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麵對消極對抗
有時候,采訪訪談的話題直接涉及被采訪人的利益,尤其是一些批評性采訪訪談報道,大多都會招來消極對抗。
這類采訪訪談對象對采訪訪談是一種冷淡生硬、抵製對抗的態度。他們往往尋找各種借口與托詞,不願接待記者回避主持人。對記者主持人提出的問題,不是沉默不語、拒不回答,就是支支吾吾,把話題岔開,既使迫不得已即使迫不得已,不得不說,也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地說點無關緊要的情況,回避要害性的問題。有的談起來一味強調客觀,推卸自己的責任;有的談得真假難辨,企圖混淆是非,把水攪渾;有的裝出一副可憐相,甚至流出幾滴眼淚;有的又蠻不講理,氣勢洶洶,甚至破口大罵,拳腳揮舞……
他們有的是已經犯了錯誤,但沒有正確認識。有人要采訪訪談,他以為是跟他“過不去”。他不是拒絕采訪,就是在記者主持人麵前耍態度,甚至阻撓、設置障礙。有的雖然對錯誤有一定的認識,但也往往擔心“問題曝光”後,自己會“丟麵子”,在社會上“抬不起頭”;或害怕產品沒有市場,害怕追查責任;有的雖然采訪訪談的事實不直接涉及自己的利益,但是由於涉及到自己所在單位但是由於涉及自己所在單位、自己的領導、同事、朋友、親戚的利益,也會顧慮重重。
應當看到,雖然記者采訪主持人訪談的事實對采訪訪談對象來說是不利的,記者主持人與對方在這個問題方麵的立場、觀點、利益有不一致的一麵,但是,就基本的立場、觀點、利益來說,雙方又是一致的。雙方這種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係,既為訪談采訪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給采訪訪談造成了較大的障礙。還有在采訪訪談活動中,雙方一致的關係是潛在的、間接起作用的因素,而不一致的關係又是現實的、直接起作用的因素。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的態度形成之後,雖然比較持久,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從方向與強度方麵發生變化,從而形成新的態度。因此,麵對這類心理複雜的采訪對象,應該有更多的心理上的準備,同時,也要更多地從心理上去下功夫也要更多地從心理上去下工夫。
有位廣播記者,1986年春天到河北省衡水汽車站進行一個批評性報道,即這個車站服務人員與乘客打架事件。這個事件已經過去了,記者要靠當事人提供情況和材料。顯然,要讓參與打架的人說出自己的錯誤,然後在廣播中公開批評他們,是相當困難的。
這位記者首先以旅客的身份,到汽車站了解車站工作人員的服務特點和服務狀況,心中有了個底。記者對車站領導和參與打架的服務人員說:
汽車站被稱為“旅客之家”,乘客離不開服務人員的幫助,服務員應該受到人們的尊敬。不論刮風下雨,服務人員每天早晨五六點鍾就得到崗,尤其是有小孩和擔負主要家務的女同誌(被采訪者有14人是年輕的女服務員),因為天天上早班不能料理家務和照管孩子,往往要增加丈夫和家裏其他人的負擔,你們的工作是辛苦的。服務員和乘客發生矛盾,多數是在乘客多、秩序難以維持、個別乘客不能遵守車站紀律,服務員又缺乏耐心的情況下發生的。如果服務人員能設身處地為乘客著想,體諒他們旅途中的困難和心情,很多糾紛就可以避免。現在問題發生了,我們就應該找出工作中的差距,挖出思想根源,做乘客歡迎的服務員。
汽車站領導和服務人員聽了這番話,無形中就消除了對立情緒。他們說,你知道我們工作中的疾苦,了解我們的難處,理解我們的心情,能正確對待我們,我們一定要認真檢查存在的問題,努力改正。
由於記者和采訪對象溝通了思想,問題就不難解決。車站領導非常支持記者的采訪,參與打架的服務員也很痛快地講了打架經過,講了自己應承擔的責任。隻用半天時間,記者就把這一本來棘手的事件調查清楚了,並在當天晚上的新聞節目中發了消息。
2006年夏天中央電視台邀中國台灣、香港、澳門港澳台地區的電視媒體沿北京至拉薩的青藏鐵
路做專題報道,有一輯是張羽會同東森電視台名主持盧秀芳采訪青海塔爾寺一位
16歲的小活佛,起初盧秀芳因為對活佛實在陌生而提問了一些籠統概況的問題,小活佛實在不知如何作答,此時小活佛的表現顯得有些冷漠。這時張羽立刻跟上一個十分具體的問題“解圍”,而盧秀芳也配合默契十分敏捷而巧妙地變換提問策略,使采訪談話能夠順暢愉快地進行下去。例如下麵幾個談話片斷——
盧秀芳:您對外麵的世界怎麼看?
張羽:看電視嗎,每天?
活佛:不看。
張羽:電視也不讓看。 ·
活佛:不看,就是主要學習。
盧秀芳:比方說對於一些流行歌曲,(中國)台灣的歌曲你聽過嗎?
活佛:沒有。
……
盧秀芳:活佛,你有沒有感覺你跟其他人的不同啊?有感覺嗎?
活佛:我自己沒有感覺。
張羽:你自己沒有感覺,那會不會現在經過你的學習,你感覺跟別人是不同的?
活佛:沒有,我自己就是跟平常人一樣吧,學經啊。
張羽:你每天的功課這麼緊,玩的時間很少,像您這麼一個年紀,在城市裏的孩子,他們可能是上學,有同伴娛樂,來享受最先進的時尚,你羨慕不羨慕他
們?
活佛:我已經習慣了,沒有。
盧秀芳: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沒有被選為活佛的話,現在的你是什麼生活?
活佛:我們家裏是農村嘛,我不當活佛,咋說呢,就沒有這樣的幸福啊,就這樣想過。
盧秀芳:覺得現在比較幸福?
