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受眾交流篇(1 / 3)

《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start_container_index\":6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quote_content\":\"《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6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start_container_index\":6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quote_content\":\"《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6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4,\"start_container_index\":6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7},\"quote_content\":\"《春秋·左傳》reference_book_ids\":[7213279796883622970]}],\"6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6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1},\"quote_content\":\"《春秋·左傳》reference_book_ids\":[7213279796883622970]}],\"3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9,\"start_container_index\":34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3},\"quote_content\":\"《超級女聲》reference_book_ids\":[7275606864795012130]}],\"4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4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雷雨》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88642669575]}],\"6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6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東方之子》reference_book_ids\":[704959142645517827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麵對昏昏欲睡者——激發興趣與鎖住眼球

廣播電視節目要想取得一定的傳播效果,首先是必須要喚起大家的興趣,引起大家關注,一場讓人昏昏欲睡的節目是主持人最大的失敗。

主持人要能激發別人的興趣,能夠在沉悶乏味的場合中,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使氣氛變得活潑熱烈;能夠在自己發表意見之時,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引起其重視,為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做好鋪墊。由於人們常常趨向於關心那些生動獨特的,或者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所以,我們主持人可以借鑒如下方法:

一、製造懸念

故意提出一些懸而未決的疑團或問題,激發對方的好奇心,引導其積極參與思考和討論。

適時地向沉寂、疲乏的人們拋出一個問題,往往能有效地激起人們的求知欲,從而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思考答案,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與討論。這樣一來,人們對於這個疑團的好奇心和熱情反應能夠立刻掃除沉悶單調的氣氛,令大家的心情都變得活潑愉快起來。

二、提富有針對性的問題

針對現場人物的心理特征,提出和其有密切聯係的問題,促使對方與自己一起思考。

“主人翁意識”往往能激發人們的責任感和熱情,使人們對與己相關的事物發生興趣,所以,我們可以設法調動對方的這種意識。向對方提出一些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促使其參與思考和研究,令其在思索的過程中下意識地感覺自己與我方提及的事情和問題息息相關,從而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

在一次社教節目中,當主持人向現場的中學生講到當代青年學生應該在新的曆史時期繼承“一二·九”光榮革命傳統,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的內容時,少數學生竟交頭接耳地說笑起來。

主持人為了避免事態的擴大,迅速發問:

“講到這裏,我要向台下現在仍在說說笑笑的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想以怎樣的實際行動來發揚‘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呢……”?”

這樣一問,不僅有針對性地啟發了聽眾的反思,起到了靜場作用,而且又自然地續接下去,推動了演講的順利進行。

這是一個用針對性較強的問題來激發對方興趣的例子。聽眾的交頭接耳可能是因為覺得這東西都聽膩了,因此,他適時地提出一個與聽眾密切相關的、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引導對方進行思索,很快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製造“情節”,激發興趣

嚴肅的話題總是顯得枯燥無味,令人厭煩,而貼近生活的故事和神奇瑰麗的傳說睿智絕妙的比喻則能讓聽眾津津有味地傾聽。抓住這一現象,我們主持人在表述自己的理論或觀點時,可以用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或比喻作“引子”,等到現場氣氛活躍起來,觀眾的興趣高漲之時,再從故事引申開去,具體、深入地談論自己的主題。下例中幾位主持人在討論嚴肅話題時就精於此道。

白岩鬆:“有時我們會忽略日常生活中的那份幸福。其實幸福就是像水一樣的東西,就在我們身邊流過,好像是一杯好茶、親人的一張笑臉、午後一抹溫馨的陽光,半夜下班時萬家燈火中為你點亮的那盞燈……”

水均益:“波黑衝突就像一個久治不愈的病人,後來來了好多醫生給病人會診,但是病不見好轉,於是人們對醫生的處方和動機產生懷疑,醫生之間也產生了分歧和爭論……”

崔永元:“現在招工招聘老是用學曆要求嚇唬人,就像上飯店點菜,問有大蝦嗎?有鮑魚嗎?後來卻說來份兒蛋炒飯。”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廣東大學,即現在的中山大學發表演講,談論三民主義。當時因為禮堂小,聽講的人多,通風不夠,空氣不好,所以有些人精神較差,顯得比較疲倦。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況,為了提起聽眾的精神,改善一下場內的氣氛,他於是巧妙地穿插了一個故事:

“我小時候在香港讀書,見過有一個搬運工人買了一張馬票,因為沒有地方可藏,便藏在時刻不離手的竹竿(挑東西用的粗竹杠)裏,牢記馬票的號碼。後來馬票開獎了,中頭獎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竿拋到大海裏去。他以為從今以後就不再靠這支竹竿生活了。直到問及領獎手續,知道需憑票到指定銀行取款,這才想起馬票放在竹竿裏,便拚命跑到海邊去,可是連影子也沒有了……”

講完這個故事,聽眾當中議論紛紛,笑聲歎息聲四起,結果會場的氣氛活躍了,聽眾的精神振奮了。那些原來困倦的聽眾,此時也清醒得多了。於是,孫中山先生抓住時機,緊接著說,“民族主義就是這根杠子”。很自然地又回到自己的話題上。

倪萍有時也製造出一些“情節”把節目推向高潮,和受眾很好地交流。有一次倪萍主持“請您參加”的遊戲節目。許多人在台上參賽,出語過快的倪萍在忙亂中竟將“把球放進筐子裏”說成了“把筐子放進球裏”。當時大家一時都沒在意,還在撿球玩。這時倪萍趕忙大聲糾正: “哎喲,你們看,我把話講反啦……”於是,她同大家都樂開了。

美國著名的夜間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萊特曼也常製造出一些“情節”把節目推向興奮點。他曾經邀請希拉裏來到節目中作客,為了讓這位對媒體、記者見多識廣的第一夫人提起精神,萊特曼一開始就問了—個很難對付的問題:。

主持人(萊特曼):你現在搬到了紐約,住進了豪宅,有沒有發現每天都有傻瓜開車路過你家門口,衝你的房子大喊大叫啊?

萊特曼希拉裏:有啊,可是我想知道,那個人是不是你呀?

