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嘉賓把握篇(3 / 3)

2.用關心的口吻與對方談話

任何人都喜歡並需要別人的關懷和幫助,所以關心對方也是個永遠受歡迎的話題。有一位女記者,曾與伊麗莎白女王在雞尾酒會做過簡短的交談。一開始,她就問女王昨天是否在風雨中視察過鐵礦。這使女王十分驚訝。原來,女王的外衣染有紅褐色,經女記者提醒才發覺。由於交談從關心人的話題開始,自然引起女王的好感,使這次交談獲得成功。生活中,同病人談談治病強身的體會;同家長談談培養子女的經驗;同青年人談談職業的選擇與發展;同主婦談談安排生活的訣竅;同學生談談提高成績的技能……這些話題無一例外都是愉快的。

選擇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時要注意:

首先,不要不識深淺,誤人禁區。常言說,守著矮子不說“矮”話,守著禿子不說“亮”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話題禁區,不容他人擅人不容他人擅入。譬如個人隱私、隱癖、殘疾人的生理缺陷等。這一類內容應當有意避諱。不然的話,其後果輕則損害交際關係,無法交談,重則傷害感情,甚至導致對立或關係破裂。

其次,避開可能引起對方傷感誤解的敏感話題。話題除了有若幹“禁區”,還存在“敏感地帶”,會話中也應當小心避開。譬如,同失戀者忌談愛情與婚姻問題;同不幸者忌談他遭受不幸的往事。

三、從讚美對方入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當人們受到讚美時,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會油然而生,心情立刻變得歡快起來,此時也更加容易與人打交道。因此,主持人與嘉賓交流時也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征,用誠懇的態度,熱情洋溢的話語來直接讚美對方。這不僅能表現自己的涵養、友善,迅速博得對方好感,而且能夠使對方感到自我價值被人讚同、認可,認為主持人能夠撥動自己內心深處的心弦,與自己產生共鳴,從而渴望與其拉近關係,深入交往。請看下麵的例子:

印尼前總統蘇加諾是個外交老手。有一次,他一位70多歲的美國著名新聞主播訪問中國,在廣州的青年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上,他說了這樣的一番話:“今天,我和大家見麵,感到非常幸福,你們青年人,是民族的希望、未來的建設者、未來的主人翁。青年人是多麼幸福啊!印度有很多神話,其中有一篇說到一棵神樹,這棵樹叫‘願望之樹’,誰要是站到神樹的下麵,說出他自己的願望,那麼,他的願望就能夠立即實現。假如,現在我能夠站到這棵神樹下,來了一個神仙問我說:‘喂,蘇加諾,你想要什麼?你有什麼要求?’那我就要告訴他:‘我希望恢複我的青春。’”

蘇加諾這位新聞主播在這裏針對聽眾是青年的狀況,熱情歌頌他們擁有的寶貴青春。這些誠摯的肺腑之言,一下子就把蘇加諾總統自己和青年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四、撥響對方情感的琴弦

熟悉的事物總是能喚起人們心中強烈的溫馨感和懷舊情緒。如果能根據對方的背景,多談一些對方熟悉的事物,則經常能夠勾起對方的回憶,使其“愛屋及烏”,對自己產生親切熟稔之感。

美國人賽珍珠二戰期間來中國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

二戰期間,賽珍珠曾發表過對中國人民的廣播演講。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就曾應一個廣播公司的邀請,在節目中發表了麵對中國聽眾的演講,這篇演講深深地打動了中國人的心。在演講中她是這麼說的:

我今天說話不完全站在一個美國人的地位,因為我也是一個中國人。我一生的大半時間,都在中國渡過。我生下3個月,就被父母帶到中甲去了。我開口說話的時候,先說的又是中國話。我小時跟著父母,並沒有住過什麼通商大埠。數十年間,我們到的地方是浙江、江蘇、江西、湖南、安徽、山東各省的小城市、小村莊,清江浦、鎮江、丹陽、嶽州、蚌埠、徐州、南宿州……這些地方,是我最熟識的。可是我最愛的,是中國的農田鄉村。以後我長大了,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親眼看見南京在幾年《內,由一個古舊的城市變成一個新式的首都。但是無論我住在什麼地方,我與中國人相處,都親如同胞。因為小的時候,我的玩伴是中國孩子;成人以後,交往的又是中國的朋友們。現在我人雖已歸故國,心中卻沒有忘掉棹舊日的朋友。所以今天我要從這兩種地位說話。我既在中國長大成人,又在美國住了多年,受了雙方的教育,有了雙方的經驗,我覺得我是屬於兩個國家的。我可以為兩個國家說話。8年前,我回美國去。美國人對中國人的觀念是怎麼樣呢?非常的好。我一開口說到中國,他們都點頭說:我們喜歡中國人。

