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你專注地做了很多事,為什麼一件也沒成功(2 / 3)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忽視。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在做事的過程中,他的內心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更談不上投入和發展。這樣不僅會導致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很多時候,不值得做的事情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讓人猶豫不決,既不甘願就這麼放手,又不想好好做,最後往往敷衍了事,得過且過。正因為抱著這種想法,很多人忙碌了一輩子,回過頭來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做過什麼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一輩子都在瞎忙,所以一生都沒有成就感,充滿遺憾。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每天都在做很多事情,有些事情做了老半天,費盡周折,最後卻往往發現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去做。

職業是人生的必要的選擇,當今社會很少有人可以擺脫職場生涯,對待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為什麼有的人在工作中,總有那麼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處理,有的人卻覺得工作是日複一日的重複,根源出在兩類人內心的天平有所不同。一個人,想要好的發展,先應該考慮到自己的付出是否有價值,要發自內心地把自己選擇的工作視為值得做的事情,這樣就會發現工作中的樂趣。

千萬不要單純地認為閑著的時候隨便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這是沒有明確價值觀的人才會說的。把一件事情做得亂七八糟還不如不做,因為外界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隨便找份事情做的人,一定要清醒過來,在努力處理好這些阻礙之後重新上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我們不會想付出我們的全部努力去做,而敷衍其實是一種時間、資源的浪費,還不如用這些時間去做我們覺得值得做的事情。

值得與不值得認真去做如何區別,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麵臨的重要問題。不能夠正確區分值得與不值得,將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諸多困擾。那麼,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走入“不值得”的誤區呢?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觀念改變,對於生活的選擇才會改變。不能從內心深處突破思想的牢籠,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也就無法得到釋放。隻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在考慮事情的時候才能夠更多地顧及到他人的利益,而不隻是考慮個人的得失,更多地為社會的公平、正義去考慮。經過這樣的思考,我們才能正確判斷什麼值得我們專注去做。

2.在實踐中豐富自我閱曆,一切從實際出發

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有這樣一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也就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要想對事情有深入的了解,必須要自己動手、親身實踐。人生是一個伴隨著年齡增長,知識和閱曆都會不斷豐富的過程,這一切的來源其實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隻有不斷地去融入生活,去真正地體驗和感受,我們才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在多種選擇麵前應付自如。

3.要學會換位思考

有一句話說得好,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在麵臨值得與不值得的選擇時,總會陷入艱難的境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能看清事物本身。從迷局中出來,讓我們以旁觀者的姿態,來看待自己當前所麵臨的處境,才能使我們更好地理清其中的是非曲直,更加全麵和客觀地對所麵臨的各種選擇做出合理評價。

4.凡事要三思而後行

不經大腦的思考,而是憑直覺做出的選擇,都是不理性的,這樣的結果也往往不能令人滿意。事情都有其複雜的一麵,凡事都應該多聽、多看、多想。要知道,每個人都有不知道的東西,每個人的能力和認知都是有限的,所以應該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並在實際過程中多多留心觀察,多多進行思考。在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我們才能對事物有更加理性的評價,才能夠減少失誤,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發生。

思考事情值不值得認真去做,對於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更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值得做的事情就要認真去做,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羊群效應:盲目跟風會敗得很慘

李典高中那會兒是個淘氣包,成績不好,還總逃課,幾乎成了所有老師的“重點點名對象”。高考結束後,一門心思不在學習上的李典放棄了上專科學校的機會,而是跟家裏商量了一下,最後去了一所廚師培訓學校學習烹飪技術,三年後,李典順利地畢了業。

李典剛畢業那會兒,仗著自己有技術,又不甘於給人打工,看著別人開店很容易,於是也做起了開店掙大錢的美夢,他跟幾個朋友借了點錢開了一間小飯館。當時李典老家那邊流行吃火鍋,於是李典在最繁華的一條小吃街租下了一間不到50平米的小店,也幹起了火鍋生意,當時沒想別的,就是看別人做火鍋生意紅火得不得了,也跟風做了。

