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稱謂·名城(1)(2 / 3)

“父”在古代是對老年男子的尊稱;“仲”意即排在第二位,比如“仲夏”。通常說仲父,“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釋名·釋親屬》)。這裏的“仲”也可取排在第二之意,“仲父”也可以作“叔父”解,但與我們現在所說的還是有差別的。

現在的仲父、叔父,可統稱為“叔父”。但此處齊桓公所稱管仲之“仲父”,隻是一種敬稱,是一種按排行加一“父”字的敬稱,不能泛作為“叔父”解。

古代還有另外一種敬稱方式是以其名冠一“父”字。比如《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周武王姬發尊稱呂尚(薑尚)為“師尚父”。劉向《別錄》,“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

古代尊稱長者的方式還有很多,這隻是其中之一二種。

趣味鏈接:伯、仲、叔、季是怎麼來的?

根據《國語辭典》孔穎達釋義說:“伯、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

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儀禮·士冠禮》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鄭玄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漢班固《白虎通·姓名》:“《禮·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稱伯仲。《論語》曰:五十而知天命。稱號所以有四何?法四時用事先後長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長也。

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少也。適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孟,以魯大夫孟氏。”

005為何稱呼廚師為“大師傅”

師傅在生活中是個很普遍的稱呼。人們對木匠、瓦匠稱師傅,對石匠、鐵匠也都稱師傅。可是做飯的廚師卻稱為大師傅,助廚的稱為二師傅,這是為什麼呢?說起大師傅的由來,還有一則民間故事。

古時有個皇帝,一次來到修建宮殿的工地上,想找一些本事大的人封為師傅,於是就讓各工匠說說自己的本領。眾工匠都搶著表白自己的功勞,皇上也不知道該如何取舍,畢竟造房屋是個係統協作的活兒,離開了誰都不行,皇上想到這點就幹脆把他們都封為師傅,封完,皇帝就走了,眾工匠在一邊歡呼雀躍。

由於廚師是在工棚裏邊的,聽到外邊這麼熱鬧,就出來了,給工匠們做飯的,是一對姐妹。姐姐見工匠們都有封號,便也想要個封號。沒想到,那些被封為師傅的工匠們說:“做飯算什麼行當?要封號做什麼?”姐姐很生氣,就決定餓他們一次。

眾工匠幹完活,都跑到飯棚去吃飯,卻見灶房裏沒動煙火,就來責問姐妹倆。姐姐說:“做飯不算個行當,那你們就自己做吧!”為此眾工匠向皇上報告了此事。

皇上問:“那這做飯的到底算不算個行當?”這些能工巧匠餓得肚子咕咕叫,連忙答道:“做飯算行當,太算行當了!”

於是,皇上叫人把姐妹倆找來,準備封她們為師傅。姐姐指著工匠們對皇上說:“他們都是師傅,卻做不了飯,給我的封號,得比他們大!”皇上說:“那就封你為大師傅吧。”姐姐樂了,指指幫助自己做飯的妹妹,問:“她呢?”皇上順口說:“你是大師傅,那她就算二師傅了。”妹妹一聽,也很高興。

就這樣,做飯的就被稱為大師傅,助廚的就被稱為二師傅了。

趣味鏈接:婦女中的豪傑人物為什麼稱為“巾幗英雄”?

“巾幗英雄”往往指為國為民不畏艱險而英勇奮鬥的女豪傑,“巾幗”往往也表示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巾幗原指我國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最早見於《晉書·宣帝紀》,書中記載道:“諸葛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女人之飾。”這是記載諸葛亮攻打魏國的一個故事。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翻山越嶺,遠道攻打魏國,魏將司馬懿久居營中,不予應戰。諸葛亮深知,這樣拖下去,蜀軍肯定吃不消,到時候魏軍就會不戰自勝。諸葛亮多次挑戰,均無結果,司馬懿還組織將士在營門裏踢皮球。

於是,諸葛亮便想出了一個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意在諷刺司馬懿不敢出來應戰,膽小怕事,像個女人。但司馬懿卻穿著諸葛亮送來的衣服,哈哈大笑,照樣按兵不動。這是巾幗一詞的最早出處。

其實,巾幗並無特別之處,隻是一種絲織品或發絲製成的頭巾裝飾,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所以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並把婦女中的豪傑人物稱為“巾幗英雄”。

006“先生”稱謂的由來

先生是對男人的尊稱,與女士相對應,不過在某些場合也被用來稱呼女性。這個稱呼由來已久,不過,不同的曆史時期,先生這個稱呼指代的對象有所不同。

“先生”一詞最早見於《論語·為政》,篇裏記載“有酒食,先生饌”,它的意思是指父兄。也就是指先出生的人,引申為長輩、有見識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也是指長輩與有學問的人。

戰國時期,先生均是對有德行長輩的稱呼,如《國策》:“衛客患之,乃見梧下先生。”《戰國策》:“先生坐,何至於此。”

第一個用“先生”稱呼老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注:先生,老年教學者。)今稱老師為先生,也是這個意思。正因為如此,孔子被後來各封建王朝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

到了元代,把道士也稱做先生。清初,稱相國為老先生。乾隆之後,官場上這種稱呼已不常用。辛亥革命後,老先生這個稱呼頗為流行。交際場上,對老年人都一律稱之為老先生。