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目不識丁”的由來,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是源自秦苻堅時代的說法。“目不識丁”的本義是說一個人連最簡單的“丁”字都不認識,後常用此詞形容一個人沒文化。
在前秦苻堅時代,有位叫薑平子的官員,善於逢場作戲,阿諛逢迎,極盡拍馬溜須之能事。一次,苻堅讓群臣賦詩,薑平子作的詩中有一個“丁”字,但他為達升官拜爵的目的,特意將“丁”字寫做“下”字,而詩的意思還是按“丁”字來理解。
苻堅問他為什麼這樣寫,薑平子說:“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獻也。”意思是說“丁”字下麵的鉤是“不正之物”,不足以呈獻給您。苻堅聽了,很是高興,於是提拔薑平子為“上第”。
人們看到薑平子僅因一個“丁”字而一步登天,於是就紛紛笑話愚蠢粗魯的苻堅不知道“丁”和“下”的區別,說他“目不識丁”。這就是“目不識丁”這一成語的由來。
“目不識丁”又作“不識一丁”、“一丁不識”、“眼不識丁”、“未識一寸”,意思是連最簡單的“丁”字都不認識,就是指沒有文化。“丁”字也就成了簡單漢字的代名詞。
趣味鏈接:“目不識丁”的本義
“目不識丁”的本義是說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在甲骨文裏,“目”是眼睛的象形,“丁”表示“眼珠”。眼睛當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目不識丁”。
關於對“丁”的理解還有其他的看法,有人認為,“丁”是最早的構字筆畫“點”。“目不識丁”就是說一個人連構成漢字的最基本筆畫都不認識,還能認識別的漢字嗎?這一意義逐漸取代了它的本義。
045生吞活剝
“生吞活剝”這個成語最初出自《大唐新語·諧謔》,用來比喻生硬地搬用別人的文辭理論、經驗、方法而不聯係實際的不良行為。
唐朝時,張懷慶是個沽名釣譽之人,但他喜歡舞文弄墨,可自己又沒有獨創精神,經常抄來名士詩文,改頭換麵一番,冒充自己的作品。
一次,一個名叫李義府的名士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原詩如下:
鏤月為歌扇,裁雲作舞衣。
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張懷慶看後大喜,拿起筆來就把原詩改了,每句各加了兩個字,變成了七言詩:
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
照鑒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
改好之後,張懷慶覺得很滿意,還自命不凡親筆抄寫了四首送人,別人看了之後,不禁啞然失笑,原詩寓意清晰,文字精練,經他每句添加兩字後,文理不通,讀起來也很別扭。
後來,人們借用詩人王昌齡、名士郭正一的文名,編了兩句順口溜來譏笑他,譏諷張懷慶的這種行為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趣味鏈接:《大唐新語》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本書主要記載唐代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多取材於唐代國史舊聞。本書模仿世說新語的體例,分“匡讚”、“規諫”、“極諫”、“剛正”等30個門類,共13卷。
046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是指不健康,能消磨人意誌的音樂。這個說法最初起源於商朝。
紂王時期,有一個叫師涓的人,精通各種音符,彈得一手好音樂,並且他還有一支樂隊。一次,殘暴的紂王把師涓抓來,要師涓專門為他演奏。師涓不得已,隻好為紂王演奏,可師涓所彈奏的全是高雅的音樂,根本不合紂王的胃口,紂王便要殺死他。師涓為了保全性命,冥思苦想,創造出一種名叫“靡靡之樂,北裏之舞”的歌舞來應付紂王,紂王聽了很高興,免了師涓一死。
從此,宮廷上下全都是這種“靡靡之樂”了,紂王整天沉醉其中,無心打理國事,不久就被周武王打敗了。後來,人們就把這種軟綿綿的使人喪失鬥誌的音樂歌舞,稱為“靡靡之音”。
趣味鏈接:古代的“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