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就跟空氣一樣,無處不有又無處不在。在實際生活中,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發現信息的眼睛。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利用自己敏感的神經,不放過每一個可能有用的信息,哪怕是一點一滴的事,每一次交談,隻要留心觀察,都有可能挖掘到自己要尋找的信息。
成功的人,往往對任何事情都抱有好奇心,在搜集信息時,也自然能對事物保持一定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美國一家食品製造業,因信息不暢而舉步維艱。他們投入資金請亞利桑那大學威廉?雷茲教授為其提供具體可行的發展信息。
威廉?雷茲教授接受委托後,立即著手對亞利桑那地區的垃圾進行研究。這在一般人看來與信息毫無關聯,但威廉?雷茲教授就是在垃圾堆裏為這個公司找到了有用的信息。
威廉?雷茲教授對當地的垃圾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分析研究。他與助手一道,從每天收集上來的垃圾堆中挑出數袋,然後把垃圾的內容依其原產品的名稱、數量、重量、形式等予以分類,如此反複,進行了近一年的研究分析。
威廉?雷茲教授說:“垃圾絕不會說謊和弄虛作假,什麼樣的人就丟什麼樣的垃圾。查看人們所丟棄的垃圾,往往是比調查市場更有效的一種行銷研究方法。”他通過對垃圾的研究,獲得了相關當地食品消費情況的信息:
比如,勞動者階層的人喝的進口啤酒比高階層收入群體的多,並且他們知道所喝啤酒中各種牌子的比例;中等階層人士比其他階層消費的食物更多,因為雙職工都因為上班而沒有時間處理剩餘的食物。
威廉?雷茲教授還通過對垃圾內容的分析,準確地了解到人們消費各種食物的情況,並得知減肥清涼飲料與壓榨的橘子汁屬於高階層人士的消費品。
後來,這家公司根據威廉?雷茲教授所提供的信息製訂經營決策,組織生產,結果大獲成功。
主動探詢,主動交流,就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得到珍貴的信息。
日本一家公司計劃研製一種供應美國市場的重型機車,於是公司派出一批設計師到美國調查搜集信息。他們與美國司機交朋友,一起開車、聊天、喝酒,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處世哲學等情況,掌握了他們種種特殊消費需求信息,並了解此類車的環保信息。然後,根據搜集到的大量信息進行設計研究,終於生產出一種完全符合美國人“口味”的重型機車,投放到美國市場後,立即成為供不應求的產品。
你不僅要知道從什麼人、從什麼地方可以得到信息,還要知道對於你得到的信息加以證實。你要善用信息渠道,與同行業中有經驗的前輩交流、參加社團活動、利用媒體等等,擴展自己的信息網絡。
凡是自己的同學、朋友、同事以及他們認識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信息來源。隻要你平時注意與他們交往,能把這些人融入到你的信息網絡中,那就是一筆可觀的無形信息資產。
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網絡,就不能把範疇局限於公司內部。其他團體也會舉辦各種講習會或研討會,你最好爭取參加的機會。吸收一些自己欠缺的信息,這些信息說不定會對你大有幫助。
或許你還會認識一些同行,這樣就更加擴大了自己的信息網絡。因為在公司與同事交往久了,收獲會十分有限,如果能和外麵的同行結識,你不但可以接觸到和自己工作完全不同的東西,更能擴大自己的信息量,充實自己。
現代社會,信息資源豐富多樣。正確選擇利用信息無疑是做好員工的一項基本功,學會選擇利用信息更是搞好生產或從事經營的一個基本要素。在大量的信息資源中,要選擇與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相關的信息。
1.將信息進行歸類整理
就是要把自己搜集到的各類信息,分為幾大類。然後按大類分辨真假。將那些明顯虛假的信息剔除出來,把認為是真實的或基本真實的信息留下來,然後再細分;對那些辦起來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項目作為首先應該處理的;對那些辦起來既有利益、又有風險的項目,進行一番分析對比,看是利益大還是風險大;對那些危險太大、收益又沒把握的項目,歸為最差、最無價值的一類。把類別分清了,真假、好壞、優劣信息自然也就甄別出來了。
2.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在了解到各種行情後,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大家都認為隻有好處、效益又高的經營項目,反而難辦或難以辦成。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有利的條件,沒看到不利的方麵,都在往這個經營項目上擠。而這一擠,就可能使形勢起變化,有利條件有可能變成不利因素,增大了困難。真正有潛力能發展的是那些既有前途又有風險、既有效益又把握不準獲利空間的項目。為了把項目選擇好,就要對信息和行情進行全麵分析、綜合對比。辦法是把經營項目中關於好處、壞處、效益、風險的信息,都一條一條列舉出來,然後逐條對比,分析各類信息之間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
3.對信息進行試驗
