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嘉賓把握篇(1 / 3)

《成長的煩惱》reference_book_ids\":[7254876675123448887,7208043300954049571]}],\"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生死時速》reference_book_ids\":[7237464199897549864]}],\"1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1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三國》reference_book_ids\":[6895589671196167182]}],\"1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start_container_index\":1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5,\"start_container_index\":1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9},\"quote_content\":\"《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start_container_index\":1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5,\"start_container_index\":1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9},\"quote_content\":\"《開心辭典》reference_book_ids\":[700585784276261583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嘉賓窘迫時——給人下台階

人人都有下不來台的時候。學會給人下台階,既可以緩解緊張難堪的氣氛,使節目得以正常進行,又能夠幫助尷尬者挽目回麵子,顯示主持人的機智、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主持人應學會使用以下技巧:

一、順勢而為

依據當時的勢態,對對方的尷尬之舉加以巧妙解釋,使原本隻有消極意味的事件轉而具有積極的含義。

葉惠賢有一次在中央電視台主持一台全國性的大型文藝晚會。當著名評書演員袁闊成的《三國》片斷在“啪”一聲驚堂木聲中戛然而止時,隻見葉惠賢從容不迫地走上台來學著袁闊成的語調聲腔開了口:

上回說到趙子龍主意已定,心中暗喜,低著一看,一張粉紅色的請柬擱在桌上,“金盾之春”文藝晚會。啊呀,差點把大事給忘了!來人哪,快把我那輛桑塔納轎車備好!就聽“笛——”一輛小車直奔友誼賓館。趙子龍下得車來,匆匆上了二樓。打開說明書這麼一看:京劇清唱,演唱者天津市青年劇團××。這不是前些天全國青年京劇演員大獎賽上,因得病失去奪魁良機的××嗎?據說她還是張君秋老先生親授真傳100天的名角兒。這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趙子龍來了不能白來,來了就得大聲叫好——這不,她不是來了……

為了填補下一個節目跟不上場的時間空檔,葉惠順趁著上一個節目的熱勁,順水推舟,即興編演一段評書,脫口而出,一氣嗬成了,

一次,著名曲藝家、節目主持人崔琦在北京電視台主持一場曲藝晚會,輪到一位雜技演員表演在雜技節目《踩蛋》的時候中,演員把雞蛋踩碎了一不小心腳下的雞蛋被他踩壞了一個,這時在現場觀眾的注視下全都看見了,演員很不好意思地又尷尬地換了一個雞蛋,崔琦忙打圓場:“為了增加藝術效果,證實雞蛋是真的,所以演員故意踩壞了一個給大家看。”然而不巧的是,崔琦話音剛落,又一個雞蛋被演員腳下又一個雞蛋碎踩碎了。現場觀眾馬上將目光轉向主持人,那意思就像是質問:這回看你怎麼說。隻聽崔琦說:“唉,社會上的偽劣產品屢禁不絕,看來不抓不行了——連母雞都生產劣質產品!”台下頓時響起一片善意的笑聲和掌聲。

麵對演員一而再的“失誤”,崔琦先是反話正說,把演員不小心踩壞雞蛋的出醜行為,機智地“正名”為“驗證雞蛋真假”的正常的特意行為,從而一下子為演員挽回了麵子。後麵,崔琦接著又借機發揮,巧妙將雞蛋破碎的原因引申到“偽劣產品”上,既合理又幽默地把責任推到了母雞身上,令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圓場技巧和語言智慧。既顯示了節目主持人的風采,又使節目一線貫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活躍了現場氣氛,真可謂一舉三得,恰到好處。

二、將尷尬的事情嚴肅化

故意以嚴肅的態度麵對對方的尷尬舉動,消除其中的可笑意味,緩解對方的緊張心理。請看下例:

比如北京新聞台《人生熱線》主持人蘇京平,一次與嘉賓共同主持關於同性戀的話題,嘉賓說:“同性戀是很普遍的現象”,蘇京平立即提請專家解釋清楚其所謂“普遍”一詞,以免引起的聽眾誤會。這個補台非常及時,正是聽眾發生疑問之處。這樣的主持,雖以嘉賓為主,但聽眾從中也感覺到主持人的水平,十分欽佩。

主持人(馬東):大家好,歡迎收看《有話好說》。現在通過各種媒體啊,我們經常能接觸到一個詞——同性戀,對於這個詞呢,很多人都采取了一種避而不談的態度。其實我們也知道,它代表的是什麼人和什麼事,而且也知道這些事,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著,但是好像大家都願意選擇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好像我們這根本沒有這回事。今天我們《有話好說》呢,試著來捅破這層窗戶紙,跟大家談談同性戀的話題。在開始之前呢,我想先找幾位觀眾,隨便地問一問,看看大家認為同性戀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我隨便問一位好嗎?

