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靈:洞察世界的棱鏡(1 / 3)

我們無法把握世界,卻可以體驗世界,珍視自我。“深入心靈迷宮的最深處,體會真、善、美帶給自己內心的豐富圓滿。”這句話應當成為一個有追求、有理性,而又至情至性的人的座右銘。一、我想我是“海”

1.釋放心靈,迎接“新”的呼喚

人生的勁敵是自己,你說自己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

聽說馬戲團是這樣訓練大象的:

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把它綁在一根大的木柱上,好動的小象一開始會想掙脫木柱,掙紮了許多次,小象發現自己無法掙脫那根木柱。

這時候,給小象換一根比較小的木柱,但仍然是它無法掙脫的。

再過一陣子,又給小象換一根更小的卻依然無法掙脫的木柱。

久而久之,在小象的思維裏,它會自己下一個結論:“凡是木柱形狀的東西,都是我不能掙脫的。”

當這一思維形成之後,即使用一根最小的木柱係住它,小象也不會想去掙脫,它想要獲得自由的渴望已失去了。就這樣,即使長成大象它也不會掙脫小木棒跑走。

如果我們的心靈接受了“難以掙脫”的結論,那麼希望將永遠不再出現。

要時刻跟隨生活中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個性。有些人總以為自己的個性不可改變,除了保守和愚昧,剩下的還是保守和愚昧。隻有讓心門打開,讓“新”的呼喚走進來,才能有新的生活。

2.打開心靈,天高地遠

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有大度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則。

呂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三次任宰相,他不喜歡把人家的過失記在心裏。他剛任宰相不久,上朝時,有一個官員在簾子後麵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了過去。好多人都為他忿忿不平,要求查問這個人的名字和擔任的是什麼官職,呂蒙正急忙阻止了他們。退朝以後,大臣們心情還是平靜不下來,後悔當時沒有及時查問清楚。呂蒙正卻對他們說:“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一輩子就忘不掉。我寧可不知道,不去查問他,這對我又有什麼損失呢?”在場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恢弘氣度。

為人刻薄、斤斤計較、有仇必報,其結果必將使自己成為失道寡助的小人。隻要敞開心靈,就會發現,還有另一片陽光燦爛的天地,之前的小煩惱就會拋諸於腦後了。

3.淨化心靈,完善自我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私地幫助別人,滿足別人的願望是自己心靈的最大安慰。

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品格都會起作用,要麼是你的寶庫,要麼是你前行的絆腳石。

私生活不檢點也好,工作、事業上用一些陰謀詭計也好,不誠實守信欺騙他人也好……這些好像都隻是道德領域中的事情,既不犯法,又不影響工作,有時候還能更容易地達到目的,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公道自在人心,品格、道德是公眾衡量一個人的永久標準。一個立身嚴謹、道德高尚的人即使不能成就非凡事業,也不至於完全失敗,因為大家會信任他、幫助他;相反,一個人格墮落、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也許有很高的能力,能取得一時的勝利,但卻不會成就大事業,不會贏得人們長久的敬意。

可以這麼說,品格道德也許不是一個人的直接生產力,但卻是無形的資產和財富,也許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生活中大家經常看到兩類人:一類人大家都樂於與之交往合作,無論他們眼下是春風得意還是仍在苦苦奮鬥,因為他們身上有被大家所認同的一些美德。同他們在一起,放心,安全,不會受到傷害和欺騙。大家說:他們的路會越走越寬。還有一類人,占盡了小便宜、大便宜,耍了很多小聰明、小手腕,也許已然聚斂了錢財或攫取了權勢,但大家提起他們來,卻多有非議,也不敢輕易與之交往合作。如此,何不潔身自好呢?二、塑造良好的心靈

1.恪守諾言

為人處世,恪守諾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歡迎的人,常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把他們的優秀品質展現在人們麵前,其中最顯著的便是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有守信、遵約的美德。

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十分注重講信用,守信義。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表達了自己堅守信用的處世態度和內在品格。因此,言必行,行必果。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兩年後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範式怎會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一千多裏路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寬慰寬慰兒子而已。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為後人傳為佳話。

在現實生活中講信用、守信義,是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己的尊重。

在社會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動幫助朋友辦點事,這種精神當然是可貴的。但是,辦事要量力而行,說話要注意掌握分寸。因為,諾言的能否兌現不僅有個自身努力程度的問題,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辦到的事,後來由於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這種情況是有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朋友麵前,不要輕率地許諾。有的事,明知辦不到,就應向朋友說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達理的,是會諒解的,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在朋友麵前逞能,輕率許諾。這樣,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反而會因此失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