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21)(1 / 1)

張恨水本不滿母親包辦婚姻,但他不忍拒絕母親,隻能同意。轉眼到了成親之日,張府上下,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張恨水像木偶一樣穿上了新衣,與新人拜了堂。等進入洞房,秤杆子挑開紅頭蓋,張恨水才發現,眼前的新娘相貌平平,身材矮胖,與母親口中的女子大相徑庭,他大受屈辱,後來寫下了小說《青衫淚》。但為了母親,他勉強接受了徐大毛。

婚後,張恨水的妹妹其範為大嫂更名徐文淑,並教她讀書習字。徐文淑曾產下一女,但不幸夭折。

結婚不到半年,張恨水便出外謀事。及至1926年,徐文淑隨全家遷居北平時,張恨水已經娶了胡秋霞,並有了一個女兒。徐文淑沒有怨言,和胡秋霞相處融洽。

張恨水的母親心疼兒媳,總希望徐文淑能有個孩子,老有所依。1927年,徐又生下一子,不幸夭折。從此,徐文淑認為是自己苦命,基本過著單身生活。1928年,胡秋霞生下兒子張小水,下地不哭,是徐文淑抱在懷裏救活的。從此,徐視張小水如同己出,而張恨水的孩子們都叫徐“大媽”。

抗戰爆發後,張恨水將徐文淑與胡秋霞安頓在安徽老家。1946年,胡秋霞與子女返回北平,徐文淑獨自留在潛山照顧婆母,張恨水給她購置了土地、房屋。到土改時,徐因為有地,被劃成地主,隻能離開潛山縣,住在安慶市的一座小樓裏,深居簡出。張每月給她彙寄50元生活費,徐常開心地對人說:“我嫁了個搖錢樹呢。”1955年,張恨水曾去看望她。

1958年10月的一天,徐文淑上街去給張小水寄信時中風,跌倒在地。路人過來攙她,她指指腰兜。人們從兜裏的信上找到了她家的地址,並把她送入醫院,不久。她便與世長辭。臨終前,她留下遺言,將兩枚金戒指分別送給胡秋霞和周南,以作紀念。

1919年,張恨水到北京後,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生活很是辛苦。當時張已經三十歲,客居北京,舉目無親,內心非常苦悶。

一次,張恨水到“貧民習藝所”(一個救濟院性質的慈善機構)去采訪,那裏收容了許多無家可歸的小女孩。女孩大了,院方還負責為她們介紹婆家。院方把女孩們的照片掛在辦公室裏,在許多照片裏,張恨水選中了一個女孩,交了一筆押金和自己的照片,等著院方通知。當時一個商人也看中了這個女孩,也交了押金和照片,在兩張照片中,女孩選擇了張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