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是市場決定利潤、利潤決定企業、企業決定老板、老板決定員工。僅靠“忠誠”、“責任”混飯吃的員工在老板那裏隻能“得一時”,不可能“得一切”。道理很簡單,老板用你,是用你的能力。他用你的能力來為他做好工作、完成任務、多創造利潤。如果你在工作上沒有相應的能力去應付或者發揮不了你的“潛能”,那麼你遲早會被老板“掃地出門”的。這就是當前職場的狀況,也是當今市場的發展狀況——做任何事,都要拿能力說話。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好員工,就要拿你的能力說話。
方法比態度更重要
正確的方法比執著的態度更重要。我們應該調整思維,盡可能用簡便而又正確的方式達到目標。好方法意味著高效率。
一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伐木工人下決心要好好幹。
第一天, 老板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的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20棵樹。老板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深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是他隻砍了17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2 棵。
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
“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
這個工人以為越賣力,工作成果就越大,這是思維習慣束縛了他。
在工作中,我們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當遇到難題的時候,絕對不應該像那位伐木工人一樣一味下蠻力去幹,要多動些腦筋,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
杜先生是連鎖工廠的大老板,在他所屬的眾多工廠中,有一家工廠的生產情況特別差。杜先生去找那位廠長,了解他們廠比別的廠差得多的原因。廠長說,他試了種種方法,工人就是提不起工作的興趣。
當時正好是夜班和白班交班的時候,杜先生拿了支粉筆,走向車間,他問一位快下白班工人:“今天你們共澆鑄了幾次?”
“7次。”那位工人回答說。杜先生拿起粉筆在地板的通道上寫了一個很大的“7”字,就出去了。夜班工人進廠時看見地上的字,就問白班工長是什麼意思。
白班工人回答說:“剛才老板進來,問我們澆鑄了幾次,我回答7次,他就在地板上寫了一個7字。”
第二天早晨,杜先生又到車間,發現地板上“7”字已經被改為“8”字。
白班工人看見了地板上的“8”字,知道夜班的成績比他們好,不覺產生了競爭的心理。下班時,白班工人也很得意地在地上寫了個“9”字。此後,工廠的生產效率與日俱增。
變通講究靈活,它不從一個角度看問題,而是時常換幾個角度,以此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周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跟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隻增不減。但是,另一方麵,周先生非常討厭他的老板,經過多年的忍受,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周先生,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周先生把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教師,那天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你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不僅要跟你以往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課的內容講給了周先生聽,周先生聽了妻子的話後,一個大膽的創意在他腦中浮現了。
第二天周先生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老板找工作。不久,他的老板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他的員工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老板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他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老板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周先生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的老板的位置。
周先生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份新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老板。但他的妻子讓他懂得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惱的老板,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因此,在工作中,當我們遇到障礙,經過了努力仍然沒有進展的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正確的做事方法比持之以恒更重要!
困難一定能得到解決
盡管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困難,但是隻要我們積極努力地去想辦法,方法總是會有的。工作中遇到困難,隻要我們去積極思考,總會有方法解決它們。
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謂的“一帆風順”隻不過是一句美好的祝願而已,坎坷和崎嶇總是會有一些的。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因為怕遇到難題就不敢去做任何事情,因為我們相信困難再多總能找到解決它們的辦法,1000個困難必會有1001個解決的方法,方法總會比困難多!
美國鼎鼎大名的女律師詹妮芙?帕克小姐在剛出道時曾被一位老資格的律師馬格雷先生愚弄過一次,而恰恰是因為這次愚弄使詹妮芙小姐名揚整個美國。
一位名叫妮可的小姐被美國一家著名汽車公司製造的一輛卡車撞倒,盡管當時司機踩了刹車,但不知怎麼回事,卡車卻把妮可小姐卷入車下,導致妮可小姐被迫截去了四肢,骨盆也被碾碎。但是在警察調查此案時,妮可小姐因為當時自己已經不是很清醒而說不清楚到底是在冰上滑倒後掉入車下的,還是被卡車卷入車下的,馬格雷先生巧妙地利用了各種證據,推翻了當時幾名目擊者的證詞,使得妮可小姐因此敗訴。
於是,絕望的妮可小姐向詹妮芙?帕克小姐求援,詹妮芙通過調查掌握了該汽車公司的產品近5年來的15次車禍原因完全相同的證據,弄清楚車禍的原因在於該汽車的製動係統有問題,急刹車時,車子後部會打轉,把受害者卷入車底。
詹妮芙打電話給馬格雷:“你隱瞞了卡車製動裝置有問題的事實。我希望汽車公司拿出200萬美元來給那位可憐的姑娘,否則,我們將提出控告。”
馬格雷答道:“好吧,不過,我明天要去倫敦,一個星期後回來,屆時我們研究一下,再做出適當的安排。”然而一個星期後,馬格雷卻沒有露麵。詹妮芙感覺自己上了當,但又不知道為什麼上當,當詹妮芙的目光掃到了日曆上時——她恍然大悟,原來訴訟時效已經到期了。詹妮芙怒衝衝地給馬格雷打了電話,馬格雷在電話中得意洋洋地放聲大笑:“小姐,訴訟時效今天過期了,誰也不能控告我了!希望你下一次變得聰明些!”
