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reference_book_ids\":[7153556133808983054,7153556133821549582,7154292419511454750]}],\"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冬夜讀書示子聿》reference_book_ids\":[688181044878246196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半途效應:不能堅持到底,隻能前功盡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漫畫家張新華的漫畫《挖井》,這幅漫畫畫的是一個小夥子拿著一把鏟子,挖了一個坑沒有找到水,又換個地方挖一個坑還是沒有水。隻要挖幾下沒水,他便不耐煩,急於換下一個地方重新挖。看這幅漫畫的人,都會在心裏暗笑,傻瓜,把一個坑挖深一點,水不就出來了嗎?
這種情況何止發生在挖井上呢?生活中這樣做的也不乏其人!他們看起來認真努力,卻每每淺嚐輒止。通常他們做事時都會有一個很好的開頭,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漸漸地堅持不下去,事情做到一半就放棄。特別是那些連續性的事情,不僅費時,而且容易遺忘上次的進度,要再繼續做時,可能要從頭開始,因此令他們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作“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麵影響。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
現實中,很多人往往都是這樣,已布置的工作,如果沒有督促就不會有積極的反饋。比如許多公司年初開列一係列計劃目標,並且細分到每個部門甚至每個人,但是到了年底,這些計劃、任務完成得如何?哪些已經完成了?哪些還沒有完成?離目標值還有多少距離?無法完成計劃的原因何在?要麼統統沒有下文了,要麼隻有包含著大量“大約”“可能”等詞彙的含糊不清的總結。
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生活中很多人在解決問題時,隻是習慣於把問題從係統的一個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或者隻是完成一個大問題裏麵的一小部分,而並沒有從實質上去解決問題。正如很多人有一種把工作做了一部分,就放在一邊的習慣,並且他們充分相信,自己似乎已經完成了什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阿裏巴巴總裁馬雲曾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樣定義成功,但我知道怎麼樣定義失敗。那就是放棄,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失敗了;如果你有夢想,你不放棄,你永遠有希望和機會。”有的時候成功離你真的隻有一步之遙,之所以與成功失之交臂,就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那份認真的堅持。
其實,無論我們做什麼職業,做多久,我們都應該以一種善始善終的專注心態做好應該做的事情。這不僅僅是我們的職業道德所要求的,也是我們人格魅力的體現。
對於每個人來說,做事需善始善終。因為隻有這樣,在職場的激烈競爭中,才不會被淘汰,才會有立足之地。如果一味抱著“下一份工作會更好”的想法,往往會給人留下虎頭蛇尾、穩定性差的印象,我們就會永遠處於尋找“下一份工作”的狀態中。如果你也是抱著這個想法的一員,如果你的生活被半途效應所影響,那麼不妨試試下麵這些方法。
1.確立適合自己的目標
有些人很想把某件事情善始善終地幹完,但往往因為事情的難度太大而難以堅持。對毅力不太強的人來說,在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時,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秉著由易入難的原則。要是在一開始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就提出過高的指標,結果計劃很可能實現不了,信心也必然銳減,縱使平時有些毅力的人,這時也可能打退堂鼓。
2.遇到難題時給自己一些冷靜思考的時間
現實裏很多人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否是對的,因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而總是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是最佳的,在這種畏手畏腳的猶豫中,如果沒有太多的進展,也就慢慢放棄了堅持。因此,當你的生活中被各種迷茫充斥時,你真的應該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梳理清楚所麵臨的問題,從而找到突破口。
3.別被短暫的喜悅衝昏了頭
在生活中有一個常見的現象,人在為目標奮鬥的過程中取得一點點進展的時候,往往會獎賞自己放縱一下,這樣就很容易讓自己脫離正確的軌道。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取得了一點點進展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繼續加油,因為目標還沒有實現呢!
