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別人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大度的象征。
三、把握好交友的分寸和尺度
1.保持距離,親密有度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事發生,一些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最終還是散了,有的緣盡情了,有的則不歡而散。
雖然朋友失去了還可以再交,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為了避免失去朋友,不讓多年的友情隨風而散,有一個交友的原則值得考慮——好朋友也要保持距離!
這話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好朋友,那為何還要保持距離?這樣不就彼此疏遠、缺乏誠意了嗎?而現實中很多人友情消散,問題就恰恰出在這種形影不離上。
人為什麼會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就是因為被彼此的氣質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為好朋友,這個現象無論是在同性還是異性之間都一樣。但兩個人不管相互之間的吸引力有多大,他們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彼此所處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再怎麼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沒有差異那就是兩個同一體,就不存在彼此之間的吸引力了。正如一對處於“蜜月期”的新婚男女一樣,當兩人的蜜月期一過,便不可避免地觸碰彼此的差異和缺點,並且這種差異表現得越來越多。結婚之前,他們一直在求同,眼裏看到的總是對方的優點,而經過一個階段後,求同的動力變小,差異就顯露出來。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直至最後要求對方,而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挑剔、批評,然後人離情散。
密友之間交往的藝術與夫妻之間相處的藝術有共同之處,所以,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與其因為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適度保持距離,以免碰撞,而且還能增進對方的感情。
所謂“保持距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過於親密,一天到晚形影不離。也就是說,心靈應貼近,但形體應該保持距離。
“保持距離”能使雙方產生一種“禮”,有了這種“禮”,就會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產生矛盾。但運用這一技巧時,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如果距離過大,就會使雙方疏遠。尤其是現代社會,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奔波,實在擠不出時間,這樣很容易忘了對方,因此一對好朋友也要經常打個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碰麵吃吃飯,聊一聊,否則就會從好朋友變成一般的朋友,最後變成隻是熟人罷了,兩人的友情等級會逐漸遞減!
與同事相處也是如此,太遠了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讓別人說閑話,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誤解,認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說,若即若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才是最難得和最理想的。
2.學會拒絕
拒絕朋友可能很難開口,但要清楚對方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你則不能礙於情麵,要明確幹脆地拒絕。隻要拒絕得有道理,誰也沒有理由指責你。而如果自己答應的事情卻做不到,便會讓人反感。
我們在拒絕朋友時要講究技巧,要讓對方較易接受。
以下是拒絕朋友時幾個需要注意的方麵:
(1)間接拒絕。能直截了當地說“不”當然是再好不過了,可是話到嘴邊卻很難開口,擔心這樣做會使對方感到難堪,甚至會傷害彼此的感情,從而失去了朋友。如果我們拒絕朋友時,從對方的立場出發,闡明自己的觀點,就會使對方自然而然地接受拒絕了。比如你的朋友約你去遊泳而你當時不想去,你可以對他說:“你看你的感冒剛剛好,身體挺虛的,遊泳對你身體不好,等以後再說吧!”他聽了你的話,一定十分高興,當然不會再提去遊泳的事了。
(2)變向說“不”。當朋友向你提出某種要求時,不必正麵拒絕,而是巧妙地把對方的話題引向別處,使對方不自覺地淡忘原來的要求,從而達到你的目的。這種轉移話題的方式,十分奏效。
(3)以禮相待。拒絕朋友時,也要有禮貌。任何人都不願意接受他人的拒絕,因為那會使人感到失望和痛苦。因此在拒絕朋友時,要表現出你的歉意,多給朋友以安慰,多說幾個“對不起”、“請原諒”、“不好意思”、“您別生氣”之類的話。一個懂得拒絕的人,對人都會以禮相待。