主持人:(鬆領帶、扭脖子、吐舌頭、搖頭)…… 1

萊特曼有別於一般的記者提問,他一開場就使希拉裏領略了其獨特的訪談風格和犀利的話鋒,再加上搞怪的動作,他的行為不僅調動了現場秩序,也使受訪者迅速進入角色。

四、故作反常之舉

老生常談的事物常常會令人昏昏欲睡,而突破常規的意見和觀點則能使人一下子呼吸到“新鮮空氣”,精神也為之一振。所以,主持人不妨故意說出出人意料的話語,使對方產生強烈的好奇和濃厚的興趣,等到抓住了對方的注意力之後,主持人則可以有條不紊地陳述自己的理由,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當對方在交際中表現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時,可以故作反常之舉,促使對方擺脫困頓,打起精神。

循規蹈矩的行為不能夠引起人們任何的關注,特別是在對方精神不濟的時候,反而會讓人愈發感到厭煩和無味。所以,主持人不妨故意違反常態,作出一些不尋常的舉動,以求產生清醒劑一般的作用,刺激人們的頭腦,引起人們的重視,誘使其擺脫困意,對主持人的異常行為產生好奇,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我方身上。下述這個演講的例子,相信能對主持人有所啟發。

2007年3月一期《新聞會客廳》節目中,崔永元發現小嘉賓的注意力有所分散,於是他突破常規,突然問小嘉賓道:

崔:咱們這個節目可能得加快進度了,因為我發現彭家玲困了,眼睛已經開始有點睜不開了。平平時這個時間都睡覺了吧已經?

彭家玲彭:在學校已經睡了。

崔永元崔:早就睡了是吧?你們是幾點睡覺?

彭家玲彭:七點下晚自習了,再去寢室洗了腳就睡了。

崔永元崔:八點鍾?八點鍾就睡了,平時在家這個時候都夢見我了,今天還在聽我們聊天呢。我給你一個機會,你今天在這兒坐了這麼長時間,你給市長問一個問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他嗎?有什麼問題就問,沒事兒。

一次群眾集會,輪到肖楚女演講時,聽眾情緒很低,一個個昏昏欲睡。

肖楚女走上台,站定後突然“哈哈”一聲大笑,昏昏然的聽眾本能地一愣,都從各自為夢的狀態中驚醒過來,一個個交頭接耳,互相打聽,整個會場亂哄哄的。這時,肖楚女對著交頭接耳的聽眾又發出第二次“哈哈”大笑,台下不少人露出了會心的微笑,但大多數聽眾仍蒙頭轉向,怔怔地望著演講者。略停片刻,肖楚女對聽眾第三次發出“哈哈”的大笑聲,頓時,全場聽眾都跟著他哄然大笑。就在這全場大笑聲中,肖楚女開始了慷慨演說。頓時,台下笑聲戛然而止,靜靜地聽他的演說了。

這是一個用反常之舉刺激對方的有趣例子。小嘉賓彭嘉玲可能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有機會問市長問題,這場談話本來在她看來隻是大人們的聊天,但是崔永元的這一番對話和舉動,使她立刻來了興致。肖楚女上台伊始,沒有立刻開始演講,而是用三次莫名其妙的“哈哈”大笑驚醒了台下的夢中人,令聽眾感到新鮮、驚訝、刺激,注意力也立刻由“爪哇國”裏飛到演講者的身上。做到了這一步之後,肖楚女的慷慨陳辭也就很快征服了台下的聽眾。

我們主持人對於原則性問題的堅持同時也就意味著對方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或不得不做出某種讓步,那也就是說,這種堅持本身是令對方不滿和不快的。但同時,我們主持人又不能因為堅持立場傷了雙方的和氣,否則不但眼下的事情節目無法正常推進,而且會殃及以後的合作關係。這就要求我們主持人掌握一定的技巧,做到既堅持了立場,又不致於傷了和氣又不至於傷了和氣。主持人可以參考以下在此我們提供以下的技巧:

1、劃定自己的權限,而將某事的決定權轉移到不在場的他人身上;。

2、故意采取某種消極行動,迫使對方有所變通;。

3、如對方回避關鍵問題,主持人可用委婉的方式重申明確的態度;。

4、轉移視線,製造幽默的效果,讓對方在笑聲中明白我方用意。

第二節 扮演鼓吹手——說服與引導

說服,即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某種方法和技巧,使對方改變已有的行為或思想,從而按照自己的意誌去進行某項活動。與說服相關的還有一個詞:“壓服”。說服和壓服的區別在於說服是使對方心悅誠服,而壓服是使對方迫於某種壓力或威懾力量不得不表示接受,其實是口服心不服的。對於一個主持人來說,說服是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說服別人時,說服的技巧與分寸對說服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對方做事發生了偏差,甲去勸說,不但沒有說服,反使自己“惹火燒身”,與對方發生了矛盾;而乙去勸說,三言兩語就將對方說得心服口服,痛快地改正了錯誤。之所以會產生這樣截然相反的效果,關鍵在於說服的技巧與分寸把握得是否恰當得體。所以,認真研究說服的藝術對於融洽人際關係,主持人順利推動節目提高辦事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般來說,要使說服產生良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幾方麵:

一、了解說服對象

在說服別人對方之前,一般要對對方的情況作客觀的了解。隻有知己知彼才能針對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說服技巧。

例如:知識高深的對象,對知識性辯題抱有極大的興趣,不屑於聽膚淺、通俗的話,應充分顯示你的博學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於各種問題之間的內在聯係探討;

文化低淺的對象,聽不懂高深的理論,應多舉明顯的事例;

剛愎自用的對象,不宜循循善誘,可以用激將法;

脾氣急躁的對象,討厭喋喋不休的長篇說理,用語須簡要直接;

性格沉默的對象,要多挑他發言,不然你將在雲裏霧中;

思想頑固的對象,對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頂牛之勢,應看準對方最感興趣之點,進行轉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了解對方。

1.從語言上了解對方,這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我們可以從言談的微妙之處觀察對方的性格特征和內心活動。

性格剛強的人,很少使用“那個……”、“嗯……”、“這個……”之類的口頭禪。反之,小心謹慎、神經質的人常用這類語彙。日本語言心理學家三付侑弘認為,在談話中常說出“果然”的人,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經常使用“其實”的人,希望別人注意自己,他們任性、倔強、自負;經常使用“最後怎麼怎麼”一類詞彙的人,大多是潛在欲求未能滿足。

2.通過對方無意中顯露出來的姿態來了解對方

例如對方抱著胳膊,表示在思考問題;抱著頭,表明一籌莫展;低頭走路,步履沉重,說明他心灰氣餒;昂首挺胸,高聲交談,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發,揉搓手帕,說明她心裏有話,卻不知從何說起;真正自信而有實力的人,反而會探身謙虛聽取別人講話;抖動雙腿常常是內心不安、苦思對策的舉動;若是輕微顫動,就可能是心情悠閑的表現。從這些方麵了解他人的心理和性格,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更真實、更微妙的思想。

當然,對說服對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靜觀默察上,還應該主動偵察,采用一定的對策,去激發對方的情緒,這樣才能夠迅速準確地把握對方的思想脈絡和動態。

