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原理——正確的選擇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你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嗎?”這是職業規劃師經常問的一個問題。“不滿意,但我沒有更多的選擇。”這是最常聽到的回答。我們也許會奇怪,為什麼如此多的人對自己的現狀毫不滿意,卻不試圖去改變它?而這,不也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的問題嗎?其實困擾我們的這個問題正是“路徑依賴”。
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諾斯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企業發展因而進入良性循環;不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循環,企業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停滯不前。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路徑依賴”讓職場人士在想要重新擇業時,往往要麵對諸多的困難:已經習慣了某種工作狀態和職業環境,並且產生了某種依賴性,重新做出選擇,會喪失許多既得利益,甚至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
在現實生活中,路徑依賴現象無處不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麼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麼,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羅馬人為什麼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有趣的是,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係統的設計,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它告訴我們,要想路徑依賴的負麵效應不發生,那麼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準一個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以後的人生道路,而這種模式的基礎,其實是早在童年時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們一定要正確對待路徑依賴,讓它帶給我們正麵的影響。
1.重視首份工作
對首份工作來說,做好選擇最重要。越到後麵,要想擺脫原已熟悉的職業路徑就越困難,成本越高,風險越大。建議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同時也是較為符合自己個性、能力的專業學習做起,為自己量身定製一個既具挑戰性,又不失客觀、實際考量的職業生涯規劃,按照規劃一步步走下去,這樣有利於職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2.認清形勢,兩手準備
如果能夠比較早地認識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能力所在,並明確適合自己的職業路徑,而現實的發展又和這條路徑不相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有強烈的意願想回歸真正適合自己的那條職業路徑,就應當及早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麵等待合適的時機準備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工作中去,一方麵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或不成熟,選擇繼續留守等待時機則是相對保險的選擇。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應細細權衡。
3.做完選擇,果斷執行
選擇就意味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備選答案,按照遊戲規則,顧此失彼,選擇了就得犧牲一部分利益和機會,任何選擇背後都有代價,但是選擇又是不可避免的。當然,需要我們選擇的都是不確定的問題,要是能夠肯定地知道結果,並很清楚怎樣做最好,那就不存在選擇問題,直接執行就是了。所以,既然選擇是不確定的,而且選擇了就會有損失,那麼一旦做好了自己認為合適的選擇,就堅決地執行下去,猶豫不前隻會令你錯失良機。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在職業生涯中,我們無法擺脫這種路徑依賴,一旦我們選擇了自己的“馬屁股”,我們的人生軌道可能就隻有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寬。以後我們可能會對這個寬度不滿意,但是卻已經很難改變它了。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開始時慎重選擇“馬屁股”的寬度。
漏掉的瓦片效應:別隻關注自己的缺點
小琴性格偏內向,平時也不大說別人缺點,但是對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小琴最先看到的總是缺點,很難看到優點,或者說優點不足以抵消缺點。
小琴其實也覺得自己這樣很不好,總看到自己的缺點令自己很難建立自信心,總看到別人的缺點,令她容易對人抱有偏見。她很想改掉這種習慣,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我不會當麵或背後說別人的缺點,但是自己心裏卻記得很清楚。”這讓小琴忐忑難安。
