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你專注於一個方向,為什麼沒有做出成就(3 / 3)

“總是要做到更好,總是要做得更多!”這似乎成為我們毋庸置疑的生活箴言,我們今天的生活,沒有哪個方麵能夠不朝理想中的完美發展,因為好運總是降臨在“零錯誤”者身上。我們需要一個如花朵般絢爛的人生、和諧的伴侶、幸福的家庭、稱心的工作……但是,這種完美主義的代價是沉重的:一個並不常發生的小失誤往往會被我們當成人生的重大挫折,以至於我們對自我個人價值產生懷疑。而實際上,“我們不必對小錯誤和失誤自責”,心理學家弗雷德裏克·方讓正致力於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我們變得越來越挑剔自己。怎樣才能跳出這個陷阱?弗雷德裏克指出,否定完美主義並不是否定我們的雄心壯誌,否定我們心中的夢想,但是越早地學會麵對現實,學會了解這些“艱難灰暗”的日子,這些“不能原諒”的過失,其實僅僅是我們的自我懷疑被無謂放大了而已。要想甩掉完美主義的包袱,我們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

1.發現生活中的“雷區”

完美主義是很消耗精力的。為了做得更好,我們總是付出更多,我們的生活裏,被寄予希望值最高的都是哪些領域呢?不外乎自身、孩子、伴侶、工作、房子、家庭和交際這七個方麵。檢查每一個方麵,記下我們所期待的情形。在哪個方麵我們可以最輕鬆地減壓?選擇一下最容易嚐試的方法,比如早點離開辦公室,對自己的另一半少提些要求,日程安排可以稍微靈活些。試著別向“改變一切”這樣的誘惑屈服,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最合理的地方。比方說,先試著在房子和孩子這兩個方麵各減少三成的期許,我們就已經做得很成功了。

2.重估所謂的“缺點”

列出一個清單,總結出“完美”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最好連小細節也不要放過。比如說,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自我評價:“我從來沒有被批評”“我的工作讓我很高興,而薪水也不低”“我很滿意自己的表現”,等等。然後,我們再建立另外一個清單,總結一下由此帶來的生活中的缺憾:“我沒有自己的時間”“我總是在和自己的錢包做鬥爭”“感覺上,一個無足輕重的簡單錯誤都會讓我十分難受”“我從來都沒有真正完全放鬆過”……通過對比這兩個清單,你不難看出自己因為追求完美的生活而付出的實際代價。

3.哪怕隻要幾分鍾,想象一下如果不麵麵俱到,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找一個生活中自己付出努力最多的方麵,工作、家庭生活抑或其他,然後試著鬆懈一下這方麵的努力,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時間多了?壓力小了?和其他人的關係變得融洽些了?我們會發現是什麼讓自己把心牆越築越高:“我不想別人超過我。”“我不能做的,別人也不能去做。”——正是由於我們自己算計得太過清楚,自我加壓才會越來越多……我們逐個發現這些問題,合理地加以解釋,我們會發現,一直以來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其實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4.體會不同的感覺

完美主義總是讓我們很極端地忽視差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完美主義有害無益。透過完美主義的棱鏡,其實隻有兩種可能性:失敗或者成功。如果我們想在這黑白兩色中間加入別的色彩,可以嚐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字典:盡量少用“總是”“從不”這樣絕對的詞,或者比較極端的評價,好像“太牛了”“沒救了”之類的。差異,同樣代表著重估自己的個人價值。我們成功組織了一場演出,盡管演出最終呈現的效果和我們的預期有小小差距,可是我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體會到了快樂,難道這還不夠嗎?這對總是糾纏在是非對錯之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出口,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使自己的內心力量更加強大,才能真正從一些錯誤中汲取教訓。

5.重尋快樂之旅

為了品嚐到快樂,我們要慢慢地學會放棄一些事情,而不是事事都全局掌控。接受不完美,這是製造快樂的法則,雖然可能不會得到最完美的結果。試著“做得更好”而不是永遠追求最出色的,試著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停下來欣賞一下路邊風景,享受片刻歡愉時光。

6.接受你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足、弱點和錯誤,是一種人生的經驗,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過高的要求不僅僅會成為自我的枷鎖,對別人來說無疑是一座監牢。完美主義者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反省,最終隻會使自己置身於不斷的害怕和失望中。然而,保持不完美,會使我們的周遭事物更容易處理,更充滿溫情。有時候,我們是可以犯錯和小小的脆弱一下的,其實所有的人都一樣,我們都不可能完美。

完美主義者,總是集自悲、敏感、自戀、自虐、虐他等性格弱點於一身。自己活得累,也讓別人累。把“完美”當做一種理想,別當成現實生活中的對己對人的標準。人無完人,讓自己活得輕鬆、自信、豁達一些,生活的氛圍也會隨之改變。