二、注意說服禁忌

施行勸導說服,是為了起到激勵鬥誌、撫慰創傷、協調關係、導向引路的作用,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一種與人為善的美好情操,也是社會成員應該履行的道德義務。然而,為什麼有的人主持田蕊妮懷著一片誠意,苦口婆心地進行說服,到頭來不僅得不到對方的感激,反而會被誤解受到周圍輿論的譏諷和指責呢?其根本原因是犯了勸導說服之大忌。

1.激化矛盾

大量的說服事例表明,因說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了的情況,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是強化了對方本來就不該有的消極情緒,從而火上澆油,擴大了事態。

第二類是“惹火燒身”。因說服方法不當,激怒了對方,使對方把全部的不滿和怨恨情緒都轉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對立麵和“出氣筒”。

經驗告訴我們:主持人要成為一個有修養的說服者,就要有涵養、有博大的胸懷和寬厚仁義的氣質。遇到上述情況決不可為了顧全自己的麵子而反唇相譏,以牙還牙,使玉帛變幹戈。在《東方直播室》“婚姻是不是場賭博”的討論中話題雖然是嚴肅的,但由於嘉賓說話比較幽默生動,整個氣氛顯得比較熱烈。曹可凡與張培先是你一段我一段地從社會的熱點新聞——潘蘋姑娘因與男友斷絕關係而被男友用硫燒傷麵部的愛情悲劇談起,然後引出了話題。嘉賓是上海評彈團著名演員吳君玉和著名編劇徐檬丹夫婦、上海電視台演員劇團演員孫啟新、青年演員楊昆、上海電視台導演張弘、富敏夫婦。他們一個接一個地發表了自己對這一話題的觀點,討論很是熱烈。以自己戀愛、婚姻為例說明自己觀點的兩段發言可謂是整個節目中最吸引觀眾的內容。現請看張弘和富敏這對夫婦的發言:

張:這個問題老實講,我和富敏也討論過,哎,怎麼,咱們倆就走到一起來了呢?當時在文工團,那麼多小姑娘,挑來挑去,怎麼就會挑了她呢?(笑聲)當然這有感情基礎的,現在回過頭來想,假如我碰到另外一個人,也可以是另外一個家庭,另外一種命運,怎麼偏偏找到她呢?像抓鬮一樣。(笑聲)

富:我不同意,怎麼能說抓鬮呢!

曹:張老師有點膽量,妻子在場,他還敢說抓鬮。(笑聲)

張:我還沒說完,就是這裏邊是否有一種隱性的賭在裏麵。

富:哎,我不同意。

曹:你剛才說抓鬮的問題,我覺得最有權發言的是富敏老師,我們聽聽富敏老師怎麼說。(掌聲)

富:我覺得我當時選擇,他在文工團挑女孩子,我也在挑男孩子,是不是!(笑聲)

曹:我想問一下,當時你們倆誰比較主動些?

張:這個問題我們討論很久了,今天當著廣大電視觀眾、全上海人民,咱們坦白一次好不好,到底誰主動些?(掌聲)

富:我承認,我比較主動一點,哈……(笑聲)但我要聲明的是,那時他沒有地位,也沒錢,我選擇他是因為覺得他有才華,有發展潛力。哈……(笑聲)(掌聲)實踐證明男女同誌都是在選擇。我們上海的女孩應該有一種識英雄於草莽的眼光,(掌聲)哈……要有勇氣。

《一虎一席談》的一期節目以西安一家自發組織的調查第三者的“女子偵探所”為辯論話題,討論過程中嘉賓演員方青卓誤解了“女子偵探所”張玉芬女士的一句話,致使方忽然火冒三丈,要求對方道歉並離場,局麵幾近失控。:

張玉芬:方老師,我提一個意見。你是不是演戲演得太多了?你任何時候都

在戲裏頭,你要麵對現實。

方青卓:你這樣說,我覺得你侮辱我,我要馬上走。你這樣說絕對侮辱我!

張玉芬張:不是,你聽我說是因為什麼,因為我們是麵對現實的,我遇到的都是方方麵麵的婚外情的遭遇的。

方青卓:我知道…….”

張玉芬:我平均一天我要接164個電話,求助電話,這個數字說明了什麼?

方青卓:你為什麼不幫助她?

張玉芬:我就是在幫助她!

方青卓:不。

張玉芬:我假如不幫助她,我假如不取這個證據,她連起碼的一半的財產,她都得不到!

方青卓:也許是因為我不知道,因為我扮演的人物。你說164個電話,那我演了31年戲了,親愛的朋友。我正因為演這樣的戲,跟你處境都是一樣的,我才告訴你,愛是看不住的,親愛的朋友!我剛才說為什麼你侮辱我?因為我認為,我方青卓的一個本質是什麼呢?我演戲,我希望生活,生活當中我絕對不演戲!這是我做人的準則。你要覺得我演戲,那麼我改一個。咱們是女人,我說我退回來了,不要說你侮辱我。我現在請求退席。

胡一虎:等一下。

方青卓:我一定要走,因為她不相信我說的是真的!

胡一虎:不是,請坐!我們歡迎她坐下來!

方青卓:我不能坐!她必須向我說,向我道歉!說剛才沒有這麼說,她必須這

麼說!

胡一虎:等一下,方姐,你先等一下。我相信你(指張玉芬)剛剛那個“演戲”的意思,(對方青卓)她不是指這個意思。我想我一個主持人,我可以非常確定她剛剛不是這個意思。她的意思是說她所接觸到的當中大部分人,大概是受害的婦女多。

張玉芬:對。

胡一虎:對,她的意思主要是在這裏。

胡偉(報人、對立麵嘉賓):她說現實的對應詞的話呢……

方青卓:不,侮辱個方胖子無所謂啊!

(現場聲音很亂)

兩人的發言激烈坦率,可謂“唇槍舌戰唇槍舌劍”,此時主持人胡一虎的唯一選擇是用各種手段避免矛盾激化,隻見他這樣繼續節目:。

胡一虎(提高聲音):首先,第一個,女人不要哭泣,你那上麵打著“女人不要哭泣”(指方手中的書);第二個,美麗的女人,天邊的彩雲(方青卓前麵說的話),請坐下,熱烈掌聲,謝謝!

方青卓:好,不要掌聲。

胡一虎:等一下。我這樣子,我是來講真相的,(對張說)她剛剛所提到的那種方式,你是不是也有采取過?你有沒有采取過,本來剛開始的時候是,我去找證據,但是之後做了一些調整,才發現這種方式可能不好,反而開始勸和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張玉芬:有。

方青卓:對,我同意你這樣,你這樣我特別同意,我希望是這樣,我特別希望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本來是女人,我們本來也受害了,難道你就敢說百分之百的“二奶”,都是她們勾引了你丈夫嗎?為什麼沒有想過我們自己?我們有空單獨談,我說什麼意思呢?希望你現在全部的武器,希望你現在全部的精力用在快樂上。

張玉芬:你不管怎麼說,這個家庭走到盡頭了,該走的就走。就像你們剛說的“扔垃圾”,可以,但是你該承擔的責任,你一定要承擔,因為是你造成了這個家庭破裂。但是在現實當中,尤其是到了法院後,沒有這個證據...…..·...男人一旦踏出了這個門,很難很難回頭的,法院它是注重證據的,如果沒有這個證據,即便是這個家庭不存在了,但是這個損失一定要得到啊。女人的主張,女人的權益一定要得到啊!

