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招見他這樣,馬上換了一副麵孔,滿臉堆笑地對他說:“哈,你不必多心,別瞎猜疑,來來,請入席飲酒……”元胄仍站立不動。趙王招又生一計,對楊堅說:“我看楊丞相的侍從是個能人,可否賞臉借他為我上一杯茶水啊?”楊堅表示同意。
元胄乘機對楊堅耳語:“趕快離開這裏,趙王招要行刺!”楊堅一聽臉色大變,借故身體不適,起身離席,奪門而逃。趙王招從屋內追出,元胄用身子擋住門戶,楊堅順利地逃回相府。
回府後,楊堅問元胄:“他沒有兵馬,何至於會反叛呢?”元胄說:“他是先下手為強啊!”後來楊堅誅殺了趙王招,做了皇帝,稱為隋文帝,元胄升為右衛大將軍。
後人就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句俗語,並流傳至今。
030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這個成語源於《史記·呂不韋列傳》。該詞常用來形容文章完美到無以複加的程度,或是文章用詞十分精辟,價值高到一字可值一千兩黃金。
《史記》中記載,兩千多年前,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組織他的門客集體編纂了一部叫做《呂氏春秋》的書。書成之後,不知價值如何,便把“稿本”掛在首都鹹陽的轅門上,吸引天下文人墨客前來斧正,聲稱有能增刪一字者賞給千金。
書在轅門上掛了很久,也招來了很多賢士,但不知是因為這書實在是編得好還是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竟沒有人能增刪書中一字。由此,便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語。
還有一些人持另外一種看法,認為“一字千金”出自西安碑林內《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刻碑的故事。
據傳這塊碑刻的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玄奘和尚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另一部分是太子李治寫給玄奘的謝表。唐高宗下令,碑的字體要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
因為當時是唐朝,王羲之已去世好多個朝代了,怎麼辦?長安洪福寺高僧懷仁知道此事後,就四處搜集王羲之的的作品,遇到用得上的字就剪下來,集在一起。可是有幾個字,怎麼也找不到,懷仁不得已便奏請朝廷。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金一千,這就是一字千金。後人把此碑的拓本稱做《千金帖》。
趣味鏈接:一諾千金
“一諾千金”和“一字千金”一樣,都是出自《史記》。“一諾千金”的意思是說,不輕易對別人許下承諾,承諾了就要履行。
楚漢相爭時有個叫季布的謀士,雖不拿項羽薪俸,但他多次為項羽出謀劃策,幫他渡過難關。後來楚霸王項羽敗北,劉邦奪取了天下,便想殺死季布。
當時季布在民間口碑很好,民間一直流傳著“得到黃金千兩,不如得到季布一諾”的說法。在夏侯嬰的極力勸說之下,再加上自己的考慮,劉邦便想用季布的聲名來為國家所用,於是封官留用。
後來,“一諾千金”便由此流傳開來。
031一竅不通
“一竅不通”這個成語出自商朝的時候,跟比幹的七竅玲瓏心有關。
商朝的時候,紂王殘暴無道,經常與他的妃子妲己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不思治國。相傳妲己為狐狸精所變,專門來凡間殘害百姓,禍害忠良。
紂王的叔父比幹對此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很生氣地勸紂王說:“國事日衰,百姓苦不堪言,外族入侵嚴重,若再不加治理,恐毀國於一旦。”紂王對比幹所說的話,完全當成耳旁風。
妲己知道了比幹規勸紂王的事後,很不高興,一直懷恨在心,想要懲治他。妲己靈機一動,想了個主意,對紂王說:“大王!如果比幹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胸膛剖開,把心拿出來給我們看,如果是紅心,他就是忠心的;如果是黑心,那大王可要警惕了。”由於紂王被妲己這個狐狸精迷惑得不輕,所以當即就下令比幹剖胸。
比幹知道將要亡國了,於是就毫不猶豫地剖開了胸膛,把心肝拿出來獻給了紂王。《呂氏春秋》記載此事時,寫道:“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幹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於是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幹殺了!
後來,人們就用“一竅不通”這句成語來說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趣味鏈接: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這個成語出自宋朝真宗年間。當時(宋真宗在位的第七年,即1004年),邊境遭遼聖宗嚴重侵犯,甚至直接打到了今河南省的濮陽。宋真宗眼看江山是保不住了,便想棄都而逃。主逃的一派是王欽若,他積極參與想辦法,製訂方案,不料棄城而逃的計劃遭到寇準反對,真宗是急得兩頭冒汗。
真宗便問寇準有何妙策破敵,寇準答:“請求禦駕親征,以鼓舞士氣。”真宗無法,隻好冒著滿頭大汗,直奔前線。結果一舉打敗遼聖宗。事後真宗非常感謝寇準,更加器重他了。但是主逃派並不甘心,為了出心中的一口惡氣,就想了一個辦法來對付寇準。
一次,真宗在禦花園賞景,王欽若向真宗獻媚道:“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為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真宗皇帝想了一想,寇準要我親征前線,不正是“罄所有出之”嗎?簡直是拿我“孤注一擲”,於是就不再信任寇準了。
032三長兩短
“三長兩短”這個詞在生活中應用較多,意思是說出差錯,或是有什麼擔當。比如人們常說:“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我該怎麼交待啊?”殊不知這個詞的由來與棺材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