活佛:對。
盧秀芳:像我們都是一般人,俗人,凡人,都有很多的痛苦,你有沒有體會到痛苦的感覺?
活佛:有啊。
盧秀芳:比方說,什麼事情讓你痛苦?
活佛:挨打的時候,挨打的時候就痛苦啊。(指前麵談到的讀經讀錯了要挨師師傅
傅的打。)
盧秀芳:那時候您哭嗎?
活佛:打的時候當然哭了。
在上述采訪中,采訪對象由於在精神生活及日常起居離普通人十分遙遠,在起初的對話中因為陌生也顯得冷漠,但是主持人運用自身的親和力及時改變提問策略,創造了友好、好奇、平和的談話氛圍中,令我們感受到了一次真實、有趣的談話。毫無這比預先排練、缺乏生氣的采訪要來得有味道。
廣東電視台青年女記者周曉瑾,1990年在拍《青少年犯罪警示錄》時,先後采訪過100多名死囚。她往往用一種悲憫的眼神凝視著對方的臉,平和地提問,雙手緊握著話筒。21歲的劉伊平貪汙300多萬元,就要被宣判死刑。她伏在周曉瑾的肩頭淚流滿麵:“周姐,我好後悔……”兩年後,周曉瑾在采訪那個案情轟動全國的大貪汙犯原惠州市公安局長洪永林時,她挨著對方坐下,讓他講自己的“光榮曆史”。講著講著,洪永林觸動了心事,眼圈發紅,聲音顫抖。他對這個年齡還不及自己的黨齡長的女記者說:“千萬不要為錢去做虧心事,太不值得了!”
這兩名死刑犯的下場,完全是他們罪有應得。但是,周曉瑾能夠采錄到他們最後的懺悔,確實對社會做了一件好事。人們是多麼希望不再發生這樣的社會悲劇啊!
央視《新聞調查》曾播出一期《絳縣的經驗》,通過對當地農民、村於部的多方調查,揭穿了當時縣委一班人搞“農業科技示範縣”假典型的醜行,在采訪期間,他們作假的問題尚未徹底敗露,主持人董倩與主管此事的副縣長家穩穩也有一番對話,這位副縣長可能看董倩年輕,起初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言語中充滿傲慢,並企圖打發走這個記者:。
董倩董:您能不能具體地告訴我這個統計是怎麼做出來的?
家穩穩家:因為總共我們是八個鄉鎮就是幾十個村子,而且麵積就三千多畝,我們有包鄉鎮的幹部,有包項目的領導,沒有準確到像測量小麥產量那樣,因為也沒有必要把它弄那麼準確。
董倩董:不經過精確的統計,怎麼能夠知道種得好的有多少,種得不好的有多少?
家穩穩:因為我們熟悉農村工作的,基本上統計情況都能弄出來。像你吧,你肯定弄不出來,你就要靠一家一戶統計,算算、走訪戶調查。
董倩董:您覺得通過這幾種統計方法統計出來的數字可信、可靠嗎?
麵對副縣長的傲慢和拒絕,董倩並不予以計較,而是改變策略,連續發出一個一個綿裏藏針的問題,終於使這位官員的言語中暴露出混亂的邏輯:
董倩董:這兩天我們采訪聽到這樣一種說法:縣裏組織了很多參觀團。
家穩穩:縣裏麵沒有組織參觀團,是他們外邊聽到以後參觀來了。
董倩董:縣裏是在接待這些參觀團,帶領他們去這些科技示範點、科技示範園參觀什麼呢?
家穩穩:參觀新品種,參觀新技術。
董倩董:西紅柿、黃瓜、西葫蘆,這些蔬菜叫不叫新品種?
家穩穩:叫新品種。新品種不一定是昨天農科院研究出來的我們今天種就叫新品
種,隻要產量、質量符合市場需要,占有份額比較大的這就叫新品種。
……
董倩董:我不知道經過一年的示範縣的建設之後,怎麼理解示範的含義?
董倩董:無籽西瓜,當時縣委、縣政府的決定是一下子種植一萬畝,這能叫示範嗎?
家穩穩:……我跟你說的,示範和示範是兩個概念。
還應當看到,隨著微型錄音機錄音筆、無線話筒手機攝像頭和高倍率攝像機針孔攝像機的出現,這些又給采訪訪談增添了新的“武器”。隻要機靈果敢,善於周旋,就能采錄、拍攝到一些難以獲得的“鐵證”。
1993年3月,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台對街頭買賣假發票問題作了係列報道,播出後引起極其強烈的社會反響。下麵我們看看張勉之運用微型錄音機對一名女票販子的隱性采訪:
“你這兒是不是刻的假公章呀?”“你看我會刻章嗎?”“我回去報賬會不會惹出麻煩來呀?”“沒那事兒!人家出差的都買!”“啊?”“人家出差的都買!”“我聽你的口音好像……”“四川的。”“四川人怎麼可以拿出北京單位的發票來呀?”“有人能拿出來呀!我拿不出來人家能拿得出來。”“買的人多嗎?”“不多我吃什麼呀?”“你怎麼全塞在襪子裏邊?”“啊喲,你別那麼說!”“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說那麼多話!”“啊呀,你袖子裏麵、襪子裏麵全塞著呀?”“工商來了給我全沒收了,我不就賠錢了嗎?”“那就是因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沒收你幹嗎?”“你拿回去填了不就是國家的錢嘛。”“你看你這襪子裏麵、鞋子裏麵、褲子裏麵、袖子裏麵全塞著這玩藝兒。”“你不知道,真的假的他都不讓你賣。”屍我就害怕你這是假的。”“你別拿在手上。”“行,行,我裝在口袋裏麵。是真的嗎?”“你看人家戴眼鏡那個還比你靈氣,還比你聰明,人家都買了走了,買了好多次了,好多人出差都買,假的他還又來買?”“有沒有人家回去報不了來找你們麻煩的?”“沒有報不了啦!”“都報啦?”“對,賣5年啦!”“在這賣5年啦?”“對,賣5年啦!”“被抓進去過沒有啊?”“抓進去給我沒收了又放出來呀!拘留都不夠格,還給我判刑?別浪費我的時間,我一個人掙錢,供4個人,我兩個小孩兒。”“我就害怕你是假的我回去報不了。”“假的,剛才那人你都看見了的,他穿那麼漂亮,我都不認得他,他買了都走了。”“是不是你們的托兒呀?”“人家那麼漂亮,戴眼睛,還給我當托兒?”“有可能呀!”“人家出差的呀!”“說不準是你丈夫”。“啊呀!我丈夫在那邊,還沒過來呢!”“他也是賣票的嗎?”“對。”“賣發票?”“對。”“賣發票的人還不少哪?”“光東單就100多個,就這個地方就100多個賣發票的。”“別的地方也有賣的?”“西直門啊,前門哪,都有的。”