胡一虎:在目前為止,大家的態度是如何?有沒有因此而改變,會產生這個阻力

力?(對方說)你呢?

方青卓:我得考慮一會。 ·

胡一虎:考慮一會。

方青卓:剛才我說……因為我就這樣的性格。但是我現在不知道,社會怎麼亂

亂成這樣了。

胡一虎:你是要加入她的這個行列,加入她的“女子偵探所”了。

方青卓:不不,我要是開偵探所,我就叫婚外……等於一個什麼溫暖家庭吧。像“馬大姐”那個意思。跟大家一說,多麼仇恨的事情,比如說她進了我這個談話所。我要溫暖她的心,也融化她丈夫的心。我要改成這樣一個機構,而不是偵探。

張玉芬:我現在就在轉型時期。

方青卓:轉型。我同意,最後,我們倆成為好朋友。

胡一虎(對張):你可以招募新會員了。

胡一虎用風趣、機智的語言真誠地勸解雙方,巧妙地引用方青卓的話,又調動現場觀眾,終於使方青卓重新落座,並在談話中智慧地尋找到雙方的共同點,終於力挽狂瀾,化解了言語衝突。這正是引導、說服方法得當。不但沒有引火燒身,還緩和了矛盾。

甚至袒露了愛情史中的小秘密。反應也很強烈,甚至於說戀愛和婚姻“像抓鬮一樣”。曹可凡適時“插科、打諢”衝淡了“火藥味”。這正是引導、說服方法得當。不但沒有引火燒身,還緩和了矛盾。

2.急於求成

人們常說,善弈棋者,每每舉一而反三。做別人的思想工作也好比下棋,也要珍視這“三步棋”的做法,要耐心細致,再三斟酌。如果條件不具備就急於求成,不瞻前顧後,總想一勞永逸,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3.官腔官調

要克服官腔官調,最主要的是應該增強普通人的意識,以普通人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徹底改變那種高高在上、惟我獨尊唯我獨尊、主觀武斷的官僚作風和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作風。

還必須注意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慎用套話,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4.空洞說教

要避免空洞說教,尤其要從以下三個方麵下功夫尤其要從以下三個方麵下工夫:

道理要入轍合拍;。

思想觀點要明確;。

語言要樸實新穎。

在《東方直播室》采訪著名影視演員宋佳時有以下一段話:

曹:影壇的競爭一直是很激烈的。比方說講到誰是中國第一女演員,有人說是鞏俐,有人說是潘虹,還有人說是劉曉慶。作為一個女演員,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宋:我認為評論誰是“第一”這類事情很俗。就算評出來是鞏俐,不錯,鞏俐確實是一個優秀的演員,難道鞏俐就一定是第一嗎?我覺得評論“第一”這類事情很俗,我不願意加入。

曹:您的看法我有點不能苟同,如果說鞏俐、潘虹、劉曉慶自己來爭誰是第一女演員,確實是件很俗氣的事情,但如果觀眾來評,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您說呢?

如《注射隆胸》中,柴靜采訪支持注射隆胸方的專家遼寧省人民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師高景恒教授,她在與高景恒麵對麵的較量中,以新穎而犀利的提問使高無法解釋他們堅持使用在國外50年代就被禁用的材料的原因,他隻好虛張聲勢答非所問:。

柴靜:高教授,您自己也是奧美定的發明人、研製人之一吧?

高景恒:應該是參與,這個材料的發明,是個老材料新應用,我們是打敗了烏克蘭的專利,這個材料是具有我們國家知識產權的一個創新性的生物材料。

柴靜:您現在作為研製和研究這個材料的專家,能不能夠向消費者承諾這個材料

材料是絕對安全的? 以設問的方式引出對方邏輯上的錯誤:

高景恒:絕對安全?我隻能說安全,我不能說絕對。

柴靜:這兩個字的區別是什麼?

高景恒:區別是,我要確診我有生之年,我能活多大歲數我就隨診到多大歲數

數,我得對人民負責。

看到高景恒不願正麵回答,柴靜適時調整提問策略,繼續深入提問,終於使對方自相矛盾:

柴靜:沒有這個明確的實驗室報告之前,是否應該暫停使用呢?

高景恒:我們講疼痛,真的疼,假的疼也鬧不清楚。你們新聞部門一給我炒作,這麼點兒的事擴這麼大,沒的事給我弄起來了,我有嘴難述啊,我也得小心謹慎啊。

柴靜:那您也是認為奧美定應該小心謹慎地使用了?

高景恒:那倒不一定。

宋佳很顯然不願正麵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曹可凡則先明確說明自己不會苟同她的觀點,又從演員和觀眾兩方麵來識理,非常合拍。在語言上,先肯定對方,後又引導對方說自己的觀點。“你說呢?”既口語化,又有衝擊力。總之,主持人提問是一定保持頭腦清醒,使提問既合情合理又能讓對方有所作答,否則很可能弄巧成拙,對方拒絕配合。但是提問也不要虛假浮泛,否則就成了官話、套話,得不到實質內容。

5.不分場合

如果不分場合,信口開河,不管人前人後,指名道姓地施行對人說服,效果往往不佳,搞不好還會出現與說服者的良好動機截然相反的說服結果。比如,有一台電視晚會,一位節目主持人為了表示與嘉賓主持陳佩斯、石富寬的親密關係,一口一個“佩斯”、“寬哥”。節目主持人與嘉賓主持當然是平等的,哪怕嘉賓是多大的腕兒、多明的星。我們不了解這位女主持與陳佩斯、石富寬在生活中的關係如何,但此刻作為節目主持人的她說出的話,完全不符合主持電視台“發言人”的身份,所以聽起來就非常不協調。

一次在歌手大賽上,當一位有相當地位的音樂家、老前輩評點節目後,一位節目主持人補充說:“您說的太全麵了您說得太全麵了,我都沒什麼可說的了。”

前麵是對老音樂家的讚美,但後一句話給人的感覺是主持人想要彌補老音樂家的不足卻苦於沒有機會表現自己很高的音樂造詣。如此不分場合,顯得張揚不謙遜。

三、掌握說服技巧

在說服別人對方時,技巧的恰當應用對說服效果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老人、權威者、上級的說服通常會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少年、普通人、下級的說服因為要顧忌到諸多方麵,因而效果並不是很顯著,但曆史上仍不乏成功的例子,如魏征諫唐太宗等。這裏就有一個說服技巧的應用。下麵介紹這方麵的技巧:

