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你以為你很專注,為什麼結果南轅北轍(2 / 3)

如果下班以後,你感覺無所事事,很想打遊戲的話,那麼不妨試試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沉溺於網絡遊戲中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找到有趣的事情,或者覺得沒有好玩的東西,所以才選擇網絡遊戲,在虛擬的世界中進行角色扮演找到快樂。這種情況下,你不妨平時多和朋友交流,一起尋找共同的愛好,比如打球、旅遊等,培養健康的娛樂項目,在這些項目中你會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或者你可以安排一次長途旅行或度假,去親近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悟大地的力量和胸懷。在這段時間裏,暫時忘記網絡遊戲帶來的快樂,然後仔細思考一下人生和未來,總結一下:網遊到底帶給了自己什麼?帶給自己的是真正的快樂嗎?在網遊中叱吒風雲是不是特別虛無縹緲?

如果你沒有毅力和條件去創造一個這樣的空間,也可以嚐試一下暑期特訓等類似的活動。適度遊戲益腦,沉迷遊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沒完沒了地玩網遊其實是一個不好的習慣,你要樹立信心,要知道自己的一切行為其實都由自己掌握,最終能否戒掉網遊還是要靠自己強大的內心。

你每天都專注於向家人朋友抱怨

哲瀚最近過得非常不順心,毫無預兆的失戀,慌亂的搬家,突然的工作調動……一切都發生得太突然,讓他措手不及,一時半會兒簡直反應不過來,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才能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隻好抱怨起來:“我怎麼那麼痛苦啊,我愛的不愛我;我怎麼那麼倒黴啊,要離開單位最好的部門;我怎麼那麼悲催啊,什麼好事都輪不到我,壞事倒是一件接一件!”可當他發泄完畢,發現生活並沒有因此有任何改變,他還得理清思路去麵對,去處理。

永遠不要抱怨生活,越是艱難越要迎難而上,一味的抱怨隻會讓你覺得更挫敗。其實你可以試想一下,即使生活中發生什麼不好的事,你抱怨完還是要麵對。怎麼樣都要麵對,為什麼不能積極一點兒?生活從來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每時每刻都有各種痛苦與磨難,承受的,不是你也會是別人。此時,態度決定一切。

抱怨對你的工作沒有任何幫助,相反,抱怨太多不僅使人厭煩,而且還會危及你自身在公司的位置。當你的能力和才華不被認可時,當公司的工作環境令你不滿意時,抱怨和生氣是最低級的反應態度。如果你是聰明人的話,你就應該用勤奮來改變這一切,用事實去說話!

生氣不如爭氣,事實才是最有說服力的。當你的價值不被別人承認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力來證明你能行!生氣從某一方麵證明了你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告訴自己一定能行,用積極的心態麵對困難,做出成績給別人看,才是你該做的。

抱怨是一種毒,適當的抱怨可以是情緒的發泄,可以是心情的調整,但是,當到達一定程度,就上了癮,甚至會傳染別人,害人害己。其實,對人生大可不必抱怨什麼,你做不了大事,可以做小事,你做不了大人物,可以做小人物,量力而行,自得其樂。其實,你抱怨的越多,內心的痛苦越多,抱怨的越少,樂觀就會越多,當把抱怨當成一種習慣了,那也就是丟失了整個世界。

如果你能做到不抱怨生活,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智慧,同時也就具有了豁達的胸懷,健康的心態,那時,你會發現屬於你的生活也變得陽光許多。如果你能做到不抱怨別人,也是一種美德,也就懂得了感恩,懂得幫助是互相的,懂得關心也是相互的。如果你能用親切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給你一個清爽的微笑。如果你能做到不抱怨生活,不抱怨別人,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扭轉一下看問題的角度,懂得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感受生活之美了。

美國著名的心靈導師威爾·鮑溫,發起了一項“不抱怨”活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隻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覺得很難嗎?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600萬人踴躍參與了這項運動,學習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能量。而你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環,接受21天的挑戰,為自己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

21天不抱怨手環的使用方法如下:

1.開始將手環戴在一隻手腕上。

2.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閑話或批評別人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重新開始。