詹妮芙幾乎要給氣瘋了,她問秘書:“準備好這份案卷要多少時間?”
“需要三四個小時。現在是下午一點鍾,即使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草擬好文件,再找到一家律師事務所,由他們草擬出一份新文件,交到法院,那也來不及了。” 秘書說。
詹妮芙小姐在屋中團團轉,突然,一道靈光在她的腦海中閃現,這家汽車公司在美國各地都有分公司,我們為什麼不把起訴地點往西移呢?因為隔一個時區就差一個小時啊!
而位於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在西十區,與紐約時差整整5個小時!對,就在夏威夷起訴!
聰明的詹妮芙終於贏得了至關重要的幾個小時,最後她以雄辯的事實,催人淚下的語言,使陪審團的男女成員們大為動容。陪審團一致裁決:妮可小姐勝訴,汽車公司賠償妮可小姐各種費用總計500萬美元!
洛克菲勒曾經一再地告誡他的員工:“請你們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飯一樣。”
比爾?蓋茨也曾說:“一個出色的員工,應該懂得:要想讓客戶再度選擇你的商品,就應該去尋找一個讓客戶再度接受你的理由,任何產品遇到了你善於思索的大腦,都肯定能有辦法讓它和微軟的Windows一樣行銷天下的。”
隻要努力去找,解決困難的方法總是有的。也隻有努力地去找方法解決困難,你才有可能成功,也才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讓方法助你成功
成功確實需要付出,但付出不一定能成功,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隻要我們積極努力地去付出,同時善於尋找方法,那麼我們就能慢慢地強大起來。
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以自己不懈地追求和不斷奮鬥,演繹了精彩的人生傳奇。然而他並非生來就是英語天才,1986年李陽考進了蘭州大學工程力學係。進大學後的李陽,第一年成績全年級倒數第一名,英語連續兩個學期考試不及格。偶然中李陽發現,大聲朗讀精神會變得特別集中,於是他就跑到校園空曠的地方大喊英語。
在以後的四個月時間裏,李陽就用這種方法讀了十多本英文原著,背熟了大量四級考題,在當年的英語四級考試中,李陽隻用了50分鍾就答完試卷,並且成為全校第二名。一個英語考試總是不及格的李陽突然成為一個英語高手,這一消息轟動了蘭州大學。
初嚐成功的李陽,從此開始邁上奮發進取的人生道路,他發現,在大喊的時候,性格的弱點被擊碎了,精力更加集中,記憶更加深刻,自信逐漸建立起來。他想,這種方法在他的身上已取得成功,那麼為何不把這套方法係統地加以總結,傳授給其他還在苦苦掙紮學英語的同學呢?於是內向的李陽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開講座。
雖然李陽當時並沒有什麼演講技巧,但他的觀點很特別,方法很有效,掩蓋了演講技巧和經驗的不足。
1992年,李陽來到了廣州,在1000多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考進了廣東人民廣播電台英文台,後來李陽成為廣州地區最受歡迎的英文廣播員和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李陽曾創下過1小時400美元的口譯紀錄和每分鍾8000港元的廣告配音員紀錄,超過香港同行,成為廣州最貴的同聲翻譯。
1994年,李陽毅然辭去了電台的工作,組建了“李陽?克立茲國際英語推廣工作室”,開始了他的“傳道”生涯。多年來,他跋山涉水,向全國100餘城市近2000萬人送去瘋狂英語快速突破法,許多人從中受到啟發,學會了英語,也走上了人生成功之路。
這就是李陽學習英語的方法,這個方法幫助他通過英語考試,幫助他靈活掌握口語,幫助他創業並獲得成功和財富。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合適的方法,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由此可見,勤奮和刻苦並非是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好的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卻是非常關鍵的。
丹尼爾?洛維格是美國著名的船王,可以說他是白手起家,直到後來他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資產,這和他善於尋找方法息息相關。
一天洛維格來到大通銀行想貸款,然而銀行工作人員看到他穿著破爛,又沒有任何的東西做抵押,就拒絕了他的申請。但是洛維格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通過多種途徑,總算見到了該銀行的總裁。
洛維格對總裁說,他用貸款把貨輪買到後,就立即把它改裝成油輪,而且他已經跟一家石油公司聯係好了,把它出租給石油公司。石油公司將每月付給他租金,這樣他就可以用來分期還貸。並把他和石油公司的租契交給銀行,再由銀行去跟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這樣就等於在分期付款了。
大通銀行的總裁認為:雖然洛維格一文不名,同時也沒有什麼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卻是非常可靠的。如果石油公司同意拿著他的租契去找他們按月收錢,這自然是十分穩妥的。
就這樣,洛維格終於貸到了第一筆款。他買下了他所要的舊貨輪,把它改成油輪,並把油輪租給了石油公司。同時他也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後不斷地發展,最終成了美國著名的船王。
洛維格的成功與精明之處,就在於他利用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來增強自己的信用,從而成功地達到了他貸款的目的。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標準。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軍人的職責是保衛祖國,教師的職責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職責是生產合格的產品……社會上每個人的位置不同,職責也有所差異,但不同的位置對每個人卻有一個最起碼的工作要求,那就是:把工作做到位。