作為一個向中國聽眾演講的外國人,賽珍珠一再提及中國人熟悉的地名,強調自己與中國人關係密切。對於聽眾而言,這些熟悉地方的風土人情和自己的種種經曆立刻曆曆在目。陌生的演講者此時似乎也成了曾經同行的旅伴,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國籍帶來的界線一下子變得模糊起來。賽珍珠雖然不是專業的電台主播,但是她在這次演講中運用的節目情感渲染方式值得每一個主持人學習和借鑒。

五、向對方表示真誠和信任

節目請來的嘉賓多數情況下互相都不認識,陌生人之間總會因為素昧平生、互不了解而產生一層隔膜,並且時常由於矜持和互不信任而造成交流失敗。所以,我們不妨主動一點,率先衝開這一層障礙,把對方當成熟悉的朋友,采取恰當的方式向其坦率地吐露心聲,用真誠和信任叩響對方的心扉。下麵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聞一多王小丫是一個平易近人,深受人們愛戴喜愛的學者電視主持人。他她樸實無華的言談往往會深深地打動聽眾的心,請看下麵這段演講話:

今天承諸位光臨,得到同諸位見麵的機會,感激之餘,就讓我們趁此正式地、公開地向諸位伸出我們這隻手吧!請諸位認清,這是“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的手,不可能也不願意威逼人,因此也不受威逼。這隻“空空如也”的窮且大的手,不可能也不願意去利誘人,因此也不受人利誘。你盡可瞧不起它,但是不要怕它,有什麼可怕呢?不信,你聞聞,這上麵可有血腥味兒?這隻拿了一輩子粉筆的手,是隨時可以張開給你們看的。你瞧,這雪白的一把粉筆灰,正是它的象征色。我再說一句,不要怕,這是一隻潔白的手啊!然而也不可以太小看它。更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手和無數的拿鋤頭的手,開機器的手,打算盤的手,拉洋車的手,乃至縫衣、煮飯、掃地、擦桌子的手——團結地捏在一起,到那時你自然會驚訝這些手的神通,因為它們終於扭轉了曆史,創造了奇跡。我們現在是用最誠懇的心,向大家伸出這雙潔白幹淨的手。希望大家同我們合作,並且給我們指教!

真的是非常感謝大家,謝謝大家對《開心辭典》的祝福和喜愛,也謝謝大家對我們的關愛,我知道,因為有你和我們一路同行,才會有《開心辭典》曆經這麼多年而不衰,因為有你的寬容和厚愛,才會有今天的小丫,我做主考官的時候,第一次錄像,我特地穿了一件藍色的衣服,我把當時的畫麵找了出來,我旁邊的同事都樂了,他們說小丫這是你嗎?我一看也跟著大家樂,能不樂嗎?要不現在您也來看一看?

聞一多王小丫在這裏拋棄了學者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把聽觀眾當成知心的朋友,用平白樸實的話語真誠地表明自己的人格講述往事,發自肺腑地歌頌勞動人民感謝觀眾。這種誠摯和信賴很快衝破了他與聽眾觀眾之間由於身份差異、互不熟悉而造成的屏障,使大家覺得他也是勞苦大眾的一員。倍感親切。

第五節 麵對滔滔不絕者——“截流”有術

在嘉賓參與的主持現場,嘉賓不善談讓主持人頭痛。然而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者,有時也讓主持人著急。首先,怎麼著也不能先讓他一個人去表演,還要留點時間給其他嘉賓。再者滔滔不絕者,盡興發展下去往往總是離題千裏。所以主持人必須適時地加以控製。

但當人的思維朝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特別是當人處於亢奮狀態時,命令式的語言、強迫的手段,其製止效果都不好。

因此,碰到上述這類突發事件時,隻有借其勢,用巧妙的語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下麵給出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借風推舟