上麵是這組係列報道的第一篇《挖牆腳的人們》中的一段現場采訪的錄音。這個女票販子把張勉之當成外地來北京出差的,急不可待地想做成這筆“交易”。這組報道陸續播出後,北京新聞台接到大量的聽眾電話和來信。許多人稱讚記者的勇氣,鼓勵記者對此事進一步追蹤下去。有些人還提供進一步報道的線索。有人還寫信給電台台長,希望給記者記功授獎。有一位中年聽眾甚至打電話表示要把他自己的獎金拿出來獎給記者。後來,國家稅務總局專門致函北京台,特向電台和張勉之同誌表示感謝。
對於有些敏感的問題,嘉賓會避而不答,這就需要主持人調整提問題的方式,不斷追問。例如央視《對話》節目中的一期:
主持人(陳偉鴻):那麼在這幾周的時間當中,你一直和董事長在交換你的意見,你們兩人都是心平氣和地談嗎?有沒有爭吵過。
特裏耶:我覺得吵架這個詞用得過了,我們並沒有真的吵,但是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決策,是至關重要的。我不打算在這件事情上作任何的讓步,所以在我們的腦子裏這件事情非常清楚,在他的腦子裏也非常清楚,要麼我們就做出這樣的決策,要麼他就再找別人來經營這個公司,所以我們並沒有吵架,隻是強烈地
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主持人:我們不說吵架,我們就說誰的聲音高,你的聲音更高一點?還是布多昂董事長的聲音更高一點?
特裏耶:我們的聲音都很高。(《對話》·《職場空降兵》)
1994年10月26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中播出了《危如累卵恐龍蛋——恐龍蛋化石亟待保護》。在這次節目中,有一組鏡頭就是運用無線話筒和高倍率攝像機現場攝錄的。
因為政府加大了打擊恐龍蛋走私活動的力度後,原來地上公開的買賣轉入了地下。那些“賣主”“不見真佛不燒香”,不見現錢不交貨。記者要想采訪到真實的內幕,惟一的辦法就是記者化裝成“倒蛋分子”,直接接近非法倒賣者。
果然,在北京潘家園立交橋下一個星期日市場,記者童寧身穿花襯衫,戴著墨鏡,掖著“大哥大”,在人群中尋找目標。當他發現目標後,又佯裝成行家看恐龍蛋化石的品相,和非法倒賣者討價還價……就這樣,這種非法交易的內幕給真實地攝錄了下來。
再如崔永元在《百家講壇》專題訪談中針對易中天收入問題的談話:
崔永元:很多時候也是百姓來講,但是從這兒講完了就不是百姓了。
易中天:講完了就變大款了,就這意思。他老惦記那份錢。這錢你老問,我就把這錢先說了,然後再說《百家講壇》。最近不是他們做那個排行榜嗎?
崔永元:福布斯。
易中天:福布斯排行榜,還有中國作家富豪榜,我都榜上有名,他們也公布了各種數字。媒體來采訪我,我們其實就沒有接受媒體的采訪,媒體也編出話來了,說我們怎麼回答啊怎麼回答啊,都編的,沒回答過。你今天這麼關心這個事,我今天就借這個機會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主張他們以後再做這種排行榜,做成納稅排行榜,中國作家納稅排行榜。別老惦記著人家掙了多少錢,看看人家也給國家交了多少稅,這是一個。第二個,你做個納稅排行榜你可以查兩樣東西,一個查他們偷.稅漏稅沒有,·第二個你可以查出版社把這些稿費給了我們沒有,好得多;所以同一個事情,你可以惦記它,以不同的角度去惦記它,不同的立場去惦記它,它就表現出不同的品位來。閣下以為如何呢? ’ “
崔永元:挺好啊,非常好啊。——您納了多少稅呢?
易中天:問稅務局啊,因為我的稅都是代扣的,我自己不去交。錢還沒給你的時候稅已經扣掉了,先扣掉了。你也是這樣扣的吧?
崔永元:是。
易中天:你漏稅了吧?
崔永元:沒有。
易中天:偷了嗎?
崔永元:沒偷。·
易中天:沒偷,合法納稅。
崔永元:是不是文化人羞於談錢?
易中天:不是文化人羞於談錢,也沒有什麼不可談的,非偷非搶,有什麼不可談的,是吧。但是沒有必要。
易中天在這裏並沒有直接拒絕收入這類敏感問題,但是他的態度表明這類問題不方便在節目中回答,主持人崔永元也順勢而為,與易中天默契配合,將納稅問題平穩過渡到“是不是文化人羞於談錢”這個話題。
麵對消極對抗的采訪訪談對象,除上述應對技巧外,我們還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采取措施,那就是首先要消除對方的敵意。
當主持人麵對對方懷有較為強烈的敵對情緒時,不但正常的交流活動無法展開,如處理不當還可能引發雙方的衝突,造成彼此都不願看到的嚴重後果。那麼,我們主持人該怎樣迅速有效地緩解和消除對方的敵對情緒呢?