1.現身說法

用自己的親身經曆來說服別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十條理論不如一件事實更讓人信服。其次,惟其是親身經曆,才更顯真實,這是道聽途說所不能比擬的。另外,現身說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不用一本正經地說教,隻要說完情況稍加點撥,讓別人對方去體會,顯得含蓄、委婉。

現身說法說服別人的典型例子是我國古代的鄒忌說服齊威王廣開言路的故事。鄒忌是齊國人,身體魁梧,麵貌端正。有一天他問妻子自己和著名美男子徐公相比,誰更美一些,妻子說:“當然是您美。”他有些不信,又問妾。妾說:“徐公哪兒能跟您比呀!”這時正好有賓客來求見,鄒忌又問客人,客人也說他比徐公美。鄒忌疑凝惑惑。徐公來了。鄒忌暗暗打量他,又仔細照照鏡子,覺得自己比徐公差多了。可是為什麼自己妻、妾、客人都那樣說呢?鄒忌躺在床上想了好久,終於悟出了這個道理:妻子偏袒他,妾害怕他,客有求於他,所以都不說真話。於是第二天見齊威王的時候就說了自己的情況並告訴威王,現在宮廷裏的人個個都偏袒大王,官吏們都怕大王,四境之內都有求於王,由此可見王受蒙蔽很深啊!於是威王下令廣開言路。

在某次中科院研究生主辦的關於“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科學認知”宣傳活動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的主持人楊曦來到現場,以親身的經曆、豐富的知識和極富魅力的聲音,向群眾義務宣傳造血幹細胞的知識。為了改變一些人對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偏見,楊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說道:“你看我現在身體這麼好,造血幹細胞捐獻是很安全的。”如此,使很多人解除了偏見。

現身說法的最大優點是避免了在說服過程中常常出現的批評和教訓對方的口吻,而是用自己所產生的類似問題來啟發別人對方,“你是否也會這樣?”因為擺出了自己存在(或者曾經有過)的問題,便顯得謙虛,而且把自己擺在與被說服者同等的地位上,不至於使人覺得你居高臨下。所以也易於被接受。

2.循循善誘

所謂“循循”,就是指有步驟地、耐心地誘導對方思考;所謂“誘”,就是啟發開導;所謂“善”,即是指要“誘”得得當、巧妙,使對方心悅誠服。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以後,楊虎城部隊中的一部分軍官強烈要求殺掉蔣介石。

周恩來同誌為了實現我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政治主張,達到“迫蔣抗日”的目的,到這些軍官中做說服工作。周恩來同誌對他們說:“殺他還不容易,一句話就行了。可是殺了他還怎麼辦呢?局勢會怎麼樣呢?日本人會怎麼樣?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會怎樣?各位想過嗎?這次捉了蔣介石,不同於十月革命捉住克倫斯基,不同於滑鐵盧擒拿了拿破侖。前者是革命勝利的結果,後者是拿破侖軍事失敗的悲劇。現在呢?雖然捉住了蔣介石,可並沒有消滅他的實力,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動下,加上英美也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所以迫蔣抗日是可能的。我們要愛國,就要從國家和民族利益考慮,不計較個人的私仇。”參見《領尋語言藝術》,企業管理出版社。

周恩來同誌的這段話采用了“循循善誘”的方法。他先用一句話穩住了軍官的心,控製了場麵;接著連續用了六個問句,激發引導軍官們深思,最後才提出了“迫蔣抗日”的目的和主張。三個層次,一層緊扣一層,一層深似一層,以理誘之,以情導之,終於使這些“一片殺聲”的軍官心悅誠服。

中國台灣中天電視台《沈春華Live Show》主持人沈春華在專訪陳坤時,觸及到陳坤兒子是否親生這一話題時,嘉賓陳坤起初並不願正麵回答,並試圖回避這個問題,但是沈春華結合深厚的采訪和高超的訪談技巧,層層追問,以理誘之,以情導之,最終使事實真相水落石出:

沈春華沈:你有個兒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陳坤陳:對,兒子。

沈春華沈:那這個兒子跟你住在一起。

陳坤陳:當然。

沈春華沈:那你現在做爸爸的心情怎麼樣?

陳坤陳:就讓我學會了我要對我爸爸好一點。

沈春華沈:(大笑)哈哈。那麼這個兒子是親生嗎?

陳坤陳:如果是直接麵對采訪的時候,關於這個話題我會翻臉,我會馬上翻臉。我會覺得你們不尊重我。

沈春華沈:OK,其實我可以了解,我覺得你挺好的。但是我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陳坤陳:其實我也是想跟所有的媒體朋友講,通過您的節目,再者是我覺得我兒子根本不需要去炒作。他本來就正大光明存在的。我是最不願意別人問的就是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問你沈姐,你有沒有女兒,她是你的嗎?

沈春華沈:我覺得我訪問過很多名人,我覺得名人他們都希望保留自己的隱私。可是反過來說,陳坤,被人追問隱私會不會就是公眾人物或者明星他們所要付出的代價?

陳坤陳:那好,我回答,。他就是我兒子。

3.歸謬說服

歸謬說服並不直接反駁對方的錯誤觀點,而是先假設對方的觀點言之有理,然後據此引申出一個連對方也不得不承認是荒謬的結論來,從而心甘情願地放棄原有的錯誤觀點和主張,五條件地接受說服者輸出的思想信息無條件地接受說服者輸出的思想信息。

實踐已使許多人懂得,當我們麵對固執己見的人,直接反駁其錯誤會有諸多的不便,而最有效、最巧妙的方法當屬歸謬說服方式了。

《伊索寓言·不忠實的受托人》曾經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實在:“遇到謊言說得過於離題的時候,你如果想用論證來破其謬見,那麼,未免太鄭重其事了。”因為那樣反而會糾纏在沒有意義的細節上,顯得愚拙,不如直接運用歸謬方式,以爭取讓對方“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

楚莊王有一匹心愛的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結果這匹馬因為喂得太肥,反倒死了。楚莊王非常痛心,欲以“棺槨大夫禮”為死馬舉行喪事。左右力勸,莊王不聽,以致動怒,下令道:“誰敢再來諫我葬馬,就處以死罪!”

優孟聽知此事,進得殿來,仰麵大笑,莊王詫異,問其緣故,優孟答道:“這是大王您最喜愛的馬呀!我們楚國堂堂大國,什麼排場擺不出來呀,而大王隻以大夫的喪禮來葬馬,太寒酸了!我看應以國君的葬禮來安葬它。”

莊王問:“那該怎麼辦呢?”