(4)語氣緩和。拒絕的話,沒有人願意聽,但又不能不說。不同的說話語氣,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對不起”三個字,如果你用謙恭的語氣說出來,別人聽了心裏就舒服;若是用生硬、冷淡的語氣表達出來,會使人反感、不痛快,無法接受,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有可能影響到彼此的感情,引發不必要的矛盾與衝突。所以,在拒絕朋友時,盡量不要用粗暴生硬的語氣,應該用和緩的語氣把拒絕的理由表達出來,對方考慮到你的難處,通常會接受你的拒絕的。
3.識別假仁假義之徒
朋友有時會成為你最危險的敵人,在你以其為友、放鬆戒備的時候,對方卻已經早早為你設下了欺騙的圈套。
幫你租門麵的朋友也許在當過手錢的房東;借你資金的朋友也許要收你高利貸;幫你介紹生意的朋友也許要狠狠殺你一筆回扣……當然,並非所有的朋友都是假仁假義之徒,隻要你細心觀察,仔細體會,就能剔除朋友中的“假冒偽劣產品”,找到你真正的朋友。
四、交友勿入雷區
1.忌暗箭傷人
(1)兩個理由足以阻止你暗箭傷人
第一,那些話聽起來很可怕,而且讓人對你的印象不好。在背後暗箭傷人,除了透露出說話者本身好批評的特質,並不能顯示出他所談論的人有何真實麵目。
第二,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除了會讓你看起來心腸惡毒、像個壞人之外,最重要的是還會替你惹來許多麻煩,造成壓力,使你產生不好的情緒。你或許可以暫時一吐胸中鬱悶,但接下來的幾天,甚至更久,你都得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2)暗箭傷人也會製造焦慮
說別人壞話的人,在說話時會盡量壓低聲音,因為他不想讓人聽見。如果他用帶著敬意的口吻,說些別人的好話,豈不比較容易,也輕鬆得多?當你這麼做,你不會擔心別人聽到你說的話,也不用怕別人將你說的話傳出去——甚至希望傳到那個你正在誇獎的人耳中。
另外,如果你在別人背後說閑話,聽你說話的人會對你失去敬意與信任感。記住,你的談話對象大多數是朋友或同事。而你必須要明白,即使他們對你說的話表示出興趣,即便他們也說了些壞話,但他們心裏還是會認為你是個喜歡暗箭傷人的人。他們一定會問自己:“如果他有機會,會不會在別人背後說我的壞話呢?”他們肯定知道答案,那就是“一定會說”。
2.忌輕易得罪人
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人活在社會上,不管日常生活、上班,還是經營自己的事業,都會和別人產生一種互動關係。換句話說,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的,即便是流落荒島的魯賓遜也都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夥伴,更何況身處這一競爭激烈、人際往來頻繁的我們?因此,“得罪人”是一種縮小自己生存空間的行為。
我們之所以不能輕易得罪人,至少有以下幾個理由:
(1)得罪同行,就為自己堵住了一條路。當然,你也許會想,還不至於得罪了幾個人就無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雖然很大,但有時就是顯得很小,連走在路上都會仇人相見,更何況同行?同行有同行的交往圈子,彼此碰麵的機會更大,得罪同行,那多尷尬!而且多麼不利!本來你可以和他合作獲利,卻因得罪他而失去機會,這多可惜!
(2)得罪一個小人,就為自己埋下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得罪君子了不起大家不講話,各幹各的;但要是得罪小人可就沒完沒了了。他不采取報複行為,也要在背後對你造謠中傷,你有理也會變成無理,多不值得!
這裏之所以強調“不輕易”得罪人,當然也是有道理的。當事有不可忍時,當正義公理不能伸張時,還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則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這種雷霆之怒有時會得罪人,固然有可能為自己堵住一條去路,但也有可能開出更多的康莊大道。
所以,當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時,請勿輕易動怒。此外,也切記不要氣焰囂張、盛氣淩人,這種隻有自己而沒有別人的態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最重要的一點是,得罪人會變成一種習慣,老是壓不下怒氣,改不了個性,便會說“反正我就是這樣”,那就條條是路,條條不通了。
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道。反過來說,多得罪一個人就少一條路!
3.忌抱怨他人
現代人都生活在一種很大的壓力之中,有些時候,遇到不順心的事,抱怨一下,好像能得到一種緩解,並且有益於身體健康。但每回都抱怨,便讓人不耐煩了。
一般的抱怨有三種:一種是工作上的抱怨,如抱怨上司不公平、待遇不佳、工作太多、同事不合作等等;另一種是生活上的抱怨,如抱怨物價太高、小孩不乖、身體不好等等;還有一種是對社會的抱怨,總是憤世嫉俗,對不公平之事極度不滿。
人都有一股正義與剛毅之氣,有一種自尊之需,因此難免不對周圍的不平之事發泄自己心中的情緒,但你也要明白下麵的道理:
(1)別人沒有聽你抱怨的義務,你的抱怨如果與聽者毫無關係,會讓對方不耐煩,如果你經常抱怨,下次他看見你便會躲得遠遠的。
(2)如果你抱怨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而且天天抱怨,那就會給人一種“無能之輩”的印象。一個能幹之人如果因為愛抱怨而被人當做“無能”,那不是很冤枉嗎?