一、尋找雙方的共同點和共通點
努力挖掘我方自己和對方的相同、相通之處,或強調自己也是對方中間的一分子,以此來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進而消除對方的敵對情緒。
在很多時候,對方之所以對我方主持人懷有較為強烈的敵對情緒,是因為他們對主持人我方比較陌生,或者根本不了解,由於缺乏足夠的認同感而導致了戒備心理和敵對情緒的滋生。如果主持人我們注意挖掘我方自己和對方在曆史上和現實中的相同、相似、相通之處,或者從個人的經曆出發,講述自己與對方在血統、地域、民族、文化等方麵的一致之處,那麼就很容易引發對方的共鳴,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直至令對方徹底消除敵對情緒。
二、從側麵提示對方
不直接勸解對方放棄敵對態度,而通過與正題不相幹的話題委婉地暗示對方,使其意識到自己的敵對態度並不利於事情的解決。
當主持人麵對對方懷有較為強烈的敵對情緒時,我方顯然不宜以過於直接的方式勸解和否定對方。這樣不但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還有可能火上澆油,加重對方的不滿。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規勸的方式,既要行之有效,又要給對方留有餘地和麵子。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正題之外的閑談來間接地暗示對方,使他感受到平和的心態對於事情進展的重要性,促使其自覺地從衝動中清醒過來,以理性的態度麵對問題。
在一次美蘇高級領導人會談時,肯尼迪說:“判斷錯誤可能引起核戰爭的危險。”赫魯曉夫勃然大怒起來。他叫嚷著:“判斷錯誤!判斷錯誤!判斷錯誤!我總是聽到你們的人,你們的記者,你們在歐洲和其他每個地方的朋友說這個該死的‘判斷錯誤’!你們應該收起這個詞,把它藏在冷庫中,永遠也不要再使用!我厭惡這個詞!”
在座的人都局促不安起來,接著就休會共進午餐。在午餐時,肯尼迪總統伸手摸了一下赫魯曉夫的一枚勳章,接著問道:“這是什麼勳章?”赫魯曉夫吃了一驚,接著說:“這是列寧和平勳章。”肯尼迪溫和地說:“我希望這枚勳章能使您保持平和。”
赫魯曉夫在和肯尼迪會談時表現出了十分煩躁和充滿敵視的情緒,但這顯然隻是一時的失態,因此肯尼迪並沒有與其過多計較,避免了正麵衝突。等到赫的心態稍稍平和之後,肯尼迪借午餐之機提起了赫的勳章,並通過“列寧和平勳章”來提示赫應保持平和的態度。這樣的提醒方式顯然考慮到了赫魯曉夫的麵子問題,令他很容易接受,雙方就在這午餐時的閑談中達成了諒解。
與之類似,作為主持人,當麵對對方懷有較為強烈的敵對情緒時,我方顯然不宜以過於直接的方式勸解和否定對方。這樣不但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還有可能火上澆油,加重對方的不滿。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規勸的方式,既要行之有效,又要給對方留有餘地和麵子。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正題之外的閑談來間接地暗示對方,使他其感受到平和的心態對於事情進展的重要性,促使其自覺地從衝動中清醒過來,以理性的態度麵對問題。
三、代表觀眾提問獲取多數支持
主持人應抓住大多數人的心理特征,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使少數敵對者處於孤立的地位。
當我們主持人麵對著眾多人時,爭取他們中間絕大多數人的支持是化解敵對情緒的關鍵。一方麵,多數人的支持已足以保證我方處於不敗之地;另一方麵,多數人的支持能夠決定整個交際場合的氛圍,使少數反對者因孤立無援而失去聲勢,甚至於迫使他們不得不采取化敵為友的態度。要想贏取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關鍵是要對對方的性格、職業、民族、信仰等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並針對由這些因素所決定的心理特征發表有的放矢的言論。
第六節 麵對拒絕推托
有的采訪訪談對象,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成績。如果要采訪訪談報道他們,他們有榮譽感、自豪感,並希望借采訪的“東風”,再上一個台階。他們自然會歡迎采訪,支持工作。有的訪談采訪對象,比方像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他們有成績,有貢獻。他們聽到訪談采訪,也會有榮譽感,還會感到訪談采訪是對他們的鼓舞和激勵,一般也會抱歡迎、支持的態度。有的訪談采訪對象,比如黨政領導幹部、廠長、經理,出於事業發展的需要,或者出於打開工作局麵,開拓市場的需要,他們往往希望接受訪談采訪。接觸以上這些采訪對象,隻要態度真誠,就會很快贏得訪談采訪對象的好感和信任,取得訪談采訪的成功。
不過,也會遇到一些本來應該積極配合的采訪對象,卻不願意接受訪談采訪的狀況。
比如,李政道教授1979年來我國講學時,在科學界引起轟動,但是,他聲明不見記者。因為他對我們某些科學報道不講科學,盡用些高級形容詞有意見。新華社記者顧邁南,天天跑科學會堂去聽他講課,還找熟悉情況的科學家、研究生交談,從中了解李政道的經曆、成就、治學精神、對中國的態度等。隨後顧邁南利用一個機會找到李政道,對他的批評表示理解和感謝,並說如果寫了有關他的報道,一定請他過目後再發表。李政道聽了,就改變了態度。這次采訪,顧邁南寫出了長篇通訊《李政道教授在中國講台上》。她恪守諾言,將通訊送給李政道過目修改以後,才公開發表。