心理學上有一種“漏掉的瓦片效應”,講的是一棟房子頂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頂時,不是看鋪得很好很整齊的瓦片,而是專看那一塊鋪漏了的瓦片。其實那塊漏掉的瓦片指的就是我們身上的缺點和不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隻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幸,他將是一個不快樂的人,一個悲觀主義者。如果將缺點和不幸放到顯微鏡下麵,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而悲觀主義者總是喜歡放大自己的缺點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障礙。這個效應專門用來比喻一些這樣的人凡事專挑自己的缺點,總是愛自己為難自己的行為習慣。
也許很多人會有疑問,這世上還有人願意為難自己?有的,這種人還很多,你隻要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比如一個衣服破了洞的人,一到人群中就專門注意別人的衣服;一個皮膚黝黑的人最先留意的就是別人的皮膚;一個口吃的人最關心的就是別人說話是否流利。總之,他們習慣於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比較,對自己的優點卻視若無睹。
這些人常常盯著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就會在心中形成慣性,總認為自己有缺陷,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時間一長,就會失去信心和創造力,沉浸在煩惱中,無法自拔。這樣不但無法彌補自身缺陷,反而會增加自己的煩惱。
人活在世上本來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又何苦為難自己呢?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總把目光定格在自己的缺點上,還拿來跟別人的優點比較,必然會比得垂頭喪氣、信心全無,這樣的人又怎麼會快樂得起來呢?千萬不要為難自己,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人人都會有缺點,坦然地接受它、麵對它,才不會被它打倒。
或許你沒有使用過蘋果公司的產品,但想必你一定知道蘋果公司那個意味深長的logo——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它並不會因為缺口讓人覺得難看,那個缺口反而成為它的“特點”。這就是悅納,是自信的力量來源。說到這裏你一定已經想到了,也許你也可以嚐試著心平氣和地麵對自己的特點,而不是對著鏡子一味責怪它們影響你的美麗。每天早晨睜開眼時,微笑著告訴你手臂上的疤痕和不整齊的牙齒,你願意接納它們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當你可以跟這些特點很好地相處,也許就會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不完美的特點造就了你的與眾不同。到那時,你就不會再害怕別人發現你的這些特點,反而會坦然地跟別人分享它們背後的故事。它們會成為你自信的標誌,為你獨特的魅力錦上添花。
當你還執著於追求完美、不肯放棄時,不妨想想“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這句話。你自己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隻不過由於上帝特別喜歡你,所以咬的這一口更大一些罷了。其實生活中我們並不需要去刻意追求完美,因為根本追求不到。因此,讓我們不妨把“完美”拋開,做真實的自己。
1.“放縱”自己
不妨按時下班,所有休息時間都用來休息,讓辦公桌上堆得一團糟,允許自己幾次未能按既定計劃完成工作。然後問問自己:你受處罰了嗎?生活還正常嗎?你是不是更加快樂?也許你會很驚訝地發現,一切照常運轉,曾經非常擔心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
2.健康地過活
選擇自己喜歡的健身方式進行鍛煉,例如,養成晨跑的習慣,紅潤的臉色和矯健的身材會比任何護膚品更使你年輕有活力。工作之餘逃離城市,讓自己以最自然的狀態親近自然,學會享受陽光,懂得享受生活。
3.不對自己求全責備
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給自己定的目標最好是那種“跳一跳,能夠著”的,隻要對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上司和同事對自己的評價,否則,遇到挫折就可能導致身心疲憊。不要為了讓周圍每一個人都對你滿意而處處謹小慎微,還是要有點“我行我素”的氣魄,否則,讓所有人都滿意,而唯獨自己不滿意,對你而言又有什麼好處呢?
4.看到自己的優點
現實中,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完美主義傾向,盡管如此,你並不需要太過擔心。應該看到自己所具備的優點,比如勤於思考、富有行動力、意誌堅定等,這些優點隻要發揮得當,你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人。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努力追求完美:事業的順利、婚姻的幸福、自我的發展……然而,人生並非所有的事都能夠盡善盡美。有時候,重要的並不是事情本身到底夠不夠好,而是我們是否懂得適時滿足的藝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人和事,給自己多一分寬容,不做“全優生”,我們才能變得更加幸福。
競爭優勢效應:單打獨鬥的英雄已經不合時宜
在雙方存在共同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競爭優勢效應”。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讓參與實驗的學生兩兩組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紙上寫下自己想得到的錢數。如果兩個人寫的錢數之和剛好等於100或者小於100,那麼,兩個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寫在紙上的錢數;如果兩個人寫的錢數之和大於100,比如說是110,那麼,他們倆就要分別付給心理學家55元。可結果呢?幾乎沒有哪一組學生寫下的錢數之和小於100,當然他們就都得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