觀眾1甲:在我的概念裏麵,同性戀應該是男的和男的,女的和女的在一起戀愛嘛,就是同性戀。

主持人:你周圍有這樣的人你認識嗎?

觀眾甲1:沒有。

主持人:真的沒有?如果有的話,你會對他們是一種什麼態度?

觀眾甲1:我就像沒看見一樣。

主持人:視而不見?

觀眾甲1:對,對。

主持人:這是第一種。謝謝您!您來談談好嗎?

觀眾2乙:同性戀,我感到非常反感。

主持人:感到非常的惡心吧?

觀眾乙2:很惡心的事,我比較熱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主持人:您覺得同性戀不是我們傳統文化裏應該有的東西?

觀眾乙2:對,它違背了我們這個古老傳統的倫理道德。

主持人:你覺得會不會是因為改革開放了,這是從外麵來的一些什麼新的思潮?

觀眾乙2:那也許也是吧。(《有話好說》·《走近同性戀》)

主持人馬東在現場對同性戀話題,主持人馬東表現出不偏不倚的態度,當現場觀眾對同性戀的認識出現較為偏激的觀點時,主持人馬東適時插話,既照顧了發言觀眾的觀眾情緒,又在引導這位觀眾他表達出一種較為客觀的觀點,以避免嘉賓中同性戀者的尷尬或激烈反應。這樣的對話,雖以觀眾為主,但聽眾從中也感覺到主持人的水平,十分欽佩。

三、給對方的失誤找一個善意的動機

裝作不理解對方尷尬舉動的真實含義,故意給對方找一個善意的行為動機,給對方一個台階下。

楊瀾在一次主持“知識問答”時,問道:“阿拉伯某小國的公園裏,常常有武士模樣的人搖著鈴鐺走東串西,這是幹什麼的?”參賽者的回答各種各樣,結果都是錯的。,謎底出乎意外地告訴大家答案是:“這是賣茶水的人”。”楊瀾覺察到了參賽者的情緒有些低落,她趕快在宣布答案後補上一句:看來這地方的水真是太寶貴了,賣茶水的人也穿戴得這麼漂亮,把我們都迷惑了。

這句話看來很平常,可一聲“我們”,化解了參賽者由於回答錯誤可能帶來的尷尬;一個自圓其說的道理,減輕了參賽者由於回答錯誤可能帶來的自卑。真是補得及時,補得到位。

四、委過於不在現場的第三者

故意將對方的責任歸於不在現場的他人或他物,主動地為對方尋找遮掩不妥行為的借口。

一位女顧客在某商場給丈夫購買了一套西服。回家穿後,丈夫有點不大喜歡這種顏色。於是,她急忙包好,幹洗後拿商店去退貨。她對服務員保證道:“這件衣服絕沒穿過。”

服務員接過衣服看了看,發現了衣服有幹洗的痕跡。機敏的服務員並沒有當場找出證據,來說明她說的是假話,如果那樣的話,顧客會為了顧及自己的麵子,會死不承認的。這位服務員就為顧客找了一個台階。服務員微笑著說:“夫人,我想是不是您家的哪位搞錯了,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了?我自己前不久也發生過這類事,我把買的新衣服和其他衣服放在一起,結果我丈夫把新衣服送去洗了。我想,您大概是否也碰到了這種事情,因為這衣服確實有洗過的痕跡。”

一次電視台在某小學錄製少兒節目,節目要求主持人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客串一次老師為孩子們上一次課,而攝像機則擺在隱蔽的位置。這位年輕的主持人走進教室說:“你們的劉老師昨天晚上發燒不能來了,所以今天由我來為大家上一堂語文課。”孩子們看到這位主持人,以為是一位年輕的實習老師來臨時代課。因此一些好動的孩子就開始不安分起來。他們有看漫畫的,有趴在桌子上睡覺的,甚至和鄰桌的孩子打來打去。總之.課堂紀律差極了。這位主持人見怪不怪.仍然慢慢悠悠地講著課。課講到一半,主持人一時興起,準備在黑板上寫一道算術題,卻故意被講台絆了一下,差點摔倒。結果全班同學一下子找到了爆發點,哄堂大笑。講台上的主持人又裝作無可奈何地搖著頭,等大家笑過之後,他才自嘲了一句:“今天來給咱們班代課,沒想到連這講台也欺生。”學生們聽罷又一次大笑,但笑過之後,教室裏竟然慢慢地安靜下來。後麵的課堂紀律出奇地好。