由於取得了信任,以後李政道又多次來我國講學,顧邁南又連續采寫了一係列的報道,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好的影響。
再比如,有位記者去采訪一位部隊的養豬能手。這位飼養員喂養的豬,頭頭滾瓜溜圓,人們看了沒有不稱讚的。可是,聽說記者要采訪他,他東躲西藏,就是不願見麵。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他,他卻不開口。什麼原因?還是他的一位老鄉給解了“謎”。原來是他怕當了豬倌一登報,家鄉父老看了名聲不好。
於是,這位記者便“對症下藥”,講“革命隊伍內分工不同,360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並且說:“你當了狀元,鄉親們正盼著喜訊呢!”經過這麼一番思想工作,他果真想通了。這位養豬能手不但談了心裏的話,還主動領記者參觀了豬舍、豬病防治所、飼料加工廠,甚至把他的日記、講體會的材料都拿了出來。在采訪對象的積極配合下,這位記者很快寫了一篇通訊。
應當說,上麵這兩這位采訪對象,照理都是應該高興地接受采米訪的,可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探其緣故,一個是對方對記者的作風有看法,抱有成見;一個是擔心報道後會對自已有不利的影響一個就是擔心報道後會對自己有不利的影響,心裏有疑慮。所以,消除對方疑慮便從源頭解決了問題。
不過,還有一些訪談采訪對象,由於謙虛、不大善於表達,或者有什麼顧慮等,也不大願意接受采訪。但是,記者主持人隻要善於摸準對方矛盾的症結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及時解開心理上的“扣”,就能促使矛盾的轉化,獲得訪談采訪的成功。
麵對這類的拒絕推托,我們主持人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做工作:
一、用真情打動對方
當我們主持人有求於人時,如果別人他人用一般理由來搪塞拒絕,主持人我們往往會發現對方其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隻是因為一些細小的原因而做出了拒絕的決定。如果我們主持人能幫助對方分析現狀,用真情打動對方,對方一般會欣然相助的。
80年代初,引灤人津工程的工作正在加緊進行。擔負隧洞施工任務的部隊因炸藥供應不上,麵臨停工和延誤工期。部隊領導心急如焚,派李連長開車到東北某化工廠求援。李連長晝夜兼程千餘裏趕到該廠供銷科,可是得到的答複隻有一句話:“眼前沒貨!”他找廠長,廠長很忙,沒時間聽他解釋陳述。他就跟進跟出,有機會就講幾句,但廠長不為所動,冷冷地說:“眼下沒貨,我也無能為力。”廠長給他倒了杯茶水勸他另想辦法。李連長並不死心,他喝了口茶,說:“這水真甜啊!天津人可是苦啊,喝的是從海河槽裏、各窪澱中集的苦水,不用放茶葉就是黃的。”他瞥見廠長戴的是天津產的手表,就接著說:“您也是戴的天津表!聽說現在全國每10塊表中就有1塊是天津的;每10台拖拉機就有1台是天津的;每4個人裏就有1個人用的是天津的堿。您是辦工業的行家,最懂得水與工業的關係。造1輛自行車要用1噸水;造1噸堿要160噸水;造1噸紙要200噸水……引灤人津,解燃眉之急啊!沒有炸藥,工程就得延期……”廠長一聽,心中受到觸動,就問:“你是天津人?”“不,我是河南人,也許通水時,我也喝不上那灤河水!”廠長徹底折服了。他抓起電話下達命令:“全廠加班3天!”3天後,李連長帶著一卡車炸藥返程了。
請看中央電視台二套2003年11月2日播出的某期《對話》專題節目——《對話成思危:平等、誠信、合作、 發展——從中國發出的聲音》中的一段對話:。
陳偉鴻:那您有沒有一些什麼遺憾的事?
成思危:遺憾的事,我不跟你說,時間不夠用。
陳偉鴻:這就是最大的遺憾。
成思危:對,我跟你說我當了六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我沒有去過一次北戴河休假,為什麼?因為我舍不得那七天時間。
陳偉鴻:那您七天都排得滿滿的,能不能詳細的跟我們地跟我們講一講,每一天的時間是怎麼度過的?
成思危:好。每一天大概這樣,早晨六點半起床打太極拳健身,然後洗個澡,然後早晨我一般呢是用來學外語。
陳偉鴻:你現在還需要再學外語嗎?
成思危:我現在在學西班牙語。
陳偉鴻:這是您的第幾門外語了?
成思危:這是我第七門了,因為我擔任了中拉友協的會長,去年擔任的,在我上任的時候,跟著一些大使們見麵,我跟他們許了個諾,我說我當這個會長,我盡量溝通,作為一個橋梁,那麼我說我本人也一定要學一點西班牙語,我希望一年以後可以和你們共同的溝通。
陳偉鴻:我們今天現場有沒有一些,非英語語種的朋友願意用你們的語言,如果可能的話,跟成先生來對話一下。
成鹹思危:好,。英、俄、日、德、法、西。
陳偉鴻:好,任選。
李連長之所以能說服化工廠廠長,為引灤人津工程求到炸藥,就在於他抓住時機創設話題;用對比法講了天津人的“苦水”;用舉例法講了天津人的貢獻和水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最後滿懷深情地引入正題:“引灤人津,解燃眉之急啊!”還特別表示出“沒有炸藥,工程就得延期”的憂心如焚之激情。使對方意識到自己幫助的作用。同時以真情打動對方,“也許通水時,還喝不上那灤河水”。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敬業精神和解民於倒懸的執著情感產生了極大的激勵效應。廠長決定全廠上下寧可少休息也要加班加點趕製出工程急需的炸藥,李連長也就滿載而歸了。