舉一個教師上課的例子。一位教師走進教室準備講課時,卻看到學生正在為昨晚的女排比賽議論紛紛。

麵對這一情況,這位教師沒有命令學生們停止議論,而是興致勃勃地加入了討論,談起了自己的感想,兩三分鍾後同學們都靜下心來聽他講時,他卻巧妙地將話鋒一轉。

“中國女排的勝利為中國人爭得榮譽,它證明了中國人的強大。但是中國在科學、經濟上還不強大,我們也要有中國女排這種拚搏精神,在科學和經濟建設方麵都要努力迎頭趕上歐美國家。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得好好抓緊每一次的學習機會,認真學好每一堂課的內容。”

這位老師運用的就是“借風推舟”的語言藝術。他及時地“借”了學生們強烈的愛國熱情之“風”,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指引,順勢將學生們的熱情引到學習這條“船”上。這不僅很快恢複了課堂秩序,還借此“東風”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試想,如果這位教師運用命令式的語言表達,雖然也可達到停止議論、保持課堂安靜的目的,但他無法使學生的思維從“女排比賽”中走出來。

有一次,主持人回母校山東大學主持一場迎新晚會。有一個小夥子表演的節目是模仿周總理講話,小夥子表現欲太強,模仿起來沒完沒了,眼見節目超時,場下觀眾已有倦意,而小夥子卻不管不顧,一味自我表現。作為主持人,必須控製整台節目的進程,但又不能唐突地上去強行將其打斷。於是,將計就計,走上前去模仿毛主席的語氣對他說:“恩來同誌,你太辛苦了,人民強烈要求你下去休息休息。”

台下聰明的觀眾會心地笑起來,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就這樣,他采用將計就計的辦法,順勢把小夥子引下場,將超時的節目合理打斷,並為已有倦意的現場氣氛製造了新的興奮點,觀眾的情緒為之一振。

央視經濟頻道《對話》欄目,在一期討論“民營家族企業領導換班”的介紹嘉賓環節,一位學者嘉賓自我介紹後調侃主持人,主持人陳偉鴻不急不惱,他沒有拘泥於個人感受,而是大氣地順勢而為,將玩笑平穩過渡到主題上:。

嘉賓:……《對話》總是能即時發現熱門話題,這次關於民營家族企業領導換

班的話題抓得很及時。

陳偉鴻:謝謝您對我們《對話》欄目的誇獎和支持!

嘉賓:《對話》欄目開辦以來換過幾次主持人了,不知陳偉鴻是否也會換班?

陳偉鴻:看來,不管是家族企業的換班還是其他事情的變化,都會成為人們的關注熱點。

這位麵對嘉賓的反問隻是想和陳偉鴻開個玩笑,哪知陳偉鴻接招後沒有絲毫慌亂,更沒有說什麼“我會努力的”或“希望大家支持”之類的話,而是從容大度地接順水推舟,讓現場話語權重新回到主持人手入手中。

二、發問打斷

主持人可抓住說話者話中的一點來向他請教或核實,借機插話,在對話中轉移話題。1980年春,一位主持人在昆明機場采訪即將登程出訪歐洲的關肅霜。為了加強現場氣氛,在第一次見麵交談的時候,相約在飛機起飛前10分鍾,在飛機舷梯旁進行正式采訪。但因為關肅霜是劇院領導,她先要檢查全體人員和服裝道具是否全部登機,並要同先後趕來送行的省、市負責人及親朋好友握手道別。因此,主持人采訪時發現她注意力不集中。第一次交談時說過的一些精彩內容也忘說了。例如第一個問題是:“關肅霜同誌,你率領的雲南京劇院馬上就要到歐洲去訪問了。您這次訪歐的目的是什麼?”她回答得比較一般化,都是外交辭令,而且沒兩句話後就向觀眾道別要草草結束談話了。總導演和攝影師都急得隻咂嘴,怎麼辦?打斷重來,飛機起飛在即,來不及了,給她提詞,這不禮貌,也顯得笨拙。急中生智,主持人用提問方法來喚回她的記憶。“關肅霜同誌,您這次是第二次訪歐吧?”“是的。”“那您第一次訪問歐洲是在哪一年?”“1950年”“哦,那時您還是一位年輕姑娘吧?”最後幾個字主持人特別加重了語氣,因為導演正是要她回憶第一次訪歐時曾和一位歐洲姑娘結識,並建立了漫長、親密的友誼的故事。後來因為“十年內亂”,這對異國友人的聯係中斷了。到現在,關肅霜仍十分懷念異國女友,企望這次重訪歐洲能與她重敘友情。如果這樣談。會比講一些“傳播友誼”、“增進了解”之類的套話生動得多,感情也會真摯。一提“1950年”、“年輕姑娘”,關肅霜馬上領悟了,動情地談起了那段友誼佳話。2009年10月24日,當時的股壇風雲人物葉榮添做客《天下財經》節目,在談到葉榮添對創業板和股民炒創業板的看法時,主持人和嘉賓有以下的對話:

主持人: 你對創業板怎麼看?我感覺你的這個風格啊是比較激進的,是不是應該比較看好創業吧?

葉榮添:那我今天也就說點比較激進的話吧!我認為就是中簽的股民在上市第一天有三條要做的,包括今後,半年之內。第一就是上市首日賣掉,第二就是不看,第三不管。我認為創業板,它真正可以投資的價率是:大盤、整個主板市場已經上漲過高的時候,過了3000、4000點的時候,那,那時候,大家會,反而轉過去,去尋求一些真正低價的個股,當然,創業板股價還得回到了這個價,原始自然的價位的時候,可能現在20多塊錢,到時候半年成10多塊錢,到那時候才有真正的投資價值。

主持人:等它形成一個窪地之後,再來投資?

葉榮添:對對對。起碼我現在認為,創業板上市,就10天之內,就是說,它起碼股價要掉30%,是最少的。我認為內半年之內,最少得有兩掉,現在的這30家公司,第一批。

主持人:嗯......…… 但是...... …… 覺得這個破發的可能性呢?

葉榮添:破發可能性不大,股價,起碼,在半年之內需要得有兩掉的。

主持人:嗯......…… 短期內不好看創業板?

葉榮添:嗯,對對。

這就是電視采訪中主持人一個借機發問打斷的例子,主持人緊跟嘉賓思路,適時提出問題,一個目的是為了控製話題,使嘉賓沿著預定采訪思路進行談話,另一個目的是強調觀點,提醒觀眾對此觀點引起注意。

2010年6月21日,江西全省26條河流超警,撫河、信江等河流發生超曆史紀錄的特大洪水。18時30分左右,江西撫河幹流右岸唱凱堤發生決口,嚴重威脅下遊5個鄉鎮14.5萬人口、京福高速公路、316國道以及12萬畝耕地的安全。

21日晚,央視《24小時》報道撫河汛情,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連線江西防總辦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詢問汛情。在這段長達3分50秒的采訪視頻裏,主持人先是詢問決口的位置和麵積,平其俊介紹了現在決口的麵積,並強調唱凱堤曆史上曾多次決口。

在1分39秒開始,平其俊介紹江西省委書記、省長的指示之時,主持人打斷說,“平主任你告訴我,決口有多大?下遊的群眾會不會受到威脅,如果會的話,目前有沒有得到安全的轉移?”

麵對主持人的這個問題,平其俊又開始介紹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江西省防總副總指揮、水利廳廳長的“重要指示”。

在2分54秒,主持人再次打斷,問:“平主任,我是非常想了解下遊的群眾有沒有得到及時的通知、轉移。”

麵對主持人這個問題,平某繼續開始官話、套話連篇,隻字未提群眾轉移的消息。邱啟明由於遲遲未得到需要的采訪信息,隨後非常禮貌的感謝其接受采訪,並結束連線。

三、總結打斷

在說話者說完一層意思後,主持人乘機替其總結,不給他再留發揮下去的機會。

如1993年8月26日,由蔡淑英主持的《東方直播室·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打工》的直播節目。一開始蔡淑英聯係社會上“早知道今天會下崗,還不如當初花點錢買一個出國機會”的說法,請有親人在國外打工的來賓和嘉賓談談當他們收到一封海外來信時,最想從信中了解的是什麼。

來賓A:最想從信中了解有沒有找到工作。

蔡:這種迫切之情我可以想象。在撕信的一刹那,也許手都在顫抖。

來賓B:我關心的是他的身體是不是健康,因為他遠涉重洋,身邊沒有親人,身體是否撐得住。

蔡:這是在異國是否能站住腳的本錢。

來賓C:……當接到他們來信的時候,我真是百感交集。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們的健康問題,……