善始善終地工作,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良好的品行。隻有這樣,我們才更有可能得到成功的青睞。
布利丹毛驢效應:你在猶豫中浪費了多少時間
朵朵周末的時候陪表妹一起逛街。表妹打算買一件襯衫,但她的眼光實在太挑剔,整條街逛了個遍,還是沒有確定買哪件,於是朵朵隻好又陪著她去了地下商城。轉了好大一圈之後,表妹終於在一間小店裏看中了一件雪紡襯衫,穿上很漂亮,她點頭說:“這件衣服我還是挺喜歡的。”朵朵長籲一口氣,以為“長征”即將結束,不料緊接著,表妹的後半句來了,“不過領子有點低,我不太習慣,還是再看看吧。”
於是兩個人接著逛。大概一小時後,表妹終於在另外一家店找到一件顏色差不多的襯衫,領子比原先的那件要高,穿上也很適合,但是表妹又懷念起之前那件了,說這一件感覺袖子穿著不太舒服。朵朵無語,隻好和她重新回到第一家店,可是找了一圈都沒有找到原先相中的那件襯衫,於是朵朵向店員谘詢,才知道那件襯衫10多分鍾前被一個客人買走了。表妹後悔不迭,一下午的時間白白浪費,最後隻能怏怏地空手而歸。
生活中,你是否總為一些選擇所糾結?例如:你想要讀MBA,卻又想先工作一陣子;你想出去郊遊,又想在家把剩下的幾集美劇看完。麵對生活上種種的選擇,你不斷地在一個又一個的路口駐足,從而白白浪費了不少的時間。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看似忙碌的生活卻不一定真的充實,大多數人都在這件事情和那件事情中徘徊奔走,時間都浪費在了糾結和猶豫上。很多時候我們下不了決心是因為選擇太多,我們麵臨的誘惑太多,這些選擇和誘惑促使我們無法做出選擇,這種現象被稱為“布利丹效應。”
布利丹效應是從一個外國成語引申而來的。14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布利丹,在一次議論自由問題時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頭饑餓至極的毛驢站在兩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間,可是它卻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捆才好,結果活活被餓死了。”由這個寓言故事形成的名詞“布利丹驢”,被人們用來喻指那些優柔寡斷的人。後來,人們常把決策中猶豫不決、難作決定的現象稱為“布利丹效應”。
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麵臨選擇:周末外出散心,是去市內還是郊區?和幾個好久未見的好友小聚,是去吃川菜還是東北菜?月末拿了薪水打算買一件合適的衣服,是買襯衫還是買T恤?下班高峰期道路擁擠的時候,是打車還是坐公交……你總想得到最佳的那個選擇,可是,“最佳決策”常常把你弄昏了頭。
有時,事實總是愛和我們開玩笑。當我們將事情想得很周全,把信息掌握得很全麵時,我們以為,把事情分解成幾個步驟,並且每一步都不出差錯,最後一定能收獲滿分的結局。到頭來你可能會發現,你思考時間最長的那個決策,反而做得漏洞百出;你掌握信息最多的那件事情,反而決定最不明智。
在國外,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分辨一個奇怪的旋轉符號在電腦屏幕中的位置,這個符號將在屏幕上出現650次,每次出現的位置都不同。一旦參與者的眼睛看到了那個旋轉的符號,研究者就關掉屏幕,然後分別給參與者0~1. 5秒的思考時間。結果發現,在0.5秒以內做出的決定,正確率可以達到95%;而超過1秒的思考時間,給出答案的正確率就隻有70%了。這表明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在猶豫中花費了更多的時間,並且更多的思考時間也沒有幫助我們做出更為正確的選擇。
布利丹效應的形成,貌似是由於很多看似很好的理由誘惑我們,但本質所透露出來的卻是選擇標準亂、決策慢的問題。譬如一個人總是在猶豫,該把時間花在運動上還是午睡上,結果猶豫了一個中午的時間,什麼也沒做。其實,與其糾結於選擇,不如把糾結的時間花在任意一個選項上麵。我們要擺脫過多無用的糾結,要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麵臨兩難選擇時,不要舉棋不定,跟隨你的想法,果斷作出決定。
如果你無法快速有效地進行抉擇,那麼你可以試試“直覺決策”這個方法,就是依據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極短的時間內想出辦法,做出選擇。
很多著名企業的管理者,也很喜歡用直覺思維。而且,往往是職位越高的決策者,越重視敏銳的直覺。當你想要理清邏輯與理性的時候,他們就隻拋三個字——“憑感覺”。
直覺決策,用最簡單的語言表述就是:尋求滿意的選擇而非最優的選擇;整體把握而非細節思考;以自己作為參考點推測和把握,排除較差的而不是總尋找最好的;在滿意的時候立刻決策而不是等到最後一刻;給自己一個時間限製,不要無限思考。
有的時候,你越想讓這個選擇有足夠的理由,並且以後不會為之後悔,你後悔的可能性越大。就像你越想做好一件事,反而越容易把這件事搞砸一樣。讓你失策的,正是希求“最佳”的那顆心。我們與其絞盡腦汁地分析自己應該怎樣抉擇,不如抓住眼前的機會,全力把眼前的事情辦好。
不值得定律:隻在值得做的事上付出專注
許楓是某高校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專業技能十分紮實,在一次大型招聘會上被一家遊戲公司看中。進入公司沒多久,許楓很快便為公司開發出幾款優秀的遊戲軟件,而且市場銷售情況良好,得到了眾多同事的稱讚以及部門領導的肯定。
在能力獲得廣泛認可後,許楓很快被提升為部門經理。幾個月後,領導對許楓的才能表示非常欣賞,於是決定把他調到總經理辦公室從事管理工作。這下許楓可犯了愁,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僅限於軟件開發方麵,對於管理工作可是一竅不通,更重要的是自己並沒有從事管理工作的興趣。礙於領導的麵子,雖然自己是十分不願意,但還是硬著頭皮接受了。
投入到管理工作之後,許楓雖然還像原來一樣認真去做好工作,但是結果卻不能令人滿意。這也使得許多領導對許楓的工作能力有所不滿,並多次找他談話。許楓為此非常苦惱,在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他毅然向領導提出放棄管理工作,專心從事遊戲軟件開發工作的請求。很快,許楓便憑借自己優秀的專業能力,為公司開發出多款優秀的軟件,人也變得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