當陳偉鴻問到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成思危委婉地拒絕了,如果是一般的主持人,很可能就說“那等成委員長下次做客我們節目的時候再談吧”,當然,公務繁忙的成委員長也許不會再光顧這期節目,那麼這個問題也就永遠得不到答案了。孰料陳偉鴻接下來的一句“這就是最大的遺憾”卻深深觸動了成委員長,這使得成委員長感覺到,不僅主持人想了解“遺憾的事”,千千萬萬的電視觀眾更想了解這一話題,於是他推心置腹地說了後麵的話。
二、引起對方的興趣
以對方感興趣或引以為自豪的話題展開交談,在滿足對方心理需要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請求。
例如在一期社會調查類的新聞節目中,一個被派去采訪的主持人村辦小廠的廠長,希望與對一家大集團公司的負責人建立協作關係就一些問題進行簡單的采訪,誰知當即遭到該公司副經理的拒絕。第二天,他又找上門,要直接麵見總經理。在他的懇求下,公司同意接受采訪,但他被告知,談話時間不得超過五分鍾。
他被引見給總經理時,發現總經理正在小心翼翼地撣去一幅書法立軸上的灰塵。他仔細一看,是篆書,便說:“總經理,看來您對書法一定很有研究。唔,這幅篆書寫得多好,看這裏懸針垂露之法的用筆,就具有一種多樣的變化美……”總經理一聽,此人談吐不凡對書法頗有研究,一定是書法同行,一定是個內行,於是說:“請坐,請坐下細談。”
他們從書法談到經曆,再談到節目關注的一些問題,總經理還講述了自己的奮鬥史。小廠廠長這位主持人很懂說話藝術,談話時適時提問,使總經理得以最大範圍地展開敘述。
一位受到歧視的村辦小廠廠長遭到拒絕的節目主持人,與大集團總經理素不相識,竟然能夠說服對方與配合自己進行采訪建立協作關係,這幾乎完全歸功於該廠長主持人的說話分寸。在與總經理交談時,這位廠長主持人並沒有直接提出請求,而是先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書法”談起,並適時給予誇讚,最大限度地滿足總經理的榮耀之心和自我價值肯定的心理。經過一番投機的交談,兩人很快成了朋友,而朋友之間自然就好溝通了。
三、適度恭維對方
在請求他人幫忙時,最好主持人先稱讚對方一番,激發對方的榮譽感。這樣就可以適時地拉近與對方的距離,把握住話語的主動權,引導節目的順利進行。得到你想要的答複。
例如,有個人請別人寫稿,不論對方以什麼理由推辭,他都有一套獨特的說詞他都有一套獨特的說辭。若是對方回答:“我太忙了,沒有時間給你寫稿。”他便會回答說:“就是因為你這樣忙,我才找你的呀!”這樣乍聽之下,可能不容易明白,其實他是說:“你工作如此之忙,正是證明你有很高的才幹和能力。也正因為如此,才請你寫稿。”如此一來,對方聽了便會心花怒放,高興得不得了,就會爽快地回答:“好吧!”就這樣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個人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加強了對方的榮譽感,使對方的精神為之一振,下麵的事情自然就好辦了。
四、精心選取采訪時機
在約定拜訪訪談時間和地點時,應充分尊重主人受訪對象的意見。拜訪訪談地點與訪談拜訪內容有一定的連帶關係。求教、采訪訪談在直播間或工作單位比較合適;求助或私事則去家庭訪問更好一些。
拜訪時間的選擇對於實現拜訪目的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說來,清晨、吃飯、午休、深夜都不宜登門。例如《紅樓夢》中劉姥姥第一次拜訪榮國府時“天未明”就啟程了。來到賈府,早飯後見到了鳳姐。坐下來後,劉姥姥首先表明是來“瞧瞧姑太太、姑奶奶”的,待“心神方定”後,才說明來意。鳳姐早已猜著了幾分。招待她一餐飯後,把“丫頭們做衣裳的二十兩銀子”給了她。劉姥姥實現了自己討銀子的拜訪目的。首先,她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拜訪時間。早飯後無疑是榮國府大忙人鳳姐稍事休息的時間,劉姥姥才得以見麵。其次,當時鳳姐的心情好,也有利於她拜訪目的的實現。
當然,與受訪者見麵時的,問候語和寒暄必不可少。一般情況下,見麵時的第一句問候語,最好能叫出對方的敬稱、職稱或姓名。你的第一句話可能是“您好!”但這不如說:“×××先生,您好!”或:“×老師,您好!”每個人都喜歡別人以響亮的聲調叫出自己的名字。一見麵就能叫上對方的大名,對初次見麵的人或好久不見的人或偶然一次見麵後第二次又見麵的人,效果尤其好。客人主持人與主人受訪者交談,首先不要進入實質性的問題,可以談談天氣,問問主人對方小孩的學習情況,說說趣聞,關心關心他家老人的健康……待交談氣氛融洽時,也就是雙方心理相容時,再慢慢說明來意切入訪談正題。這樣,你一定會實現拜訪訪談目的的。
五、注重采訪禮儀
采訪中禮儀得體,對采訪至關重要。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幾點:
1.體態粗俗