這位主持人就運用了委過他物的方法,讓學生顧客知道自己錯了,而售貨員卻把錯誤轉嫁給這位顧客的丈夫身上。反正這個台階位可憐的丈夫又不會說話在身邊,背一背冤枉也無所謂被冤枉也無所謂。這位些女顧客聰明的學生見服務員老師給了她他們台階,於是不好意思地拿起衣服,離開了商場重新安靜下來,專心聽課。

第二節 圓場補戲

在一些場合,由於雙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種種突發事件的存在,往往會導致尷尬或僵持場麵的出現。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打打圓場,那麼就很可能引起一方或雙方的不快,幹擾事情節目的正常推進,甚至影響到彼此的關係和友情。由此可見,在交際節目中把握對方的心理、審時度勢,然後憑借恰到好處的解說來化解尷尬與僵局,這確實是一項值得重視的能力。要想成功地打圓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眼:

一、製造幽默的氣氛

對引起尷尬的事件進行機智的解說,使嚴肅的話題詼諧化,從而緩和尷尬的局麵。

那些過於嚴肅和枯燥的東西往往不易為人接受,所以人們會想方設法把它變靈活些、有趣些。例如一本嚴肅的科技類圖書,人們可以通過插圖的設計和版式的調整來讓它變得活潑可愛一些,從而使讀者樂於閱讀。同樣如果某個較為嚴肅、敏感的問題搞得雙方都很尷尬,甚至於阻礙了正常交流的順利進行時,我們主持人同樣可以暫時讓它“委屈”一下,通過幽默的解說將其詼諧化,利用它把原來被搞僵的場麵激活,使交際活動節目得以順利推進。

50年代一次國宴,外賓見了湯萊內的筍片為法西斯的標誌,感到迷惑不解,於是詢問周恩來總理。周總理一看,發現是民族圖案“萬”翻滾造成的,便解釋說:“這不是法西斯標誌,是中國傳統圖案,叫‘萬’字,象征福壽綿長,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接著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誌也沒有關係嘛!我們大家一齊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聽了這機智巧妙的解說,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友好熱烈。這道湯菜很快被吃了個淨光這道湯菜很快被吃了個精光。

2008年,在北京大學首個校友等額配比基金設立儀式上,當時剛剛走馬上任的北大校長周其鳳也首次公開亮相,主持人首先介紹了與會嘉賓,其中有捐資的新東方校長俞敏洪,接著介紹北京大學參與者時,一時口誤竟將新校長說成了“北京大學校長俞敏洪……”台下立刻鴉雀無聲。主持人也一時語塞,麵對這一尷尬局麵,新校長周其鳳上前一步,搶過話筒說道:“ 大家不要笑,這很正常嘛,我現在就在時時提醒自己,別一開口自我介紹就說成吉林大學校長。當時我剛去吉林大學時,就總是開口說自己是北京大學的,說錯了自己還沒意識到,還希望別人鼓掌。”此言一出,台下頓時笑聲一片,掌聲熱烈。

在這場公開活動中,由於捐資人與和新校長都與北京大學有淵源,周總理接見外賓這一交際活動中,中國傳統圖案“萬”字符由於與法西斯的標誌相似,結果成了製造尷尬局麵的導火線,麵對主持人的口誤,法西斯的標誌“出現”在宴席上,這一事件當然令賓主都感到不悅,於是周總理幽默機智的周其鳳校長使用了“將嚴肅問題詼諧化”的交際技巧,在對““萬”字符進行解說口誤很正常”進行解釋之後,號召大家掌聲鼓勵主持人吃掉“法西斯”,結果一下子令僵化的氣氛活躍起來,賓主雙方的尷尬與疑慮煙消雲散。

二、換一個角度或找一個借口

證明對方有悖常理的行動在此情境下的合理性。

人們之所以有時會陷入窘境,常常是因為他們在特定的場合做出了不合時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舉動。而旁人又往往不便於直接指出這種舉動的不合理性,於是進一步導致了整個局麵的尷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行之有效的打圓場方法莫過於找一個視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據來證明對方舉動在此時是正當的、無可厚非的。這樣一來,個人的尷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麵也得以繼續下去了。