如果你認為某個項目不錯,但在經過綜合分析對比後,仍沒有確切把握,未能把最真實、最有效的項目選出來,還無法下決心大幹,怎麼辦?有一個辦法,就是先做小型試驗,進行小範圍、小規模生產經營,根據結果再下決心。這樣,既摸清了行情,又獲取了經驗,為日後大範圍經營打下基礎。
4.對情況做出預測
俗話說:“做生意要有三隻眼,看天看地看久遠。”任何行情、信息都不是靜止不動、固定不變的,而是經常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波動。隻有站得高一點、才能看得遠一點。預先有所準備和打算,才不至於跟在別人後麵跑。現在,不少公司是看別人幹什麼項目就也去搞同類生產。結果往往是產品時下很俏、很搶手,但等到它費工、費錢、費時幹成了,市場行情也開始變化,原來的時興變成了背時,俏貨變成了廢貨,成為麻煩事情。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最好的辦法是提前時間,估量形勢,把可能發生的變化,預先加以預測,加以準備。
為公司提出最好的方案
企業的好員工通常都喜歡問自己:“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具有這樣的問題意識,自然能夠了解自己周圍所欠缺的、不足的還有很多,這些可能正是公司今後的策略和方法。
看起來質疑自己的工作並不難,但大多數員工並沒有這樣做。
一位老板在他的自傳上寫道:
“事實上往往有些員工接到指令後就去執行,他需要老板具體而細致地說明每一個項目,完全不去思考任務本身的意義,以及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
“我認為這種員工是不會有出息的,因為他們不知道思考能力對於人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不思進取的人由接到指令的那一刻開始,就感到厭倦,他們不願動半點腦筋,最好是能像電腦一樣,輸入了程序就不用思考把工作完成。”
所以,不斷思考改進是你必須要做的事。在你對既有工作流程尋求改變以前,必須先努力了解既有的工作流程,以及這樣做的原因。然後質疑既有的工作方法,想一想能不能做進一步改善。
一個人成功與否在於他是否做任何事都力求最好,成功者無論從事什麼樣工作,他都絕不會輕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就應該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須做到最好。這樣,對於老板來說,你才是最有價值的員工。
有個剛剛進公司的年輕人自認為專業能力很強,有一天,他的老板直接交給他一項任務,為一家知名公司做一個廣告策劃方案。
這個年輕人見是老板親自交代的,不敢怠慢,認認真真地搞了半個月。半個月後,他拿著這個方案,走進了老板的辦公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誰知,老板看都沒看,隻說了一句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嗎?”年輕人一怔,沒敢回答,老板輕輕地把方案推給年輕人,年輕人什麼也沒說拿起方案,走回自己的辦公室。
年輕人苦思冥想了好幾天,再修改後交上,老板還是那句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年輕人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給予肯定的答複,於是老板還是讓他拿回去修改。
這樣反複了四五次,最後一次的時候,年輕人信心百倍地說:“是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微笑著說:“好,這個方案批準通過。”
通過這件事,年輕人明白了一個道理,隻有持續不斷地改進,工作才能做好。從這以後,在工作中他經常自問:“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然後再不斷進行改善,不久他就成為了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員,老板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後來這個年輕人被提為部門主管,他領導的團隊業績一直很好。
因此,工作做完了,並不代表不可以再有改進,在滿意的成績中,仍抱著客觀的態度找出毛病,發掘未發揮的潛力,創造出最佳業績,這才是好員工的表現。
迎接新的挑戰
《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說,天道運行強健不息,君子也應該積極奮發向上,永不停息才對。人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沉著應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很多時候,打倒你的不是挫折,而是你麵對挫折時所持的態度。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在社會經濟日新月異、市場競爭幾近慘烈的現代社會中,誰要想輕輕鬆鬆、毫無壓力地把工作做好,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假如你是一個企業的老板,你心目中的最佳員工是什麼樣?是在遇到困難時隻想往後躲、推諉責任的員工,還是那些將公司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積極想辦法解決困難的員工?
