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你專注於一個方向,為什麼沒有做出成就(2 / 3)

與這個實驗一樣,生活中我們也總愛進行類似得不償失的買賣,在夫妻、朋友、同事甚至親人之間。“我得不到,也不想讓你得到”“你不讓步,我也絕不會退縮”,雙方明明都知道隻要自己讓一步就可以和睦相處,可是,大家卻都寧願拚得兩敗俱傷。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與生俱來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每個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對手比自己強,因此,人們在麵對利益衝突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競爭,拚個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就是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有的時候,其實雙方是存在雙贏可能的,拚起來對誰都沒好處。可是,我們常常忽略這一點,總是毫不猶豫拿起武器,武器一旦在手,劍拔弩張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還認為,溝通的缺乏也是人們選擇競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雙方曾經就利益分配問題進行商量,達成共識,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在上麵的實驗中允許參加實驗的兩個人互相商量,或者兩個人對對方的選擇有充分的把握,結果必然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要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負麵作用,就要推崇“雙贏”理論。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公式“我+我們\\u003d完整的我”,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每個人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實現優勢互補,在競爭中共同發展。

“競爭優勢效應”的積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合作不僅僅能實現預期的共同利益,更會為雙方的發展營造無限的空間。所以,不管個人還是組織,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經營企業,都要盡量發揮它的積極作用而避免它的消極影響,這樣我們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寬闊、更長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一個大集體裏,幹好一項工作,占主導地位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的能力,關鍵是各成員間的團結協作。團結大家就是提升自己,因為別人會心甘情願地教會你很多有用的東西。畢業生剛從校園裏出來,不可能獨自承擔一個項目,特別是在程序化、標準化極強的行業裏,每個人隻能完成一部分的工作,團隊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企業發展的命脈。無法想象,一個隻會自己工作,平時獨來獨往的人能給企業帶來什麼。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因哈特·賽爾頓教授有一個著名的“博弈”理論。假設有一場比賽,參與者可以選擇與對手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像鴿子一樣瓜分戰利品,那麼對手之間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爭鬥不存在了;如果采取競爭策略,像老鷹一樣互相爭鬥,那麼勝利者往往隻有一個,而且即使是獲得勝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企業文化,追求的是團隊合作精神,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公司,單純的競爭隻能導致關係惡化,使成長停滯,隻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做到雙贏。

你碰到職場的“天花板”了嗎

李誌強今年34歲,是某外企駐上海分公司的銷售經理,這是一個讓無數人為之羨慕的職務,年薪豐厚,工作時間寬鬆,隔三差五還能公費出去談談業務,看看不一樣的風景。但對於李誌強來說,目前的職位對自己而言卻是一種痛苦,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自己遇到了職場“天花板”。即使工作表現再出色,銷售業績再創新高,李誌強職位的製高點也永遠隻是一個銷售經理。雖然公司裏比銷售經理大的職位並不是沒有,但是永遠輪不到李誌強的頭上。因為公司有個慣例,那個位置永遠屬於公司總部直接“空降”過來的人。李誌強現在的頂頭上司就是由總部派來的,這種職場尷尬,李誌強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曆了。

當初李誌強大學畢業時進的公司也是這種情況,在那家公司李誌強幹了5年,從底層幹到部門經理便止住了。李誌強毅然放棄了那個職位,重新“充電”去讀MBA。MBA畢業後,來到現在這家外企,結果沒過幾年自己又是重蹈覆轍,頭頂再一次觸碰到了那層無形的“天花板”,這讓李誌強鬱悶不已。

現代人在職場中,即便再有能力,達到一定級別之後,晉升的空間也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小,從而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會遇上自身發展的困局,即遇到了職場天花板,在工作發展過程中無法到達欲望的更高階層。

天花板上麵的東西——更高的職位和薪水,看起來那麼清晰,而且似乎觸手可及,跳起來也有可能碰得到,甚至那層無形的壁壘看起來似乎也沒有那麼牢固,可事實上卻很難捅破。其實這種現象在職場中很普遍。

在職場中,有太多的人一路狂奔,努力向上,但抬頭向上,卻總是被“天花板”碰一鼻子灰。於是,源於天花板的疼痛就產生了……坦誠地說,升職、加薪固然是職場上不能不追求的東西,但天花板所擋住的更本質的,其實是個人自身能力的提升、眼界的開拓。建議職場人士,與其去想“天花板”是不是在職位上限製了你,不如想一想在工作內容上是否還有縱深發展的空間。

會遭遇職場天花板的那類人群,多是一些工作經驗很豐富,工作能力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認可,職位和薪酬上也得到了一定回報的人。固守現狀並非絕對不能接受,但如果有較嚴格的自我要求,或者有較遠大的職業理想,想要更進一步,獲得更大的事業發展卻也具有相當的難度。

因此,最容易遭遇職場天花板的人群當屬35歲到40歲,在公司擔任總經理、總監這類職位的人群。這個年齡段的人,生活基本都安定下來了,如果再重新找一個機會的話,機會成本特別大,所以他們對於選擇往往會感到猶豫。

這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很有可能在天花板下,進入職場“安樂死”狀態,職場生活不進則退,不努力創造條件升職或發展自己,一味滿足於當前的生活,混日子、混時間。有一天,上級領導就會發現,你除了工齡較長外,找不到更突出的優點,新人們花點時間與精力就可以取代你,還任勞任怨不挑剔薪水,所以,為什麼不淘汰你?