李揚有一次在紹興主持晚會,其中海政歌舞團的歌唱演員葉茅、廖沙合作學唱《走西口》。他們情真意切,有時出現摟抱的表演。見此場麵,李揚頓時意識到觀眾一定會想:他們怎麼演得跟真的一樣,是否假戲真做?等他們剛唱完李揚馬上迎了上去留他們在台上,說:“葉茅和廖沙的歌聲情真意切,打動了觀眾的心。但大家不知道,他們舞台上是藝術伴侶,生活中是恩愛夫妻。”

台下立刻響起了“噢”的噓聲。下場後,葉茅、廖沙感激地對李揚說;“過去由於主持人沒想到這點,我們受到不少誤解,你想得真周全。”不用說,觀眾也會意識到李揚的良苦用心和嚴謹作風的。

2009年1月13日,在央視一號演播廳進行了的春晚的首場彩排。青年美聲歌手王莉上場時卻不慎摔倒,單膝跪地,雖然她隨後照常演唱,但現場氣氛還是卻顯得很尷尬。主持人董卿見狀,急中生智,說道緩緩地說道:“剛才王莉不小心摔倒了,好在沒影響到她的演出。其實春晚就是這樣一個舞台,能站在這裏的都是最優秀的演員,大家都是摔倒了又爬起來才走到這裏的!”董卿話音一落一說完,全場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

麵對歌手上台摔倒這的場麵是一很尷尬的局麵,但是董卿能夠急中生智,機智地借題發揮,從王莉“不小心摔倒”的情景,聯想到台上諸多演員的奮鬥經曆,出語不凡,不僅寓意深刻地道出了引申出一個名優秀演員曆經挫折走向成功的道理道路曆程,不僅達到圓場的效果,而且還給人以啟迪,同時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起到了圓場之效。

三、肯定各方的價值

不做孰優孰劣的比較,隻強調差異性,對各方的價值都給以肯定,並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當雙方因彼此不能滿意對方的條件而爭執不休時,作為調解者主持人應理解爭執各方此時的,心理和心情,不要輕率地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各方的不滿情緒。正確的做法是隻強調各方的差異(而非優劣),並對各自的優勢和價值予以肯定,以此在一程度上滿足他們的自我價值實現心理。在這個基礎上,拿出適合各方的建設性意見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一次,著名相聲演員侯躍文主持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節目的《請您參加》。主要內容是由三個自告奮勇的家庭上台,根據所選的道具自行編排和表演節目,然後讓觀眾打分。表演一結束,沒等主持人發問,觀眾席上已是七嘴八舌,評哪組的都有,評比陷入困境。侯躍文靈機一動,對觀眾說:

“到底哪組能得第一,還是讓我問問他們本人吧。” 隨後逐個詢問了三個家庭對登台演出節目的感受,並根據他們的回答宣布:第一組“謙虛”第一;第二組“勇敢” 第一;第三組“團結”第一。三個組都得了“第一”。

在主持《請您參加》節目時,侯躍文清楚這一節目本身的目的其實並不在於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發觀眾參與節目的熱情。基於此種考慮,在節目出現僵持的局麵時,他並沒有和觀眾一起爭論孰優孰劣,而是強調了各個小組的不同特點和優勢,對各組的價值都予以肯定。最後,侯躍文提出了解決爭執的建議:“三個組同獲第一”,結果很容易地被大家接受了。

2009年4月1日,當紅魔術師劉謙來到湖南衛視《金牌魔術團》節目擔任評委,在節目現場,有一位魔術愛好者在表演完畢後表演者不滿意,不滿評委的評價,不僅竟自稱是“中國喜劇魔術第一人”,而且情急之下他還將矛頭對準了劉謙,說:“你表演的魔術我都看穿了,我現在就能講出你發明的那些魔術是怎麼變的!”然後並當場破解了劉謙在春晚上表演的一項魔術。此舉令一向溫文爾雅的這一舉動引來了劉謙也火了,嚴厲地的反攻說,劉謙說:“如果一個魔術師在舞台上揭秘魔術,那他就不配站在這個舞台上!”麵對如此窘境雙方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主持人汪涵見狀,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急忙說:“如果沒有優秀的魔術師對魔術進行創新,破解也就無從說起,喝水不忘挖井人,對吧?”汪涵一句兩全其美的話,使得此言一出,雙方很快平靜下來,節目也得以順利進行。