一項對美國多個大公司CEO的調查表明,CEO們最欣賞的,就是那些主動要求做某項新工作、接受新挑戰的員工。無論能否做好,至少這些員工比那些隻會被動接受工作的員工更令人欣賞,因為他們有勇氣、有信心,而且會從嚐試中學習到更多的經驗,增長更多的才幹。
承擔的工作越富有挑戰性,工作就越有效率。承擔艱巨的任務是鍛煉自己能力難得的機會,長此以往,你的能力和經驗會迅速提升。在完成這些艱巨任務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感到一些痛苦,但痛苦卻會讓你變得更加成熟。
鄭軍剛到深圳一家機械裝備公司做業務員,因為還在試用期,所以,還沒有機會承攬多少業務。總經理從某些渠道得知,西部地區某小城需要他們公司的機械設備產品,就有意選派人員前往。大家都知道這項任務絕非美差,當地的生活條件艱苦不說,工作上還很難出成績,於是,大家紛紛找理由推諉,有的說自己手上的案子要跟進,有的說家裏有事不能離開。鄭軍向來有不服輸的性格,就主動攬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到了那兒,鄭軍才發現,當地的情況比想像中的還要糟糕,在小城出差的日子並不如意,真令人有度日如年的感覺。更讓鄭軍灰心的是,在該城聯係的幾家工廠,都沒有采購他們的產品,雖然鄭軍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隻有一家簽了初步合作的協議。
回到單位後,因為鄭軍敢於接受高難度的工作任務,不推三阻四,老總並沒有責怪他。恰恰相反,還對鄭軍的工作給予了肯定,認為他有進取心,責任能力強,敢於接受挑戰。試用期一過,鄭軍就順利地轉為正式員工。這以後,鄭軍工作上更加積極,公司也對他青睞有加。很快,鄭軍就獨當一麵,被公司任命為一家分公司的經理。
不要拿“我沒幹過”之類的話做借口,工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不怕幹不了,就怕不去幹。不敢去嚐試的員工,永遠也開創不了新天地,隻能在自己的狹小世界中徘徊。那些喜歡找借口的員工,往往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工作的困難和對手的強大。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是積極地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為自己的懶惰和灰心找理由。
不要難字當頭,喋喋不休,讓人見到你就覺得“又來了一個問題”。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使你沮喪消沉。戰勝不了自己的消極心態,就等於剝奪了個人成功的機會,最終使自己一事無成。要知道,勇於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戰,才是你獲得成功的基礎。
職場之中,很多人雖然頗有才學,具備種種獲得老板賞識的能力,但是卻有個致命的弱點:缺乏挑戰的勇氣,沒有創意,隻做固定的工作,不斷模仿他人,不求自我創新、自我突破,並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隻願做職場中謹小慎微的“安全專家”。對不時出現的那些異常困難的工作,不敢主動發起“進攻”。高難度的工作或 許蘊藏著失敗的可能,但是敢於挑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公司領導決不會盲目批評和責備,而會清楚地看到你的努力。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種問題的困擾,企業迫切需要的是那種能及時解決問題的人才。企業聘用一個人,給他一個職位,給他與這個職位相應的權力,目的是為了讓他完成與這個職位相對應的工作,而不是讓他在這個職位上“休養生息”。
1998年4月,海爾集團在全公司範圍內掀起了向洗衣機本部住宅設施事業部衛浴分廠廠長魏小娥學習的活動,學習她“認真解決每一個問題的精神”。
1997年8月,為了發展海爾整體衛浴設施的生產,小娥被派往日本,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整體衛生間生產技術。在學習期間,小娥注意到,日本產品的合格率為98%。
