也留出一點思考的時間。
那麼如何培養你的獨立思考能力呢?現在給大家提供五種方法:
1. 擁有好奇心,多問“為什麼”,凡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 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遇事要善於思考,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3. 跳出你所習慣的生活圈,接觸不一樣的人,吃不一樣的食物,嚐試做不一樣的事,通過這種方法增加思考的素材。
4. 學會質疑,不要認為那些“真理”“經驗”是不證自明的,是不可推翻的。
5. 做些邏輯遊戲,如橋牌、象棋等,研究表明,經常做邏輯遊戲可以幫助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目標越是清晰,越容易專注
美國財務顧問協會的前總裁劉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記者采訪,記者問道:“一個人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標。”記者請沃克做進一步的解釋,沃克說:“我在幾分鍾前問過你,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說希望有一天可以擁有一棟山上的小屋,這就是個模糊不清的目標,問題就在你所希望的‘有一天’不夠明確。因為目標不夠明確,所以成功的機會也就不會大。”
我們不妨把沃克的話試著延伸一下。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買一棟小屋,你必須先找到那座山,計算出那間小屋的現值,然後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計算出若幹年後這棟房子的價值;接著你必須決定,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個月要存多少錢。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擁有山上的那棟小屋。
事實確實如此,如果你想要去做一件事,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會讓你更加得心應手。比如,你想要存一筆錢,那麼你應該製定一個清晰的存錢計劃,你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經過詳細的計算後,每月保證存入固定數額的一筆錢,這樣不是更容易實現嗎?
“年輕人事業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精力太分散。”這是戴爾·卡耐基在分析了眾多人事業失敗的案例後得出的結論。想要在事業上取得一番成就,你應該擁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計劃,這是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共同總結出來的經驗。
試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計劃,在工作的時候,你隻需要按照你製定的目標去走就可以了,不需要考慮太多的因素,這也將為你省下大把的時間。如果沒有的話,你一定會感到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在考慮的過程中,浪費更多的時間,而且還很難與後麵的步驟接軌。
在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代社會,工作對職業化員工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提出更高、更廣、更深的要求。一個做事總是搖擺不定、沒有清晰目標的員工,隻會將自己長時間積累的經驗和資源都消磨掉,而無法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也就無法超越他人。這樣的員工不具備職業化的工作技能。
一個清晰的目標能讓你更加專注地工作,想要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你應該這樣做:
1. 分析你的需求。你也許會問:這一步怎麼做呢?不妨試試以下方法。開動腦筋,寫下來10條未來5年內你認為自己應做的事情,要確切,但不要有限製和顧慮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給自己的思維充分的拓展空間。
2. 做SWOT分析。分析完你的需求,試著分析自己性格、所處環境的優勢和劣勢,以及一生中可能會有哪些機遇,職業生涯中可能有哪些威脅。
3. 製定長期和短期的目標。根據你認定的需求和自己的優勢、劣勢、可能的機遇來勾畫自己長期和短期的目標。例如,如果你分析自己的需求是想授課,賺很多錢,有很好的社會地位,則你可選的職業道路會明晰起來。你可以選擇成為管理講師——這要求你在相關方麵具備一些優勢,包括豐富的管理知識和經驗,優秀的演講技能和交流溝通技能。在這個長期目標的基礎上,你可製定自己的短期目標來一步步實現。
4. 認清阻礙。確切地說,寫下阻礙你達到目標的自己的缺點,以及所處環境中的劣勢。這些缺點一定是和你的目標有聯係的,而並不是分析自己所有的缺點。他們可能是你的素質方麵、知識方麵、能力方麵、創造力方麵、財力方麵或是行為習慣方麵的不足。當你發現自己的不足,就下決心改正它,這能使你不斷進步。
5. 做提升計劃。要明確,要有期限。你可能會需要提高某些已有技能,掌握某些新的技能或學習新的知識。