優孟說:“應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槨,調動大批士卒修墳,征用大批百姓負土。送葬時,讓齊國、越國的使節列於前;韓國、魏國的使節翼隨於後;再給它造起祠廟,祀以太牢之禮,奉以萬戶之邑。這樣一來,諸侯各國就都知道大王您把人看得輕賤,而把馬看得很尊貴了。”

莊王一聽,突然醒悟過來,深責自己險些鑄成大錯,遂打消了用大夫禮葬馬的念頭。

莊王葬馬,本來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而拒聽勸諫,更是蠻橫無理。這時候,任何人再一味地正麵規諫,都是不識時各,其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優孟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沒有繼續強行直諫,而是采用順水推舟的策略,把貌似合理的東西作了極端的誇張,順著莊王荒謬的思路向前延伸,直到連莊王本人也認為是荒謬至極,才心悅誠服地棄非從諫。

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孫小梅隨同一個文藝演出團到達中國台灣省地區演出,受到了當地觀眾熱情的歡迎,被某電視台邀請臨時擔任一個綜藝晚會的嘉賓節目主持人。一上場,同台的搭檔主持人就咄咄逼人、出言不遜——。

搭 檔:啊,孫小梅,你跑到(中國)台灣來搶我的飯碗呀?

孫小梅:(詫異)我怎麼是來搶你飯碗啊?

搭 檔;你可是大陸中央電視台的大紅人啦……

孫小梅:(笑)我搶不了你的飯碗,我是來幫你賺錢的。

搭 檔:什麼?幫我賺錢?好哇,你說說怎麼幫我賺錢?

孫小梅:你想一想,祖國大陸10幾億人口,(中國)台灣(地區)地區隻有幾千萬,你說我是中央電視台的“大紅人”,我來同你主持節目,回去一播出,認識你的人多了,名氣大了,你不可以賺更多的錢了嗎——你要是知道好歹,就該好好謝我才對!

搭 檔:咳,嘴皮子兒也挺厲害啊……

孫小梅一眼看穿對方“怪問”中隱含的荒謬前提,她以靜製動,答語平中顯巧,運用“仿答”來了個適度衝撞,取得了應對的主動。她根據對方的話語邏輯順勢推論,“推”出其不合理的“荒謬點”,再加以極度的放大,然後仿用對方的話語邏輯給予回敬,熱火的現場效果就出來了。孫小梅的即興應對屬於女性主持人的“軟衝撞”,她以問製問、順勢反詰,而回敬的力度也控製得恰到好處,在說笑中維係了和諧快樂的氣氛。

要 方使說服對象認識原來觀點的錯誤,還可采用這樣一套方式,即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對方談自己的見解,即便對方說錯了,也不要急於直接指出,而要不斷地提出補充的問題,誘導對方由錯誤的前提推到顯然荒謬的結論上,使之不得不承認其錯誤,然後再設法引導他隨著你的正確的思維邏輯,一步一步通向你所主張的觀點,達到勸導說服的目的。

4.動之以情

在說服時,還應注重彼此情感的交流。用情感打動對方,使對方信賴,這時,說服就容易奏效了。

郭沫若先生在1962年曾遊覽普陀山。在遊覽途中撿到一本筆記本的扉頁上寫著一副對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春在哪裏”。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並記著當天的日子。郭老擔心出事,心焦如焚地四處尋找失主,終於找到了一位神色黯然的姑娘。原來她考大學連續三年名落孫山、生活上又遭受挫折,感到悲觀失望,準備“魂歸普陀”。郭老先是稱讚對聯有文采,接著微笑著問:“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然後深情地吟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是‘春在心中’。”聽了郭老所改的對聯,姑娘體會到長輩的關懷,終於向郭老傾吐了心中的鬱悶。郭老邀她同遊普陀,邊走邊熱情地與她交談。當姑娘知道麵前這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就是一代宗師郭沫若時,萬分驚喜與感激,吟詩謝恩師指點迷津,而後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王誌在應對被訪者拒絕的時候就應對有方,例如他在一期采訪某死刑犯時,為了使被訪者配合采訪,他首先說道:“這時候我對你的關注,其實就是關懷和關愛,而且即使你接受了我的采訪,也不會對你有任何幫助。但是我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你應該有想留下些什麼的心理訴求。”這句話觸動了被訪者的心弦,他聽了這話,便放下包袱,坦然麵對鏡頭,敞開心扉與王誌開始談話。

這段佳話這個例子也給我們指出一個說服別人的方法,那就是以情感人的方法。特別是這樣一位絕望的女子被判了刑的男子,她之所以絕望,就是感到天地之間沒有真情,他此時心裏就是有千言萬語,在一般人麵前也表現出隻有冷酷。因此感到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於是萌發了輕生之念。現在從周圍人們的王誌充滿關懷的談話中感受到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當然就會萌生對生活、對世界的愛,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使心中的真實想法傾囊而出。由此可見,曉之以理能成功地說服人,“動之以情”也同樣可以說服人。

5.曉之以理

說清道理是使對方心悅誠服的有效方法。以理服人是一定會有效果的,除非對方是蠻不講理的人。即使如此,講清道理也有利於爭取群眾。退一萬步,遇見了不講理的人,非上公堂打官司不可的時候,也還是要講道理來說服法官和陪審團的。

美國學者卡內基專門研究演講與社交口才,他經常租用紐約某大旅館的大禮堂辦班授課。

一天,他正籌備一個新的培訓班,忽然接到旅館的通知:“租金漲到原租金的三倍”。可是他早已發出通知,地址已不可能更改,怎麼辦呢?他約見旅館經理,心平氣和地說:“要提高租金,這不怪你。因為你是經理,責任是多盈利。不過我們應該認真核算一下這樣有利還是不利。不錯,你不租給我而租給舞會、晚會用,他們付出的租金比我高,當然經濟上有利。但不利的是由於我付不出那麼高的租金隻能搬走,而我每辦一次培訓班就有成千有文化、受過教育的中上層管理人員到你的旅館來聽課。這難道不是一種廣告嗎?事實上你花幾千元也許邀請不到這麼多人來參觀,而我卻不花你一分錢幫你請來了,難道你不合算,不值得嗎?現在請您認真考慮一下再答複我。”結果經理讓步了。

朱軍在某期《藝術人生》欄目中專訪陳坤時,就運用了這種方法。:

朱軍:在你的童年記憶裏最讓你感覺到不快樂的是什麼?

陳坤:過去了我就不想提。

朱軍:人生道路不過從一個驛站走向另一個驛站,你在其中的時候,很難說清楚,道明白。但那一段過去對每一個人心理造成的影響應該是終生的。所以我想,我們每個人從這個驛站走到下一個驛站的時候,不妨都回頭看一眼,你能接受這種觀點嗎?