“為什麼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小娥問日本的技術人員。“100%?你覺得可能嗎?”日本人反問。
作為一個海爾人,小娥的標準是100%,即“要麼不幹,要幹就要爭第一”。她拚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學習,3個月後,帶著先進的技術知識和趕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爾。
時隔半年,日本模具專家宮川先生來華訪問,見到了“徒弟”小娥,此時她已是衛浴分廠的廠長。麵對著一塵不染的生產現場、操作熟練的員工和100%合格的產品,他驚呆了,反過來向徒弟請教問題。
“有幾個問題曾使我絞盡腦汁地想辦法解決,但最終沒有成功。日本衛浴產品的現場髒亂不堪,我們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但難度太大了。你們是怎樣做到現場清潔 的?100%的合格率是我們連想都不敢想的,對我們來說,2%的廢品率、5%的不良品率天經地義,你們又是怎樣提高產品合格率的呢?”
“用心。”小娥簡單的回答又讓宮川先生大吃一驚。用心,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
從日本學習回國後,小娥重點抓衛浴分廠的模具質量工作。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小娥緊繃得質量之弦從未放鬆過。
一天,小娥很晚才下班回家,吃飯時她仍然在想著怎樣解決“毛邊”的問題。突然,她眼睛一亮:女兒正在用卷筆刀削鉛筆,鉛筆的粉末都落在一個小盒內。小娥豁然開朗,顧不上吃飯,在燈下畫起了圖紙。
第二天,一個專門收集毛邊的“廢料盒”誕生了,壓出板材後清理下來的毛邊直接落入盒內,避免了落在工作現場或原料上,也就有效地解決了板材的黑點問題。
試模前一天小娥在原料中發現了一根頭發,這無疑是操作工在工作時無意間落入的。一根頭發絲就是廢品的“定時炸彈”,萬一混進原料中就會出現廢品。小娥馬上給操作工統一製作了白衣、白帽,並要求大家統一剪短發。又一個可能出現2%廢品的原因被消滅在萌芽之中。
2%的責任得到了100%的落實,2%的可能被一一杜絕。終於,100%,這個被日本人認為是“不可能”的產品合格率被小娥完成了。
善於尋找方法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是一個人決勝職場的根本,更是一個企業保持旺盛競爭力的保障。企業永遠對那些主動尋找方法挑戰困難的員工格外垂青,這樣的人才是企業的“福音”。
工作中遇到林林總總的問題時,不要幻想逃避,更不要依賴他人,而要敢於麵對和迎接。外界的挫折和困難無處不在,成功的機會與這些挫折和困難相隨,你麵臨的最大問題既不是困難過於強大,也不是機會之神不眷顧,而是你自己的怯懦和退縮。
很多人都害怕工作中遇到問題,唯恐有問題影響工作進度和質量。其實,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是暫時還沒有找到方法。現在的時代已經不是隻要肯出力就能做 好工作的時代了。公司聘用員工時看中的不是員工的雙手,而是員工的大腦,是希望員工能積極主動地思考,運用其判斷力為企業帶來最大的收益。
當然,具體分工還有輕與重之分。有的人做的工作對於整個工作來說舉足輕重,他們的收益比團隊的其他人高一些,但他們的工作相對要複雜些、辛苦些。他們所承擔的風險和獲得的收益總是成正比的,需要付出的努力多、承擔的風險大的工作自然就會有較高的回報,
正是進取心——這種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動力,激勵著人們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它不但是員工,更是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立足的基本條件。一個停滯不前,一味沉溺於現狀,抱有吃老本思想的員工,自然不會為企業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