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俗語·成語(5)(2 / 3)

《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孔穎達為此作疏,大意是說,古時棺木用皮條捆合,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捆三道,衽的地方捆一道。

衽原本指衣服縫合處,此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衽用皮條連接就是為了緊固棺蓋。在後世,皮條逐漸被釘子取代了。

那為何會有“三長兩短”之說呢?原來,棺材是橫的方向有三塊長木板,縱的方向有兩塊短木板,“縮二,衡三”就是根據這個來的。

趣味鏈接:歐冶子鑄“三長兩短”神劍的故事

春秋時代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鑄三長兩短五把神器:純鈞、勝邪、湛盧、巨闕和魚腸。其中純鈞、勝邪和湛盧為長劍,巨闕和魚腸為短劍。

據《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載》記載,這五把寶劍均為越王勾踐所有,勾踐請善於相劍之士為其看劍,當看“純鈞”時,越王說:“有人想用‘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做交易,可否?”

相劍之士答曰:“不可。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雖複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何足言哉。”

上述記載,雖然帶有傳說的成分,但也足見歐氏所鑄之劍之絕妙。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有人認為當為巨闕、魚腸兩短劍之一,此劍千年不鏽,鋒利無比,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033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產生於古代戰爭中,源於一個報恩的故事。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說退讓、忍讓和回避,以求避免衝突。“舍”是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一舍約相當於今天的三十裏。退避三舍就是退到九十裏之外。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為什麼晉楚兩軍相遇,晉軍不戰而退避三舍,難道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嗎?

原來,春秋時候,晉國君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驪姬想借機讓晉獻公封她為夫人,封他兒子為太子。可是晉獻公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晉獻公左右為難,後來驪姬就想法害死了申生。重耳在楚國國君的幫助下,順利逃出了追殺,在外避難十二年。

楚王問重耳:“假若日後你當了晉國國君,會如何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說:“楚王各種物品一應俱全,奴隸、美女都有了,還稀罕什麼呢?”重耳又搖了搖頭說:“我現在還在難中,如何能當上晉國國君呢?萬一當上了,日後在戰場相見,我軍就以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

後來,晉國的朝綱被理順了,重耳順利當上了晉國國君。一次,與楚軍在戰場上相遇了,重耳果然沒食言,以退避三舍來作為報答。

趣味鏈接: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高祖本紀》。原意是指劉邦簡化秦朝苛法,與百姓約定三條規定。後來“約法三章”一詞,泛指根本性的法律、規定。

據記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暴君當道,農民起義爆發,各路諸侯紛紛響應,一時間,秦王朝就土崩瓦解了。

劉邦首先打進秦國都城鹹陽,他悉數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堵如故。’”

大意是,劉邦召集各縣有聲望的父老們說:“父老鄉親們久受秦國苛刑之苦啊!我和各路諸侯約定,誰先入關誰就可以稱王。現在,我當上了大王,與父老們約定三條刑法:‘殺人者處死刑,傷人和盜竊按情節輕重治罪,秦國的其他苛法一律廢除,官民均可安居樂業了。’”

百姓們聽完這些,頓感渾身一陣輕鬆。後來在中國史書中“約法三章”還用於表示政府輕刑緩賦的措施,“三”已成泛稱。

034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就是三生都很幸運的意思,後常用來形容運氣機遇極好。“三生”是佛家術語,指前生、今生、來生;也指投胎轉世的意思。

據《傳燈錄》中記載的一個傳奇說,唐朝時,富家子弟李源善,把家產捐出來建惠林寺,並住在寺裏修行,和住持圓澤禪師成了要好的朋友。圓澤對佛學有高深的造詣,二人經常一起出遊拜佛求經。

一天,他們二人相約共遊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善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穀入川。李源善不同意,圓澤隻好依他。於是他們一起走水路,船到南浦,剛一停下,就看見一個孕婦,那孕婦拖著大肚子,正在汲水。

圓澤就流著淚對李源善說:“那婦人懷孕已經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圓澤轉念又抱著輕鬆的態度說:“早投胎,早轉世。現在遇到她了就沒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後這女人就會生產,到那個時候請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那就是我了。再等十三年,在中秋的月夜,我會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罷。”

回去之後,圓澤當天晚上就圓寂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第三天,李源善照著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裏去探看,嬰兒果然對他笑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