麵對選手的詰難與和劉謙的爭執反擊,作為主持人的汪涵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將矛盾激化,可謂處於兩難境地,偏袒任何一方都不妥可謂是進退兩難。為了結束爭論,給雙方一個台階,然而汪涵巧妙地運用了一個假設句,將兩人的關係融入其中,說明“劉謙的魔術創新是選手破解的前提條件”,這樣,既肯定了劉謙對魔術創新的功勞,又提醒選手表演者認識到 “喝水不忘挖井人”,告誡選手不要忘本,戒驕戒躁,讓雙方都有一個台階下,。汪涵妙用假設來圓場,真可謂兩全其美,由於附加了假設的條件,使表達變得婉轉,所以讓劉謙和選手都能接受,從而化解了他們的敵對情緒,一場風波也就就這樣巧妙地平息了。

四、指出缺陷的合理性

有時場上也會出現一些“危在旦夕”的情況,救場如救火。能夠及時指出差錯的合理性十分關鍵。

例如李揚在南京五台山體育館的一次主持中排除了一場“危在旦夕”的“險情”。那是最後一場的演出,歌唱家張子銘患重感冒,帶著39度的高燒上場演唱《拉網小調》。當他唱到高音時有些力不從心,場內馬上就發出“倒彩”聲。李揚一看不妙,毫不遲疑地走上了台,沉著而動情地說: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張子銘是喝海河水長大的天津著名歌唱家,他滿懷對南京人民的深情厚意趕來演出,可是不巧,患了重感冒,現在他的體溫是39度,我們勸他休息,但他說:‘這是第一次來南京,今天又是最後一場,盡管我發燒,唱得不好,也要來,我不願給南京觀眾留下一點遺憾。’我提議,讓我們對藝術家這種高尚的藝德表示深深的敬意!”

話音未落,全場響起長達一分鍾的熱烈鼓掌。張子銘回到後台,泣不成聲,他說自己演出30多年,還沒有遇到過這麼感人的事。由於主持人心理裝著全局,才能真正化“險”為夷,出奇製勝。

2007年9月9日晚,在“中國亳州藥博會開幕式暨主題晚會”現場上,正當現場大屏幕正在播放演員斯琴高娃的賀辭錄像時,聲響設備突然出了出現問題,台下頓時響起了唏噓聲四起,場麵很是尷尬。這時正在主持節目的主持人朱軍不慌不忙地說絲毫沒有慌亂,機智圓場道:“唉,都怪今天晚會現場的觀眾熱情太高,熱情一高,電壓也隨著升高,結果電閘一跳,聲響設備就‘失聲’了。”台下此話一出,觀眾隨即給予了朱軍熱烈的唏噓聲為熱烈的掌聲所替代。

現場設備出現問題是不應該的,但是問題出現,作為主持人就必須去麵對。如何讓不合理的變成合情合理的,不僅化解尷尬場麵,而且保持觀眾的熱情,這是對主持人臨場應變的又一考驗。

麵對畫麵“失音”的意外,朱軍恰當地運用了“歪解”的語言技巧,把“設備失聲”的原因“歸罪”為“觀眾熱情太高”,因此導致電壓升高跳閘,話語明貶實褒,巧妙地恭維了觀眾。朱軍的歪解,幽默風趣,重新點燃了大家的熱情,自然順利地擺脫了窘境。

五、模糊解決

不指明誰是誰非,隻給出一個模糊的解決方案,讓爭執的雙方都有台階可下。

雙方因為一點小事而爭執不下,以至於矛盾激化。主要原因倒不是因為爭執的雙方認為自己有多麼正確,一定要捍衛“真理”,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隻好通過試圖壓倒對方來獲得平衡,而這顯然分外困難。那麼,作為主持人,此時根本沒有必要指明誰是誰非,以免進一步激化矛盾,隻需給出一個模糊的解決方案,讓爭執的雙方都有台階下就可以了。

在一次競賽遊戲節目中,一組嘉賓由於缺乏與人合作的觀念,內部關係沒有協調好,導致矛盾衝突。主持人動之以情地說:“你們兩人就如同車子的兩隻輪子,隻要有一方脫離,整個車子就無法動彈了。希望你們同心協力發揮力量,發揮最好的水平。”

接著主持人又用比喻說:“團隊就像一個家庭,各有分工,妻子如能盡心盡力地把家弄好,這位丈夫才能安下心來去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