可現代職場中,很多企業的員工凡事都得過且過,工作總是不到位,在他們的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5%的人不是在工作,而是在製造矛盾,無事生非地破壞性地做;10%的人正在等待做什麼;15%的人正在為增加庫存而“蠻做”、“盲做”、“胡做”;10%的人沒有對公司做出貢獻,但是負效勞動;2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標準或方法工作\\u003d想做,但不會正確有效地做;隻有40%的人屬於正常範圍,但績效仍然不高\\u003d做不好,工作不到位。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會始終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開始他會按安排擦六遍,慢慢地他就會覺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後幹脆就不擦了。中國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做事不認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後的頑症。
有一次,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訪問韓國,被安排去一家麵粉企業參觀。然而就是這次普通的參觀,卻給他很深的刺激,回國後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
這家麵粉廠屬於西傑集團,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卻隻有66名雇員。一個隻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劉行驚歎不已。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隻有幾百噸,但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希望集團的效率相對高於國內同行業標準,250噸日處理能力的工廠也有七八十名員工,日生產能力卻僅有韓國工廠的六分之一。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 廠,地址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遙,效益自然也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將工廠關閉了。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合資廠卻在90年代建起來的,設備比原廠還先進。是管理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工廠的主要管理層基本上都是韓國人。恰好,劉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內蒙負責的韓國廠長。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劉永行特意請教這位廠長:“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設在中國的工廠卻需要雇傭那麼多人呢?”
那位廠長回答很含蓄:“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這麼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卻讓劉永行回國後徹夜難眠。他知道,當著一群中國企業家的麵,那位廠長的話已經是十分客氣了。在這句平淡的話背後,一定藏有許多難言之隱,一定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管理問題。
仔細想一想,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做事的態度無疑存在很大的差距。韓國人做事總是手腳不停,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手頭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別的事做。他們是一專多能,比如說一個廠長,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崗位比較空閑,就會做其他一些事情,以節省人力。而在中國大部分企業中,還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 不多就夠了的想法,所以我們的效率就低了。
可以說,把工作做到位是每個員工最起碼的工作標準,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把工作做到位的員工。各行各業,無不在呼喚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員工。如果你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盡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總有一天,你能隨心所欲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過且過,從不努力把自己的 工作做到位,那麼你永遠也無法達到成功的頂峰。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曆:為了盡快結束工作,我們迅速地把某件事情做完,沒有過多地考慮細節問題,最後卻不得不重頭再做一遍;為了圖省事,我們把垃圾隨便扔在 地上,清潔人員卻不得不重新撿起來,再扔一次。有時候我們浪費的是別人的時間,有時候我們浪費的則是自己的時間,而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工作一次做到位。
從前,有一位地毯商人,看到有塊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塊,便動手把它弄平了。但是在不遠處,地毯又隆起了一塊,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不一會兒,在另一個地方又隆起了一塊,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他試圖弄平地毯,直到最後他拉起地毯的一角,看到一條蛇溜出去為止。
很多人在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時,隻是把問題從係統的一個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或者隻是完成了一個大問題裏麵的一小部分。比如,工廠的某台機器壞了,負責維修的師傅隻是做一下最簡單的檢查,隻要機器能正常運轉,他們就不會對機器做徹底清查,隻有當機器完全不能運轉時,才會引起人們的警覺。這種隻滿足於小修小補 的工作作風實際上就是沒有把工作做到位,而這樣做的結果則是導致工作的低效和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