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23)(1 / 1)

抗戰勝利後,張恨水將胡秋霞母子接到北平,剛開始住在張恨水單位的宿舍裏。1948年,她生下女兒張正後,為了更好地照顧胡秋霞,張恨水將她接回了家,和周南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次年,張腦溢血,還在哺乳中的胡秋霞與家人輪流照顧丈夫。等張病好一些,她就搬到別處居住。張恨水每月來看他們,來了便樂嗬嗬地帶著他們上小館子。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胡秋霞省下糧食給兒孫吃,自己卻常常餓得浮腫。她去張恨水和周南的住處串門,總是帶上一些吃的,生怕自己去吃飯使得他們不夠吃而為難。

周南病逝後,胡秋霞和張恨水也沒有一起生活。她常常去探望張恨水,到張恨水離世前,次數明顯增多。

晚年的胡秋霞雖然有兒孫相伴,但寂寞依舊,苦酒伴隨了她整個後半生。她指著嫋嫋的檀香清煙對女兒說:“那就是我的伴……”1983年,胡秋霞也告別人間。

1931年,張恨水與北平春明女中學生周淑雲結婚,婚後,他根據《詩經?國風》第一章“周南”二字,為周淑雲改名“周南”。

周淑雲祖籍雲南,出身於一個破落官僚家庭。父親早故,隻有母親和一個弱智弟弟。因此,她成了母親唯一的希望。這身世與張恨水《啼笑因緣》中沈鳳喜較相似。而她正是看了《啼笑因緣》,開始傾慕張恨水的才華。

張、周二人相遇是在春明女中的一次賑災遊園會上,組織者在這次遊園會中安排了一場京劇演出,演出的劇目是傳統名劇《玉堂春》中的《女起解》一折,張恨水被邀請出演押差崇公道這一角色。而扮演蘇三的就是周淑雲。兩人一見鍾情,周淑雲明確表示自己不在乎名份和地位。很快,17歲的周淑雲以“外室”的身份同36歲的張恨水結合。

婚後,張恨水教周南讀唐詩、學繪畫、練書法,不時來段京腔對唱,其樂融融。周南的到來,給張恨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張恨水享受到了追慕已久的琴瑟相和、紅袖添香的家庭溫馨。當年,周南生下了一個白胖小子,取名張二水。

張恨水和周南的結合終於讓張恨水得享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周南不敢獨自過馬路,張恨水就雇人力車拉她橫穿馬路;周南偶爾貪小便宜買布,卻怎麼也看不出是占了便宜;周南錯將公雞當成母雞買回家……這些偶爾出現的小插曲,在張恨水的眼中都成了周南的嬌憨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