適時修正你的目標

當你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鑽進擁擠的地鐵,看著夜幕裏的星星沉默發呆時,你可曾想過什麼是成功?自己現在算是成功嗎?或者自己努力了這麼久,為什麼還是摸不到成功的邊緣?其實在成功者的眼裏,成功就是事先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然後堅持去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而是不願意去做那些枯燥乏味的事情。美國演說家博恩·崔西曾說:“成功就等於目標,其他都是對它的解釋。”

哈佛大學有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各方麵都差不多的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有較模糊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標,隻有3%的人有清晰而長期的目標。25年的跟蹤結果顯示,那3%的人25年來都不曾更改過目標,他們朝著目標不懈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為了社會各界的頂尖人士。10%的人,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短期的目標不斷地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60%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似乎都沒什麼特別的成就。27%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25年來生活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常常報怨他人、報怨社會。

調查表明,目標對人生有著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就是一個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今天的生活狀態,不由我們今天決定,它是我們過去生活目標的結果。明天的生活狀態,也不由未來決定,它將是我們今天生活目標的結果。目標是行動的導航燈。

人生目標的確定往往是基於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這樣的環境和條件總在變化,對確定的目標也應該做出修改和更新,況且這樣的目標雖然寫出來了,但是並未篆刻在石頭上,它的存在隻是為你的前進提供一個架構,指示一個方向。

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上,現實對於我們而言總是千變萬化的,如果一個目標在將來所依據的現實條件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這時該怎麼辦呢?其實你並不用如何擔心,因為無論現實如何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實現目標的過程當中,當我們遇到種種沒有預測到的變化時,我們必須立即做出反應,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

從前有兩個人被派遣到同一個地方,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任務,那就是為當地打口水井。

甲用了最好的鑽機,最鋒利的鑽頭,找了個地方就開始鑽井。一個小時過去了,沒見有水出來,收起鑽機,換了個地方重新打,打了兩個小時也沒見出水。甲很惱火,埋怨地不好,沒有水,收拾工具換個地方重新來過……兩天過去了,甲打了幾十個鑽洞,深的深,淺的淺,但沒有一個出水的。

而乙沒有上來就用最好的工具,而是勘察分配給他的那片地方哪裏最適合打井。大概劃分了幾個區域後,他選擇了一個認為出水概率最大的地方,搭起了鑽井工作架開始作業。一個小時過去,乙沒有發現此地有出水的跡象。他開始分析失敗的原因,原來是鑽頭不對,這裏地層岩石較多,需要更換另一種鑽頭,而且由於前一個鑽頭與岩石的打磨,使鑽機的角度也產生了偏離。乙更換了專門應對岩層的鑽頭,調整了鑽探角度,繼續作業,又過了半個小時,仍未發現湧出水來。乙再次停下工作,找出工作的數據查找原因,經過分析原來是自己最初選擇位置時計算有偏差,忽視了幾個數據。他耐心地重新計算評估,更換新的打井位置。40分鍾後,水源源不斷地從底下湧出,乙成功地打出了水井。

現實中,如果我們的目標準確而有意義,那麼最影響我們實現目標的除了目標本身的有效性,就是方法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是我們實現目標的利器之一,將詳細周密的計劃與良好正確的方法相結合,並在操作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完善,才能讓我們更快地實現目標。這個方法包括了太多元素,有工具、有手段、有意誌,等等,從精神層麵到物質層麵。我們要堅定的一點是,隻要目標不錯,發現方法上的問題及時地加以調整,我們就一定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地躍進。

修正目標的基本法則:

1.修正計劃,而不是更改目標

如果更改目標成為習慣,那麼這個習慣很可能讓我們一事無成。目標一旦確立,絕不可以輕易更改,尤其是終端目標。英國人有句諺語:“目標刻在水泥上,計劃寫在沙灘上。”因此,可以不斷修正的是達成目標的計劃,即過程目標。

2.修正目標的達成時間

一天不行,可以改成兩天,一年不行,可以改成兩年。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終將成功。

3. 修正目標的量

三思而後行,不要輕易地壓縮夢想,以適應殘酷的現實。應有的思維模式是,不惜一切努力,找尋新的方法改變現實,達成目標。

4.不要放棄目標

雖然屢戰屢敗,但仍然可以屢敗屢戰,對於成功者而言,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失敗,隻有暫時還沒達到的成功。隻要不服輸,失敗就絕不會成定局。

成功的人往往不會輕易改變目標,但是會改變達成目標的方法,反之,失敗的人常常會改變目標而不去尋找失敗的原因。改變目標與改變方法從表麵上看似乎無太大區別,但如果缺少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一味地改變初衷,隻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