3.如果聽到其他戴紫手環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們應該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但如果要做這種事,你自己要先移動手環!因為你在抱怨他們抱怨。

4.堅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幾個月,你才能達到連續21天不換手、不抱怨的目標。

平均的成功時間是4~8個月。還有,放輕鬆一點。剛才所談的,隻是被“說”出來的抱怨、批評和閑話。如果是從你嘴裏說出來的就算,要重新來過;如果是用想的,那就沒有關係。不過你會發現,就連抱怨的想法,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消失殆盡。

你專注於改變自己的外貌,一遍遍進出整容機構

英國女子沙赫納茲·哈恩在30歲前,她的人生目標隻是安安分分地做好大學講師的工作。那時的她隻追求事業成功,一直致力於學術研究,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形象,終日素麵朝天。哈恩認為,自己相貌平平,長著一張書呆子的臉,雖然談不上醜陋,但在人群中並不出眾。可經過百般思考,她竟得出一個極端的結論——人們對她的容貌毫無興趣,如果不改變容貌,就無法得到她期待的戀情,而實現自己婚姻夢想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整容再造美麗。

自此,哈恩踏上了曆時近10年、花銷超過2萬英鎊的整容之旅。為了追求心目中的“完美容貌”,哈恩不惜千裏迢迢前往國外接受整容手術。她的足跡遍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克羅地亞、美國和泰國。

如此大費周章使哈恩不得不身兼數職。然而,在這條漫漫整容路上,哈恩的情感世界一直保持空白。

整容行為本身是人對於美的一個追求過程,隻與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指向有關。但是過多的整形就會顯得整容者不自信了,不斷整形是一種掩飾自卑的做法,可能人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討人喜歡,但又需要別人喜歡和關注自己,於是希望借整容來迎合別人的審美觀點,獲得別人的欣賞,甚至是喜愛。但一次整容隻能緩解一段時間的焦慮,於是就需要不停地整容,來獲得內心的平靜。說到根源,還是心理障礙導致的。整容專家說:“像哈恩這樣不斷整形的人群,多是因為對自己不夠肯定,從而導致整容成癮。”

專家認為整容成癮源於偏執的心態:

1. 不認同自我。受術者討厭原來的自己,不願意看到“她”,甚至想丟掉“她”。把曾經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歸咎到自我容貌的缺陷上,簡單地說,就是不認同自我身份,對於自己的出生、成長,還有自我的存在,都不接納,但是那種不接納的感覺又不足以使自己想結束生命,於是受術者選擇去嚐試改變。

2. “心癮”。受術者在手術結束後,效果滿意,得到讚賞,之前積累的緊張等心理能量就會得到釋放,從而產生愉悅感、滿足感。如果一個人整容後產生的愉快感、滿意感,遠大於手術帶來的痛苦感,以及對整容失敗的恐懼時,這種滿足感反過來又強化了整容的行為,於是一整再整。

3. 不切實際。對整形美容手術過度要求完美,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類受術者其實是患有“幻醜症”的心理疾病,總認為自己長相醜陋,不斷整形,不斷追求完美,始終不滿意整形結果,總試圖通過整容來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接納自己比整容更讓人成長,心理醫生指出,整容成癮其實與購物成癮相似,都屬於強迫症範疇,都存在強迫行為。這種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可能會造成更加偏執、焦慮,嚴重的還會引發精神疾病。減緩“整容成癮”所帶來的困擾,專家建議:首先,輕度患者可采取自我放鬆,比如做深呼吸練習,多參加集體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抑製病態的興奮點。其次,重度患者可尋求心理谘詢方麵的幫助,比如可使用支持療法,以小組治療形式,將有相同困擾的人聚在一起,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找出導致症狀的原因,彼此支持,互相啟發,有針對性地解決各自的問題。

心理醫生強調,愛美是人類的本能,也是天性。但人的美是多層次的,它不單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的絕對美麗,而是一種立體、協調的感覺。因此,求美者在進行整形美容之前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考慮做整容之前,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比較容易操作的自察方法是,問問自己:我選擇整容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它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同時可能帶來什麼負麵的東西?萬一整容失敗了我打算怎麼去麵對?最後,有必要指出的是,不要盲目去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