當麵對“職場天花板”的時候,你該怎麼辦呢?此時就需要弄清兩個問題:首先,你的職業規劃夠清晰、夠有戰略高度嗎?今天你管一個項目,理想是明天管10個項目,那麼你設立的隻是一個量變的職業規劃。如果有人今天管理10個項目,可他設定的目標是明天管理3~5個資深人士,其中一個就是你,那麼他很快就能為你鑲上一塊透明天花板,任你管理10個項目也還是隻能在下麵遊泳。再者,你的職業定位是主動成因,還是被動成因?很多職場新人在初涉職場時,都沉迷於對“工作輕鬆、高薪高福利”的追求中,直到周圍同齡的同學、朋友陸續升職,才開始迫於壓力製定職業目標,這種成因多半是不積極的。

職場並不是養育花朵的溫室,有再優越的條件,再多人的羨慕,你也要意識到這裏是職場,在這裏總有人想往上爬,總有人會因利益而奮進。職場天花板是自己安放上去的,身處職場,不進則退。學習決定你的高度,你的高度決定天花板的高度,工作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律,你要學會改變自己來適應職場的變化,也要學會不停地充實自己,改變你的職場狀況。因此,如果你想要打破那層天花板,你就必須作出適當的改變。

1. 明確學習目的

興趣和能力需求能夠恰好吻合的概率並不是太高,所以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學習對職場人士而言也是職業成本,在學習中,應該樹立一個原則:不要企圖不勞而獲,沒有回報的學習是無意義的。這也就是說,千萬不能跟著興趣去學習,事先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學是利,而跟隨興趣去學是弊。這就要求自己具備結果心態,也就是要時刻明確“學會了這個東西,我們可以做什麼,能夠給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而不是不問後果,盲目跟著興趣走。

2.在工作中學習

不論你目前處在什麼職位,記得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這個職位上的熟練工,這是個變化的年代,形勢在變,公司在變。很多職場人士感覺自己已經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但發展是無止境的,唯有不斷錘煉自己,再加上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精細規劃,方能積聚能量,向職場最高峰邁進。最重要的是要適應變化,並且研究工作的可改進之處。跟客戶首次打交道須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工作沒成效趕緊總結教訓、變換方法,要學會變換思路。

3.不做“雜工”,找準職場方向

有人經常在公司裏做一些隻有“雜工”才做的事,這類人也是經常觸碰天花板的人,總是在某家公司做一些“打雜”的活兒,久而久之,不隻在一家公司裏麵打雜,而是不停地轉行,更換多種職業,最後卻發現自己無論在其中哪一行都不具備優勢,無競爭力,隻能“打雜”。其實,這類職場人士在每次轉行時都可以找出很多“現實所迫”的因素,或者是為家庭“犧牲”,或者是因地域問題,或者是計劃跟不上變化……如果敢麵對現實,這些因素很有可能都是借口,大部分是一種“在職厭職”的情緒作祟,看不到行業的前景,工作也沒有深入,所以才瞄準陌生的行業,在從事新行業之後,又開始重蹈在先前行業上的覆轍。

告別完美主義

糖糖剛上大一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迷上了輪滑,就報名參加了學校裏的輪滑社團。一點輪滑基礎都沒有的糖糖打算努力學習,她先在網上搜索和瀏覽關於“如何挑選合適的輪滑裝備”的帖子,看了很多帖子,覺得自己掌握了挑選技能之後,她開始網上購物,下課之後就在網上瀏覽各種輪滑裝備的商品信息,挑了好幾個晚上,終於買好了輪滑鞋、頭盔、護膝等運動裝備。

接著她還看了網上輪滑教學的視頻,在寢室裏糖糖跟著視頻練習輪滑的基本姿勢。等到她將所有的信息都了解了,各方麵都準備充分了,認為自己可以正式開始輪滑時,秋天已經過去了,潔白的雪花覆蓋了整座城市,光滑的路麵已經不適合再玩輪滑了。而糖糖做了一個秋天的漫長準備,卻一次都沒有穿上輪滑鞋在外麵練習,買的那些裝備也一次都沒有用就同她學輪滑的熱情一並被收進了衣櫃裏。當然,糖糖最後還是沒學會輪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