陳坤:我接受。

朱軍:既然接受了,是不是可以回答我們的問題?

在交涉談中,卡內基朱軍一沒叫窮放棄,二沒責怪逼迫,當主持人的第一次提問遭到嘉賓拒絕時,他並沒有焦急或惱怒從而追問不止,而是用飽含哲理的話語觸動被訪者的心靈。反而承認漲價是在情理之中,擺出了有利的一麵,但接著又擺出了漲價所造成的不利因素。由於既說利,又說不利,充分表現了自己的“無私”,出發點全都是為經理考慮,這樣就很容易被接受。而且擺出利弊兩方麵之後並不作出結論——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而是且讓對方自己去權衡,又顯得從容大度,不咄咄逼人。

6.言此說彼

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某一相似點,借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不僅通俗易解,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太宗為了擴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調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人軍中。宰相魏征知道後對他說:“把水淘幹了,不是得不到魚,但明年恐怕就不會有魚了;把森林燒光了,不是獵不到野獸,但明年就無獸可獵了。如果中年男子都召入軍中,生產怎麼辦?賦稅哪裏征?兵員不在多,關鍵在於是否訓練有素,指揮有方,何必求多呢?”太宗無言以對,隻好收回了成命。白岩鬆在一次麵對記者采訪時,便運用了類比說明這一方法:。

記者:無論你承認不承認,你已經是一個明星,一個傳媒明星。如何在明星和記者之間擺正自己的位置呢?

白岩鬆:有一位年輕人曾求教於一位大提琴家:”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大提琴家?”大提琴家回答說:”你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再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人,然後會很自然地成為一個優秀的大提琴家。”這對我們也一樣,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再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或主持人。

在這段話中,魏征白岩鬆借用兩件大提琴家的話與主要事件相類似的事例作比,引出自己的話,既形象又深刻地闡明了不能把中年男子都調入軍中主持人應該先修德再修業的道理,極有說服力。

7.正話反說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愛打獵,非常喜歡養老鷹捉兔子。一次,燭鄒不慎讓一隻鷹逃走了,景公下令把燭鄒推出斬了。晏子為了營救燭鄒,立即上前拜見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這麼輕易殺了呢?請讓我一條條數出來後再殺他,可以嗎?”

齊景公說:“可以。”

晏子指著燭鄒的鼻子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得大王為了鳥的原因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天下諸侯都會責怪大王重鳥輕士,這是第三條罪狀。”

齊景公聽了對晏子說:“別殺了,我明白你的意思。”

2008年,在電影《女人不壞》的記者招待會上,主持人問導演徐克,影片中的三位女演員什麼時候最壞的時候,徐克這樣答到:

我覺得周迅壞在什麼地方呢?壞在她很會演戲,所以我這個戲裏麵就讓她演很多的角色。桂綸鎂呢?她就壞在她本身是好玩的,她一直都把她很好玩的一麵不常在螢幕上出現,所以我就把她好玩的一麵,最調皮,其實她很野蠻,其實,相當野蠻的一個女孩子。然後張雨綺(張雨綺吧)就是壞在她老板一直說她很棒,很厲害,我就接受挑戰,看到底是他拍的好,還是我拍的好。

在這裏,導演徐克就運用了說反話的技巧,主持人的提問有故意刁難的意外,誰知徐克接過問題,從讚美的角度回答了這個棘手的問題,聽到徐克反話功力如此一流,主持人也隻能感慨一句,“導演太會誇人了……”

晏子運用假設“罪狀”的方法對沒有罪的燭鄒設立了三條明顯違背常理的罪名,並數給齊王聽。而這些罪名又明顯是從齊王的角度來設立的,因而使齊王作為旁觀者,自己也覺得不合理。並明白了晏子的用意,放過了燭鄒。

又如在某期健康主題節目中,主持人為宣傳吸煙的危害,這樣說道:

吸煙有四大好處:一省布料,因為吸煙易患肺癆,導致駝背,身體萎縮。二可防賊,抽煙的人常患氣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賊以為主人沒睡,就不敢行竊。三可防蚊,濃烈的煙霧熏得蚊子受不了,隻得遠遠避開。四可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明武宗時,秦藩請求加封陝邊地。而此地戰略上十分重要,與國家社稷的關係更是緊密相聯與國家社稷的關係更是緊密相連,但是皇上受人攛掇,已經同意了,叫大學士們起草一個加封的詔書。梁文康承命起草了這份詔書,他巧妙的采用正話反說的方法表達了勸阻皇帝,改變封地的意見。

他寫道:“過去皇太祖曾詔令說:‘這塊土地不能封給藩王,不是吝嗇,而是考慮到它的地廣物豐,藩王得到後一定會多養士兵馬匹,也一定會因富庶而變得驕縱。’如果此時有奸人挑撥引誘,就會行為不軌,有害於國家。現在藩王既然懇請得到這塊土地,那麼就加封給你吧!但得此地之後,不要在此收聚奸人,不要在此多養士兵馬匹,不要聽信壞人挑唆,圖謀不軌,擾亂邊境,危害國家。否則,那時想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可能了。請藩王在此事上慎之又慎,不要疏忽。”

皇上看到很憂慮,決定不把它封給藩王為好。

梁文康主持人在這裏運用了正話反說的戰略,從而阻止了土地的濫封使人們在輕鬆一笑中,明白了吸煙的種種害處。。

8.數字說服

在說服時,如能拿出權威的有力的數字來,就能使對方有更清晰的感覺,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

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過海軍的人說,當他和夥伴被派到一艘油輪上時,他們非常恐慌。他們相信油輪一旦被魚雷擊中,大量汽油的爆炸,就會在一刹那間把他們統統送上天。

針對他們的恐慌,海軍單位發布了一些準確的統計數字,指出被魚雷擊中的一百艘油輪中,有六十艘並沒有沉到海裏去。而在真正沉下去的四十艘中,有五艘是在不到五分鍾的時間沉沒的。這就是說,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跳下船去。也就是說,死在船上的機會很少很少。

《新聞調查》2009年6月《麵對氣候變化》一期中,當記者談到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劣影響時,援用了下麵一段話:

這裏(西藏那曲地區淄博塔措)的一切正在一種美麗的外表下悄然發生一種危險的變化。從1990到現在近20年的時間裏,這裏的湖麵已經向外整整推進了2000米,淹沒了大麵積的草場,乃至牧民的住房,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再往這邊看,距離湖麵500米外就是牧民們拆遷過去的新的住房,這種極具象征意義的區區500米,其實在警示著我們,氣候變化絕不是一個遠在天邊的話題,它正在對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步步緊逼。

