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俗語·成語(5)(3 / 3)

十三年後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到天竺寺赴會,剛到寺門口,就聽到了一個牧童的歌聲:“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李源善一聽,知道是舊人,忍不往問道:“澤公,你還好嗎?”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隻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會有見麵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唱罷掉頭而去,不知所往。

圓澤禪師和李源善的故事流傳很廣,今天杭州西湖天竺寺外留下的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

趣味鏈接:三生石

三生石在杭州西湖,在與飛來峰相連接的蓮花峰東麓,石頭峭拔玲瓏,高約10米。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大字,是篆體,有碗口大小。除此之外,還有唐代圓澤和尚《三生石跡》的碑文,記述了“三生石”的由來。

傳說人死後要走黃泉路,到奈何橋就會看到三生石。它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樣。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輪回,緣起緣滅,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035不三不四

據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僅是作為一個數,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征。

漢字中有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口成“品”等情形。此外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寶(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農、黃帝,文人中有很多“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三袁(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等。古歌曲反複詠唱為“三疊”。像“三十而立”、“三思而後行”、“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詞句也都與“三”有關。取“三”為名的事物,含義深遠,其味無窮。

至於“四”,古意則多含有周全、稱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義。西天如來佛身邊有“四大金剛”;《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為伍,西天取經;文房四寶為筆墨紙硯;琴棋書畫是文人所操四事;真草隸篆為漢字書寫四體;四庫全書含經、史、子、集;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是古代“四大美女”。有關“四”的事物諸如“四季”、“四方”、“四海”之類真是不勝枚舉,魅力無窮。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名而呼之,成為習俗。

“三”與“四”的用法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讚譽,而反過來就是“不三不四”,如《儒林外史》中胡屠夫罵範進:“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趣味鏈接:旁門左道

“旁門左道”多用來指不正當的方法和途徑,也泛指非正統的學術流派或宗教流派。旁門是指小門、側門;“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邪之道。

《漢書·郊祀誌》載:“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廣崇祭祀之方,求報無福之祠……皆奸人惑眾,挾左道。”古人之所以有如此說法,是因為古人尚右,以右為正。由以上記載可知,在古人眼裏,凡是正統思想不能容忍的東西,皆被視做旁門左道。

據考證,古代的旁門左道有巫蠱、方術、俗禁等。漢武帝時,就曾因巫蠱屢興大獄。後來,某些統治者為了打壓威脅其統治的新思想、新方法,也將其冠以“旁門左道”之名。

036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常與“才高八鬥”連用,表示某個人才學很高。“學富五車”是說一個人讀了很多書,引申義就是說某人學識淵博。

戰國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有學問的人都把字寫在一種叫竹簡的東西上。故而,那時所謂的書就是指這些竹簡。竹簡是用竹子削成的,長的達“三尺”,短的隻有“四五寸”。如果給人寫信,就用“一尺”長的竹簡,叫做尺牘。每根簡上寫的字少的隻有一兩個字,多的也不過三四十字。

戰國時有個思想家叫惠施,很是勤奮好學,是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人,人稱他博學多才。每次旅行時,他都帶著很多書,其實這些書是一捆一捆的竹簡和木牘,用馬車拉著,一共裝了五輛車。“學富五車”一詞也就由此而來。

趣味鏈接:才高八鬥

“鬥”是古代的容量單位,大約等於現在的十升。古人常用“鬥”來盛糧載物。說起“鬥”怎麼用來形容才學,又怎麼偏偏是“八鬥”而不是“十鬥”、“百鬥”,這還有一段小故事呢。

宋代《釋常談·八鬥之才》解釋說:東晉詩人謝靈運才華出眾,自命不凡。他曾經說:“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鬥,我的才學可得一鬥,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鬥。”此語一出,遂不脛而走。自此之後,人們便用“才高八鬥”比喻才學出眾之人。

037六親不認

“六親不認”本指秉公做事,公正辦案,不因親屬而偏幫袒護,所以要“六親不認”。現在常用於指某人升官發財後,所有親戚朋友都不認識了,唯恐人家沾了他的光,得到他的好處。這種六親不認之人是大逆不道、遭人唾棄的。

“六親”泛指所有親屬,其具體所指,曆來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說法有如下四種:

一、據《老子》一書記載,“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