按理說,李典的這間店若是經營好了,即使大錢賺不到,賺點辛苦錢應該還是有保障的,然而,不出半年這間小店便倒閉了。分析倒閉的原因,要從開店說起,李典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市場定位,隻知道一整條街的小飯店都是弄火鍋的,他和別人幹的一模一樣,小店又比別人開得晚,沒有積累太多口碑,來這裏吃飯的顧客自然比較少。終於,因為利潤不高,小店隻運作了不到半年就倒閉了。而此時的李典,連開店時向朋友借的錢還沒有還清。

羊群行為,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或者“跟風”。

所謂“跟風”,就是看見別人做什麼,自己便也學著去做什麼,不問其做得有否道理、意欲為何。“看著路在車輪下延伸,看著一年年時光飛逝,就像一片片夏日農田,1965年那時我17歲,我在一刻不停地奔跑……”女友離開後的一個午後,阿甘望著自己美麗的花園靜靜地發呆,突然,他開始奔跑。奇特的是,盡管阿甘一言不發,甚至不知自己為了什麼一直奔跑,但是當他四次穿越美洲大陸後,逐漸有人追隨他的腳步,慢慢地,人越來越多,後來有一群人跟著他一起奔跑。當他最終停下來,說自己太累了要回家時,那些人自動退開一條路,但是不知該何去何從。電影《阿甘正傳》中勾勒的奔跑畫麵,正是戲劇化了的羊群效應。

現實生活中,羊群效應比比皆是。選擇餐館時人們願意選擇最熱鬧、顧客最多的地方;網上衝浪時喜歡瀏覽點擊量最高的網站;看電影時也會選擇票房排行較好的影片……至於投資決策時,羊群效應就更加明顯了:基金經理在決策時往往會跟從其他基金經理的一致選擇,中小投資人的投資決策更會依賴“大戶”的決策。可是,根據別人釋放的信號做出自己的決策是否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減少我們決策時的風險呢?答案顯然是不能的。反之,羊群效應本身抑或是造成投資的高風險和股市劇烈波動的根源呢?很多時候,“跟風”不僅僅會給我們帶來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讓人逐漸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從而生活在瞞和騙中還不自知,心甘情願地被他人左右和耍弄。

生活中促使人們盲目跟風的無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信息的掌握不夠充分,二是對事件的走向無法作出明確預判。在這兩大原因交互作用下,人們普遍傾向於把事情想得更糟一些。其實對於一些傳言和謠言,大家隻要冷靜地思考,稍加判斷就會辨明是非,但事實上,有些網友隻是去盲目地跟風轉發謠言,而對於事實的真相卻都不怎麼關心,或者真相跟他們聽信的謠言反差太大,他們都不願意去相信。朋友們,當我們再次麵對那些無稽之談時,一定要理智,一定要淡定,切勿盲目跟風。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大家是否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給自己招來“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內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雲亦雲。群眾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眾,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對於身處職場中的人而言,羊群效應也十分普遍。IT行業賺錢,大家都想去從事;做管理谘詢賺錢,大家又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成為一個嘴裏常蹦出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於是大家都去學英語;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其實,麵對種種的風潮,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熱門”的職業不一定適合我們,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我們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潛藏危機,任何行業和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是存在的,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基本的危機意識之後,自然就要預備好對策,當危機真正到來時才不會驚慌失措。在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卻在舊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尋找到了新的生機。

巴納姆效應: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某師範大學中文係有一位學生,是學校裏大家公認的“作家”,無論多麼有難度的題目,他都能寫出很有水平的文章。有一次,學校舉辦作文大賽,他連初賽都沒有參加,就被中文係的教導主任直接保送進了決賽現場。可是,決賽當天,由於身體不適,他在比賽中完全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最終在那次比賽裏遭遇了滑鐵盧,甚至連個安慰獎都沒有拿到。

獲獎名單發出來之後,雖然也有人提起他,但是更多的人關注的卻是一等獎的獲得者。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了,他還在為上次的失誤而鬱鬱寡歡。他一遍遍地到係主任那裏去解釋:“我那天有點發高燒,精神狀態不好,寫到一半就睡著了,要不然,我一定可以取得名次的。”係主任安慰他:“沒有關係,下次努力!”可是他仍然見了係主任就提這件事情,最終把係主任搞得無比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