6. 尋求幫助。有外力的協助和監督會幫你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步驟。
7. 分析自己的角色。製定一個明確的可實施的計劃,一定要清楚知道計劃裏你需要做什麼,那麼現在你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職業規劃方案。如果你目前已在一家公司工作,對你來說進一步的提升非常重要,你要做的則是進行角色分析,反思一下這家公司對你的要求和期望是什麼,做出哪種貢獻可以使你在公司裏脫穎而出。大部分人在長期的工作中趨於麻木,對自己的角色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但是,就像任何產品在市場中要有其特色的定位和賣點一樣,你也要做些事情,一些相關的、有意義和影響力但又不落俗套的事情,讓公司知道你的存在,認可你的價值和成績。成功的人士會不斷對照公司的投入來評估自己的產出價值,並保持自己的貢獻在公司的要求之上。
專注從克服拖延症開始
去年年底,水彤搬到了新家,但由於工作忙,她將很多搬過來的箱子直接堆在了次臥,各種箱子壘起來差不多蓋住了半麵牆。箱子裏裝著兒子已經用不著的玩具、衣服,自己和老公的衣服,還有各種裝飾品。水彤原本是打算將用不著的還比較新的東西拍出照片,拿到淘寶二手市場賣掉的,卻一直沒時間去處理這件事。搬到新家眼看半年了,箱子還堆在那兒,每當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她就會分外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給自己製造太多無法一一應付的事。你會把精力分散在許多事情上,這可能會讓你無論在哪個方麵都沒法取得進步。此外,你的注意力總是被很多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分散開。
為了逃避“未完成的事”所帶來的痛苦以及避免不知所措這種感覺,你自己會刻意拖延,你會有意地將注意力分散到不重要的事情上去,那樣做會給你帶來些許即時的滿足感,同時也提供了一種從此刻惱人的狀況中逃離出去的方法。
為了讓自己對應該做什麼顯得不那麼不知所措,你就取而代之地去做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情……隨意地瀏覽博客、更新人人網,還有就是每隔幾分鍾就查看一下電郵。事後,你會對浪費了這麼多時間去做沒有意義的事而後悔。你不得不更努力地去工作,而且往往工作到深夜。這種毀滅性的惡性循環給你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
在拖延中,人們所麵對的事情、問題、麻煩不會減少、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多、更嚴重,越是拖延,內心越是緊張焦躁,越往後心理壓力越大,到了不得不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的時候,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中,思維和行為效率都極低,事情結果可想而知很糟糕。拖延行為會使得人們浪費時間和精力,難以達到生活和工作的預期目標,遭受種種損失。在拖延中焦慮,在焦慮中又拖延,如此惡性循環,導致生活不順利、工作低效率,最終一事無成。
你可以嚐試用下麵的方法來克服拖延症。
1.計劃的製定。造成拖延症的很大原因就是沒有時間觀念,如果說這份任務老板沒有著急找你要,那你就會一拖再拖,直到老板找你要了,你才會想辦法去做這件事情。那既然知道自己是這樣的情況,就給自己製定一個計劃時間表,告訴自己這項任務要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2.決定。決心和承諾擁有很強的的力量,擁有了它們,你就不會像一葉扁舟那樣隨波逐流。如果你做出決定想要去做某事(現在就做出決定),而不去想其他的事,那麼你立即采取行動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假如你沒有做出決定,那麼這種你想要去做某事的想法就會如影隨形般飄蕩在腦海裏,而且會讓你感覺很煩躁。現在就做決定,去實踐一件你今天就想做的事,或者是定下這周你要完成的一件簡單的任務。
3. 專注。精力隻會被用在你自己所導向的地方。假如你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一個方向上,你就會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進步——這就是專注的力量!假如你將注意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上,那麼分到每件事上的精力就會被分散和減弱,這樣你什麼事也完成不了。
你可以從另一個方麵來看待這個問題。假如你在湖邊並想要橫渡這片湖,而且在岸邊有無限多的小船。假設你先選擇兩條船,然後兩條腿分別跨在這兩條船裏。估計一下,你會花多久才能到達對岸?一定要很長時間,對吧?類似的,假如你選擇四條船,然後將四肢分別擱在這四條船上,這樣子去橫渡這片湖是不可能的,對吧?顯而易見的是,隻選擇一條船才是到達彼岸的最明智和有效率的方法。
雖然這個比喻有點淺顯,但這正是你在生活中所做的事。你都想著使用四條船去橫渡湖泊,然後就好奇為什麼自己沒有前進,最後你就感到有種挫敗感,然而再多的挫敗感和不知所措也不會讓這四條船開走。問題的唯一解決之道就是選一條船然後開始劃槳,這就是專注。選擇一條船就是專注,選擇更多的船就是分散注意力,而分散注意力會讓你一事無成,專注是讓你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