蔡:這樣看來,大家談到的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最惦記國外親人的生存能力。……主持人最後用“生存能力”把來賓們提到的“工作”、“健康”都總結在內。

例如下麵的訪談案例:。

嘉 賓:有‘句話叫“欲罷不能”。現在我就是“欲罷不能”。我也知道玩玩、

吃吃、喝喝、樂樂,當然痛快多了,但就是“欲罷不能”。不要以為我是說這科技研究了不起,也不是這樣。我覺得社會就是有分工。如果每個人都是教授,我們的社會就垮台了,我們就沒飯吃了,這就是分工。我分工就分到這條路上來了……

主持人:先生的研究偏於冷門,我覺得這樣的研究越往高處走,在自己身邊就會越缺乏交談的夥伴,缺乏學術上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種自律品質的話,是不會取得像先生今天這樣的成就的。

一段訪談就此結束,來賓不再有發揮的機會,剩下的就可以由主持人來控製了。

四、掌聲打斷

帶領現場其他嘉賓或觀眾給他來一陣掌聲,一般人都會識趣收場。

第六節 嘉賓欲言又止——試探敏感話題

有時采訪像一種窮追不舍的遊戲,采訪者要刨根問底,被采訪者卻躲躲閃閃。尤其是在一種特殊的場合,涉及到一些熱點而敏感的話題涉及一些熱點而敏感的話題,主持人似乎要腳踏兩隻船,一方麵是受眾的代表,要盡可能挖出一些內幕,滿足受眾欲知心理;另一方又要小心翼翼地為被采訪對象著想,不能觸及被采訪對象的尊嚴、隱私等。

因為問題本身的敏感性不便直接詢問對方對某問題的看法,這就要求采取迂回戰術,從外圍打探,通過巧妙的交際語言來探知對方的真實情況和所持的真實態度。“知彼”之後,我們才能見機行事,依勢而動。試探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能讓對方感知到我們的真實用意,二是委婉地告訴對方我們的用意。所以,如何試探別人,達到期望效果,也是有許多技巧和方法的。

一、用讚美語來試探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被恭維。人們在被讚美時會產生一種自我滿足心理。而這種心理膨脹會擾亂人的理性,使人麻痹大意,放鬆對他人的戒備。針對人們的這一普遍心理特點有經驗的試探者往往先讚美對方,誘發對方的虛榮心,拉近關係,使其放鬆甚至打消對我方的戒備。在此基礎上略加誘導,對方就很可能講出自己清醒狀態下不大可能透露的東西,從而達到我們的試探目的。請看下例:

主持人:聽了您的介紹我終於明白了,京劇《紅燈記》裏有一句唱詞,出處原來就和你們商店有關。

嘉賓:哪句唱詞?

主持人:就是李玉和唱的那一句“提籃小賣……”啊。說的是上海提籃橋,有一家零賣小商品的大百貨店。

嘉賓:(笑)你真會解釋,你這一說倒使我們的經營更有特色,更有意味了。

這裏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附會”起來,看似唐突意外,實則巧妙、風趣,言之成理,用簡短的四個字把這家商店的一大特色概括了起來。接下來嘉賓一高興就開始講述有關商店的經營方針了。

二、用類比法來試探

和別人打交道時主持人在訪談時,我們常常因為由於種種原因,有一些問題可能不方麵直接提問,有一些要求礙於種種原因難以直接啟齒,常常猶豫再三,到最後也未能明白講出,以至耽誤了許多大事。如果我們的腦筋活絡一點,略施這樣一個小小的技巧,這時,如果主持人如果在說出自己的打算問題之前,先向對方講述別人曾有過的類似的做法,試探對方對其態度。然後依據對方對其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我們就可知該怎樣說話辦事了。

有個員工打算從公司跳槽另攀高枝,但又擔心當麵提出公司若不同意,就會給人留下不安心本職工作的不良印象,不利於今後工作,況且企業有恩於自己,曾把自己送往高等學府深造兩年,怎麼才能開得了這個口呢?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利用一次閑談機會向老板提出這個問題:“王經理,咱們單位有的青工想挪挪窩兒,你認為可以嗎?”經理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個自然規律,對人才的合理流動我是持讚成態度的。”這個員工見經理態度中肯,於是引申一步講:“如果這個人是我呢?”經理稍一沉思,說:“那也不攔,隻要有地方要,也可以高就。”通過這樣的交談,這個員工看到了經理開明的思想,明朗的態度,不久就正式向公司寫出了辭職申請,事情馬上辦成了。