拜訪者說話時應注意體態。坐下時不可蹺起二郎腿,或者向後仰靠在沙發上,這兩種體態都有不經意和鬆懈的意思,會使人覺得你對這次訪問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當你站著與主人說話時,不要把雙手抱在胸前,因為這種體態有自我保護的意思,無意中透出一些敵意。也不要隨便用那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體態。
2.行為隨便
有些人采訪者到主人受訪對象家裏,未經允許,隨便亂翻主人人家的東西,這樣會使主人受訪者很反感。還,甚至可能使主人受訪者對拜訪者你的品德產生懷疑。
3.言語哆嗦羅嗦囉嗦
有的拜訪者離題萬裏,說話抓不住中心;有的反反複複盡說些雞毛蒜皮的事;有的在並不熟悉的主人家大講自己的私事,叫人搭話不好,不搭話也不好。
4.久坐不走
當你去拜訪別人時,千萬注意不要久留。因為主人在待客時,他的身心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時間長了是一定會疲勞的。有客人在,往往客人成了全家集中注意的中心,而主人全家的活動都會受到一定的限製,生活規律有一個暫時的紊亂,這樣的紊亂如果時間過長,就會變得無法忍受。
5.反複糾纏
有些拜訪者要求主人辦的事情因某種原因而被拒絕,這時就會反複糾纏,給主人留下極不好的印象,主人對此十分反感,從此便不再想和拜訪者打交道。
上麵所舉事例,雖然取自於生活之事,但對主持人來說仍可以作借鑒之用。
第七節 麵對隱瞞識謊
主持人在采訪中,尤其是批評性報道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被采訪對象出於各種顧忌或逃避心理,故意隱瞞事實真相,或左右言他或編造謊言。這時,主持人需要掌握一些識破謊言的技巧,以求報道真實準確。下麵介紹五種識破謊言的方式。
一、觀察體態
體態來自潛意識深層,是無意舉動,因而能真實、深刻地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尤其是當嘴裏所說和心裏所想大相徑庭而又想刻意掩飾時,體態傳遞的信息更加耐人尋味。比如,小孩說謊時公開明顯地用手捂住嘴巴,潛意識是想防止謊話從嘴裏出來。長大後,這種手勢則變得精練而又隱蔽。許多成人會用假咳嗽來掩蓋這種捂嘴姿勢,還有的則是用大拇指按住麵頰,或用手來回抹著額頭。女性說謊時最常見的是用手撩耳邊的頭發,似乎企圖把不好的想法撇開。再如,你去同事家串門,盡管主人表示歡迎,但卻多次看表,那表明此時你的來訪打擾了他;告別時,盡管他再三挽留,而身體準備從沙發上起來,眼光指向門邊,則表明你的離開是時候了。
一個人一開始說謊,身體就會呈現出與之相應的信號:麵部肌肉的不自然,瞳孔的收縮與放大,顴部出汗,麵頰發紅,眨眼次數增加,眼神飄忽不定,等等。說謊者總是希望把體態隱藏起來,所以一個人在電話裏說謊比當麵說謊要鎮定從容。利用這一特點,警方在審訊嫌疑犯時,總是將其放在光線強烈的地方,讓其體態語言暴露無遺,這樣很容易看出他是否在說謊。而且讓他的身體無所依傍(比如不背靠牆,一般用凳子而不用椅子),從而解除他的防備心理,促其徹底坦白。
一個人的職業在他的身上烙下的痕跡可以幫助我們辨識他的真實身份。比如,按摩師的大拇指表麵平整;舞蹈工作者腿部肌肉異常發達;常騎馬的人走路時雙腿呈外八字;駕駛員兩手虎口處有厚繭;推銷員逢人三分笑,等等。有一個自稱是某飛行隊少校的騙子,以招飛行員為名騙了10多萬元,最後栽在一個曾是地勤人員、後任聯防隊長的老人手入手裏。他說:“飛行員臉孔曬得微微發紅,但頸部不會曬黑,加上戴著護鏡,眼睛周圍與臉孔黑的程度略有差別。而這個騙子皮膚白淨,如何瞞得了我?”主持人雖然在造型、言談、舉止上大體相似,但是不同類型的節目主持人在節目或生活中也會有細微的差別,比如新聞類的主持人常常是嚴肅謹慎的麵孔,莊重的著裝,極少與人開玩笑,而娛樂節目主持人則活潑開朗,著裝上大方自然,語言幽默詼諧。這種細致地觀察體相的方式,很能給主持人以啟發。
二、揣摩談吐
對方談話的速度、口氣、聲調、用字等,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第二信息,撩開罩在表層的麵紗,能探知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一般來說,如果對方開始講話速度較慢,聲音宏亮聲音洪亮,但涉及到核心問題但涉及核心問題,突然加快了速度,降低了音調,十有八九話中有詐。因為在潛意識裏,任何說謊者多少有點心虛,既希望“蒙”住對方但又無十分的把握。更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他在某個問題上支吾其辭如果他在某個問題上支吾其詞,吞吞吐吐,可以斷言他企圖隱瞞什麼。倘若你抓住關鍵的詞語猛追不放,頻頻提問,說謊者就會露出馬腳,敗下陣來。
一個誠實、光明磊落的人不會害怕與人深談,而說謊者不同,他害怕對方提出疑問。因此,總是急匆匆地跨越話題,天南海北,雲裏霧裏,使你來不及思索。四川南江縣有一個靠撿垃圾為生的農民,自稱為博士後、中宣部要員,行騙半個中國,使30多名女大學生被騙、其中還有女研究生。為什麼他能屢屢得手?從他的騙術來看,他在自吹自擂時常采取“話題跨越法”。一會兒描繪自己的“美好前途”,一會兒笑談學校趣事,一會兒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會兒暢談國際國內大事,一會兒透露點高層“秘聞”。看似滔滔不絕,實則是彌天大謊,漏洞百出。而那些女大學生鬼迷心竅,想與他交朋友還擔心“高攀”不上,哪想到要進一步驗證真假?如果這些受騙者能就某個話題深談一番,這個農民騙子豈不早就露出了馬腳?