這樣一算,知道了這些平均數字之後,那些海軍士兵們的恐慌就一掃而光了。知道了這些數字之後,我們也會相信氣候變異已經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了。讓數字說話是一種最有力而科學的說理方式,利用它來對付恐懼及那些擔心可能出現突發災難者的顧慮通常是很有效的,而準確的統計數字就更富有權威性了。

9. 角色換位思考 說服

“讓你換了我,你該怎麼辦?”這種說服法,乃是說服技巧的第一步。利用了“角色扮演”使對方有互易立場的模擬感覺,藉此模擬感覺可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借此模擬感覺可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套個人人皆知的笑話來說,你請別人保管一雙舊鞋子,那無疑是暗示著請他穿了。

美國人際關係專家吉普遜認為他的好友之一某陸軍上將之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完全得力於這位朋友有了超人的說服技巧。

我從小就憧憬著軍旅生涯,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濟恐慌,人人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年輕人都一窩蜂擠入各兵種的軍事學校,我特別鍾情於西點軍校,可是有限的名額早就被有辦法人的子弟占據了。我隻是個鬥升小民,於是乎,我到處打躬作揖,鼓起勇氣,一一拜訪地方有頭有臉的人物,不怕碰釘子,盡量廣告自己:“我是個優秀青年,身體也棒,我平生最大的心願,是進西點報效國家,如果您的子弟和我一樣處境,請問這怎麼辦呢?……”

央視《對話》欄目曾經請到了兩組嘉賓,一組是家用電器的製造商,另一組是家用電器的渠道商,製造商和渠道商在當時的家電市場競爭中組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體,在這期富有挑戰的節目中,主持人陳偉鴻運用了高超的說服技巧,避免了兩組嘉賓的唇槍舌戰,在節目現場達成了共識。他的方法很簡單,從一開始他就邀請一方嘉賓換位思考,扮演另一方嘉賓,試想作為自己的對頭,在遇到問題是會怎樣考慮,怎樣行動。請看他在節目中是如何使用換位方法來使雙方心悅誠服並掌控現場節奏的:。

主持人:好,歡迎大家繼續和我們《對話》,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一同來關注中國家電製造商和渠道商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人說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夫妻,一家人磕磕絆絆自然是少不了的。那出了矛盾的話其實不要怕,我們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解決,我想解決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這並不僅僅是一種心態的改變,有的時候更多的是一個解決的好思路。我們先請渠道商來換位思考一下。從現在開始,胡先生您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家電製造企業的老總,跟對麵的渠道商可能會有一些交流了,這個時候你覺得你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取合法的權益,同時也讓你們雙方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

剛才我們渠道商換位思考了一下,站在了製造商的立場上,如果他們是製造商,他們要做的一些和他們不做的,各位認同幾位當中誰的看法?

……

這樣一換位思考我們看到,其實在很多問題上,他們都是共識的,隻不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並沒有真正地做到那一步。我想我們也要讓我們的製造商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今天你們是渠道商的話,對照今天渠道商的種種做法當中,你成為了渠道商,你最不會做的是什麼?

沒想到,這些有辦法的人物,經過他這麼一說,十之八九都給了他一份推薦書,有的人更積極為他打電話,拜托國會議員,他終於成了西點軍校的學生了。

任何人對自己的事,總是懷有了很大的興趣和關切。這年輕人如果不以“如果您的子弟和我一樣”作為攻心戰術的話,他哪有今日的成就!

10.引導說服

在說服別人時,如想使別人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考慮,就需要采用引導的方式,恰當地使用這種方式,就會產生較好的說服效果。

在春秋時期,秦宣太後在宮中守寡,與大臣魏醜夫暗中勾搭,情投意合。後來太後病重不起,臨死前感到離不開魏醜夫,就命令醜夫陪葬。

魏醜夫聽說此事嚇得麵無人色,到處找人說情。大臣康芮自告奮勇找太後,一見麵就說:“死人還有知覺嗎?”

太後支支吾吾地回答:“沒有知覺。”

康芮說:“既然沒有知覺,為什麼還要把生前所愛的人活活弄到墳墓裏同死人埋葬在一起呢?再說,如果死人育知覺,那麼在陰間的先王積怨也應該很久了。太後到了凋間連請罪還來不及,哪有什麼時間去與魏醜夫相好呢?”

太後沉吟了半晌,咬咬牙說:“罷了。”

康芮以死人是否有知覺為前提一開始就將太後逼到了沒有退路的地步,然後采用順勢問話迫使太後放棄了陪葬的主意,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女記者帕蘭要去采訪一位權威人士,打算請他就海洋動物保護問題做15分鍾的廣播講話。這位權威人士非常忙,曾經拒絕了很多記者的要求。如果直接提出要占用他寶貴的15分鍾時間,他很可能會拒絕,所以帕蘭在電話裏是這樣說的:“在百忙中打攪您很過意不去,我們想請您就海洋動物保護問題談談看法,大概隻要3分鍾就夠了。聽說您日常安排極有規律,每天下午4點都要走出工作室,到戶外散步。如果可能,我想是不是可以在今天下午的這個時候拜訪您?” 結果這位權威人士接受了這個要求,采訪於當日下午4時準時開始。當帕蘭與這位權威人士告別時,時間已過去了整整20分鍾。帕蘭的目的達到了,因為把20分鍾的錄音采訪編製成15分鍾的廣播講話,材料是足夠的。女記者帕蘭為了讓對方接受采訪,先提出一個小要求(隻談3分鍾),當對方接受以後,在談話中再誘導發問,使對方實際上接受了更高的要求(談20分鍾)。這種說服方式顯然是值得今人好好學習的。

列寧也曾采用過這種說服方式。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求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別人做了多少次工作,農民都置之不理,非燒不可。最後,隻好由列寧親自出麵做說服工作。列寧對農民說:

“燒房子可以,在燒房子之前,讓我講幾句話,可以不可以?”

農民說:“可以。”

列寧問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

農民說:“是我們造的。”

列寧又問:“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已的代表住好不好?”

農民齊聲回答:“好!”

列寧再問:“那麼這房子還要不要燒呢?”

農民覺得列寧講得好,同意不燒房子了。

列寧采用的這種引導說服的方式,使農民從對沙皇的仇恨中解脫了出來,同時也放棄了原來的想法。

在2008年北大舉辦的經濟論壇中,中國經濟學界的兩位泰鬥吳敬璉與厲以寧教授同台對話,暢談30年改革開放,對話剛開始不久,吳敬璉教授就開始闡述“中國股市像個賭場”這一厲以寧教授一貫反對的論題。吳教授發言的過程中,主持人在現場觀眾的期待下,適時引導兩位嘉賓,一再向厲以寧發問,希望聽到兩人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