(3)如果你時常抱怨別人,那麼你會被認為是個不合群、人際關係有問題的人,否則為什麼別人不抱怨?
(4)對工作的抱怨如果言過其實或無中生有,那麼不僅聽的人不同情你,反而會抵製你,連上司也會對你表示反感。
(5)抱怨也會使自己的情緒惡化,看什麼都不順眼,使自己陷入一種無法釋懷的情境之中。
(6)經常抱怨也會變成一種習慣,遇到壓力或不如意之事,便先抱怨一番,這是最可怕的事。
(7)抱怨也會影響其他人的情緒,讓不明真相的人心理產生波動,這會破壞工作場所的氣氛,而這種行為也必將受到指責。
因此,抱怨決不是好事,它不會帶來多少正麵的效應。與其整日抱怨,不如想辦法解決問題。非抱怨不可,則找好朋友說一說即可,但也不能時常為之。至於上班族,若真的要抱怨,必須有事實根據,而且必須是有目的的抱怨(如讓上司了解你工作分工的不合理),次數也要盡量的少。
時常抱怨,別人就會遠離你!
4.忌玩笑開過度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類似這樣的情形:原來一對很好的朋友,可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玩笑,弄得雙方麵紅耳赤,大打出手,最後互不往來。
其實,朋友熟了,彼此開開玩笑,也無傷大雅,但用詞一定不要過於激烈而直接,以免讓人受不了。
當然,人沒有必要每天正經八百,不苟言笑,因為這樣反而會拉遠你和別人之間的距離,有時開開玩笑,不僅讓自己輕鬆一下,而且也給他人送去一點快意,還能增進彼此間的感情。但開玩笑之前,應有些認識:
(1)再豁達隨和的人也有自尊心,你若開了不得體的玩笑,就算他不發作,也會記在心裏。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這點你必須承認,更何況有人天生敏感,容易受傷,你認為好玩的,他不一定認為好玩。也就是說,開玩笑要看人。
(2)喜歡開玩笑或嘲弄別人的人常不知不覺就過了頭,因此在開玩笑之前應先三思,以免出口傷人。總之,涉及人身的、有批評味道的和與敏感問題及隱私問題有關的玩笑要少開,寧可不幽默,也不要讓人不愉快,如果硬要“幽默”,不如“幽默”一下自己。
5.忌“濫”交朋友
人,不能沒有朋友,沒有朋友的日子是難過的。但是,芸芸眾生誰為友,需要慎重選擇。
一個人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對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學識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賢則聰,近愚則聵”。古代名人很重視對朋友的選擇。品德高尚的人,曆來受人推崇,也是人們願意結交的對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卻常常被人所鄙視,極少有人願與之結交,當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朋友”。實際上,每個人不管自覺或不自覺,他們交朋友總是有所選擇,他擇友也總是有自己的標準的。明代學者蘇竣把朋友分為“畏友、密友、昵友、賊友”四類,如此劃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幫助並患難與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趁人之危的昵友、賊友,口是心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有利則來,無利則去,則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結交的。
都說朋友誌同道合,情趣相投,這可以作為擇友的一個標準。誌向不同,情趣有變,友誼不可能長久,早晚會分道揚鑣。人類普遍存在著一種“趨同”的心理現象。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說明了這個現象,心理學家讓十幾個素不相識的人呆在一間屋裏,不與外界交往,隻讓這些人相處。幾天後發現,有共同愛好和追求的人大都成了朋友,而沒有共同愛好和追求的人則形同路人。
選擇朋友要選品德高尚、心胸寬廣者為宜。墨子把擇友比作染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也。”也許你說自己“抗腐性”強,那為什麼不“擇善而從之”,反而自討苦吃呢?與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感染上他的氣質,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對朋友也不能求全責備,自己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朋友又是雙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與比自己有學問的人為友,那麼到頭來隻能是誰也沒有朋友。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朋友相交貴在有所裨益,有所予而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交友擇友之道,我們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為其所拘束。擇友的標準各有不同,也應該從個人實際出發,慎重選擇。朋友可廣交,但不可濫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