如果主持人並不確定嘉賓對某一事情或問題的看法,就可以采取這種類比的試探方法,通過類比,迅速而準確地判斷嘉賓的真實想法,從而為更深入的問話做好鋪墊。

有個職工年輕的主持人打算調離一企業從電視台辭職另攀高枝,但又擔心當麵提出企業領導電視台老板若不同意,就會給人留下不安心本職工作的不良印象,不利於今後工作,況且企業台領導有恩於自己,曾把自己送往高等學府深造進修兩年,怎麼才能開得了這個口呢?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利用一次閑談機會向經理台長提出這個問題:“王經理台長老板,最近播音主持行業發展迅速,許多公司、影視製作部門都需要主持、配音這樣的人才,咱們單位有的青年輕人工想挪挪窩兒,你認為可以嗎?”經理台長老板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個自然規律,對人才的合理流動我是持讚成態度的。”這個職工年輕人見經理台長態度中肯,於是引申一步講:“如果這個人是我呢?”經理台長稍一沉思,說:“那也不攔,隻要有地方要,也可以高就。”通過這樣的交談,這個職工年輕人看到了經理台長開明的思想,明朗的態度,不久就正式向企業領導台裏老板寫出了調動辭職申請,事情馬上辦成了。

三、用慣例來試探

不直接詢問對方對某一具體做法的態度,而是先引用俗語或故事試探其對某一類行為的總的看法,從中得悉對方對某一具體問題可能采取的態度。

例如我們可以引用一句俗語或講述一個故事,請對方評價其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探知到對方對某一類做法的總的看法。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劉黃剛剛死去丈夫,情緒低落,十分憂傷。劉秀擔心姐姐愁壞了身體,有意在大臣中選一位如意郎君,為姐姐牽線搭橋。

劉秀的姐姐看中了一名叫宋弘的大臣。一天,劉秀召見宋弘。他彎著腰對宋弘說:“俗話說:‘富易交,貴易妻。’人富了要換一批新朋友;地位顯赫了就另娶門第高貴或年輕美麗的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嘛!”

宋弘正色說道:“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說貧賤時的朋友永遠不能忘記,貧賤中共患難的妻子永遠不能分離。”

劉秀聽後,稱讚了宋弘一番,十分後悔,再也不想在他身上打主意了。

長沙新聞頻道《社區故事》曾經做過這樣的一期節目,節目的主人公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商業女性,她從小就失去了父母,一手帶著弟弟長大,對弟弟扮演著亦母亦姐的角色,主持人也了解到這位女性對於弟弟婚戀問題的一些專製行為,他對這個問題十分感興趣,他是這樣問的:

“剛才聽了您對婚戀的看法還真有些與常人不同啊。有句俗語說‘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 現如今,拆廟的事鮮有耳聞,但‘毀婚’的例子卻並不少見。我之前聽過一個故事,說是一位中年男子來到市婦聯,訴說了自己婚姻的種種不幸,而令工作人員感到驚訝的是,造成他目前婚姻危機的始作俑者既非情敵,亦非仇家,而是他妻子的親姐姐們,也就是他的兩位大姨姐。聽到這您可能不信,或者要問了幹嘛呀:人家小兩口過得好好的,你們這些做姐姐為什麼要棒打鴛鴦呢?那麼以您的觀點來看,這兩個姐姐做的事是否過於苛刻了呢?”

皇帝的姐姐相中了有家室的大臣,這自然令皇帝頗感為難。這種問題涉及了嘉賓的一些隱私,如果直接詢問,而倘若對方予以拒絕,自己的麵子也過不去。於是,劉秀主持人采用了先引俗語和故事試探的方法,得悉了宋弘嘉賓在婚姻問題上的看法,從中推知他肯定不會同意姐姐的要求,於是也就不再追問了。再從中得到提取問題,這樣節目就會比較順利地銜接了。

四、虛擬情境

想探知對方對自己的看法,但又不便直接出口,此時采用虛擬情境的試探方法較為合適,所謂“虛擬情境”,可以是講故事,打比方,也可以通過詩歌、對聯、笑話等其他形式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