三、常識判斷
多數騙子的手法並不高明,甚至是很笨拙的,利用經驗常識不難察明。但由於騙子的花言巧語迷惑得受害者頭腦發昏,糊裏糊塗,因而還是有許多人被騙子的謊言哄得團團轉。
據報載:某騙子打著“深圳市公安廳”的招牌招搖撞騙,有人居然輕信,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隻有“深圳市公安局”,哪來“深圳市公安廳”?有人拿著一顆五顏六色的玻璃球稱這是“國寶”,說是元朝文物,竟然有人花3000元購買,元朝人懂得造玻璃,豈不是天方夜譚?前年,有個自稱為“蔣介石弟弟”的騙子憑一個禿頂行騙,有人深信不疑,供以吃喝。在轟動全國的“樂山地下金庫”詐騙案中幾個人靠誰也沒見過的神秘“地宮圖”行騙,害得不少人家破人亡。這都說明,保持清醒的頭腦至關重要。不少謊言,如果根據生活常識來推斷,則其不攻自破。
主持人在訪談節目中常常會遇到受訪者隱瞞、回避問題或以謊言搪塞的表現,這時,主持人應該依據常識注意判斷嘉賓的真實心理想法,更不要中了狡猾嘉賓的語言圈套,使之反客為主,造成尷尬。
四、邏輯推理
有的人說謊技術“高超”,很難看出其中有問題。在沒有其他輔助手段的情況下,要證實對方談話的真假,可以用邏輯推理的辦法進行論證,縝密的邏輯推論是洞察謊言的妙招。
有這麼一則包公斷案的故事:一商人夜裏告別妻子說他將與朋友出門做生意。天亮時,那朋友來敲門,高聲說:“嫂子,你丈夫怎麼還不走?”商人的妻子告訴丈夫已走,朋友卻說她丈夫一直沒有去找他。不久,發現了商人被害的屍體。那朋友作為嫌疑犯被押到公堂上。他再三聲明那天晚上沒看見商人。包公立即指出他在說謊,並且斷定是那朋友作的案。他到門口叫:“嫂子,你丈夫怎麼還不走?”而不是叫商人的名字,可見他知道商人此刻已不在家。那晚上他既然未見過商人,怎麼知道他不在家呢?
運用邏輯推理對發現他人言語中的虛偽、揭穿他人的謊言大有用處。有人向發明家愛迪生吹噓:“我已經發明了一種能溶解各種物質的液體,咱們合資辦廠吧。”愛迪生立即指出對方的胡言:“請問這種溶劑用什麼東西裝呢?”騙子言辭的自相矛盾於是昭然若揭。某傳教士說:“上帝是萬能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有一個聰明的青年問:“上帝能否造出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嗎?”傳教士張口結舌:回答能造出吧,但怎麼能說上帝舉不起一塊石頭;答不能造出吧,難道上帝不是萬能的嗎?那位青年巧妙地用“二難推論兩難推論”證明了“上帝是萬能的”是一句流傳了千古的謊言。
在某些娛樂類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也可以就一些有關謊言的話題進行提問或現場推理,雖然不一定非要邏輯縝密、態度嚴肅,但是這種略帶遊戲性質的推理談話既可以增強節目的豐富性,也可以增加趣味性,例如在網絡視頻節目《絕對蜜秘》007期中,主持人李艾與幾位女性嘉賓一起討論如何拆穿男人謊言時的對話:
主持人(李艾):接下來我們進行的這個環節叫做說謊心理大揭秘。第一個謊言叫做當然,親愛的,那件衣服看上去不錯。就是很多男人陪女人逛街的時候,其實他根本心思沒有在女孩的試衣服的事情上。隨便看了一眼,對對,親愛的,這件衣服不錯。你覺得撒謊的原因是什麼?
劉明:這是處於對於女人需要的考慮。有兩個考慮,第一是每一件衣服都去試,那這是很累的。第二是你一定要給我一點意見。第三,我們知道女人也不看重我們男人的意見。
主持人李艾:你不看重嗎?
李晶:我看重。但是我每當聽到這樣的聲音的時候,我就知道,哎喲,你就讓我趕緊回家吧,這件衣服不錯,我就趕緊選一件回家吧。
主持人李艾:實際上如果是這樣的謊言,你會很生氣嗎?
李晶:不會了。
劉明:這裏麵有一個選擇問題了,到底男人說這件衣服很不錯,你能接受,還是說我現在很累,需要回家。哪個更容易被接受?
李晶:從我的角度來說,男人不愛逛就不愛了,這件衣服不錯,就趕緊買單。
主持人李艾:我心裏想,如果是這樣的謊言,特別是你剛才說的兩種選擇,我寧可說這件衣服不錯的。最起碼他心裏頭雖然不愛逛街,但是還是願意來,所以我覺得這樣的謊言無傷大雅了,也是在乎女人的感受。所以女人碰上這樣的謊言的時候,也是明白,接下來我還是趕緊陪他回家吧。第二,我覺得他還是愛我的,體貼我的。所以這樣的謊言還是可以的。
五、設下圈套
任何謊言都不可能無懈可擊,在以上幾種方法均無明顯的效果時,你主持人不妨主動出擊,略施計謀,設下圈套,使說謊者猝不及防,最終真相大白。
在某起美國紐約一家工廠失火案件發生後,電視台前去采訪相關負責人,在這場悲劇中,有10個女工被燒死。在采訪中,一個僥幸逃生的女工指控廠方管理人員下令不許打開出口,以至女工們慘死。欄目製作組成員聽後陪審員個個義憤填膺,要求調查廠方責任,並準備協助女工起訴工廠,使工廠支付巨額賠款。由於她是惟一的見證人,廠方提不出反駁的證據。但在隨後的調查中記者發現,廠方的律師斯泰尤調查得知,這位女工平時不善言辭,何以十多天後突然變得口惹懸河?肯定有鬼。於是,他電視記者用同情的口氣對那位女工說:“請把你說的再講一遍。”女工逐字逐句地重複了一遍後,斯泰尤記者接著問:“為了讓大家對關鍵的問題聽得更清楚,麻煩你再重複一遍。”當重複第三遍後,斯泰尤記者問:“你沒有漏掉一個字嗎?”女工思索了一會兒說:“是啊,先生,我說漏了一個字。”“那麼,再把故事說一遍,別忘了把漏掉的字加進去。”斯泰尤記者說,女工照辦了。而陪審團這時所有人都已經明白,這個女工是由他人在幕後策劃,教她背熟了那段證詞後去法庭電視上“表演”的。
隻要我們善於觀察,仔細分析,多加防範,任何說謊者在我們麵前都無可奈何。 尤其是新聞類主持人在外出采訪或錄製節目期間,一定要調查清楚事實真相,明白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避免在無意中製作出可信度不高的新聞節目,從而使欄目和自身的公眾形象受到毀滅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