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 寓言
一隻狼吃飽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覺,另兩隻狼氣喘籲籲地從它身邊經過。這使它十分驚奇:“你們為什麼沒命地奔跑呢?”
一隻狼說:“聽說獅子來了。”
“獅子是我們的朋友,有什麼可怕的呢?”躺著的狼說道。
“聽說獅子跑得很快!”另一隻狼回答道。
“跑得快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呢,追一隻羚羊用不了多大力氣!”那隻狼還要說什麼,它卻不耐煩地擺了擺手說:“行了行了,你去跑你的,我要睡覺了。”
兩隻狼搖了搖頭就走了,它卻繼續睡它的大覺。
後來,獅子真的來了,隻來了一隻,然而由於獅子的到來,整個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變得極快。這隻狼不再那麼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餓死了。死時它不住地抱怨,是獅子破壞了它寧靜的生活。
⊙ 靜思語
競爭無處不在,誰都不能排除自己每天麵臨的各種各樣的威脅和挑戰。惟有不斷銳意進取,隨時居安思危,才是真正生存之道。
事物的法則,永遠是用進廢退。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動物如此,人類又何嚐不是如此。一個人要想在異常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被淘汰,便應該有生存的危機感,這樣,就可以未雨綢繆,主動出擊,多一點生存的技巧和本領,對未來就多幾分機會和把握。何況競爭原本對自己就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優點可以通過與另一個物種的競爭和較量得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自然也就相應地有所加強了。
【應當講求實質】
⊙ 寓言
有個人想去捕魚,但他根本不懂捕魚的訣竅。
他坐在海邊的一塊石頭上,開始吹起喇叭來。他越吹越起勁,越吹聲音越大。他以為魚聽到喇叭聲會遊過來,跑到他的魚網裏。
可是後來他發現,這一切全是白費勁。他氣憤地扔掉了喇叭,把魚網撒在海裏也不管了。過了一會,他把網收起來準備回家了。但不料這時卻發現網裏帶上來不少魚,還歡蹦亂跳呢!
於是他對魚兒們說:“剛才我為你們吹喇叭伴奏時,你們既不上網也不舞蹈;現在我不吹喇叭了,你們卻全來了。”
⊙ 靜思語
故事中的人不懂捕魚決竅,卻在捕魚的形式上大張旗鼓,白費那麼多力氣,能捕到魚,實屬偶然中的偶然。
任何一種行當都有它自身的規律,自身的特點,自身的知識。當人們要去從事某項事業時,就應當注重這項事業的實質,也就是說要精通該行業的知識,熟悉它的規律,掌握該行業的技能和方法,而不能求其皮棄其裏,大張旗鼓,極盡浮華之能事,否則做起事來不僅於事無絲毫補益,而且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獲。
【不要高估自己】
⊙ 寓言
獅子闖進農夫家裏,農夫想捉住它,就把院門關上了。
獅子出不去,先咬死一些羊,然後又衝著牛撲過去。農夫擔心自身難保,才把院門打開。獅子走了,妻子見丈夫唉聲歎氣,就說:“你這才是活該!當初你見到它就該遠離它,怎麼還把它關起來?”
⊙ 靜思語
獅子闖進農夫家裏,農夫的貪婪戰勝了理智,把院門關上想捉住獅子,獅子出不去,先咬死了農夫院裏的羊,又朝著牛撲過去。農夫眼見獅子凶猛殘忍而束手無策,才發現自己高估了自己,於是打開院門,把獅子放了出去。結果不僅沒有捉到獅子,還損失了自己的牛和羊,甚而給自己的生命也造成了危險。
古人講,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因為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為人處事自然一帆風順。一個能正確估計對手實力的人,不貪功,不冒進,從容不迫與對手交鋒,不僅會使自己所辦之事事半而功倍,同時還能贏得對方的尊重。
而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則常會因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做出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甚至把自己逼入困境,就像故事中的農夫一樣可笑和可憐。
因此,自知不僅是一個人可貴的品質更是其成事的法則。
【要一心一意】
⊙ 寓言
從前有個棋壇高手叫奕秋。他教兩個學生,一個全神貫注,一心一意聽奕秋的講解;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那裏聽講,但他思想老開小差,想天鵝就要飛來了,想怎麼拿弓箭去射它。因此,他的學習成績總不如人家。
是這個人的智力不如人家嗎?不是,因為學習任何知識,都必須專心致誌,刻苦用功。三心二意是任何知識也學不好的。
⊙ 靜思語
這裏說的是學下棋。其實無論你學什麼,或幹什麼,都必須一心一意,而不能三心二意。
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人腦接受外界事物,隻能有一個興奮點,或一個主要興奮點。你違反這個客觀規律,硬要大腦在一個時間裏,同時接受幾個興奮點,那麼這些興奮點哪一個也無法形成中心,學的東西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印象,更不用說記住它們,理解它們,學會它們。這也就是不能一腦二用的道理。
做事也一樣。你正辦理著這件事,突然又想起另外一件事,思想一拐彎,注意一分散,眼前這件事辦砸了,另外那件事卻還在半空懸著。
因此,我們為人處事,最基礎的成功秘訣其實就是一心一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辦法】
⊙ 寓言
戰國時,有個叫自圭的人。一天,他得意洋洋地對孟子說:“我治理洪水的本領和成就,超過了古代的大禹。”
孟子說:“你完完全全的錯了。當年大禹治水,是依照水流的規律,從高向低,采用疏通的辦法,最終把洪水引導到大海裏去,因而是以四海為存水的溝壑;如今你的做法恰恰相反,是把洪水導向鄰國,把周圍的鄰國當作存水的溝壑。水一旦蓄滿鄰國,堵塞倒流,洪水就會四處泛濫成災,殃及千百人生命。你這種方法,凡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都會反對的。所以,你完完全全的錯了。”
自圭聽了,啞口無言。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 靜思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和辦法。
故事裏的自圭在治理洪水方麵,采取的是以鄰為壑,把洪水引向鄰國鄰地。這種辦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而大禹治水,采取的是疏通河道、按照水向低處流的規律,把洪水引向大海。這種辦法既治理了當地麵臨的洪水,又不影響鄰國鄰地的人民。這是一種明智的辦法。
那麼為什麼同一件事,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做法呢?我們知道,事是人做的。由於人的思想、經驗、立場、觀點等等因素不同,勢必要影響到他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自圭采取的辦法帶有明顯的自私性,隻要自己當地問題解決了,就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因而是不可取的。
而大禹則從問題的根本上想辦法,他的思想代表著仁義、科學等積極因素,符合自然發展的要求,是值得人們敬仰和學習的。
【工作搭檔很重要】
⊙ 寓言
從前有一個泥瓦匠,他在幹活時,有一滴白灰漿飛到他的鼻子尖上。那滴白灰漿很小很薄,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他便叫來他的搭擋,一個名叫匠石的木匠,用斧頭砍去他鼻尖上的白灰漿。
匠石揮起一柄鋒利的大斧,大吼一聲,對泥瓦匠的鼻子尖閃電般地劈了過去,寒光閃過,那很小很薄的白灰漿全被削盡,而鼻子尖卻毫無損傷。泥瓦匠穩穩當當地站著,麵不改色。周圍的人無不感到驚訝!
宋元君聽說天下竟有這般絕技,立即派人把匠石召去,要他現場表演一番。匠石說:“不錯,我的確曾用斧頭削去了泥匠鼻尖上的白灰,不過現在不行了。因為我那位鼻子尖上沾白灰的搭檔已經去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的搭檔啦。所以我再也無法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